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方四大沙地生態狀況改善 沙化土地持續減少

2020-12-22 新華社新媒體

這是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多倫縣蔡木山鄉鐵公泡子村周邊種植的樟子松林,反映出渾善達克沙地治理效果。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新華社呼和浩特12月15日電(記者哈麗娜、於嘉)一場降雪為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草原披上一層銀白。在一處牧場的圍欄邊,一位身穿棉大衣、頭戴棉線帽的牧民把飲了水的牛趕到草場上去。

這位牧民叫廷·巴特爾,今年65歲,生活在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薩如拉圖雅嘎查。這個嘎查位於中國北方四大沙地之一渾善達克沙地北緣。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牧民超載養畜和自然氣候變化,渾善達克沙地面積一度擴張,薩如拉圖雅嘎查一帶草原逐漸沙化,風沙直逼北京。

那時,廷·巴特爾在自家的5900多畝草場上養著200多隻羊。眼看草場一天天沙化,1998年他果斷把羊全部賣掉,換了40多頭牛來養,還將5900多畝草場劃分為9個區域,四季輪牧。

牛常年吃營養豐富且充足的青草,膘肥體壯、長勢喜人,特別是節省了大量購買草料的支出,廷·巴特爾的純收入比養羊的時候增加一倍以上。不僅如此,草原得到休養生息,沙化面積明顯減少。

他說,1頭牛和5隻羊的經濟價值相當,羊喜歡刨著草根吃,對草原破壞大;牛隻吃草尖,不影響草的生長。

「根據牛羊的蹄腿換算,養牛對草原的破壞程度遠低於羊,牧民收入不減,付出的勞動也要少得多。」廷·巴特爾說,這是他總結出的一套「蹄腿理論」。

這些年來,廷·巴特爾通過劃區輪牧、減羊增牛、植樹種草、保護野生動植物等多種手段,將自己的草場變為動植物樂園。現在這裡生長著270餘種植物,吸引狍子、獾子、鶴等百餘種野生動物安家、落腳。

看著廷·巴特爾這筆經濟帳和生態帳算出成效,牧民們從心裡佩服,紛紛效仿。目前,全嘎查羊的數量由2001年的1萬隻減少到300多隻,牛的數量增加近千頭。昔日許多沙丘都已被綠草覆蓋。

這是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那日圖蘇木(鄉)高格斯臺嘎查(村)周邊渾沙達克沙地的治理情況。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著力實現草畜平衡、減少草原使用強度只是渾善達克沙地治理的一個縮影。2000年以來,中國相繼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通過人工造林種草、封沙育林育草、飛播治沙、圍封禁牧等方式,對渾善達克沙地實施重點治理。20年來,僅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累計投出23.72億元。

目前,渾善達克沙地內森林面積134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23.35%;草原面積5358萬畝,草原平均植被蓋度達41%。與2000年相比,森林面積增加594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10.3個百分點;草原平均植被蓋度提高8個百分點,草原生態持續向好。

渾善達克沙地以西1000多公裡的毛烏素沙地過去是風沙肆虐的「不毛之地」。毛烏素沙地近三分之一的面積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境內。20世紀80年代起,烏審旗幹部群眾持續推進治沙造林。

「現在全旗千畝以上造林大戶達214戶,植被覆蓋度達到80%。」烏審旗委書記額登畢力格說。

從1985年栽種第一棵樹苗開始,農民殷玉珍夫婦吃住在沙窩子裡,硬是將6萬多畝荒沙變成綠洲。

如今走進毛烏素沙地,滿眼都是楊樹和沙柳、花棒等灌木林。「別看它冬季枯黃,但這些灌木都是治沙、固沙能手,它們將毛烏素沙地緊緊鎖住,恢復了生態。」殷玉珍自豪地說。

由於種植的樹木逐年增多,明年殷玉珍計劃用科技產品來管護林子。「林子太大了,跑前跑後很有些吃力。近期想上電子監控,減輕點作業強度。」她說。

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介紹,2016年以來,中國加快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石漠化綜合治理等國家重點工程,由點到面帶動荒漠地區生態狀況整體好轉。經過多年治理,毛烏素、渾善達克、科爾沁和呼倫貝爾四大沙地生態狀況整體改善,林草植被增加226.7萬公頃,沙化土地減少16.9萬公頃。

