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綠又生金 科爾沁沙地成了農牧民的「聚寶盆」

2020-12-20 中國日報網

深冬的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早已被雪花點綴的一片銀白。臨近晌午,黃花塔拉蘇木巴彥敖包嘎查村民韓國友在自家牛舍忙活著,篩草、清理牛舍,看著活蹦亂跳的小牛,韓國友滿眼愛撫,不願離開。「我們村裡人都寵著這些牛,這可是為我們增收致富的錢袋子!」

奈曼旗的經濟崛起,首先源自大力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了解奈曼旗的人都知道,沒有生態建設,這裡的發展就無從談起。治沙與富民並進,脫貧攻堅,培育新興產業,不斷探索「點沙成金」之路,讓奈曼旗廣袤無垠的沙地成為了農牧民的「聚寶盆」。

執著,茫茫沙海變綠洲

奈曼旗位於科爾沁沙地腹地, 200多萬畝沙土地一度讓奈曼飽受風沙之苦。多年來,奈曼旗始終把生態建設作為安身立命之本,先後提出了「兩種三治」「生態立旗」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踏上了艱苦卓絕的生態治理歷程。

在國家「三北」防護林工程、全國生態環境建設重點縣工程及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重點工程帶動下,奈曼旗堅持「兩結合、兩為主」的林業生態建設方針,大力開展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全旗荒漠化防治工作步入了大規模、快速度、高質量的發展階段。

近年來,奈曼旗先後實施了京津塘風沙源治理工程、薪炭林工程以及「5820」工程等大規模治沙工程,奈曼大地上的綠色不斷擴展。以「種樹種草,治沙治山治窮」為核心的兩種三治給奈曼生態建設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以國家「三北」防護林興隆沼建設為樣板的治沙模式激勵了奈曼人治沙的決心和勇氣。

多年的防沙治沙工作中,奈曼旗更是湧現了一大批治沙名人、能人,敢叫沙海變綠洲的女支書寶秀蘭便是其中的一名。從1997年開始,寶秀蘭自己出資帶領村民治理沙漠,栽植了30多萬株楊樹、黃柳等樹木。

「反正就這麼個地方了,你必須得過日子。要是你在這想生存的話,得治沙,要不這沙子得治你們。」寶秀蘭說。

憑藉著這份決心,寶秀蘭帶領牧民防沙治沙二十餘年,使嘎查6.3萬畝沙地植被覆蓋率上升到了50%以上,每年僅林業一項就為村民戶均增收5萬元。

幾十年來,執著已經成為奈曼人治沙的核心精神,代代相傳、生生不息。今年,奈曼旗繼續堅定不移走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之路,做好綠色發展大文章,推動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全旗統籌建設「美麗鄉村」,以國家森林鄉村建設為契機,將林業生態建設與村屯綠化、發展庭院林果經濟相結合,按照「一村一品、生態宜居」的原則,全面開展鄉村綠化美化行動。今年打造100個村屯綠化示範嘎查村,推進綠色生態美麗家園建設。

今年全年,奈曼旗加強苗木儲備,春季出圃鄉土樹種苗木3764萬株,基本實現造林綠化種苗自給;加強造林技術培訓指導,抽調30名林業技術骨幹,深入造林一線提供業務技術指導,著力提高造林質量,確保「造一片、活一片、綠一片」。

如今,茫茫沙海已被片片綠洲所取代,全旗植被覆蓋率從16%增長到30.81%,形成了「多林種、多樹種、喬灌草、帶網片」相結合的區域性防護林體系。

發展,農產品鼓了錢袋子

從全民治沙開始,奈曼旗就始終堅持尋求治沙與致富同行的突破口。近年來,奈曼旗加快了沙地經濟的發展,沙地藥材、沙地西瓜、沙地水稻等一大批農業經濟在沙地上如雨後春筍般地快速增長。

在東明鎮英圖村,家家戶戶發展果林庭院經濟已成為一種常態。英圖村以建設森林鄉村、加快群眾增收致富為目標,把發展果林庭院經濟和村屯綠化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全村參與發展庭院經濟林295戶,佔總戶數的80%以上,群眾在增加產業收入的同時,有效改善了人居環境。

