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時期,中科院的前線與後方

2020-10-24 科學網

作者:任芳言 韓揚眉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戰場,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彼時,全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這其中包括建院剛一年的中國科學院。1950年末,中國科學院體量還不大,京區單位共約500人,就有100多人踴躍報名,自願申請直接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奔赴前線。

在後方的科研人員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研製抗生素、生產球墨鑄鐵、研製特種電阻絲等支持前線。開展應用研究,服務國家需求,這種理念和實踐對此後中科院在應用科學上的布局產生了很大影響。

那一時期,聲勢浩大的抗美援朝宣傳對科學家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中科院人響應號召,開展增產節約運動,提高生產質量和數量、節約成本,踴躍捐錢捐物,為戰爭做貢獻。這樹立了科學家科研為祖國建設、為人民服務的新觀念,為新中國科學家精神打下了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底色。

奔赴前線的志願者

1950年11月,中科院確定了首批奔赴前線的志願軍名單,孫桐、施蘭卿、吳鳳鳴、白石等18人的名字出現在紅榜上。和其他各機關單位的「志願者」一同在中南海懷仁堂接受周恩來總理的接見。

從中科院派出的志願者中,有來自院機關的幹部,有來自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他們幾乎都被分配在東北空軍系統,擔任技術保障、翻譯或後勤等工作。

中科院原編譯局編譯吳鳳鳴還記得,1950年11月16日,18位志願軍在中科院文津街院部門口集合,他們登上卡車前往火車站,乘坐抗美援朝戰士專列。列車長鳴三聲後緩緩啟動,他們就此正式奔赴戰場。

中科院如今還有一些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離退休人員,則是當時的軍人,戰爭結束後被分配至中科院各單位工作。

據中科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綜合處魏尉介紹,退休職工唐章洪曾參與1952年的上甘嶺戰役,他在戰役中日夜配合步兵堅守陣地、保衛坑道、掩護反擊,對保證步兵順利完成堅守陣地、反擊敵人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戰役結束後,唐章洪記特等功一次。由唐章洪指導的13名骨幹炮手,在上甘嶺戰役中各立三等功一次。

中科院原化工冶金研究所離休幹部靳玉芳曾參與過1953年朝鮮停戰談判的保密工作。她還記得談判當晚接到上級通知,抓緊整理和清理好重要文件。當晚,沒有脫衣睡覺的他們,終於在後半夜等來了談判成功的消息。

談判成功後,還有一些人以換防志願軍身份奔赴朝鮮。中科院原機關監察局幹部張德仁就曾於1956年11月,作為換防志願軍一員趕赴朝鮮,在志願軍後勤部政治部擔任助理員。

張德仁告訴《中國科學報》,那時他年僅28歲,與愛人結婚剛剛一周。不到一年後,在選派新一批赴朝志願軍時,他的愛人、在新中國成立前參加過人民軍隊的劉元元主動報名參加,在軍中,她承擔著傳送圖書信息、播音和婦女工作。「那時,我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回來,但已經做好了回不來的準備了。」劉元元說。張德仁和劉元元隨最後一批撤軍部隊回國。

響應號召研製抗生素

1950年前後,抗生素在醫藥、農業方面已有廣泛應用,但當時的中國尚不能生產,完全依賴進口。面臨著美國的封鎖禁運,尤其是韓戰爆發後,傷病員急需此類藥品,抗生素的研發和生產更顯得急迫。

為了尋找更經濟的生產方法、生產更多種類的抗生素,中科院將抗生素列為第一個五年計劃中的10項重點研究之一。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王揚宗告訴《中國科學報》,在當時,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所化學家趙承嘏、汪猷等人已經就國內的抗生素需求,著手展開一些研究工作。「比如1950年,東北科學研究所與上海有機化學所藥物研究室(1951年獨立建所)合作,共同掌握了氯黴素的原料與生產方法,並將該方法利用於金黴素生產。再如1951年,上海藥物所在國內首次獲得青黴素甲鹽結晶,為生產工藝提供了參考數據。」

1953年,在趙承、汪猷、黃耀曾、梅斌夫、高怡生、方中達、沈善炯等科學家的倡議下,抗生素研究工作委員會在上海成立,中科院與輕工部、衛生部所屬的一些研究所展開合作。自此,全國大規模、有組織的協同拉開序幕,並在之後取得了一系列良好成果。