相關焦點

  • 四大沙地生態改善怎樣?國家林草局披露新數據
    四大沙地生態改善怎樣?此外,經多年治理,毛烏素、渾善達克、科爾沁和呼倫貝爾四大沙地生態狀況整體改善,林草植被增加226.7萬公頃,沙化土地減少16.9萬公頃。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批准建立53個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封禁保護沙化土地總面積174萬公頃,建設120個國家沙漠(石漠)公園。據第五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年均減少2424平方公裡和1980平方公裡,沙塵天氣次數年均減少20.3%,植被平均蓋度增加0.7個百分點。
  • 在乾旱的毛烏素沙地上,榆林市蹚出了一條現代沙化土地防治與利用之路
    河套平原以東的半乾旱區域分布有我國的四大沙地——科爾沁沙地、毛烏素沙地、渾善達克沙地、呼倫貝爾沙地(表1)。表1 我國主要沙漠和沙地分布沙化土地防治策略國際上沙化土地防治的典型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導型、科技主導型和產業主導型。
  • 遼寧省三年治理沙化土地20.62萬公頃
    從省林草局獲悉,2016年至2018年間,我省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積20.62萬公頃,已完成國家下達我省「十三五」沙化土地治理任務的73.8%。據介紹,「十三五」以來,我省全面開展防沙治沙工作,沙區各級政府以生態建設工程為依託,以沙化土地治理為重點,積極開展植樹種草、封山(沙)育林和沙區植被保護等工作,土地沙化擴展趨勢得到遏制,沙化程度持續減輕,沙區生態狀況進一步改善。
  • 防沙治沙數十春秋 生態治理,中國給世界帶來了什麼
    防沙治沙數十春秋 荒漠添綠黃沙生金生態治理,中國給世界帶來了什麼中國遏住了荒漠!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分布在中國西北、華北以及東北西部,形成一條西起塔裡木盆地、東至松嫩平原西部的萬裡風沙帶。荒漠化和沙化面積「雙縮減」;荒漠化和沙化程度「雙減輕」;沙區植被狀況和固碳能力「雙提高」;區域風蝕狀況和風沙天氣「雙下降」。在遙感影像地圖上,人們欣喜地看到,中國北方黃沙中動人的綠色,正由過去的一個一個點,連成一片又一片!
  • 十省區成萬裡風沙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方案要求三年治理過半
    劉東生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我國沙化土地面積達172.12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面積的17.93%,還有3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具有明顯沙化趨勢。我國北方10個重點省區沙化土地面積佔全國沙化土地總面積的95%以上,形成了一條西起塔裡木盆地、東至松嫩平原西部的萬裡風沙帶。
  • 十年規劃繪防沙治沙藍圖 治沙止漠為美麗中國添彩
    經過長期不懈的預防和治理,我國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沙區生態狀況有所改善。據2011年公布的第四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十一五」期間,全國沙化土地年均減少1717平方公裡,實現了沙化土地面積持續淨減少。防沙治沙為改善生態狀況、保障沙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但是,我國土地沙化問題仍然十分突出,防沙治沙形勢依然非常嚴峻。
  • 通遼市獲歐投行3億歐元貸款治理科爾沁沙地
    記者近日從市林草部門了解到,自治區政府、市政府與歐洲投資銀行已正式籤署《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沙地綜合治理項目貸款協議》,這標誌著經過三年不懈努力,我市爭取歐洲投資銀行3億歐元貸款,實施科爾沁沙地保護治理項目取得成功。據了解,該項目招投標工作正在有序開展,年內即可開工建設。
  • 草甸、疏林、大漠、沙湖,科爾沁沙地的千年巨變
    契丹民族就是在這個區域中不斷發展壯大,最後在公元916年建立了一個統治中國北方200多年之久的大遼帝國。後來,在金代、元代和清代時期,各少數民族仍然繼承著契丹民族的優秀傳統,他們逐水草而居,應時令而遷,使科爾沁草原一直保留到上個世紀初。如今科爾沁草原的變化向人們說明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 我國荒漠化程度持續減輕
    來源:經濟日報「十三五」期間,我國堅持科學防治、綜合防治、依法防治,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000多萬公頃,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積130萬公頃,四大沙地生態整體改善,石漠化程度持續減輕;我國北方共發生43次沙塵天氣過程,其中沙塵暴天氣12次,較「十二五
  • 中國實現荒漠化土地零增長(附中國荒漠化土地分布圖)
    作為我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化擴展趨勢得到了有效控制劉東生說,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由上世紀末每年擴展1.04萬平方公裡,轉變為目前每年縮減2424平方公裡;沙化土地面積由上世紀末每年擴展3436平方公裡,轉變為每年縮減
  • 瀋陽生態所揭示科爾沁沙地流動沙丘黃柳灌叢發生衰退死亡的生理機制
    科爾沁沙地是中國最大的沙地之一,建設人工固沙植被是該地區沙化土地治理的重要手段,黃柳作為當地的優良鄉土固沙灌木在固沙植被建設中被廣泛使用。為了揭示流動沙丘迎風坡黃柳發生衰退死亡的環境驅動力和內在生理機制,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科研人員依託本單位烏蘭敖都荒漠化防治研究試驗站開展研究。以分別生長在丘間地、流動沙丘迎風坡和背風坡上的黃柳種群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不同生境中的土壤水分狀況,以及不同種群中黃柳植株的木質部水分傳輸功能等的差異。
  • 我國風沙危害石漠化程度持續減輕 5年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000多萬...
    中國日報北京12月11日電 「十三五」期間,我國堅持科學防治、綜合防治、依法防治,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000多萬公頃,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積130萬公頃,四大沙地生態整體改善,石漠化程度持續減輕;我國北方共發生43次沙塵天氣過程,其中沙塵暴天氣12次,較「十二五」期間減少29%。
  • 青海省將實施「五大生態圈」建設 改善生態狀況
    按照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生態立省戰略,青海省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林業建設的總目標是:通過實施「六大戰略」,建設「五大生態圈」,逐步構建起「三大體系」,力爭到2020年,使全省森林覆蓋率由目前的5.2%提高到7.5%,重點地區的生態問題得到基本解決,全省生態狀況明顯改善。
  • 綠劍釘住了沙窩窩——內蒙古、陝西沙漠(沙地)生態修復治理取得...
    通遼市地處內蒙古自治區東部,沙地面積4199萬畝,佔科爾沁沙地總面積的54%,是我國沙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在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茂道吐蘇木的公音浩饒嘎查,86歲的村民格日樂是一位有著20多年治沙經歷的治沙模範。格日樂奮戰的地方叫「白音茫哈」,意為「豐富的沙子」。
  • 塞罕壩:中國如何造就生態「奇蹟嶺」
    過去55年裡,塞罕壩,成為中國北方的生態「奇蹟嶺」,生態文明建設的範例。繫著紅布的樹為塞罕壩一棵樹齡近200年的「功勳樹」,55年前正是在荒原上發現了這棵落葉松,被稱為「一棵松」,這確定了當地自然條件可以種植大樹,從而建立了塞罕壩機械林場。 魏晞 攝  中國的綠色奇蹟有哪些「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