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申敏夏 孫楠 薛志華 通訊員任福江 閆素華
「以前站在這裡,不一會兒褲兜裡都會灌上沙。風大、沙也多。」阿魯科爾沁旗畜牧業局草原管理站站長高明文回憶起21世紀初的情景時向記者描述道。如今,站在這裡,放眼望去,滿眼綠色,看不到邊界。
這裡是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簡稱阿旗),種植著80萬畝供奶牛等牲畜食用的牧草——紫花苜蓿,這裡被中國畜牧業協草業分會命名為「中國草都」。
圖為正在收割的紫花苜蓿。申敏夏攝影
從荒漠到草場,從白沙到黑土,一組數據,可以看出阿旗的變化。
2008年,第一個高效節水人工種植草地試驗成功;
2010年,5000多畝紫花苜蓿;
2011年,3萬多畝;
2012年,28萬多畝;
2014年,80萬多畝;
「到2015年年底,按照『十二五』規劃,阿旗種植紫花苜蓿將達到100萬畝的種植規模。」 高明文說。
如今,阿旗年牧草年產量近50多萬噸,創造產值13億。究竟是什麼造就了「中國草都」?
絕境逢生 天然氣候開啟草都之「門」
俗話說,在人多地少的地方,形成「吃飯第一」的觀念是合情合理的。然而,在內蒙古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在平均一平方米有兩個人的情況下,如果人們只盯著今天的飯碗,不顧及環境、不顧及明天,那麼生活很難活出樣兒來。
阿旗地處科爾沁沙地西緣,是赤峰市荒漠化較為嚴重的地區,多年來頻繁遭受乾旱等自然災害。「這個地方種草之前是放牧場,嚴重退化沙化,不種草不行。」高明文說。當時,牛羊沒有草吃,牧民不得已減少牛羊數量。隨著草原退化沙化嚴重,草畜供求矛盾日益凸顯。
為了解決草原沙化嚴重的生態困境、解決牛羊吃草問題和農民增收問題,「種草」成為阿旗人腦海裡的一個念頭。然而,種什麼?在哪裡種?怎麼種?又成為擺在面前的難題。
記者採訪阿魯科爾沁旗畜牧業局草原管理站站長高明文。莊白羽攝影
記者採訪阿魯科爾沁旗氣象局局長王軍。莊白羽攝影
據阿旗氣象局局長王軍介紹,阿旗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5.5攝氏度,年日照時數2700到3000多個小時,年平均積溫在2900℃至3400℃,年平均降雨量為300毫米至400毫米。「這樣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合苜蓿等多年生優質牧草的生長。」王軍說,「阿旗的北部是高山,南部是沙地,中部是丘陵,雨水呈現出北多南少的分布情況。草業基地位於南部,年降水量為300毫米,雨水在阿旗算比較少,適合草業發展。」
阿旗氣象局有一項業務比較特殊,需要製作未來5至7天無雨天氣預報。「牧草在收割期最怕有雨,一有雨牧草的品質就會大打折扣。這裡雨水少正好適合草業發展。」王軍補充道。此外,特殊的地形也使得此地具有種植牧草的資源優勢。因為這裡是個盆地,是赤峰最低的地方,地下水容易匯集於此。
立足草原沙化嚴重、地下水資源充足的實際,2008年,阿旗開始以小面積的節水人工優質牧草的建設來「增草」,解決牲畜的飼草和牧民增收問題。2011年,阿魯科爾沁旗委、旗政府決定努力把阿旗打造成全國最大的優質牧草種植基地、最大的優質牧草加工基地、最大的優質牧草種子研發基地。從此,阿旗走上了保護草原生態與牧民致富達小康協同並進的現代草業發展之路。
效益初顯 產業化推動草業發展
7月29日,在一家名為「蒙草抗旱」的上市公司的草場上,一排噴灌作業機立在草場旁,農機手正一圈一圈來回收割今年第二茬苜蓿。
相比原先純天然草場平均產草量每畝60公斤,如今,在沙化的草原上,利用科技化、機械化方式種植優質牧草,每畝產量可高達1000公斤以上,是當地天然牧場草量的20多倍。
數據統計顯示,2012年阿旗出售商品草15萬噸,平均價格在1850元每噸,實現產值2.78億元;2013年出售28萬噸,平均價格在2000元每噸,實現產值5.6億;2014年牧草產量40萬噸,價格在2200元每噸,產值實現8.8億元。
