在STEM教育中,如何實現「做中學」?芬蘭的手工教育值得借鑑

2020-12-27 教育空間設計

早在1866年,芬蘭還是附屬於俄羅斯帝國的大公國,手工教育作為普通民眾學校的必修課就被寫入了國家法案。而且,作為一門必修科目,手工學科具有和芬蘭語、數學等常規學科同等重要的地位。

自此至今長達150餘年的時間,手工學科始終作為芬蘭中小學的國家必修課,發揮著重要育人價值和作用。不僅如此,在芬蘭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改中,手工教育的學科地位進一步得到重視和提升。

作為一門動手做的課程,手工教育在芬蘭為何受到如此重視?有關這門課程的教育理念從何緣起?它在芬蘭新一輪基礎教育課改中有何新變化?本文將分析支撐它作為國家必修課長盛不衰、歷久彌新的育人價值,其教學模式與內容,以及它對我國當下一些基礎教育改革熱點問題的參考意義。

理念溯源最早將手工教育納入中小學課程

據相關研究,芬蘭是世界上第一個在中小學開設手工教育課程的國家。將手工作為中小學專門科目並發揮其更廣泛意義上普通教育功能的理念,最早是由芬蘭教育家烏諾·齊格紐斯提出的。也正是在他所做的思想傳播、政策建議、實踐探索等一系列努力之下,手工教育作為學校必修課程才最終被寫入當時的國家法案。

在1847年,齊格紐斯(Uno Cygnaeus)公開發表了對當時學校教育政策和實踐的強烈批判,他的觀點受到政府高度重視。齊格紐斯並未止步於此,他結合國際遊歷和見聞,連續發表了一系列關於學校教育改革的觀點,並給當時的執政者提出許多教育改革建議與方案。

Uno Cygnaeus1866年,手工教育終被寫進國家法案,規定所有的民眾學校都要開設手工課程。根據當時的規定,男生學習男生手工而女生學習女生手工。所謂男生手工,大體指的是木工、金工、農具製造等,而女生手工則大體包括針織、縫紉、布藝等。

後來到1884—1886年,齊格紐斯領導了一個專門的委員會正式編寫學校手工課程,創編了包括刷子製作、勺子製作、樹皮加工、板材加工等70餘個手工教學模型,並對手工製作的順序、精確度、責任、堅持、姿勢、動作、練習、工具等進行說明,從而為學校開展手工課提供了更好的實踐基礎。

值得探討的是,齊格紐斯關於學校手工教育的開創性觀點並非憑空產生。他主要受到當時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的深刻影響。具體而言,在理念上他更多受到裴斯泰洛齊影響,而在實踐模式上則更多受到福祿貝爾的啟發。

裴斯泰洛齊(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認為,人的發展要通過頭腦、心靈和雙手的三維立體發展來更好地實現,學習者應該通過觀察和反思生成自己的結論,並且努力從經驗和環境中獲得價值與意義。他還認為,人的本質不僅包括知識與思考,也包括技能和動手能力,技能技巧的發展同知識的學習一樣重要

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這些教育思想理念對齊格紐斯產生了很深刻的影響。1859年,齊格紐斯曾寫道:「我有種信念已經長達17年,就是實踐性的手工教育應該成為民眾學校促進孩子發展的必備工具,但我也一直理解單純的器械操作不可能大範圍普及推廣。所以我的教育旅行就是為了尋找『為了操作而教育以及通過操作來教育』的實踐案例。」

當時,福祿貝爾(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Frbel)為兒童設計了一套「恩物」玩具,旨在通過絨線球、積木等直觀具體的實物教具,來發展兒童早期對自然與世界的初步感知能力。這套面向幼兒設計的玩教具所包含的技術和模型,現在仍是芬蘭手工教育的重要教學內容。而且,「恩物」的理念與目標與芬蘭國家課程中對手工教育的目標要求很一致。

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Frbel然而,齊格紐斯對福祿貝爾等人的觀點做了相應的創新發展。他認為,手工教育也適用於年長的孩子,小學階段的孩子也要學習一些手工課程,藉此來發展孩子的靈巧度和藝術素養,從而進一步發展通用的實踐技能。

