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十三五」】阿魯科爾沁旗:見證「荒漠」變「綠洲」的綠色...

2020-12-16 騰訊網

阿魯科爾沁旗地處科爾沁沙地西緣,全旗草牧場面積1447萬畝,年均大小畜存欄200萬頭只以上,是內蒙古地區重要的肉牛羊生產加工輸出基地。曾經,由於頻繁遭受乾旱等嚴重自然災害和草原過度利用,優質牧草核心區一帶植被覆蓋率不足10%。草原要增綠,牧民要增收,如何才能破解保護生態與發展畜牧業之間的矛盾,2008年,隨著全旗第一個沙地節水灌溉紫花苜蓿種植試驗成功,從此,阿旗拉開了「立草為業、建設草原、興旗富民」的大幕,牧草產業也從此邁出了向機械化、科技化、產業化發展的堅實步伐。

立草為業,破解發展瓶頸

阿魯科爾沁旗地處我國北方生態脆弱帶,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均降雨量300毫米左右。同樣,因為頻繁遭受嚴重乾旱等自然災害和超載放牧,草場退化、沙化十分嚴重,草畜供求矛盾日益凸顯。阿旗通過反覆論證,終於破解了發展瓶頸,在地域廣闊、氣候適宜、地下水資源豐富的地區,發展人工種草產業。2008年5月,阿旗第一個節水紫花苜蓿項目試種成功,以小面積節水人工草地的開發來帶動大產業牧草種植髮展,把大面積草原從牛羊的啃食和踐踏中解放出來,使草場得以休養生息。

紹根鎮烏丹陶海嘎查牧民海龍,是全旗第一批種植人工牧草的牧民之一,他的草場位於阿拉迪芒哈沙帶,2013年他人工種植500畝紫花苜蓿,畝產達到800公斤,當年牧草便賣了近60萬元,極大地增加了他種植的積極性。通過幾年的不斷整合租賃嘎查牧民草場,去年他人工種植草場已經達到了4400畝,純利潤也達到了160萬元,已經成為了當地小有名氣的種植大戶。自己種植成功後,他還積極動員嘎查牧民共同種植人工牧草,進一步增加了牧民收入,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阿旗審時度勢,科學布局,確定以南部紹根鎮、巴拉奇如德蘇木兩個地區為重點區域,從2011年起,每年以不低於20萬畝,鼓勵支持企業和牧民大力發展節水型優質牧草種植。種植主要以紫花苜蓿為主,有固土固沙和改善土壤的作用,在沙化的草原上,採用機械化方式科學種植優質牧草,畝產可達1000公斤以上,是當地天然牧場產草量的二十幾倍,用水只有傳統灌溉量的1/3,且經濟效益明顯增加,牧民收入大幅提高。目前,草業核心區植被覆蓋度已從2008年的不足10%,增長到90%以上,當地小氣候明顯改變。

三種模式,增加群眾收入

經過近幾年的探索實踐,阿旗優質牧草產業逐漸形成了企業獨資建設、企業(合作社)與牧戶聯合建設、牧戶與牧戶聯合建設三種發展模式。通過三種模式穩步發展,阿旗高起點謀劃,高標準建設,大資金投入,大企業入駐,推動了優質牧草種植等草產業的發展,目前,美國辛普勞公司、中國首農集團、亞盛田園牧歌草業公司、蒙草抗旱集團、伊利集團、秋實草業、內蒙古草都集團、綠田園公司、澳亞集團、太極驢等25家獨資企業入駐,主要從事牧草種植、草品加工以及畜牧養殖。2020年優質牧草產量達到65萬噸,商品草產量佔全國商品草總量的近五分之一,實現產值12億元以上,帶動下遊產值近10億元。阿旗生產的優質紫花苜蓿各項指標、產品質量已達到國際水平,遠銷整個華北以及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等地,已成為蒙牛、伊利、三元、光明、輝山、澳亞、現代牧業、完達山等國內乳業龍頭企業重要的飼草供應基地。

