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尚書禹貢》記載,閩西在夏、商年代,屬九州之一的 揚州地域。據《周禮夏官職方氏》載,在西周時期屬「七 閩」地。春秋時期(前771前476)為揚州之越國地。戰國時期 (前475前221)越勾踐滅吳,兼併七閩,為越地。至秦始皇統 一中國(前221)後,把天下劃分為36郡,後又增4郡,閩中郡 即其一,閩西地屬閩中郡。西漢(前20623)初,漢高祖將閩中 郡劃為三個王國,把浙東溫、臺等地封給東海王搖,閩中封給閩越王無諸,把閩粵交界的汀、潮地封給南海王織。所以西漢初,閩 西曾一度是南海王(原南武侯)織的封地。"漢文帝時,南海王反, 國亡,地隸閩越國(後改為東越國);漢武帝時閩越亡,閩西屬會稽郡南部冶縣(後漢更名東侯官)地。三國時屬吳(222280), 吳永安三年(260),改立建安郡,閩西地屬之。
綜上所述,閩西在三國前,尚未有獨立的行政區。當時閩西這塊土地絕大部分仍是原始森林覆蓋,大象、虎狼、蛇蠍出沒的荒野。
但是,考古工作者在長汀、武平等縣發現大量新石器和印紋陶的同時,還在長汀發現了戰國的青銅箭鏃,在武平發現了春秋 戰國的青銅劍、青銅編鐘及其他青銅器,長汀、連城出土了西漢 的鐵鼎、鐵刀、鐵剪。居住在閩西這塊沃土上的古越族人繼續在創造自己的歷史文化,自漢以後他們又和北方來的華夏族漢人雜居混合,相互交融,而加入了漢族行列。他們也同福建其他地區居民一樣,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始,經歷青銅時代、鐵器時代,從原始社會,步入奴隸社會,直到封建社會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