繼承創新手工教育在新課改中的角色變化

在時代與社會變遷的推動、國家教育宏觀發展政策的指引、周期性課改傳統的促進等背景下,芬蘭2013年啟動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並於2016年8月在中小學全面實施新課程。芬蘭手工教育在本次新課改中的角色和地位得到進一步重視與提升,其變化與發展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1手工科目的課時量有所增加

新課標發布後,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在官網上隨即做了有關新課改的權威解讀,表明芬蘭在每一輪新課改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對課時的重新分配與調整,而本次新課標在課時分配上的最大變化就是增加了一至九年級的藝術與手工學科的課時。

新課標規定:一、二年級平均每個年級每周1節手工課,三至六年級平均每個年級每周1.25節課,七至九年級平均每個年級每周2節或3節課。依照芬蘭傳統,新的課時分配文件,都是以政府法令的形式頒發的,具有高度強制力和權威性。課時調整牽一髮而動全身,課時比例也決定著一門科目的角色與地位。手工科目課時量的增加,足以表明芬蘭整個教育系統對其作用與價值的高度重視。

2手工教育進一步消除男女性別差異

手工教育進一步消除男女性別差異,對男生女生一視同仁。一個半世紀之前手工教育作為中小學必修課程最早被寫進國家法案之時,規定的是男生學習男生手工而女生學習女生手工。在教育實踐中,芬蘭手工課主要形成了兩大門類:一類為包括針織、布藝在內的紡織類手工,一類為包括木工、金工在內的技術類手工。

早期的手工課程主要根據學生性別進行劃分,男生一般學習技術類手工,而女生一般學習紡織類手工。後來,手工課程主要基於學生個人興趣,讓他們自由選擇。但通常情況下,女生和男生的選擇結果仍然差別較大。但按照新一輪課改要求,紡織類和技術類手工課程的性別差異將進一步消除,不管男生還是女生,在一至七年級需要同時學習這兩類手工課程。

3手工教育融入編程

手工教育因編程教育的融入式設置獲得更新更強的生命力。芬蘭中小學在人工智慧教育方面的重要舉措,是將編程教育寫入了新課標。根據芬蘭奧爾託大學的研究,與其他歐洲國家相比,芬蘭在新課標中對編程教育要求較高,早至一年級就開展這方面教育。但與其他一些歐洲國家將編程作為單獨的專門的課程相比,芬蘭更傾向於將其融入到手工、數學等不同學科中來開展,這也是其編程教育模式的獨特之處

如,三至六年級的手工學科要求學生探索使用機器人和自動化相關工具設計與完成手工作品;七至九年級的學生則要通過編程來更好地設計作品等。編程教育具有鮮明的新時代屬性與朝向未來的廣闊發展前景,它的融入能夠進一步加強手工教育的科技屬性,也必將使這門橫跨150餘年長盛不衰的必修課獲得更新更強的生命力。

4著眼於學生核心素養

手工教育目標、內容與評價要著眼於學生核心素養發展。芬蘭在新課改中提出了七大方面的學生跨界能力,其內涵與本質與我國語境中的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極為相似。七大方面核心素養分別為學會思考與學習,文化理解、交往和自我表達,自我照顧和日常生活管理,多元識讀,信息技術素養,就業和創業能力,以及社會參與和構建可持續未來的能力等

芬蘭新課程不僅提出了核心素養的總體培養目標,而且在各學段做了具體安排,並使各學段各學科的教學目標、內容和評價與核心素養進行一一對標,形成了一以貫之、不可分割的內嵌性邏輯關聯。因此,今後各學段的手工教育目標、內容與評價也要緊密著眼於對標學生核心素養發展。

以一、二年級的手工學科為例,它有五大教學目標。從其中兩大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的對標來看,第一大教學目標是引導和鼓勵學生形成對手工課學習的興趣並對手工作品的創作和實驗產生好奇心。該教學目標重點指向和主要承載學會思考與學習素養以及文化理解、交往和自我表達素養。第二大教學目標是指導學生開展和完成手工作品製作過程,鼓勵學生表達自身對手工作品的想法與創意,並學會對作品製作過程和最終成果進行描述。該教學目標重點指向和主要承載多元識讀素養和信息技術素養等。

