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西在三國前,未有獨立的行政區,當時閩西大部分是原始森林覆蓋

2020-12-22 棠梨子樹下

據《尚書禹貢》記載,閩西在夏、商年代,屬九州之一的 揚州地域。據《周禮夏官職方氏》載,在西周時期屬「七 閩」地。春秋時期(前771前476)為揚州之越國地。戰國時期 (前475前221)越勾踐滅吳,兼併七閩,為越地。至秦始皇統 一中國(前221)後,把天下劃分為36郡,後又增4郡,閩中郡 即其一,閩西地屬閩中郡。西漢(前20623)初,漢高祖將閩中 郡劃為三個王國,把浙東溫、臺等地封給東海王搖,閩中封給閩越王無諸,把閩粵交界的汀、潮地封給南海王織。所以西漢初,閩 西曾一度是南海王(原南武侯)織的封地。"漢文帝時,南海王反, 國亡,地隸閩越國(後改為東越國);漢武帝時閩越亡,閩西屬會稽郡南部冶縣(後漢更名東侯官)地。三國時屬吳(222280), 吳永安三年(260),改立建安郡,閩西地屬之。

綜上所述,閩西在三國前,尚未有獨立的行政區。當時閩西這塊土地絕大部分仍是原始森林覆蓋,大象、虎狼、蛇蠍出沒的荒野。

但是,考古工作者在長汀、武平等縣發現大量新石器和印紋陶的同時,還在長汀發現了戰國的青銅箭鏃,在武平發現了春秋 戰國的青銅劍、青銅編鐘及其他青銅器,長汀、連城出土了西漢 的鐵鼎、鐵刀、鐵剪。居住在閩西這塊沃土上的古越族人繼續在創造自己的歷史文化,自漢以後他們又和北方來的華夏族漢人雜居混合,相互交融,而加入了漢族行列。他們也同福建其他地區居民一樣,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始,經歷青銅時代、鐵器時代,從原始社會,步入奴隸社會,直到封建社會初期。