明仁蘇木永安村依託無立木林地改造政策,整合全村110戶無立木林地7000餘畝,由市林草局牽頭打造了全旗唯一一處「精準治沙」生態造林項目。項目區的生態效益催生出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項目區不僅在奈曼旗北部形成一道抵禦風沙、淨化水資源和防止水土流失的生態屏障,而且通過林間發展龍牙楤木1000畝,每畝年產可食用頂芽800斤,按市場價格每斤15元計算,可收入1200萬元,涉及項目區內農戶人均每年增收2.7萬元。

東明鎮的西瓜、土城子的杏、白音他拉的水稻沙日浩來的香瓜等利用沙地種出來的農產品,已成為遠近聞名響噹噹的品牌。「連海南人都來我們這裡種西瓜,奈曼旗已成為全國最大沙地西瓜種植地,年種植面積保持在10萬畝以上,畝均效益達3000元。」當地幹部告訴記者。

每年的七月份是扁杏的採摘季,每逢這個季節,奈曼旗土城子鄉平頂山村,漫山遍野的杏樹上結滿了黃澄澄的果實,放眼望去煞是好看。扁杏種植亦是平頂山村的主導產業,是村民致富的「黃金果」。

「每畝地也能收1500斤左右,今年市場價一斤大約在5塊錢。」平頂山村民王利志說。通過發展扁杏經濟林,平頂山村一手託起了綠水青山夢,一手開闢了農民致富路。

而依靠經濟林實現增收的模式也在奈曼旗各村屯不斷「複製」。奈曼旗葦連蘇鄉東風村果農郭志強今年種植了7畝地的雞心果,種植的品種是金秋「海棠紅」。郭志強介紹,7畝地雞心果賣了3萬多斤,收入12萬多元,每畝地純收入1萬多元。

今年,奈曼旗完成經濟林栽植25.36萬畝,種植的品種包括沙果、山杏、文冠果、沙棘等品種。完成人工造林46.17萬畝,其中,無立木恢復造林40萬畝,完成退耕還林1.75萬畝。

創新,新產業打開致富路

在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影響和感召下,奈曼旗秉承執著的治沙精神,在創新中尋找新產業,在創新中謀求新發展,新興產業也應運而生。

在沙海變綠洲之後,為了警醒後人,奈曼特意保留了寶古圖沙漠,並開發為旅遊景點,在寶古圖沙漠創建了蒙古族傳統三項賽事與汽車越野拉力賽相結合的沙漠那達慕,風靡世界各地的U2汽車越野拉力賽便起源於寶古圖沙漠那達慕。

在奈曼旗的孟家段國家溼地公園,被譽為科爾沁草原上的「明珠」的母子湖,因盛產奈曼鯉魚,成為奈曼十大文化名吃之一的全魚宴承做地。孟家段漁村年旅遊收入佔全村總收入的40%,每年接待遊客達10萬人次。

近兩來,奈曼整合涉農涉牧資金2000餘萬元用於發展鄉村旅遊,打造鄉村旅遊重點村30個,培育旅遊扶貧示範點10個,大力扶持「農家樂」「漁家樂」「農牧業觀光」等鄉村旅遊業態,將鄉村旅遊發展和貧困人口穩定脫貧、長效脫貧相結合,把貧困戶吸附到產業鏈上,讓廣大農牧民吃上「旅遊飯」。

除了特色農副產品的新產業,如何利用沙子創造工業價值?奈曼旗想到了引進高端企業。北京仁創科技集團被請到了奈曼「吃沙用沙」。企業的參與使得黃沙化害為利,變廢為寶,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在內蒙古仁創砂產業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裡記者看到,沙子已經變成另外一番模樣。沙子做成的產品有的用於精密鑄造,有的用於石油開採,有的助力海綿城市建設或幫助農業增產。

