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甸、疏林、大漠、沙湖,科爾沁沙地的千年巨變

2020-12-23 風瞬

如果你走進赤峰的科爾沁沙地,就會發現在茫茫的沙海中有無數個星星點點的水域,半月形的沙灣,鯨魚一樣的沙壟,一個個明鏡似的水泡子,構成了許多神秘的響沙和豐美的綠洲,這是因為沙地有一個最大的功能就是涵養水源。乾旱地區降水非常稀少,而且大部分又返回了天空,而在沙地裡,由於它的浸透非常好,使降水全部迅速滲入地下,沙土顆粒粗,毛細現象不明顯,水分不易蒸發,因此,沙地就成了天然的蓄水庫。在沙地中生長的植物又很容易從沙土中吸收水分,儲藏在沙地中的豐富水源,給沙地植物提供了有利條件,所以沙地中就形成了許多的綠洲。

科爾沁沙地位於赤峰的東部,總面積13800多平方公裡。歷史上,科爾沁沙地的裸露部分並沒有像今天這樣大,它主要是以草原、溼地的狀態存在著,而且它的名字叫科爾沁草原,現在這個名字已經成為歷史了。造成科爾沁沙地大面積裸露,主要是人為的原因,包括河流的截流、過度放牧、草原開荒以及不符合自然規律的植樹造林等。

在科爾沁沙地區域,歷史上曾流傳著非常動人的故事,這裡曾經孕育了一個偉大的民族——契丹族。契丹民族就是在這個區域中不斷發展壯大,最後在公元916年建立了一個統治中國北方200多年之久的大遼帝國。後來,在金代、元代和清代時期,各少數民族仍然繼承著契丹民族的優秀傳統,他們逐水草而居,應時令而遷,使科爾沁草原一直保留到上個世紀初。如今科爾沁草原的變化向人們說明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在全新世早期的科爾沁沙地是一個植被繁茂的草甸草原、疏林草原和森林草原相間的自然景觀,尚沒有出現大面積的流動沙丘。至紅山文化期,這種自然景觀還在保持著,整個科爾沁沙地土壤肥沃、植被發達,先民們就是在這裡創造出光輝燦爛、深得世界學術界矚目的紅山文化。到了夏家店下層文化期,科爾沁沙地上普遍覆蓋著黑砂層或黑土層,而且比紅山文化期更為普遍,反映出夏家店下層文化期科爾沁沙地植被非常發達,許多地區生長出茂密的森林。進入夏家店上層文化期,科爾沁沙地上的植被出現一次波動,森林草原的面積開始退縮,流動沙丘的面積開始擴大,但還是沒有連成片。戰國以後,科爾沁沙地的植被逐漸恢復,到了東漢時期,這個區域已經絕大部分被固定的沙丘覆蓋,整個科爾沁沙地是一片廣袤的水草豐美的草原,應屬於森林草原相間以疏林和草甸草原的自然景觀。

魏晉及其以後的一段時間裡,由於老哈河下遊大湖的消失等原因,出現過一次沙化過程。雖然這一過程是局部的,但這對潛伏性的沙地打開了一個缺口,導致沙化蔓延,出現了片片沙漠,主要分布在西拉沐淪河下遊以南和老哈河沿岸,整個科爾沁沙地呈現出幹漠草原、草甸草原、疏林草原與森林草原相間的自然景觀。北魏以後,科爾沁沙地現象逐漸退縮,植被逐漸恢復,隋唐之際,科爾沁沙地的流動沙丘和半流動沙丘基本上固定下來,到了唐代中晚期沙地地表已被一層發達的植被覆蓋,呈現出森林草原、疏林草原和草甸草原相間的自然景觀,為契丹人在這裡開發建設提供了條件。

遼代的科爾沁沙地仍然是土地肥沃、水量充沛的地區。遼王朝充分利用了這片土地設立了一些州縣,科爾沁沙地上第一次出現了農田蔽野、道路縱橫、城郭相望的景象。隨著沙地區域開發面積的不斷加大,大面積的沙化現象也開始出現,到了遼代晚期,科爾沁沙地沙化面積日益擴大。公元1089年,蘇轍使遼時曾這樣描述科爾沁沙地:「奚田可耕鑿,遼土直沙漠,蓬棘不復生,條幹何由作,茲山亦沙阜,短短見叢薄」。遼代200多年,是科爾沁沙地變化最大的時期,生態環境從森林草原、疏林草原、草甸草原相間的自然景觀退化為疏林草原與草甸草原相間的自然景觀,個別地區出現流沙。到了金代,科爾沁沙地與唐代時相比面目全非,呈現植被破壞、流沙泛起、風沙蔽日、行路艱難、人民離散的現象,生態環境出現疏林草原與幹漠草原相間的自然景觀。金代可謂是科爾沁沙地歷史上沙漠化最嚴重的時期。