相關焦點

  • 淺論閩西與臺灣客家的關係
    ④這些客家姓氏,大多直接遷自閩西,或者祖先從閩西遷到他鄉後,再遷到臺灣。  閩西與臺灣客家有密不可分的親緣關係。⑦另外,臺灣中壢等地的胡姓,以及臺灣彰化、嘉義、臺北等地的大部分江姓均來自永定。   據永定高頭修於乾隆年間的江姓族譜記載,高頭開基祖江添澄長子繼富(十世)派下十八世「秋貴,阿龍去東都」。⑧由此可見,早在明末清初,高頭江姓就有人移居臺灣,由於臺灣的自然條件比較好,以農耕為主要經濟形式的客家人到那裡謀生比較容易,加上客家人有濃厚的宗親觀念,致使宗族中遷臺者綿綿不斷。
  • 閩西列寧師範暑期學校舊址:和平堂
    1930年7月15日起,閩西蘇維埃政府文委會在此創辦閩西列寧師範暑期學校,培養訓練各縣小學教師。學員大部分來自閩西各縣小學教員,共有90餘人,龍巖縣共被錄取28人,學習結業後仍回各縣小學任教,從事蘇維埃的文化建設工作。同年9月,中共閩西第二次代表大會在此召開。 1981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公王與伯公——閩西客家村落守護神
    張佑周 文/圖 公王與伯公是閩西客家民間信仰中最為常見的神靈,僻居自然村落水口、橋頭、井邊、山崖、古樹之下的大小神壇,在崇山峻岭、溝溝壑壑中隨處可見。閩西客家每個自然村至少都有一個公王和多個伯公,共同守護著柳暗花明、鶯歌燕舞的美麗村落。
  • 三下鄉日記:探尋閩西革命歷史,同護巖城綠色環境
    福建農林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拾憶逐夢團隊龍巖實踐小分隊於2020年8月8日前往中央蘇區(閩西)歷史博物館和閩西革命烈士紀念碑,圍繞「 探尋紅色歷史,承擔時代責任」主題,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 上午,隊員們各自從家乘車出發,在中央蘇區(閩西)歷史博物館前集合後開始此次調研學習。隊員們在講解員的帶領下進行參觀學習,重拾紅色記憶,踏尋紅軍足跡。
  • 福建農林大學學子三下鄉:探尋閩西革命歷史,同護巖城綠色環境
    福建農林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拾憶逐夢團隊龍巖實踐小分隊於2020年8月8日前往中央蘇區(閩西)歷史博物館和閩西革命烈士紀念碑,圍繞「 探尋紅色歷史,承擔時代責任」主題,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以實際行動認識歷史,學習黨史,並承擔起守護綠色環境的責任。開始實踐前,隊員們通過線上文獻調查等方式初步了解閩西革命歷史,並確定了分工,各司其職,為此次實踐調研做足準備。
  • 閩西職業技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_成人高考招生簡章_閩西職業技術...
    2017年成人高等學歷教育(專科夜大學、函授專升本)招生簡章學校概況閩西職業技術學院是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置、教育部備案的公辦全日制普通高校。前身為創辦於1983年的閩西職業大學,2004年2月更名為閩西職業技術學院。2008年被確定為福建省示範性高職院校,2010年被國家教育部、財政部確定為「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骨幹高職院校立項建設單位,2016年1月被確定為「福建省示範性現代職業院校建設工程」培育項目院校。2016年2月國家骨幹高職院校建設項目通過「兩部」驗收,學院辦學綜合實力躋身國家200所示範(骨幹)高職院校行列。
  • 閩西職業技術學院與農行籤訂全面合作協議
    5月27日下午,閩西職業技術學院校長鄭志強、副校長盧兆梅等一行4人應邀前往中國農業銀行龍巖分行財富中心參加中國農業銀行龍巖分行與閩西職業技術學院籤約儀式。 此次籤約,閩西職業技術學院與農行雙方秉持更好地服務龍巖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初衷,本著「平等互利、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和諧共贏」的原則,建立長期穩定的銀校戰略合作關係,努力在合作中充分發揮雙方各自領域的引領優勢,為龍巖建設「教育強市」作出新的積極貢獻。
  • 閩西這座樓,牛!父子兩將軍、嬋娟雙博士……
    咱閩西有座樓很牛,你知道嗎?哦?什麼樓?在哪裡?長興樓啊,就在永定區湖雷鎮白崬村!牛在哪?快說呀!別急,咱這就跟著閩西日報記者去看看……▲長興樓大景初夏時節,萬木蔥蘢,記者前往永定區湖雷鎮白崬村,來到方形大土樓長興樓。
  • 閩西電影藝術學院已正式成立,百位著名電影人擔任客座教授
    2020年11月12日上午在龍巖市產教融合聯席會議上,在市委書記李建成、市委副書記兼市長張國旺、市委副書記兼常務副巿長王龍、市委常委兼市委宣傳部部長詹昌建、市委常委兼市委秘書長陳廈生等市領導主持見證下,閩西電影藝術學院院長江小魚代表閩西電影藝術學院與閩西職業技術學院舉行了正式的籤約儀式。
  • 臺灣高雄仁武民俗交流團抵閩西藝術尋根