草業的巨大產值,同樣也使得牧民收入明顯提高。當地牧民魯日布扎木蘇,在2008年至2012年種植紫花苜蓿2700畝,賣草100多萬公斤,賣牛羊100多頭,純收入在200萬元以上;牧民呼和吉勒圖以500畝草場入股巴雅爾草業公司,當年就拿到5.5萬元租金和30%企業分紅。
農民收入的提高,也反映出現代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的優勢。機械化作業、標準化作業、規模化發展、集約化經營等現代農業生產方式,為「中國草都」的煉成提供強大的推動力。
此外,牧草業的發展對當地的經濟貢獻還在於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比如電力、交通運輸、服務行業,對當地牧民養殖業的示範帶動作用。
隨著草食畜牧業規模化發展以及國家對牛羊養殖的進一步重視,特別是國內奶牛規模化養殖比重增大,對苜蓿的需求也大幅上漲。「我們每年從美國進口苜蓿70多萬噸,而這裡每年產值近50萬噸,可以說未來我國苜蓿乾草需求將持續增加。」高明文說,「下一步,將延長產業鏈條,引進養牛場、對草產品進行深加工等。」
除了經濟效益之外,牧草業的種植也帶來了可觀的生態效益。據了解,近二十年來,植被覆蓋率一直不足10%,目前,優質牧草核心區植被覆蓋度已經達到95%以上,沙漠從此變成了綠洲。
阿旗氣象臺臺長吳建華說:「在沙地種植苜蓿,可以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一是在自然景觀上,打眼看去一片綠色,十分舒服;二是綠化面積增多,也能夠增加空氣溼度;三是能夠促進降水,影響局地降水系統,有效改善局地小氣候。」
氣象保障 協力造就「中國草都」
在中美合資企業「首農辛普勞(北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阿旗牧場辦公室,一塊電子顯示屏顯示著未來三天的天氣預報。辦公室負責人嶽宏敏告訴記者,他們每天早上會先看一下顯示屏上的內容,再決定一天的工作安排,澆水、割草、晾曬、打捆等,這都離不開天氣預報。
圖為阿魯科爾沁旗蒙草抗旱草業公司灑水車。莊白羽攝影
紫花苜蓿對氣象的需求非常大,其一年種植,多年生長,種植後續的需求就是澆水,這是很大一部分成本。「每天澆水要花一萬多的電費。」蒙草抗旱企業負責草地現場管理的工程師張明營說。至於什麼時候灌溉,就需要氣象部門的指導。「我們目前有一個科研項目,即研究苜蓿生長所需多少水分,再加上我們知道自然降水有多少,剩下不足的水分我們可以人工噴灌。」王軍說。
此外,通過調研發現,人工牧草有7項風險,其中4條與氣象有關。例如,返青期的倒春寒對牧草企業影響非常大;收割期晴好天氣預報很重要;生長期降水預報,可以根據天氣節省經濟成本等等。「播種期不能有大風,大風容易把沙土吹走,使種子裸露出來,易被太陽曬死、被暴雨衝刷。」王軍介紹道。針對這些需求,氣象部門在阿旗的牧草種植核心區建設了1個全要素氣象站,在輻射區建立了4個4要素氣象站,2個2要素氣象站,1個1要素氣象站,還有一套農田小氣候儀。
圖為阿魯科爾沁旗氣象局為蒙草抗旱草業公司設立的全要素氣象站。莊白羽攝影
圖為阿魯科爾沁旗氣象局草產品質量檢測中心試劑室。申敏夏攝影
同時,為了融入阿旗牧草業的發展,氣象部門主動作為,建起赤峰頭一家草產品質量檢測中心,併購置了專業的檢驗設備,開展牧草質量檢驗和苜草品質鑑定工作,可對牧草含蛋白質、氮、磷等含量的監測;購買了人工氣候箱,用於模擬氣候,以測量不同氣候下牧草的品質,以及農藥殘留儀器等。
「未來,我們還計劃開展牧草試驗工作,在有代表性的地區,建立優質氣象觀測試驗田,開展主要苜蓿品種全生育期氣象觀測,研究苜蓿氣象服務指標,更好地為政府和農戶企業提供科技支撐,為『中國草都』建設發揮氣象保障作用。」吳建華說。
(責任編輯: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