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劍釘住了沙窩窩——內蒙古、陝西沙漠(沙地)生態修復治理取得...

2021-01-10 天眼新聞

千百年來,「沙進人退」是人們在黃沙面前無奈的選擇。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防沙治沙事業進入穩定發展新階段。第五次荒漠化監測結果顯示,我國荒漠化面積由上世紀末年均擴展1.04萬平方公裡,轉變為目前年均縮減2424平方公裡。廣大幹部群眾團結齊心、攻堅克難,在茫茫大漠中建起一條條綠色長城,造出一個個綠色寶庫。正是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的共同努力,讓「沙進人退」的局面向「綠進沙退」轉變。  1997年,當馬青春一家決定開始沙漠造林之時,可能沒有想到,他們選擇的是一條極其艱難的道路。馬青春的家鄉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地處渾善達克沙地南端,曾被形容是倒扣在首都北京上空的「大沙鍋」。「流動的沙丘就像長著長腳的八爪魚,無論我們怎麼拼,栽樹進度都比不上沙丘流動速度。」馬青春說,最絕望的一次,他補種了9次的樹苗都沒能成活。  馬青春一家換樹種、改方法,失敗了爬起來繼續幹。如今,他們栽種的1000多畝樟子松,已經成為釘在「大沙鍋」上的一把把「綠劍」,讓沙丘動彈不得。  通遼市地處內蒙古自治區東部,沙地面積4199萬畝,佔科爾沁沙地總面積的54%,是我國沙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在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茂道吐蘇木的公音浩饒嘎查,86歲的村民格日樂是一位有著20多年治沙經歷的治沙模範。格日樂奮戰的地方叫「白音茫哈」,意為「豐富的沙子」。從1994年開始,每年3月份,河裡的冰還未完全開凍,格日樂就和丈夫從溫暖舒適的家中走出來,輾轉到科爾沁沙地深處,一直住到11月初,河水都結冰了他們才返回城裡。多年來,夫妻倆一直沒停下植樹的腳步。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們執拗地固守在沙坨子中間,讓小小的綠意一點點蔓延開來、連片成群。20多年來,格日樂夫妻倆組織村民們一起治沙造林2000多畝,植活20多萬棵樹,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2019年5月,格日樂將自己和丈夫建設的「沙漠綠洲」無償交給公音浩饒嘎查黨支部。她依依不捨地說:「這『綠色銀行』的行長我一輩子也不想退休。」  據統計,通遼市已累計完成人工造林1892萬畝,完成退耕還林工程624.3萬畝;全市2066萬畝沙地得到有效治理,900多萬畝水土流失土地、1500萬畝農田、2000萬畝草牧場得到有效保護。  在億利集團庫布其沙漠生態科技中心內,億利集團沙漠研究院院長張吉樹正在為大家介紹著治沙的情況。2000年,張吉樹進入億利集團庫布其生態項目部,開始了他20年的治沙生涯。他每天早上5點準時出發,在沙漠裡一幹就是一天,渴了喝口水,餓了啃口餅,累了就躺在沙上歇一會兒。通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張吉樹帶領團隊申請了20餘項治沙專利。他們發明的智能微創植樹技術,十幾秒就可以種活一棵樹,節水約50%。億利集團採用這項技術植樹150多萬畝,節約費用22.5億元。團隊還通過無人機飛播造林技術,遙感測量複雜地形,將研發的特殊種子包衣彈射到特定區域,一天可飛播540畝左右,解決沙漠腹地人難進、樹難種、種樹貴的問題。   陝西省治沙研究所是一個擁有60年治沙經驗的科研院所。所長石長春告訴記者,他們一直致力於荒漠化防治領域的研究,飛播治沙、樟子松引種造林、沙漠綠洲建設等一批研究成果,除在榆林沙區廣泛推廣外,還輻射到內蒙古、甘肅、寧夏等周邊省份。目前,陝西省榆林市林木保存面積達到2248萬畝,林木覆蓋率達到34.8%。