價值審視手工教育在中小學的育人作用

手工教育在芬蘭中小學必修課中長盛不衰,還是因為它具備重要的育人價值與作用,這種價值與作用未因時代變遷而消減,反而歷久彌新。與福祿貝爾的教育理念一致,烏諾·齊格紐斯在1860年曾提出這樣的觀點:「孩子和青年應該充分熟悉並了解勞作不是一種枷鎖和負擔,而是一種美和光榮、一種幸福、一種對世俗生活的美好祝願。」而手工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讓孩子學會尊重勞動和熱愛勞動,並且發展孩子的技能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願望

時至當下,芬蘭對中小學手工教育的育人目標與功能有著更加充分深入的認知。手工學科旨在引導學生學會管理一套完整的手工活動流程。通過手工教育,學生學會理解、評價和發展不同的技術運用能力並將其所學知識與技能應用到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在此過程中,學生也可以發展立體思維、觸覺、動手操作、情緒管理以及創造和設計等多元能力。手工教育的意義在於它是一套持續的、創新的、完整的活動過程,學生在此過程中可以獲得積極體驗,增強自信並收穫快樂。

學生的個體興趣差異和團隊合作在手工教學中被充分尊重。通過手工教育,學生不僅可以學習了解地方文化和遺產,也可以對國際性的多元文化增進認知與理解。手工教育有助於引導和促進學生成長為開明、積極、有能力並具有創新創業精神的未來人才。

從實際來看,芬蘭新的國家課程對不同學段手工教學模式與內容的規定,都明顯而深刻地體現著「全手工教育」理念。以一、二年級手工學科為例,它的教學模式與內容主要包括六大方面——提出創意、初步實驗、進行設計、實際創作、做好記錄、做出評價。在整個過程中,學生需要學習和運用自評與互評等不同的評價方式,他們也可以練習如何更好地給別人做出客觀適切的評價等。到了初中階段新增了職業安全意識、創業素養、社會參與意識與能力等更多的培養內容與環節。

對於我國當下基礎教育領域正在廣泛關注和探討的一些熱點問題,芬蘭手工教育理念與教學模式或可帶來一定啟示與借鑑。首先,芬蘭中小學手工教育從提出之時就強調它要在促進學生養成通用能力的基礎上,與數學、科學等知識形成自然和密切的關聯,更好地實現「做中學」。這對我國當下中小學跨學科學習、STEM教育等理念模式與實踐路徑的探索有一定借鑑價值。

其次,芬蘭將編程教育融入手工學科開展的模式別具匠心與特色,或可為我國中小學如何合理設置與開展編程課程帶來一定啟示。

再其次,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提到的重要內容之一即勞動教育的重要性。而芬蘭中小學手工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讓孩子學會尊重勞動和熱愛勞動。當時,齊格紐斯等教育家提出的有關手工課程也蘊含著重要的教育價值,應當說時至今日仍閃耀著一定的思想光輝,有助於我們思考當下勞動教育的緊迫性、重要性及如何更好地開展等問題。

