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嶽談|要素驅動與創新驅動,「要素瓶頸」究竟指什麼?

2020-12-13 大眾網

  一家企業生產經營,一個地方經濟發展,都離不開土地、資金、人力資源等基本要素。當我們捋起袖子、邁開步子、準備大幹一場時,各種生產要素是否充足給力?

  7月4日《大眾日報》頭條刊登文章《要素瓶頸,怎麼破?》,劍指新舊動能轉換「成長的煩惱」——隨著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向縱深推進,土地等要素供給制約較為普遍,有的看好山東的產業政策與區位優勢,可排放指標苦等不來,好項目最終落戶他鄉。

  何為要素?何為瓶頸?「要素瓶頸」這個關鍵詞,究竟指什麼?

  所謂要素,是指構成一個客觀事物的存在並維持其運動的必要的最小單位,是構成事物必不可少的因素,又是組成系統的基本單元,是系統產生、變化、發展的動因。

  所謂瓶頸,一般是指在整體中的關鍵限制因素。

  所謂要素瓶頸,主要指經濟發展過程中,在投入要素上遇到了限制。

  一般來說,經濟發展分三個階段,即要素驅動、效率驅動和創新驅動。

  所謂要素驅動,是指從主要依靠各種生產要素的投入(比如說土地、資本、勞動力等)來促進經濟增長的發展方式以及從市場對生產要素的需求中獲取發展動力的方式。在這一階段,生產要素居於核心地位,有生產要素就有經濟增長,要素越多經濟規模也就越大。

 

  研究要素瓶頸,先要搞明白生產要素是從哪來的,在追本溯源中尋求答案——

  最早的生產要素是勞動力。無論是在原始社會還是奴隸社會,無論是勞作狩獵還是建造宮殿,都需要勞動力的支撐。勞動力夠多,生產規模才能擴大,部落或氏族之間爭奪「地盤」、搶佔資源時才有優勢。在這一相對原始的階段,勞動力是直接也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

  第二個生產要素是土地。奴隸社會後期,直至整個封建社會,土地是任何經濟活動都必須依賴和利用的經濟資源。比之於其他經濟資源,其自然特徵主要是它的位置不動性和持久性,以及豐度和位置優劣的差異性。相對於其它生產要素,土地是最難以增加的,隨著人口增多,其稀缺性也更為顯著。農業生產依賴耕地,建亭臺樓閣亦需要土地,因此在古代,土地是財富的象徵,手握土地這一生產資料的貴族、地主,成了封建社會的富人階級。

  第三個生產要素是勞動工具。從原始人的石斧、弓箭,到古代的青銅鐵器,到近代的蒸汽機、發電機,再到現代化的各種各樣的機器、工具、技術設備等,都同樣起著傳導勞動的作用,均屬生產工具。尤其是到了資本主義社會,機器的鋒芒蓋過手工工具,完成了革命性變革。

  從勞動力到土地,再到勞動工具變革,生產要素範疇大幅擴展。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智慧財產權制度的建立,技術、信息也作為相對獨立的要素投入生產。這些生產要素進行市場交換,形成各種各樣的生產要素價格及其體系。如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已成不爭的事實,金融也極大豐富了生產要素內涵。

  回到文章開頭,大眾日報報導強調的要素瓶頸,主要指土地、資金、能耗環保指標等因素。捋起袖子,邁開步子,準備大幹一場時,一些長久的要素制約,猶如一條條枷鎖,讓發展處處受限。人們在實踐中思考:站在動能轉換的十字路口,應當怎樣直面要素束縛的枷鎖,卯足幹勁衝破要素桎梏?

  在新形勢下,破解要素瓶頸,無論是破解土地要素制約,還是破解資本要素制約,或者破解人才要素制約,關鍵靠創新,尤其要重視制度創新,以制度創新破解土地、資金、人力資源、能耗環保指標等供給難題。正如報導指出,當前所面臨的要素制約,既是動能轉換的「痛點」,也完全可以是優化制度供給的「靶點」。