13世紀以後,隨著元、明王朝的建立,統治中心南移,科爾沁沙地基本上成為了蒙古族的活動區域,其經濟活動是以遊牧為主,大大地減輕了科爾沁沙地的壓力,天然植被得到了恢復。到了17世紀清初時,這裡又變成了宜牧的優良草牧場,清代不少的圍城和牧場都分布在這一區域。18世紀中葉以後,清政府推行了放荒招墾,敖漢旗就是在那個時期進行大面積農業開發的地區之一。放荒招墾開墾無疑會破壞天然植被,從而導致科爾沁沙地沙漠化的形成,如今我們在科爾沁沙地區域所見到的廣泛分布的流動沙丘大多都是因那個時期大面積農業開荒造成的。它使許多固定或半固定的沙丘出現了裸露,使零星分布的沙丘連成了片。

通過歷史的回顧我們不難看出,科爾沁沙地的變遷主要是與人類活動有著直接的關係,而這些退化區域要想恢復也絕非是一朝一夕的事。2001年在阿魯科爾沁自然保護區採取了有利於科爾沁沙地恢復的做法,即採取移民、圍封、禁牧等措施,把一些退化嚴重的區域封閉起來,使這些區域獲得一個天然恢復的機會。阿魯科爾沁人把它叫做「用自然的力量恢復自然」,這種做法非常有效的。近三年來,在三千多平方公裡的阿魯科爾沁自然保護區內,許多退化嚴重的地區已經被大片的一年生草木植物所覆蓋,鹼灘也開始變成了綠洲。

科爾沁沙地經過了歷史上的幾次大起大落,現在又出現了許多生態退化的現象。如果我們能夠按照沙地的自然規律對待它,它可能就會朝好的方面轉變,因為這裡蘊藏著大量的水源,只要我們打消那種急功近利、改造自然的錯誤做法,科爾沁就一定會回到水草豐美、森林茂密的狀態中去。