立草為業,惠農為本,阿旗圍繞草牧場流轉收入、工資性收入和生產性收入三個方面使當地牧民形成了穩定的收入,帶動1400餘名貧困人口人均增收2800元以上。草產業發展之前,這裡的草牧場流轉每畝才15元,目前每畝草牧場最低是300元、高的達到近400元,3500戶農牧民已向企業流轉草牧場64.5萬畝,其中貧困戶280戶、784人,年人均增收4600元;農牧民將土地、草牧場承包給企業、合作社後,變身產業工人到企業、合作社務工,目前有2000餘名農牧民成為產業工人、其中貧困人口324名,年人均增收4萬元;在草企業的帶動下,800餘戶農牧戶種草近21萬畝,戶均增收2萬元以上,1000餘戶農牧民以土地入股21家牧草合作社獲得分紅,年人均增收2800元以上,真正讓草原綠了起來,讓牧民的腰包鼓起來。

創新發展,延伸產業鏈條

走進綠田園公司牧草加工車間,機器轟鳴、工人們正緊張有序地忙碌著,隨著生產線一道道工序的逐步完成,最終草顆粒成品一次性完成裝袋入庫。該公司出資建設的牧草加工項目在阿旗啟動,主要產品為苜蓿草顆粒和苜蓿雙壓草捆。設計年生產能力15萬噸,設備和生產工藝全部美國進口,一期工程年產草顆粒5萬噸。項目投產後,結束了「中國草都」牧草產業只有種植沒有加工的歷史,為「中國草都」草產品走向全國乃至世界創阿旗草業品牌奠定基礎。阿旗在發展優質牧草產業的基礎上,引進有實力的企業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採取外賣和就地轉化相結合的方式,大力發展養殖、育肥、草產品深加工及奶業、食品加工業等產業,積極打造具有阿旗特色的畜牧業品牌,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富民增收。

優質牧草的科學種植拉動了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奶牛、肉牛、肉羊和特色養殖業在阿旗大地上蓬蓬勃勃地發展,讓優質牧草就地轉化增值,為奶肉食品精深加工提供穩定的高端奶肉源,形成「種、養、加」一條龍的綠色循環產業鏈條。澳亞牧場入駐阿旗,是赤峰規模較大的現代化畜牧業龍頭企業,配備了世界領先水平的轉盤式擠奶機,採用國內外先進的飼養管理模式和擠奶方式,全面實現了規程標準化和管理規範化,目前共建成三個牧場,實現養殖奶牛3.6萬頭,肉牛5000頭,日產鮮奶達到400噸以上,年實現銷售收入5億元。

隨著草產業的日趨壯大,一些本地附屬鏈條企業也悄然而生,為服務苜蓿產業發展加油助力。天山口鎮鼎盛農牧業機械合作社,從事播種、割草、摟草、捆草及運輸一條龍服務,投入近1000萬購買了美國紐荷蘭牧草收割打捆設備,總量達到25套,年收割能力升至15萬畝,藉助著阿旗發展優質牧草產業的優勢而在不斷發展壯大。

阿旗優質牧草基地目前是全球集中連片面積最大的牧草基地。2013年阿旗被中國畜牧業協會命名為「中國草都」,2017年被全國標準化委員會命名為「全國紫花苜蓿標準化種植區」。如今,阿旗小牧草正發動著強大的引擎,不斷擦亮著「中國草都」這張享譽全國的嶄新名片。由於牧草產業科學發展的帶動,不斷延伸的綠色循環經濟產業鏈條,鑄就了一個撬動縣域經濟發展的產業集群,鋪就了一條前景無限的富民強旗之路,鍛造了一個荒漠變綠洲的綠色傳奇!