  制度創新,各地正在發力,如「畝均論英雄」倒逼機制。今年2月,《山東省建設用地控制標準(2019年版)》對於工業項目用地增加了「畝均產值」和「畝均稅收」,規定了指標最低值。比如,對於汽車製造業,規定畝均產值要大於450萬元/畝,畝均稅收要大於30萬元/畝,低於這個標準的項目無論是在項目設計、項目立項、土地供應等各個環節都將受到限制。這也意味著,稀缺的土地將供應給更多高成長高產出的好企業,將有限的土地用在「刀刃」上。同時,山東建設用地控制標準的修訂和出臺,還可以作為存量項目用地績效評價的參考標準,特別是工業用地指標,可以作為各地開展企業綜合評價的依據,有利於通過實施企業分類管理和資源差別化配置政策,建立正向激勵和反向倒逼機制。

  當前,山東發展正處在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新舊動能轉換是背水一戰,沒有退路。「要素瓶頸」不可不破,必須要破。如何拿出精準破題的創新招數,考驗的是執政智慧和改革決心。可以確信的是,誰勇於「破舊立新」,讓政策更有態度、更有溫度、更有力度,誰就能在騰籠換鳥的進程中佔據主動權。

相關焦點

  • 創新驅動發展模式的關鍵支撐要素
    第一,打破非科技性的創新瓶頸。我們現行的經濟體制和社會體制,很多是適應傳統發展方式的,有利於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但並不利於創新。要清除經濟社會領域各種有形無形的柵欄,讓機構、人才、裝置、資金、項目都充分活躍起來,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發展的強大合力,建立新的利益軌道。   第二,改革國家研究體系。
  • 創新驅動 中國製造轉型升級新動力
    請問,這是否意味著創新驅動將會代替過去的要素驅動而上升至主導地位? 李毅中:中央提出,經濟發展的動力,要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這一轉變有著深刻意義。多年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驅動力,主要是要素驅動。生產力包含生產資料、生產工具、勞動力、科技與資金等要素。
  • 數夢工場在滬倡議構建以數據要素驅動的長三角數字經濟生態共同體
    數夢工場作為入選樣本企業參會,並倡議構建以數據要素驅動的長三角數字經濟生態共同體,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因疫情原因,本次大會採取線上線下聯動的形式。100多名來自長三角地區10多個城市的專家學者以及優秀的企業負責人共聚一堂,分享創新實踐和智慧,共享創新成果和經營哲學的變革之道。
  • ...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述評
    創新成為第一動力源——加快從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轉變「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去年兩會期間, 3月 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提出了這一重大論斷。創新驅動激發新活力——改革與創新兩個輪子一起轉,培育創新沃土,讓創新活力迸發「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那麼改革就是點燃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系。《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關於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有關創新驅動的頂層設計日臻完善,圍繞體制機制的改革舉措蹄疾步穩。
  • 黨的十八大以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述評
    創新成為第一動力源——加快從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轉變「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去年兩會期間,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提出了這一重大論斷。「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 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主要內容有哪些?
    攻克制約國防科技的主要瓶頸問題。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8%。——國家創新體系更加完備。實現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相互促進。——創新文化氛圍濃厚,法治保障有力,全社會形成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創新源泉不斷湧流的生動局面。
  • 「地評線」京彩好評:乘「創新驅動」巨輪破浪前行丨時評
    文章強調,「堅持創新驅動,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長模式」。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們要始終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搭建更多創新平臺,吸引更多創新人才,應用更多創新成果,提升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在創新中尋找出路,以創新突破世界經濟增長和發展的瓶頸。把「科技引領」航舵,促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 創新驅動的「長江之歌」