圖片:風瞬

參考資料:《赤峰覽奇觀》

本文為原創,未經允許嚴禁轉載,一經發現,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寧夏石嘴山沙湖生態園:西北大漠中的江南水鄉
    沙湖生態園位於寧夏石嘴山市,它是由黃河古河道窪地經過山洪刨蝕、地下水溢出匯集,並接受降水和地表水的補給而形成,由於湖周沙地廣泛分布,因此得名沙湖。工人日報客戶端發(許之豐 攝影)這裡的景觀主要由沙、水、葦、鳥、山五大景源有機結合構成。
  • 科爾沁草原:一年四季皆風景
    科爾沁草原有著悠久的歷史,目前尚存的名勝古蹟有成吉思汗廟、遼代古城、金界壕、科爾沁十旗會盟地舊址和博王府等。科爾沁草原最吸引內地遊客的,更多是它遼闊的大草原和鬱鬱蔥蔥的高緯度森林保護區。大興安嶺山脈將科爾沁草原與內蒙古高原的草原隔離開,使它成為獨立的草原區。        科爾沁草原上,各種類型的草原包括:草甸草原、乾草原、草甸、低地草甸、沼澤。
  • 寧夏的首府銀川的沙湖,大家去過嗎
    【沙湖標誌】2018年國慶一過,我和老公便來趟銀川,去遊覽沙湖一景。【坐遊船覽沙湖景】由於湖周沙地廣泛分布,因此得名#沙湖#。【梁子在沙湖留影】#沙湖#地處石嘴山市與平羅縣之間,距石嘴山市區26公裡,距首府銀川56公裡。
  • 雄渾大漠 醉美草原—赤峰最值得推薦的旅遊勝地
    赤峰地區草原是內蒙古大草原的重要組成部分,總面積8700多萬畝,主要分布在北部的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右旗、克什克騰旗和翁牛特旗境內。著名的草原有烏蘭布統草原、貢格爾草原、巴林草原等,其中克什克騰旗境內的烏蘭布統草原是距北京最近最美的草原。
  • 通遼市獲歐投行3億歐元貸款治理科爾沁沙地
    記者近日從市林草部門了解到,自治區政府、市政府與歐洲投資銀行已正式籤署《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沙地綜合治理項目貸款協議》,這標誌著經過三年不懈努力,我市爭取歐洲投資銀行3億歐元貸款,實施科爾沁沙地保護治理項目取得成功。據了解,該項目招投標工作正在有序開展,年內即可開工建設。
  • 紫霞仙子划船的地方,塞外江南,絲路明珠,賀蘭山下的美麗沙湖
    沙湖以自然景觀為主,沙、水、葦、鳥、山五大景源有機結融合,既有江南水鄉之靈秀,更有塞北大漠之雄渾,還是「絲路驛站」上的旅遊明珠,為「世間少有」的文化旅遊勝地。被評為「中國黃河50景」、國家5A級旅遊景區。沙湖原來是銀川平原西大灘的一片碟形窪地,早在公元407年就有了屯墾戍邊的記錄,清代初期得到較大規模開發。
  • 生綠又生金 科爾沁沙地成了農牧民的「聚寶盆」
    執著,茫茫沙海變綠洲奈曼旗位於科爾沁沙地腹地, 200多萬畝沙土地一度讓奈曼飽受風沙之苦。多年來,奈曼旗始終把生態建設作為安身立命之本,先後提出了「兩種三治」「生態立旗」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踏上了艱苦卓絕的生態治理歷程。
  • 瀋陽生態所揭示科爾沁沙地流動沙丘黃柳灌叢發生衰退死亡的生理機制
    科爾沁沙地是中國最大的沙地之一,建設人工固沙植被是該地區沙化土地治理的重要手段,黃柳作為當地的優良鄉土固沙灌木在固沙植被建設中被廣泛使用。該研究從植物水力結構角度揭示固沙灌木在水分受限與風蝕環境中發生衰退死亡的機制,研究結果可為科爾沁沙地固沙灌木植被建設與管理提供基礎參考。
  • 綠劍釘住了沙窩窩——內蒙古、陝西沙漠(沙地)生態修復治理取得...
    廣大幹部群眾團結齊心、攻堅克難,在茫茫大漠中建起一條條綠色長城,造出一個個綠色寶庫。正是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的共同努力,讓「沙進人退」的局面向「綠進沙退」轉變。  1997年,當馬青春一家決定開始沙漠造林之時,可能沒有想到,他們選擇的是一條極其艱難的道路。馬青春的家鄉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地處渾善達克沙地南端,曾被形容是倒扣在首都北京上空的「大沙鍋」。
  • 農遺良品|阿魯科爾沁羊肉:純正草原味
    本期農業文化遺產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遊牧系統地處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北部巴彥溫都爾蘇木,整個區域內包括23個嘎查,涉及3585戶牧民,總面積達500萬畝,佔全旗天然草原面積的三分之一。這裡山地、草甸和沙地等草原類型並存,天然牧草種類豐富。
  • 紫氣東來凌雲志,敢叫大漠換新顏
    從左到右依次為蒙椒都公司總經理崔志傑先生、同濟大學教授夏春鏜先生、蒙椒都公司董事長崔志國先生、協會秘書長韋學明先生、協會影視中心主任奚容華女士雙方在蒙椒都公司召開了開魯縣紅幹椒產業發展研討會,就共同發展開魯縣紅幹椒產業、在科爾沁地區開展沙漠治理以及產業扶貧等項工作
  • 銀川沙湖遊玩攻略
    寧夏沙湖旅遊區地處賀蘭山下、黃河金岸,距銀川市42公裡。景區總面積80.10平方公裡,20餘平方公裡沙漠與40餘平方公裡水域毗鄰而居,既有大漠戈壁之雄渾,又有江南水鄉之秀美,被譽為"世間少有"的文化旅遊勝地。
  • 540萬畝沙地有效恢復植被
    本報呼和浩特1月3日電 (張棖、李健萍、韓雨格)冬日,地處科爾沁沙地北端的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一株株沙棘鑲嵌在沙地上,牢牢鎖住黃沙。自2014年至今,科右中旗611萬畝沙化土地中,有效恢復植被540萬畝,恢復比例達到88.4%。「通過種植沙棘治沙,生態好多了。」
  • 西北罕有的荒漠溼地特色景觀「沙湖」
    素有」水繞沙丘,塞上傳奇「之稱的寧夏沙湖位於寧夏引平羅縣西南,距銀川市56公裡處,是一處融江南水鄉與大漠風光為一體的生態旅遊勝地。它是以自然景觀為主體,集沙、水、葦、鳥、山五大景源有機結合,構成了獨特秀麗景觀。
  • 曬文旅·曬優品·促消費|醉美沙湖 毓秀平羅
    這裡有沙湖美魚別墅酒店,還有陶樂馬蘭花影視城……自2016年被確定為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縣創建單位以來,平羅縣立足資源稟賦,主動融入全域旅遊發展大格局,將旅遊業定位為帶動全縣產業結構升級轉型的主要戰略性支柱產業,舉全縣之力,舉全民之志,全面開展了全域旅遊示範縣創建工作,讓平羅這座歷經兩千年城池更迭北方古城,煥發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