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萱爸育兒經原創,擁有全部版權,歡迎轉載
添丁進口,在中國傳統家庭中一直是件大喜事,而對此感到最歡喜的,莫過於家中老人。
每當家中產婦待產時,家中老人那真可謂是小心翼翼。
從小夫妻倆宣布懷孕開始,家裡的老太太就24小時盯在孕婦身上,化身人形「孕婦百科全書」了。
朋友小劉最近幾天就要生產了,足月分娩,本來是件喜事兒,可她卻天天在家生悶氣。
原來,婆婆告訴小劉,讓她到分娩那天一定要上午生孩子。小劉老公感覺很奇怪,小劉也覺得不可思議。
問婆婆原因,婆婆神秘的告訴她:上午陽氣足,生出來的孩子身體健壯。
老公問到,要是上午沒動靜怎麼辦?婆婆一臉嚴肅的告訴小夫妻倆,那就要考慮剖腹產了,畢竟是為了孩子好。
望著老人認真的樣子,小劉終於明白,老人不是在開玩笑!夫妻倆對此感到很頭疼,兩人苦口婆心一番勸導解釋,希望老人轉變想法,可婆婆卻堅持要上午抱孫子!
小劉的苦惱,相信不少寶媽都感同身受。
老話講,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一輩的人生活經驗豐富,能在年輕人遇到難題時,幫忙出謀劃策。
然而,老人家的老經驗、老觀念,也有「不靈」的時候,小劉婆婆的「上午分娩論」只是其中之一。
那些年老一輩的「育兒老觀念」
1. 孩子多吃鹽,力氣大
我們都知道,大量食用鹽,會使腎臟功能受損,血壓增高,帶來一系列危害人身體健康的疾病。
認為「多吃鹽,力氣大」,這是他們的經驗之談,可這個經驗是過去時代背景下的產物。
過去,人們大多從事高強度的體力勞動,水分和鹽分流失快,自然需要多吃鹽,來維持身體內部的平衡。
但小孩子不是成人,他們無需重體力勞動,而且本身對鹽分的需求就很小。日常嬰幼兒食品以及各種輔食中所含的鹽分,就能滿足體內需求。若是再大量攝入鹽分,身體難免負擔不了。
2. 胖就是壯,就是身體健康
中國的年畫上,常畫著抱魚的胖娃娃,這也體現著一個老觀念:小孩子身體健康的外在表現,就是胖娃娃。
隨著物質條件越來越好,長輩們從小就挑著高油、高脂、高糖的食物,往孩子們的碗裡送。結果胖倒是胖了,離「健康」兩個字卻是越走越遠。
更有甚者,十幾歲,甚至是不到十幾歲,就成了「三高人群」,許多孩子小小年紀就患上了心腦血管疾病,讓人唏噓不已。
3. 剩飯剩菜捨不得丟
許多寶爸寶媽忙於工作,於是就把老人接到了身邊,幫忙照顧孩子,至少能幫忙解決一日三餐問題,畢竟現如今外面的東西,實在是不大敢往孩子嘴裡送。
然而許多老人是節儉慣了的,有時候一頓吃不完的飯菜,下一頓熱一熱接著吃,甚至是吃了三頓四頓的都有,導致孩子剛剛學會吃飯,吃的就是剩飯剩菜。
寶爸寶媽的初衷,是想讓孩子吃上健康的飯菜,結果卻是成天吃剩飯剩菜,論對身體的危害,不遜於外面的地溝油食品。
以前物質條件差,老人大多養成了節約的習慣,可此一時彼一時,現如今的條件不比以前,自然要優先保證孩子的營養健康。
如何應對長輩的「育兒老觀念」
1. 儘量自己帶孩子,讓孩子多和父母相處
老一輩人的觀念難改,但寶媽們又不願孩子在這種觀念下成長,要想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就只能自己帶孩子。
當然,寶爸寶媽們要做出一些事業上的犧牲,但什麼樣的事業,能比培養孩子成人更偉大呢?
2. 引用權威,直接正面「對決」老觀點
當家中的育兒觀念出現分歧時,可以陪著老人,多看一些權威專家的視頻講座,讓老人了解現代育兒專家們是怎麼說的。
或者多陪著老人聊天溝通,也可以領著老人一起,去自己相熟的親友家中,「考察取經」,潛移默化的改變老人的育兒觀點。
3. 和老人溝通要注意方法方式,不可粗暴蠻橫
畢竟老人的出發點是好的,總是出於對孩子的愛護之心,只是一些知識認知沒有「更新換代」,好心辦壞事而已。
萱爸有話說
老一輩的育兒觀念,大多源自當時的時代背景,有一定的時代意義,也確實影響了一代人的育兒方式,培養我們長大成人。
各位寶媽,你們家有什麼「老一輩「的育兒觀點呢?評論區一起留言分享吧~
我是小萱爸爸,積極學習帶娃的「女兒奴」一枚,每天分享育兒過程中的所思所感,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轉發、評論,你的喜歡是我寫作的最大動力!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