    中新社龍巖九月十三日電(記者孫賢迅)臺灣高雄縣仁武鄉民俗運動委員會交流訪問團五十名成員,今日來到閩西  閩西新泉的「犁春牛」與臺灣高雄仁武的「牛犁陣」同根同源,都是模仿農人用牛耕田駛犁的種種動作編排而成,用以每年春耕開犁之前寄託對豐年的祈盼。經過長時間的發展,「犁春牛」與「牛犁陣」在閩臺兩地逐漸演變成多角色、更為豐富活潑的民俗文藝形式。
  • 閩西梅花山華南虎園首產三虎崽
    中新社龍巖七月二十一日電 (羅欽文 龔祖燦 張開龍)位於「華南虎的故鄉」閩西梅花山內的華南虎園今天傳來喜訊:四號母虎昨日早上順產三虎崽。這是園中華南虎首次產崽,標誌著閩西率先全國啟動的拯救華南虎工程獲得重大進展。
  • 大力推進山海合作 感受閩西南協同發展戰略為龍巖帶來的變化
    來自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華社、中國日報、光明日報、福建日報、福建廣電集團等中央、省以及閩西南五市共20多家媒體40多名記者組團,依次走進龍巖、三明、泉州、漳州、廈門,進工廠,走工地,訪農家,親身感受省委省政府推動閩西南協同發展戰略部署以來,閩西南五市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所取得的巨大變化,以及當地幹部群眾對推進經濟協作發展的熱情。
  • 閩西重鎮,客家祖地,福建龍巖人氣最高的八個旅遊景點
    1929年5月,紅軍第一次挺進閩西古田,改名為曙光小學。12月底,中共第九次代表大會在這裡召開,會上確立了「黨指揮槍」的人民軍隊建設基本原則。整個舊址景區包括古田會議會址、中共紅四軍前委機關暨紅四軍政治部舊址松蔭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寫作舊址協成店、中共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會址文昌閣、中共閩西特委機關舊址樹槐堂、紅四軍司令部舊址中興堂等,並建有古田會議紀念館。舊址內一切都依照原樣陳列,完整地保留昔日的風貌。在這裡能看到當年革命先輩們工作、生活使用過的器物。
  • 閩西的精神食糧,看完的人都轉了!
    眾所周知,閩西客家人熱情好客。 好客之道,酒是少不了的,而這酒就是閩西客家地區家家戶戶自釀的米酒。 閩西客家人自古以能飲、善飲而聞名。在日常的習俗中,客家有各種「酒席」。逢年過節、婚慶壽誕等紅白喜事,都要擺各種各樣的筵席招待親友,是為「請酒」、「做酒」。
  • 閩西南協作區技工院校校企合作聯盟在廈成立
    截至記者發稿,已確認入盟單位200餘家,覆蓋院校、企業、行業協會、教育機構、培訓機構等,大部分是各區域代表性企業及重點企業,也有行業內新興企業和創業型企業。由廈門技師學院發起成立的閩西南協作區技工院校校企合作聯盟,是院校主動探索技能人才培養模式、主動服務企業需求、主動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項舉措。
  • 強寒潮襲擊閩西山區 福建連城鰲峰山美麗雪景
    強寒潮襲擊閩西山區黃水林 攝 發布時間:2016-01-24 19:25:50 【編輯:翟璐】 強寒潮襲擊閩西山區 福建連城鰲峰山美麗雪景
  • 閩西職業技術學院榮獲全省高職院校 「線上教學」優秀管理獎
    看過來,看過來小西帶來好消息嘍祝賀閩西職業技術學院榮獲全省高職院校「線上教學」優秀管理獎真是太棒啦! 在疫情期間,閩西職業技術學院積極配合中央、教育部、福建省教育廳工作安排,及時制定線上教學計劃,充分利用優質在線課程教學資源,依託在線課程平臺積極開展線上授課和線上學習等在線教學活動
  • 權威發布 | 2020年閩西職業技術學院五年制大專招生計劃
    來啦來啦~ 閩西職業技術學院 五年制招生大專計劃表出來啦 五年制大專招生(面向初中應屆生) (來源:閩西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張歡歡 審核:丘文婷)
  • 閩西革命基點村巡禮54上杭蕉坑村:紅軍後人林福建重返的家鄉
    到解放初,全蕉坑從土地革命前百餘戶人減到只剩下27戶人,全村有17名烈士、失散紅軍1人,參加紅軍後下落不明的12人。 毛竹和外出勞務等產業闖出了蕉坑的小康路子,到目前大部分群眾蓋起了新房,不少家庭購買了小車。富裕起來的村民不忘紅色文化,去年群眾自籌資金23萬元,在河邊建設了農民公園、休閒長廊,並修復了當年朱德住處。
  • 家校雲相聚,隔屏不隔愛——記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厚溥IT學院線上家長會
    自疫情以來,為了貫徹落實教育部關於在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要求,我校在極短時間內組織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上線課程最多、覆蓋人數最廣的線上教學。 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厚溥IT學院的專業課老師積極響應,從2月1日開始進行網絡授課,採用鬥魚直播、QQ語音等方式進行專業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