相關焦點

  • 芬蘭教育帶來4大啟示,值得借鑑!
    芬蘭的教育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優質的教育之一。近些年,許多區域、學校組織教師到芬蘭考察學習。我也有幸跟隨團隊一起到芬蘭考察,期間,共聽了9場講座,參觀了一所小學和一所中學,探尋這個沒有測試也沒有排名的芬蘭教育「取勝」的奧秘。
  • 為什麼芬蘭的教育世界第一?芬蘭父母的5大教育方法,值得借鑑
    芬蘭,一個總人口不足北京四分之一的北歐小國,卻擁有著「全球教育第一」的稱號。芬蘭的教育方式一直都是西方教育的典範,不僅是因為芬蘭的全球創新指數(GII)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培養出了很多創新性人才。但對於剩下的1.5%,芬蘭並沒有放棄。2014年規定,監護人必須保證6歲兒童參與學前教育。全民免費教育,無人落後。在整個教育過程中,芬蘭家長的五種教育方法最值得我們借鑑。
  • 跨越一個半世紀的手工教育
    這套面向幼兒設計的玩教具所包含的技術和模型,現在仍是芬蘭手工教育的重要教學內容。而且,「恩物」的理念與目標與芬蘭國家課程中對手工教育的目標要求很一致。然而,齊格紐斯對福祿貝爾等人的觀點做了相應的創新發展。他認為,手工教育也適用於年長的孩子,小學階段的孩子也要學習一些手工課程,藉此來發展孩子的靈巧度和藝術素養,從而進一步發展通用的實踐技能。
  • 如何教育孩子進行自我管理?看看芬蘭的教育就知道了
    哪個國家擁有世界第一教育系統?不是美國,而是芬蘭。這個國家創造了讓世界驚嘆的「教育奇蹟!」芬蘭堅持以「以人為本、不求躁進、不囿於形式、不以成敗論英雄」的教育本質耀眼國際。芬蘭的教育理念有很多可貴之處,值得人們借鑑。我經常聽父母說,孩子沒有自律,不知道如何進行自我管理,什麼事都要父母操心。不過,在芬蘭可不一樣。芬蘭的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很強,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
  • 芬蘭道路:獨特、卓越的教育發展之路
    我們可以彼此借鑑,見賢思齊。芬蘭經驗或許會給我們的教育者一些啟示,增加一個新的思考維度,幫助我們更深刻地反思自己的文化與制度。然而,由於大部分芬蘭教育文件由芬蘭語或瑞典語撰寫,許多教育評論者只能仰賴二手資料,這就導致對芬蘭教育產生了一些誤解,例如,2015年一篇《芬蘭取消分科課程,全面開啟「現象式教學」》的文章震驚全球教育界,芬蘭文化與教育部都不得不出面闢謠。
  • 勞動教育怎麼做?看看日本、德國、美國、芬蘭的課程設計
    讓勞動教育融入校園和家庭生活,是日本勞動課程體系最值得學習的地方。勞動教育注意學科間的銜接及全面教育。如同德國一樣被精心設計,體現了教育方法的深度鑽研。其理念:如強調和實踐的聯繫,對標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技能、培養習慣等。而在此基礎上,對教師的培養、師資模式等,都值得借鑑和學習。
  • 借鑑芬蘭現象教學 北京呼家樓小學創新教育模式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已經降臨的時代,無論是美國、芬蘭,還是中國,都應當坐下來好好想想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該如何創新,而不是互相拷貝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錢煒  身形纖弱的馬頤珂有些吃力地提起一個看起來有些沉的袋子放在凳子上,打開袋子,是一個三層的透明樹脂盒,裡面裝滿了一些看起來像海綿、紗布和小石子的東西。
  • 河南省兒童stem教育培訓_睿誠教育
    河南省兒童stem教育培訓, 16歲青兒童STEAM教育品牌的產品研發和營銷推廣,是國內唯一一家集課程評價、教學區運營、比賽舉行、師資培訓與驗證於一體,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STEAM文化教育綜合服務平臺和青少年兒童自主創新服務平臺。不論是只做樂高教育,還是致力於智慧機器人現代化的技術性文化教育,又或者綜合性的STEAM教育雲平臺,都是有分別的生存環境。非原創內容會有明確作者及來源標註。
  • 芬蘭正式廢除小學和中學課程教育 國際學校竟然也在實踐了
    面對這種全新的教育方式大白充滿驚喜,但是對比中國的國際教育發展,自感任重道遠,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芬蘭教育的優勢以及未來教育的一些方向,看看國際教育是否值得家長們選擇!芬蘭,一個只有500萬人口的北歐小國,卻是世界矚目的教育強國。去年熱播的高分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中,就解讀了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奧秘。教育公平在芬蘭上學,根本不存在買學區房、提前幾年排號入學的情況。
  • 芬蘭教育為什麼成功?