1953年,上海抗生素消耗量較三年前增加了5倍。1955年,上海藥物所完成了氯黴素合成方法的研究,並向工廠提供了生產工藝技術。1956年,青黴素產量從1952年的33公斤增至10噸。

王揚宗提到,在此之前,我國有關方面的生產較為落後,從材料純化到製備技術都很粗放,專家們進行規劃改進後,有了明顯提升效果。這一時期取得的成就,留下的寶貴經驗,對我國現代新藥研製和生產都起到很大推動作用。

針對1950年之後開展的大規模抗生素研究工作,中科院還於1955年12月主持召開了抗生素學術會議。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國內首次召開的國際性學術會議,也是中科院首次廣泛地邀請國際科學家參加學術會議。

與會者既包括國內抗生素管理者、研究者、生產者、教育者,也包括相關領域的外國專家。除來自中科院、衛生部、高教部等36個單位的150餘名代表外,蘇聯、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蒙古、越南、日本、緬甸、印度尼西亞、朝鮮、丹麥等11個國家的12名科學家也應邀到會。

「這次會議不僅反映出當時國內抗生素的研究與生產水平、影響了此後相當長一段時期中國抗生素的研究模式,對在社會主義陣營中提升中國科學家的國際地位也有重要作用。」王揚宗說。

應用型研究格局初現

建院初期,基礎研究是中科院大部分研究所的主要基礎,專門從事應用型研究的專家不多。為響應科研工作要為國家、為工農業服務的號召,中科院加大了對應用研究的投入,一些新的研究所、研究室就此誕生,而且切實做出了一批成果。

上世紀50年代,中科院開始承擔了工業建設、服務戰爭所需的有關研究任務。「兩彈一星」元勳吳自良在上海冶金陶瓷所就曾領導完成中央軍委下達的研製任務,產出抗美援朝前方需要的特種電阻絲。

中科院為戰爭服務的另一項典型具體工作是球墨鑄鐵。球墨鑄鐵因其微觀結構為球狀而得名,性能略優於一般的鐵。中科院工學實驗館(以下簡稱工學館,冶金陶瓷所前身)於1950年7月開始研究球墨鑄鐵,並於同年10月初製成功。球墨鑄鐵相關成果披露後,引起了國內工業界的注意。

之後,工學館與東北各礦場、燃料工業部、華東工業部等單位保持聯絡,他們希望用球墨鑄鐵代替鑄鋼或延性鋼鑄鐵,因為這兩種材料的製造設備相對繁重,增產不易,而球墨鑄鐵所需設備和主要原料相對簡單且易於運輸。短短數月內,這項研究工作就和實際生產有了密切關聯。在後續的數十次試製中,工學館還製成了齒輪、鋼錠模、鐵砧、高壓泵鑄件等部件。

為服務國家需要,中科院還加強了東北地區的院所建設,組建了第一個分院——東北分院。除了將金屬研究所和儀器館(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的前身)從北京遷到東北,還加強了當時的工業化學研究所、長春綜合研究所等單位。為開展應用型研究,有機化學研究所、生理生化研究所等單位還增設了研究室。

如此一來,中科院不僅有早期積累的基礎研究力量,還逐步聚集了一批面向應用的研究人才。

王揚宗指出,朝鮮停戰後,中科院迎來了一個較大的發展時期,「應用型研究在全院布局建設中得到進一步加強。韓戰期間,美國對我國的核訛詐不僅促使國家領導人做出研製核武器的決策,也激發了錢三強等一批核科學家為國分憂的決心。所有這一切,對中科院日後承接重大國防任務,特別是承接『兩彈一星』方面有關工作,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相關焦點