來源 中國經濟網

編輯 韋依

編審 田旻佳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70周年|沙漠播綠人——內蒙古杭錦旗人武部開展生態扶貧紀實
    來源:中國國防報微信公眾號 作者:賀志國 安普忠沙漠播綠人內蒙古杭錦旗人武部開展生態扶貧紀實■楊建榮 記者賀志國 安普忠「是咱杭錦旗人武部帶頭開展生態扶貧,讓我過上了好日子「我們還有沙冬青、蒙古扁桃、四合木、麻刺等20餘種沙生植物,有的在庫布其沙漠一度絕種,是官兵想方設法從外地弄來的……」人武部職工高立軍說,沙生植物園共有植物190餘種。在特種養殖園,人武部還探索適合沙漠養殖家畜、家禽品種,發展林下經濟。
  • 告別黃沙漫天是如何做到的——毛烏素沙地、庫布其沙漠荒漠化治理...
    毛烏素、渾善達克、科爾沁和呼倫貝爾四大沙地生態狀況整體改善,林草植被增加226.7萬公頃,沙化土地減少16.9萬公頃。身處沙區的人們是如何遏制住滾滾的黃沙的?又是如何將沙漠變為綠洲,尋找到發展路徑的?帶著一系列問題,經濟日報記者前往毛烏素沙地、庫布其沙漠採訪調查,尋找沙區人民開啟幸福生活的密碼。
  • 搬出沙窩窩 邁進好生活
    行人出門不見路,莊稼牧場沙裡埋……」曾經的歌謠,唱出了庫布其沙漠的憂傷。  「海沙松柏柳成蔭,柏油馬路氣笛鳴,千年古湖鎖漠中,穿沙精神大漠人……」現在的民謠,則唱出了庫布其的時代精神與風貌。  大漠奇蹟,沙海通途。
  • 公基備考:春季防風沙:三北防護林
    主要目標是森林覆蓋率由5%提高到15%;平原、綠洲農田全部實現林網化;大部分水土流失侵蝕模數降低到輕度以下;沙地和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漠面積不再擴大;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和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從根本上得到改善。
  • 防沙治沙數十春秋 生態治理,中國給世界帶來了什麼
    防沙治沙數十春秋 荒漠添綠黃沙生金生態治理,中國給世界帶來了什麼中國遏住了荒漠!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分布在中國西北、華北以及東北西部,形成一條西起塔裡木盆地、東至松嫩平原西部的萬裡風沙帶。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宗別立鎮茫來嘎查,梭梭林綿延遍野。放眼望去,盡頭便是烏蘭布和沙漠南緣,梭梭林猶如一道綠色屏障,擋在沙漠前,守護著黃河與賀蘭山。「以前這裡全是沙地。種上梭梭以後,沙子固定下來,沙丘也越來越低。」阿拉善左旗林業工作站站長劉宏義說。「全球新增綠色1/4來自中國!」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基備考:春季防風沙,三北防護林
    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51個縣(旗、市、區),建設總面積406.9萬平方千米,佔我國陸地總面積的42.4%。
  • 中國快把毛烏素沙漠消滅了:頑強對抗40年,80%得到治理
    滿天飛沙,大漠蒼茫有著中國四大沙地之一的毛烏素沙漠,又稱為鄂爾多斯沙地,位於陝西和內蒙古兩省交界處,總面積4.22萬平方公裡。1959年以來,人們大力興建防風林帶,引水拉沙,引洪淤地,開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到了21世紀初,已經有600多萬畝沙地被治理,止沙生綠。
  • 總書記關切高質量發展|從一粒沙看不斷擴大的中國綠色版圖
    曾經,由於上遊來水減少,流域水資源過度開發,下遊生態急劇惡化,民勤綠洲一度因水而困。  治沙,要害是治水土。為涵養流域生態環境,民勤縣在石羊河畔修建了石羊河國家溼地公園。以維護溼地生物多樣性和保護鳥類資源為出發點,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相結合,努力恢復溼地生態系統。
  • 生態修復 大地更美
    內蒙古烏盟、陝西吳起、黃河流域等許多地方實施生態修復工程主要統籌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退耕還林(草)、以糧代賑,這是生態修復的突破口。 關鍵詞:生態修復;植被;水土保持 作者簡介:   水土流失是我國水土資源遭到破壞最常見的自然災害,其中以黃土高原地區最為嚴重。
  • 中國治理了60年的沙漠,或因「搗蛋者」毀於一旦
    作為世界上受土地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長期以來非常重視沙地沙漠生態恢復,一項項防沙治沙的中國方案、中國經驗獲得世界人民的點讚,大家紛紛稱讚:「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國!」這句話可不是誇大其詞,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在沙漠治理方面的確小有成績。