編輯:畢科新

相關焦點

  • 阿魯科爾沁旗:「中國草都」是怎樣煉成的?
    阿魯科爾沁旗畜牧業局草原管理站站長高明文回憶起21世紀初的情景時向記者描述道。如今,站在這裡,放眼望去,滿眼綠色,看不到邊界。  這裡是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簡稱阿旗),種植著80萬畝供奶牛等牲畜食用的牧草——紫花苜蓿,這裡被中國畜牧業協草業分會命名為「中國草都」。
  • [公告]碧水源:內蒙古自治區阿魯科爾沁旗白音花灌區節水灌溉工程...
    阿魯科爾沁旗氣象特徵見表1.2-2。於後金天聰四年(1630年)歸順後金,天聰八年(1634年),阿魯科爾沁部設前後兩旗,崇德元年並為一旗,稱阿魯科爾沁旗,相當於今阿魯科爾沁旗和開魯縣西南部地區。阿魯科爾沁與四子部落,以及烏拉特、茂明安、翁牛特等部落統稱阿魯蒙古。清順治年間設旗。科爾沁,為明代蒙古族部落名,意為「帶弓箭的近衛軍」。
  • 我市阿魯科爾沁旗30萬頭牲畜啟程轉場夏季牧場
    我市阿魯科爾沁旗30萬頭牲畜啟程轉場夏季牧場 2020-06-04 09: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築土項目丨草原與天空的交點丨阿魯科爾沁旗通用機場中心
    築土項目丨草原與天空的交點丨阿魯科爾沁旗通用機場中心2018-04-19Archiland 築土國際阿魯科爾沁旗機場位於當地人民政府所在地天山鎮東北8公裡處,建設總用地面積18.23萬平方米。作為一座草原深處的內陸城市,阿魯科爾沁旗機場的設計開啟了一個通往草原的入口。
  • 阿魯科爾沁旗愛心家園志願者協會在阿旗法治宣傳教育基地舉辦年終...
    1月3日,阿魯科爾沁旗愛心家園志願者協會年終表彰大會在阿旗法治宣傳教育基地舉辦。旗委宣傳部、團委、婦聯、民政局、司法局、歐沐淪街道辦事處、赤峰市愛心家園志願者總會及阿旗愛心家園志願者協會的相關負責同志出席會議。
  • 2021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三科」統編教材教師引進35人公告
    為加強義務教育階段民族語言授課學校《語文》《道德與法治》《歷史》學科(以下簡稱「三科」)教師隊伍建設,切實保障「三科」國家統編教材使用工作順利推行,決定在阿魯科爾沁旗外引進在編蒙漢兼通「三科」教師,現公告如下:一、引進計劃本次擬引進義務教育階段民族語言授課學校蒙漢兼通「三科」教師35名,其中小學語文13名,小學道德與法治13名,初中道德與法治4名
  • 農遺良品|阿魯科爾沁羊肉:純正草原味
    本期農業文化遺產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遊牧系統地處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北部巴彥溫都爾蘇木,整個區域內包括23個嘎查,涉及3585戶牧民,總面積達500萬畝,佔全旗天然草原面積的三分之一。這裡山地、草甸和沙地等草原類型並存,天然牧草種類豐富。
  • 鄂爾多斯機場集團與阿魯科爾沁旗達成合作
    圖:座談會現場 攝影:華正紅   民航資源網2020年6月24日消息:6月23日,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以下簡稱阿旗)人民政府副旗長宋維剛,帶領旗金融和投資促進局及阿旗通用機場負責人,到鄂爾多斯機場管理集團(以下簡稱機場集團)對接阿旗通用機場運行合作事宜。
  • 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公布漠視侵害群眾利益問題專項整治成果
    阿魯科爾沁旗紀委監委消息,按照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開展專項整治漠視侵害群眾利益問題的部署要求,阿魯科爾沁旗紀委監委會同20個涉及群眾利益問題的牽頭部門,聚焦群眾痛點難點焦點,專項整治漠視侵害群眾利益問題,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嚴肅查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一是認真排查義務教育階段孩子輟學問題。
  • 「媒體報導·赤峰日報」團結戰鬥的「娘子軍」——記阿魯科爾沁旗...
    在阿魯科爾沁旗賽罕塔拉蘇木查乾花嘎查,也有這樣一支駐村扶貧工作隊,扶貧工作幹得極為出色。2018年,查乾花嘎查代表全旗迎接全市扶貧大檢查,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2018年11月初,查乾花嘎查代表阿魯科爾沁旗迎接赤峰市的脫貧成效考核,取得優異成績,並代表賽罕塔拉蘇木迎接全旗成效考核,取得了綜合排名第一名的好成績,在全旗組織的貧困村出列互檢中,查乾花嘎查以綜合得分98分的成績,順利退出貧困村行列。
