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問題:人窮極一生,究竟在追求什麼,這個問題又再度衝上了熱榜,並且一下到了榜一。
當我們開始問這個問題時,想像一下我們身處的場景:
假如你是一個學生,因為疫情已經在家待了幾個月,不能去學校,不能去旅遊,在家除了上課之外不知道做些什麼。
每天上完課後就是床上葛優癱,刷手機;沙發上葛優癱,刷手機。
生活留出了大把的時間,我們突然卻不知道該怎麼做了。
這就是很多人目前的現狀,而當人一旦閒下來的時候,就禁不住會問一些哲學問題,例如:
人窮極一生,究竟在追求什麼?
又或者。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而如果沒有疫情,一切都是正常的。
學生。正常上學,上課忙的時候教室、食堂、寢室三點一線。空閒的時候和朋友去旁邊的夜市走走,吃點東西,閉寢之後和室友聊天打屁。有個三五天的小假期還可以約朋友到附近景區玩玩,或者出市出省。
上班族。正常上班,一天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甚至有時候還要加班。只能在睡覺前拿出手機放鬆一下自己,有點小感嘆有點小悲傷,但不敢浪費時間趕緊睡去。
但因為疫情,一切都不一樣了,從忙碌變成了不知道幹些什麼。
不僅是你,是所有和你一樣的人。
嘗試學習,可是沒堅持幾天。
想要做副業緩解焦慮,可是做了好幾個也沒成功。
疫情過後,除了胖了一圈,啥都沒有。
但說到底,我們的叩問和迷茫都是因為太閒了。我們窮極一生追求的不過是」充實「,不管做什麼,只要有事做就好。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告訴了我們,人窮極一生,追求的不過是「充實」。
假如我們一生都被這幾大需求制約的話,那我們尋找的,就是不斷找東西來填補它,來充實它。
我們餓的時候,會找食物來填飽肚子。
我們冷的時候,會照衣物來驅逐寒冷。
我們孤獨的時候,會找朋友聊天聚會,驅逐孤獨。
我們缺愛的時候,要麼自己愛自己,要麼找個異性來相互關懷。
不管對於哪一層的需求,我們都要找東西來填補它、滿足它,使它充盈,使它充實,要不然就會很難受。
所以,現在的你不是要去反覆的思考這些哲學問題,而是找些事情做吧,無論幹什麼。
和朋友出去聚會聊天;看兩本有益的書;去健身跑步;聽一堂感興趣的課。
有句話不是這麼說的嘛:
儘管去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