  • 鎮江老報紙上的抗美援朝印跡
    前線記者「戰地通訊」記者發現,這張老報紙最重要的位置都給了抗美援朝報導。在報頭下方有一篇標題為「中、朝人民軍隊的戰鬥的友誼」的通訊,還有「朝鮮通訊」題花。作者是「巴力」和「耐因」,署名頗奇怪,記者認為不是前線記者的真名,而是筆名。此文共三段,分別講了三個中朝人民軍隊並肩戰鬥的故事。
  • 抗美援朝志願軍吃什麼?
    消息傳到朝鮮前線,給廣大指戰員以極大的鼓舞。這是美國兵根本不能理解的!志願軍後方為前線製作炒麵有了炒麵,打仗時,大家隨身背著一條炒麵口袋,飢餓時抓一把炒麵塞在嘴裡,再吃上幾口雪,就可以堅持行軍作戰。炒麵伴隨著戰士們浴血奮戰。戰士們感激炒麵解決了大困難,甚至喊出了「為炒麵立功」的口號。
  • 抗美援朝戰場上的「筆墨勁旅」
    在抗美援朝戰場上,除了真槍實彈與敵殊死搏鬥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外,還活躍著一支特殊的隊伍——新聞工作者。在槍林彈雨、烽火連天的戰場上,他們以筆為槍,鼓舞士氣,打擊敵人,鑄就了新聞史上不朽的篇章。赴前線去採訪「要不是我積極爭取,差點上不了前線。」原第27軍《勝利報》編輯沉冰回憶道。
  • 抗美援朝第二階段
    談判開始後,美方拒絕朝中方面提出的以「三八線」為軍事分界線的建議,要求將分界線劃至朝中軍隊陣地的後方,以作為對美方海軍、空軍優勢的「補償」。這一無理要求被朝中方面拒絕後,美軍即於1951年8月和9月向中朝軍隊發動「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企圖以軍事壓力獲得談判桌上得不到的東西。
  • ...回顧抗美援朝戰爭18位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開國上將名單一覽表
    1.鄧華上將:抗美援朝戰爭中,他擔任志願軍副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協助彭司令員指揮抗美援朝第一至第五次戰役,組織指揮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上甘嶺戰役及1953年夏季反擊戰。 2.洪學智上將:抗美援朝戰爭中,他擔任志願軍副司令員兼後方勤務司令部司令員。
  • 尋訪抗美援朝老兵|呂志斌:用生命保障前線軍需
    編者按 2020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70年前,志願軍指戰員以堅定的革命意志、頑強的戰鬥作風和崇高的獻身精神,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讚歌、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光輝典範。為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新華日報、「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臺、中國江蘇網·新江蘇與江蘇省軍區政治工作局、省退役軍人事務廳聯合開展「尋訪抗美援朝老兵 弘揚抗美援朝精神」大型全媒體新聞行動,在全省範圍內尋訪健在的志願軍老戰士,聽他們講述當年的故事。讓我們一起向不畏犧牲保家衛國的「最可愛的人」致敬!「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 我從抗美援朝前線歸來
    10月19日開展抗美援朝運動,我校全體師生員工紛紛報名參軍參戰。11月11日學校選送醫療二期畢業生88名第一批赴朝,1951年1月再選送醫療四期畢業生30名,1951年3月選送護士一期畢業生60名, 1951年5月選送護士二期畢業生61名,前後四批共有239名,參加抗美援朝第一線醫療救護工作。
  • 救死扶傷 保家衛國 ——記青島市市立醫院白衣戰士在抗美援朝的...
    在北京中國紅十會合影  戰地上為傷病員做手術  進入前線後,全國各地的醫療隊編為兩個大隊,一大隊180人,每7-8人編成一個搶救組;二大隊40人,青島醫療隊大都分在這支由正規醫學院校畢業的隊伍裡,定名為手術大隊。
  • 聶榮臻在抗美援朝的日日夜夜
    然而,誰也不曾想到,進入北京城後,工作環境變好了,生活條件改善了,但聶榮臻竟然累倒在中南海的辦公室,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剛進城,我的工作是非常緊張的,代理總參謀長那一段,真可以說是我一生中最繁忙、最累的時期。」 聶榮臻所說的這段最繁忙、最累的時期,要從開國大典前說起。
  • 堅持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就沒有什麼啃不下的「硬骨頭」
    記者彭紅霞「是講抗美援朝的嗎?哪裡可以看到?我要去看看……」11月初,何華向從達滸老家來到城區的女兒家小住,得知取材於抗美援朝戰爭的電影《金剛川》正在熱映,他很感興趣。今年83歲的何華向是登記在冊的、健在的瀏陽籍抗美援朝老戰士中年紀最輕的。67年前,他積極響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參軍入伍,成為中國空軍的一員。