  • 「媒體報導·赤峰日報」中國草都:像繡花一樣繡出草原底色——阿魯...
    (赤峰日報9月10日五版專版)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赤峰市東北部的阿魯科爾沁旗,屬科爾沁沙地西北緣,全境總面積為14277平方公裡,天然草地面積1447萬畝,佔總土地面積的67.6%。2013年7月,阿魯科爾沁旗被中國畜牧業協會草業分會命名為「中國草都」。
  • 新學期新希望 阿魯科爾沁旗天山第二中學書聲琅琅滿校園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眨眼間又是一年開學季,隨著學生們陸續報到,阿魯科爾沁旗天山第二中學正常開學,校園內一片朗朗讀書聲。步入校門,寂靜的校園熱鬧了起來,教室裡響起孩子們朗朗讀書聲,老師們匆匆的腳步聲迴蕩在走廊。
  • 草方格固沙,讓荒漠變綠洲
    昔日的沙漠變成了一個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的沙漠綠色長城。在貴南縣浪歉溝第十八標段,100多名當地牧民正在設置草方格和沙帳。標段負責人魏佔全告訴記者,從今年7月2號開工建設,歷時60多天,目前,已完成253.3公頃(3800畝)草方格設置,到9月下旬完成300公頃(4500畝)治理任務,通過治理明顯感覺到沙丘緊了、流沙固定住了,同時帶動了當地牧民收入。
  • 【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阿魯科爾沁旗委召開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學習會議
    11月9日,阿魯科爾沁旗委召開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學習會議。赤峰市委宣講團成員、市委黨校農村牧區經濟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宮學芬到阿旗,就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進行宣講。旗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成員出席會議。
  • 父女倆雙雙放棄工作,苦戰荒漠20年,終將沙地變綠洲!
    科爾沁沙地是我國北方四大沙地之一,歷史上曾經是水草肥美的草原,但由於長期的人為破壞和自然災害的因素,植被受到破壞,看到的景象是死寂一般的沙坨子。吉林省通榆縣同發鄉新合屯,地處科爾沁沙地東部邊緣。在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裡,生活著一對特別的父女。
  • 草甸、疏林、大漠、沙湖,科爾沁沙地的千年巨變
    如果你走進赤峰的科爾沁沙地,就會發現在茫茫的沙海中有無數個星星點點的水域,半月形的沙灣,鯨魚一樣的沙壟,一個個明鏡似的水泡子,構成了許多神秘的響沙和豐美的綠洲,這是因為沙地有一個最大的功能就是涵養水源。
  • 炊煙起,我在阿魯科爾沁的蒙古包裡等你!
    一個個潔白的蒙古包,猶如散落在無垠草原上的顆顆珍珠,它既是阿魯科爾沁牧民們流動的家,亦是千百年來牧民遊牧生活智慧的結晶,2011年,「阿魯科爾沁蒙古包營造技藝」被列入內蒙古自治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赤峰市礦山(丹錫高速松山區段 阿魯科爾沁旗查布嘎山 翁牛特旗廢棄...
    赤峰市礦山(丹錫高速松山區段 阿魯科爾沁旗查布嘎山 翁牛特旗廢棄粘土礦)地質環境治理示範工程項目已於12月18日由自治區進行最終驗收,專家組原則通過驗收,並提出了整改意見。為提高項目質量,落實整改要求,市自然資源局於12月25日召開項目驗收整改工作推進會議,召集項目的15個施工單位的項目負責人、技術負責人和3個監理單位的總監理工程師、現場監理工程師以及松山、翁旗、阿旗自然資源局的工作人員,對項目的整改工作進行統一安排部署。
  • 馳騁在阿魯科爾沁草原上的套馬漢子
    在廣闊無垠的赤峰市阿魯科爾沁大草原上,驍勇的套馬手是牧民心中的英雄,每當草原上開始打馬鬃、剪馬尾、烙馬印或是牧民換乘馬、馴服生個子馬時,便是套馬手大顯身手的時候,一場追風趕月般、速度與力量較量的套馬活動開始上演……套馬手用的套馬杆(蒙語稱「烏日嘎」),由兩部分組成
  • 阿旗公安局依法打擊處理一名網上散布謠言人員
    阿旗公安局依法打擊處理一名網上散布謠言人員9月1日,阿魯科爾沁旗公安局接到上級部門下發的核查信息:8月30日19時46分,一網民在微信群內轉發一段一輛救護車駛離一座學校門口的視頻,並發布語音信息稱,「通遼某學校不讓學生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