「北京奧運會場館水立方和鳥巢外面鋪設的生態透水磚就是用奈曼沙子做成的。」工作人員介紹,該項目是奈曼旗按照「三產聯動,綠色循環」發展理念,重點扶持發展的沙產業項目。目前,項目已建成生產車間22000平方米、沙漠水稻實驗田1000畝、設計產能5萬噸的覆膜砂生產線3條、孚盛砂生產線2條、透氣防滲砂生產線2條。

內蒙古仁創砂產業工業科技園經理謝常林告訴記者:「我們企業生產用的原材料就是當地的風積沙,我們把它轉換成了產品,現在年產值預計兩個億左右,消耗當地的原料沙30萬噸左右。」

如今,內蒙古仁創砂產業有限公司擬按照「公司+合作社+農戶」「農、林、牧、副、漁、遊」六位一體的發展模式,建設集文化、藝術、科技、旅遊、養生、農業及工業為一體的沙文化主題公園,實現產業集群年產值100億元以上,稅金5億元以上,安置2000人就業。(記者 張景陽 通訊員 楊 悅)

相關焦點

  • 草甸、疏林、大漠、沙湖,科爾沁沙地的千年巨變
    乾旱地區降水非常稀少,而且大部分又返回了天空,而在沙地裡,由於它的浸透非常好,使降水全部迅速滲入地下,沙土顆粒粗,毛細現象不明顯,水分不易蒸發,因此,沙地就成了天然的蓄水庫。在沙地中生長的植物又很容易從沙土中吸收水分,儲藏在沙地中的豐富水源,給沙地植物提供了有利條件,所以沙地中就形成了許多的綠洲。科爾沁沙地位於赤峰的東部,總面積13800多平方公裡。
  • 瀋陽生態所揭示科爾沁沙地流動沙丘黃柳灌叢發生衰退死亡的生理機制
    科爾沁沙地是中國最大的沙地之一,建設人工固沙植被是該地區沙化土地治理的重要手段,黃柳作為當地的優良鄉土固沙灌木在固沙植被建設中被廣泛使用。以分別生長在丘間地、流動沙丘迎風坡和背風坡上的黃柳種群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不同生境中的土壤水分狀況,以及不同種群中黃柳植株的木質部水分傳輸功能等的差異。研究表明,儘管迎風坡的土壤水分含量不低於背風坡,但是風力侵蝕導致迎風坡黃柳的部分根系暴露於空氣中,降低其水分獲取能力,從而增加該環境下黃柳的水分脅迫程度。
  • 通遼市獲歐投行3億歐元貸款治理科爾沁沙地
    記者近日從市林草部門了解到,自治區政府、市政府與歐洲投資銀行已正式籤署《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沙地綜合治理項目貸款協議》,這標誌著經過三年不懈努力,我市爭取歐洲投資銀行3億歐元貸款,實施科爾沁沙地保護治理項目取得成功。據了解,該項目招投標工作正在有序開展,年內即可開工建設。
  • 你好,祖國神奇的北疆——科爾沁大草
    科爾沁草原又稱科爾沁沙地。沿用古代蒙古族部落名稱命名。科爾沁草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草原——曾經孝莊文皇后的出生地,蒙語是「弓箭手」的意思。原始的泉河,原始的植被,原始的天空,原始的風味。平坦而又柔軟的天然綠茵場,置身其中,有如親臨大海,當人們或乘車或徒步走過的時候,無不被她的美麗所吸引。
  • 【回望「十三五」】阿魯科爾沁旗:見證「荒漠」變「綠洲」的綠色...
    阿魯科爾沁旗地處科爾沁沙地西緣,全旗草牧場面積1447萬畝,年均大小畜存欄200萬頭只以上,是內蒙古地區重要的肉牛羊生產加工輸出基地。草原要增綠,牧民要增收,如何才能破解保護生態與發展畜牧業之間的矛盾,2008年,隨著全旗第一個沙地節水灌溉紫花苜蓿種植試驗成功,從此,阿旗拉開了「立草為業、建設草原、興旗富民」的大幕,牧草產業也從此邁出了向機械化、科技化、產業化發展的堅實步伐。
  • 變害為寶 點沙成金……