  •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向英雄致敬!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向英雄致敬!>毅然投身到抗美援朝運動中韓戰爆發後大洋彼岸的眾多海外學子踏上了回國之路兩彈元勳鄧稼先就是其中一員支援前線的隊伍中萬眾一心的精神士氣足以抵擋物資的匱乏
  • 抗美援朝時,開國少將任榮主動請纓:哪怕到前線當炊事員我也去!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後,開國少將任榮同志主動請纓,希望上級派他赴朝參戰。但上級領導考慮到任榮同志此前腳部負傷,剛做完手術不久,拒絕了他的請求:你現在走路都困難,怎麼可能上戰場打仗?但任榮少將卻大聲說:「總得有人做後勤、組織工作吧?就算我不能上最前線,哪怕讓我給戰士們燒火做飯,我也願意!」
  • 抗美援朝:那些坑害志願軍的不法商人唯利是圖機關算盡
    建國初期爆發的抗美援朝戰爭,對全體中國人民來說,是一場非常艱苦的戰爭。戰爭的雙方實力完全不對等,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擁有飛機、戰艦、坦克等先進裝備,而入朝的志願軍則真的就是小米加步槍,武器裝備相當落後。尤其是當時國內剛剛經歷過解放戰爭,經濟尚未恢復,後勤補給成為困擾前線作戰的最重要問題。
  • 抗美援朝老戰士程德琴:前方炮一響 我們就準備手術
    「我們醫療隊的任務就是:前方打仗,後方就要準備手術1951年冬,程德琴從朝鮮前線寄回一張相片,說她已經入朝參軍。她昔日的同學看到都高興極了,以她為榮,九個姐妹約著拍了一張合影給她寄了過去。「我們時常想像起,她在炮火連天、槍林彈雨中,冒著生命危險搶救傷員的情景。」耿引存說。
  • 一則報告讓毛澤東大怒,志願軍在前線流血,國內卻出現了吸血蟲
    一場戰爭,從來都不是光鮮亮麗的,抗美援朝戰爭雖然是我國取得了勝利,但背後的齷齪只有經歷了的人才能知道,無數的志願軍戰士,沒有死在敵人的槍炮下,卻因為後方的一些蛀蟲含恨而終。    隨著受傷戰士的增多,對醫藥用品的需求逐漸增多,其餘像餅乾、罐頭以及衣服被褥也是前線戰士最需要的物品。有交易就有利益,愛國人士不分晝夜為將士們籌集物資,可是也有一些蛀蟲直接化身吸血蟲,吸志願軍將士的血,提供一些劣質品給前線將士。
  • 20個故事還原抗美援朝「隱形部隊」,永遠銘記!
    ;他們緊急開展科研攻關,千方百計為前線戰士輸送武器彈藥……抗美援朝戰爭中,作為中國鐵建前身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時稱鐵道兵團),前赴後繼,捨生忘死,兌現了「志願軍打到哪裡,就把鐵路修到哪裡」的豪言壯語,在戰火硝煙中創造了舉世聞名的「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有力保障了志願軍後勤物資供應,徹底粉碎了美軍的「絞殺戰」,為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 抗美援朝時期,出現「三個麻子」,彭老總感謝了他們,分別是誰
    抗美援朝是中國志願軍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參加了一場戰爭,戰場在朝鮮,而對抗的是美國人。當年中國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三八線去支援朝鮮,總共去了有6個兵團,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參加了6次戰役,最後的結果是把美國人趕出了朝鮮,美國也無條件投降了。
  • 保家衛國筆為槍 抗美援朝戰場上的新華社記者
    抗美援朝時期,新華社先後派出大批記者赴朝參加新聞報導工作,圖為新華社志願軍總分社部分記者在朝鮮戰地合影。在此次作戰時期,有中國人民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志願部隊的組成,這個志願部隊在人民軍總司令部統一指揮之下,和人民軍一道參加了作戰。  在中國人民志願部隊的參加之下,人民軍在溫井、雲山一帶擊潰了李承晚匪軍第二軍團四個師及美軍一部,迫使該方面美國侵略軍及李承晚匪軍逃至清川江以南。」
  • 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五個副司令員都是誰?後來是什麼軍銜?
    1950年10月,我國組成了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半島,開始了抗美援朝的偉大徵程。直到1953年7月,歷時將近三年的抗美援朝戰爭才基本上宣告結束。那麼,在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的五個副司令員都是誰呢?他們後來在1955年都被授予了什麼樣的軍銜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 抗美援朝老戰士
    1950年10月,中華英雄兒女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保家衛國。2030名福建省閩侯籍熱血青年報名參加志願軍,葉家如、周章鑾、周禎榮、楊學清、徐啟柱也在這批志願軍隊伍中,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他們拋頭顱、灑熱血,誓死捍衛祖國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