  • 內蒙古防沙治沙新聞發布會發布詞及答記者問
    內蒙古防沙治沙成效顯著——內蒙古防沙治沙新聞發布會發布詞及答記者問內蒙古地處祖國北疆,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同時也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為集中、危害最為嚴重的省區之一,境內分布有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其「四大沙漠」和毛烏素、渾善達克、科爾沁、呼倫貝爾「四大沙地」,生態環境基礎十分脆弱。
  • 生綠又生金 科爾沁沙地成了農牧民的「聚寶盆」
    執著,茫茫沙海變綠洲奈曼旗位於科爾沁沙地腹地, 200多萬畝沙土地一度讓奈曼飽受風沙之苦。多年來,奈曼旗始終把生態建設作為安身立命之本,先後提出了「兩種三治」「生態立旗」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踏上了艱苦卓絕的生態治理歷程。
  • 描繪綠色發展底色——激活內蒙古荒漠化治理中的氣象智慧
    中國氣象報記者 餘亞慶在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曾有這樣的說法:「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風起阿拉善,沙落北京城」。如今,這種情況越來越少了。發揮科技優勢 能力實現新跨越荒漠生態治理,需要植樹種草。林草的種植與生長離不開適宜的氣象條件與合理的規劃區劃,因此,監測各類生態植被是荒漠生態治理工作的重要一環。
  • 毛烏素沙漠,歷代治沙人將沙地變綠洲,全世界向中國致敬
    中國有四大沙地(毛烏素沙地、渾善達克沙地、科爾沁沙地、呼倫貝爾沙地),位於陝西省榆林地區和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的毛烏素沙地,面積約4.2萬平方公裡,但在不遠的未來將會改成三大沙地,因為毛烏素沙漠馬上就被消滅了,中國人再次創造了綠色奇蹟。
  • 內蒙古:激活荒漠化治理中的氣象智慧-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氣象報記者 餘亞慶  在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曾有這樣的說法:「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風起阿拉善,沙落北京城」。  如今,這種情況越來越少了。  抓住這個關鍵,氣象部門以服務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為出發點,大力推進荒漠生態氣象服務能力建設,注重提升科研能力,使氣象服務滿足荒漠區治理需求。自2017年以來,內蒙古氣象部門在氣候變化、沙塵暴、乾旱、草原生態等領域立項科研項目24項,業務化應用科研成果10項,為荒漠生態業務服務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荒漠生態治理要朝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方向開展。
  • 中國快把毛烏素沙漠消滅了!
    中國四大沙地之一的毛烏素沙漠,又被稱為鄂爾多斯沙地,位於陝西和內蒙古兩省區交界處,總面積4.22萬平方公裡。1959年以來,人們大力興建防風林帶,引水拉沙,引洪淤地,開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到了21世紀初,已經有600多萬畝沙地被治理,止沙生綠。
  • 內蒙古旅遊:六大沙漠景區怎麼選
    首先感謝您在這個特殊的時期,還在規劃著未來的內蒙古沙漠之旅,雖然我代表不了多少人,但是還是非常感謝您的選擇!您此行的內蒙古沙漠之旅,請務必把落腳點放在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的呼和浩特、包頭和鄂爾多斯,因為內蒙古最好玩兒的沙漠景區在這裡。
  • 一位力學教授的腦洞:到沙漠去,把沙變成土
    「土壤的力學特徵賦予了土壤自修復和自調節生態力學屬性。土壤幹了變為固體後會開裂,但是吸收水分后土壤變為流變體,可以將裂紋修復得無影無蹤。」還有一點,土壤具有自調節生態力學屬性,「就是說土壤顆粒排列的改變不影響土壤的性質,土壤可以通過顆粒排列的改變而改變自己的體積和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