    近代以來,科爾沁沙地如脫韁野馬,大肆南侵。位於沙地南緣的彰武縣,沙化面積佔遼寧省沙化面積的1/4,是遼寧的風口和沙窩子。每逢春季,漫天黃沙一個多小時就能到達以瀋陽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學校院內有座「大漠豐碑」巨型雕塑,在黃沙與林海之間,挺立著一群眼神堅毅、擔水扛鍬的治沙人。打造生態屏障、建設美好家園是彰武人的使命。
  • 父女倆雙雙放棄工作,苦戰荒漠20年,終將沙地變綠洲!
    科爾沁沙地是我國北方四大沙地之一,歷史上曾經是水草肥美的草原,但由於長期的人為破壞和自然災害的因素,植被受到破壞,看到的景象是死寂一般的沙坨子。吉林省通榆縣同發鄉新合屯,地處科爾沁沙地東部邊緣。在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裡,生活著一對特別的父女。
  • 科爾沁草原:一年四季皆風景
    科爾沁草原有著悠久的歷史,目前尚存的名勝古蹟有成吉思汗廟、遼代古城、金界壕、科爾沁十旗會盟地舊址和博王府等。科爾沁草原最吸引內地遊客的,更多是它遼闊的大草原和鬱鬱蔥蔥的高緯度森林保護區。大興安嶺山脈將科爾沁草原與內蒙古高原的草原隔離開,使它成為獨立的草原區。        科爾沁草原上,各種類型的草原包括:草甸草原、乾草原、草甸、低地草甸、沼澤。
  • 中國西部秦巴山區正實現以「綠」生「金」
    新華社西安11月26日電題:中國西部秦巴山區正實現以「綠」生「金」新華社記者 薛天在中國版圖的西部,秦巴山脈綿延千裡,其所在的秦嶺—淮河一線,將中國地理版圖劃分為南北地區。地處秦巴山區腹地,陝西省安康市曾長期貧困,市長趙俊民說,「但現在的秦巴山區不再『守著金山要飯吃』,生態經濟、綠色經濟已經成為秦巴山區發展最有力的支撐,秦巴山區正在實現以『綠』生『金』。」陝西省安康市平利縣茶園。 新華社記者邵瑞 攝硒被科學家稱為「人類健康的保護神」。
  • 鄂爾多斯追求「綠富同興」(綠色家園)
    內蒙古杭錦旗林業局副局長蔣有則解釋道,「沙漠過去是不毛之地,在沙地生活就是貧窮和落後的標籤。而現在,沙漠已經成了林草產業、畜牧業和旅遊業的依託……」  20多年前沙逼人退,鄂爾多斯開始了治沙的艱難探索;20多年後黃沙不再肆虐,鄂爾多斯人追求「綠富同興」,用產業推進沙化土地治理進程。通過治沙的生動實踐,鄂爾多斯為世界提供了治沙的「中國經驗」。
  • 綠劍釘住了沙窩窩——內蒙古、陝西沙漠(沙地)生態修復治理取得...
    正是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的共同努力,讓「沙進人退」的局面向「綠進沙退」轉變。  1997年,當馬青春一家決定開始沙漠造林之時,可能沒有想到,他們選擇的是一條極其艱難的道路。馬青春的家鄉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地處渾善達克沙地南端,曾被形容是倒扣在首都北京上空的「大沙鍋」。「流動的沙丘就像長著長腳的八爪魚,無論我們怎麼拼,栽樹進度都比不上沙丘流動速度。」
  • 史料記載孟古青被順治帝廢后,回到科爾沁後,還生下了一子?
    而根據《朝鮮王朝實錄》的記載,稱順治帝將這位皇后廢位以後,這位皇后就返回了科爾沁,並在回去以後,還產下了一個皇子,這究竟是不是真的。孟古青是科爾沁部吳克善的女兒,根據史料的記載,孟古青的姓氏本來是蒙古皇室的姓氏,可以說是血統純正,非常尊貴的。自從滿清建立以後,為了維持蒙古與滿清之間的關係,所以常用聯姻的方式,因此清朝後宮的女子有很多都是出生於這個姓氏的。
  • 540萬畝沙地有效恢復植被
    本報呼和浩特1月3日電 (張棖、李健萍、韓雨格)冬日,地處科爾沁沙地北端的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一株株沙棘鑲嵌在沙地上,牢牢鎖住黃沙。自2014年至今,科右中旗611萬畝沙化土地中,有效恢復植被540萬畝,恢復比例達到88.4%。「通過種植沙棘治沙,生態好多了。」