    以廚藝課為例,首先,學生要學會認識各類食物與食材;其次,要了解各種食物的營養價值,並學會如何進行營養搭配;之後,還要學習家庭的經濟與預算,要學會計劃性地安排生活;此外,還要學會如何整理房間,如何進行垃圾的分類,等等。家政課程讓學生學會適應普通人的生活,既學會了技能,又調整了平和的心態。高福利的民主國家制度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機會。
  • 全球最棒的教育體系不在美國在芬蘭:廢除科目教育,實現場景教學
    芬蘭在全世界有最低的文盲率,孩子7歲才上學,學前班完全不教文化知識,只讓孩子成為高興的並負責任的小人兒。而且,他們的學校裡是沒有語文算術等科目的,實現了teaching by phenomenon -跨學科的場景教學。   老師在芬蘭像醫生一樣受人尊敬。他們培訓老師的嚴格程度像培訓醫生一樣。師範學生的錄取率只有10%。
  • 芬蘭孩子沒有考試,教育卻名列前茅!芬蘭教育到底有何過人之處?
    芬蘭是個神奇的國度,在很多領域都遙遙領先於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其中就包括教育。但是都說芬蘭的教育好,具體好在哪裡,讓它可以在多次世界性比賽中都名列前茅呢?在中國的教育理念中,「嚴師出高徒」、「玉不琢,不成器」,似乎只有這樣,才能塑造出優秀的學子。可神奇的是,芬蘭在保持學生優秀的同時,它還多次榮獲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稱號。芬蘭的教育到底有何過人之處呢?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制度,造就了這樣一個神奇的國家呢?
  • 芬蘭教育是如何做到世界第一的?
    這不但推動了數學、科學和技術這些傳統學科,還推動了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項目。  雖然芬蘭在教育上投了很多資金,但芬蘭不是砸更多錢辦教育,而是選擇「專注」策略,把資源配置在「最需要的地方」,也就是初級中學和學習遲緩者身上。  在OECD國家評比中,芬蘭是運用教育資源最有效率的國家之一。
  • 芬蘭的教育舉世聞名,但中國是否需要「芬蘭模式」?
    近日,芬蘭教育再次刷屏國內網絡,百度關鍵詞搜索的相關資訊多達36,500篇!早在去年,關於「芬蘭教改將廢除中小學階段的課程式教育」的消息,就已經在國內刷過一波,而近日,芬蘭教育再度躥紅國內教育圈和網絡。媒體報導稱,芬蘭赫爾辛基教育局已下發通知,正式廢除小學和中學階段的課程式教育,轉而採取實際場景主題式教學。
  • 芬蘭教育成功的關鍵因素:教師被充分信任
    那麼芬蘭是如何做到的?芬蘭的教育道路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 」 全球教育改革運動的趨勢和困境 從20世紀80年代起,全球教育改革運動至少出現了五種不同的教育政策與改革趨勢。
  • 幼兒園stem教育課程模式如何
    格物斯坦小坦克認為,提倡stem教育應該從幼兒時期開始,真正貫穿孩子成長始終,讓孩子越早接觸到全面的stem教育,對將來孩子的發展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借鑑國外的STEM教育的課程模式是目前對我國幼兒園開展科學教育比較好的方式。國外常見的STEM課程教學模式有四種,分別是項目學習、問題學習、設計學習、5E教學模式。基於項目的學習,圍繞充滿挑戰的、需要解決的、源於現實的驅動性問題,通過師生合作彼此學習,使用技術表達想法。基於問題的學習,以問題為核心,針對真實情境,突出學習者的中心地位。
  • 芬蘭教育其實最功利
    這還不夠,我深知芬蘭現象教學在營地項目上會大放異彩。所以,我還邀請了芬蘭教育專家來跟我們聯合設計營地——現象教學第一人羅卡教授擔任顧問,她的得意弟子——理論與實踐經驗同樣豐富的Erika博士和Sari老師專門來給中方帶隊老師進行實戰培訓:如何用現象式教學設計一個九天的兒童寫作營。
  • 芬蘭教育早知道!
    芬蘭教育早知道! 1、九年基礎教育 芬蘭小孩七歲進入綜合性學校正式接受通識教育,芬蘭的九年基礎教育一般都是由芬蘭政府出資管理,也有少數的私立學校(私立學校也可獲得政府補助)。
  • 北歐最強,芬蘭的教育體系詳解
    芬蘭的教育質量很高。不同學校的教學質量差異很小,學前教育,綜合教育和高中教育免費,高等教育大部分也是免費的。不論芬蘭家庭的收入如何,在這裡每個人都有機會接受優質的教育。芬蘭教育系統包括幼兒教育,學前教育,綜合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針對成年人還有成人教育,包括了綜合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多種選擇。
  • 幼兒stem教育學習
    現在社會正處於科技發展飛速發展的階段,幼兒教育人一生最快樂純正的一個時間段,但隨著國內職場競爭內捲化的日趨嚴重化,格物斯坦表示孩子在幼兒期間也應掌握一些stem教育模式,為以後成長路上的學業打下紮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