    創新驅動的「長江之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推進一年間系列報導之三光明日報記者 鍾超 張翼上海崇明島,萬裡長江奔騰入海的門戶。在這個長江與東海的交匯點上,千年衝積平原堆壘起肥沃的土壤,造就了林木蔥蘢的旖旎風光。
  • 創新驅動發展轉型主要包括有四個方面
    科技部部長萬鋼(方堃 攝)    2016年5月23日下午,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科技部部長萬鋼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的轉型,大概有四個方面:  第一,要提高要素的生產率,來解決質量和效益的問題。  第二,通過生產要素的新組合,來突破資源和環境的制約。  第三,通過關鍵技術,特別是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來突破自主可控的問題。  第四,動員全社會的創新創業的活力,通過全社會的積極性來實現新的發展。
  • 「安永洞察」全球健康產業驅動模式探究
    縱觀全球,健康產業發展的領先地區並非開展健康產業全生態圖譜布局,而是結合地區特點優勢,利用核心驅動要素,發展特定的健康產業細分方向。根據核心驅動要素的不同,健康產業發展大致可以分為生態、資源、機構、科研、樞紐、政策、文化、客群等八種驅動模式。
  • 延安市「十三五」創新驅動發展 戰略規劃
    明晰未來創新驅動發展的方位,必須肯定成績,找準問題,正視差距。目前,我市創新基礎和創新要素相對薄弱。2014年,我市全社會科技研發投入1.65億元,佔全市GDP總值的0.119%,而全國為1.97%、全省為1.99%,排在全省倒數第一。高水平創新平臺和載體嚴重缺乏,科技創新主體單薄。全市民營科技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僅為鹹陽、寶雞、渭南、榆林等市的數量10%左右。
  • 人工智慧驅動產業升級的三種模式
    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人工智慧深度融入各產業,深度嵌入各要素,直接助力現有產業實現轉型升級,完成由「網際網路+」向「智聯網+」的飛躍。對傳統產業部門而言,主要是通過發揮人工智慧的強大計算能力及互聯互通優勢,優化配置既有產業資源,完成對現有生產要素的整合升級,提升傳統產業發展層次。
  • 設計理論丨人工智慧驅動的藝術形態的認知與創新
    通過對藝術形態的「形」與「態」的解構與映射關係分析,給出人工智慧驅動下藝術形態的「認知」過程,提出內容與風格融合的藝術形態的「創新」過程。揭示藝術形態的認知過程,構建人工智慧驅動的藝術形態的認知與創新方法,實現人工智慧與藝術形態設計的完美融合。
  • 蘇州工業園區:科技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
    面對日趨激烈的科技競爭和不斷湧現的創新趨勢,蘇州工業園區堅持科技創新引領,強化創新策源、拔高產業地標、完善要素保障,驅動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高質量發展「提速增效」。  創新策源「再升級」 夯實基礎研究「支撐力」  科技創新全鏈條中,基礎研究是源頭和基石。我國面臨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源在於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研究亟待加強。
  • 高考語文,任務驅動型作文審題立意要注意什麼?
    高考語文,任務驅動型作文審題立意要注意什麼?今天要提綱挈領地為大家講一講。在高考的試卷中,作文是分數最高的題,它考的是我們的綜合能力。所以在講解作文的時候,也要綜合的來講,不能劍走偏鋒走極端。各位同學在學習的時候,也要認真琢磨,把所學到的方法綜合起來。
  • 「粵造粵強」廣東創新驅動、智能製造主題網絡採風團走進東莞
    2017年6月8日,「粵造粵強」廣東創新驅動、智能製造主題網絡採訪活動舉行。圖為梁維東會見媒體代表並回答記者提問。圖/全媒體記者 程永強 攝  2017年6月8日,「粵造粵強」廣東創新驅動、智能製造主題網絡採訪活動舉行。
  • ...黨委書記王巖岫在2015創新驅動與轉型發展高峰論壇的主題演講稿
    非常高興參加「2015創新驅動與轉型發展高峰論壇」。首先,我代表中國銀行業協會,預祝本次論壇取得圓滿成功,希望本次論壇形成更多灼見、取得更多共識。下面,我簡要談幾點認識。  一、新常態下商業銀行需要加快創新驅動  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階段,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 中共四川省委關於全面創新改革驅動轉型發展的決定
    以全面創新改革為契機,加快推動全省轉型發展,對於有效破解創新驅動發展瓶頸制約,充分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加快形成經濟社會發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通過五年努力,全省總體進入創新驅動發展階段,衡量創新發展的主要指標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構建起適應創新驅動發展要求的制度環境和政策法規體系,實現「發展動力轉換、發展方式轉變」,加快建成國家創新驅動發展先行省。  ——動力結構基本轉型。
  • 青島嶗山區:堅持創新驅動,激發第一動力,勇當全省創新驅動發展排頭兵
    青島嶗山區:堅持創新驅動,激發第一動力,勇當全省創新驅動發展排頭兵 2020-12-03 14: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IT項目管理實施十大要素
    對項目內部談進度計劃的跟蹤,對外部客戶談需求功能點狀態的追蹤。如果10個需求點都進行到編碼狀態,實際項目進展已經完成80%,但只要沒有完全完成的獨立需求點對用戶來講進度都是 0%。從這個意義上可可以進一步看到瀑布模型和迭代模型的重要區別,迭代是使項目進展真正可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