  • 內蒙古自治區奈曼旗土城子鄉: 小扁杏成了「脫貧果」
    這個位於科爾沁沙地腹地的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的南部山區鄉,機器轟鳴,推土機、挖掘機,來往穿梭,作業不停……  勁風吹——  「好政策來了,心裡有底了」  「多的時候有70多臺推土機在整地呢。這是旗裡幫咱們進行土地整治。我們村222戶898口人,耕地4600畝、林地8100畝,大夥準備拿出三分之二的耕地來種扁杏,全村扁杏將達到13100畝。」
  • 【典型經驗】科爾沁區:發揮鄉土人才作用「雲梯」 助力農村農業生產
    登記造冊,按計劃分「責任田」。「線上」授課,形式豐富答疑解惑。根據實際情況,組織「一對一」、分時段到農牧民家中進行技術指導;開通「農技之家」微信公眾號,組織鄉土人才圍繞玉米無膜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栽培技術、春季土壤墒情鑑別、種子化肥選購方法等知識進行「線上」授課;錄製種養殖科普知識錄製成小視頻、順口溜、改編「二人轉」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形式,在各鎮蘇木、嘎查村廣泛發布;利用「12316」三農服務熱線、鄉鎮農服微信群等「線上」平臺,種養殖鄉土人才現場答疑,將疫情防控知識和春季肥料管護
  • ...綠人」——記全國先進工作者、國有彰武縣章古臺林場護林員李東魁
    馬背上的「護綠人」——記全國先進工作者、國有彰武縣章古臺林場護林員李東魁 這是「八百裡瀚海」科爾沁沙地南端一道獨特的風景:一個人、一匹馬,不分晝夜,無論風雨,默默獨行在林海深處。這一走,就是33年。李東魁看護的林子位於我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深入科爾沁沙地腹地,是護佑遼寧中部城市群及京津冀生態安全最重要的生態屏障。這裡條件異常艱苦,沒有自來水、沒有電,到處都是沙坨子,種菜長不出幾棵苗,買根蠟燭要到5公裡外的集市。夏季雨天,道路泥濘,林區十天半月進不來人;冬季大雪,封山封林,更是幾個月見不著人影。
  • 歷史上科爾沁三大美人—大玉兒、小玉兒、海蘭珠三人是什麼關係?
    當時,科爾沁部正受到漠南蒙古最強大的察哈爾部的威脅,因而頻繁向努爾哈赤遣使貢物,自萬曆四十三年九月至後金天命十年,達十餘次之多,同時也伴隨著將本家族之女出嫁努爾哈赤家族。後金天命八年五月,孔果爾之女嫁與努爾哈赤第十二子阿濟格。
  • 京津「頭上一盆沙」實現綠進沙退逆轉
    經過20年治理,渾善達克沙地生態環境發生明顯改善,實現綠進沙退的逆轉,產業興旺,農牧民增收,生態屏障建設取得成效。渾善達克沙地主要分布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和赤峰市,是中國四大沙地之一。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渾善達克沙地區域曾遭兩次大規模開墾,之後隨著人口、牲畜數量快速增長,生態環境及水資源承載壓力加大。
  • 阿魯科爾沁旗:「中國草都」是怎樣煉成的?
    阿魯科爾沁旗畜牧業局草原管理站站長高明文回憶起21世紀初的情景時向記者描述道。如今,站在這裡,放眼望去,滿眼綠色,看不到邊界。  這裡是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簡稱阿旗),種植著80萬畝供奶牛等牲畜食用的牧草——紫花苜蓿,這裡被中國畜牧業協草業分會命名為「中國草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