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赤峰日報」中國草都:像繡花一樣繡出草原底色——阿魯...

2020-12-22 活力阿魯科爾沁官方號

鳥瞰草業核心區。

草業核心區優質牧草打捆現場。

大型節水噴灌機為牧草噴灌現場。

大型收割機在進行集中收割。

大型機械將割倒的牧草匯聚成趟。

(赤峰日報9月10日五版專版)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赤峰市東北部的阿魯科爾沁旗,屬科爾沁沙地西北緣,全境總面積為14277平方公裡,天然草地面積1447萬畝,佔總土地面積的67.6%。2013年7月,阿魯科爾沁旗被中國畜牧業協會草業分會命名為「中國草都」。2017年,阿魯科爾沁旗優質牧草種植面積達到107.5萬畝,不僅成為全世界最大,還是全國集中連片在退化、沙化草原發展高效節水型優質牧草種植規模最大,機械化程度、科技化程度最高的地區。2018年,全旗牧業產值124826萬元,佔第一產業產值的37%。  近年來,阿魯科爾沁旗在「優質、高效、健康、持續」的理念下,堅持「生態優先、惠民為本、規劃先行、政府引導、企業帶動」的原則,全力推進企業獨資、企業或合作組織與牧戶聯合、牧戶與牧戶聯合、牧戶獨資等多種優質牧草基地建設模式,迅速實現了生態生計兼顧、生產生活並重、治沙致富共贏的科學運行機制。目前,已形成集牧草種植、草產品深加工、貯運銷售、畜牧業養殖為一體的產業鏈條。  「便覺眼前春意滿,東風撫草綠參差」。自治區黨委十屆十次全會和市委七屆九次全會召開之後,勤勞智慧的阿魯科爾沁旗人以更加昂揚的鬥志,「細針密縫」繡出草原底色,保護生態環境,富庶一方百姓。阿魯科爾沁旗的成功經驗在內蒙古地區樹立了可資借鑑的樣板,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歷史意義。

不忘初心,力解胸中之痛

我國是世界上草原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草原總面積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40%,為現有耕地面積的3倍。遼闊的內蒙古大草原在祖國的北方延伸,各族兒女一輩一輩,生生不息。然而,曾幾何時,由於內蒙古地處內陸,氣候乾旱、過度放牧、土地荒漠化嚴重、不合理開墾等,破壞了地表植被,「風吹草低見牛羊」早已成為了過去。草原退化、土地沙化、生態脆弱,人們在悽涼之中無法感受到詩歌裡描繪的醉人美景,這儼然成了內蒙古各族人民的心中之痛。  阿魯科爾沁旗地處我國北方生態脆弱帶,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均降雨量300毫米左右。同樣,因為頻繁遭受嚴重乾旱等自然災害和超載放牧,草場退化、沙化十分嚴重,草畜供求矛盾日益凸顯。其時,全旗1447萬畝草原,90%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中度以上退化、沙化面積佔59%。  乾旱是綠退沙進的主因,超載放牧則加劇草原退化、沙化。從2001年起,阿魯科爾沁旗實施封育禁牧,禁牧面積達589.5萬畝,季節性休牧草場1183萬畝。隨著項目的深入實施,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畜退草就茂、圍欄草就好」的想法太過理想化。牧民是草原保護的主體,如果牧民收入不提高,禁牧和草畜平衡就難以落到實處。  草原要增綠,牧民要增收。阿魯科爾沁旗決策者認為,不忘初心,保護草原就是保護生態,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保護好內蒙古草原,就是保護我國北方的生態環境,就是保護首都的生態環境,就是保護整個國家的生態環境。如何才能破解保護生態與發展畜牧業之間的矛盾?這不僅僅是經濟問題,也是事關民族地區和諧發展的政治問題。阿魯科爾沁旗通過反覆論證,終於發現了破解矛盾的先機:在地域廣闊、氣候適宜、地下水資源豐富的地區,發展人工種草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2008年5月,阿魯科爾沁旗第一個節水紫花苜蓿項目試種成功,深陷草畜矛盾困擾的阿魯科爾沁旗人思路豁然開朗:以小面積節水人工草地的開發來增草,可以解決牲畜飼草和牧民增收問題;大面積草原從牛羊的啃食踐踏中解放出來,使草場得以休養生息。  阿魯科爾沁旗委、政府審時度勢,科學布局,果斷確定以南部紹根鎮、巴拉奇如德蘇木兩個蘇木為重點區域,從2011年起,每年以不低於20萬畝,鼓勵支持企業和牧民大力發展節水型優質牧草種植。種植主要以紫花苜蓿為主,紫花苜蓿根深5至7米,有固土固沙的作用,根部產生的固氮菌能改善土壤。試驗數據表明,在沙化的草原上,採用機械化方式科學種植優質牧草,畝產可達1000公斤以上,是當地天然牧場產草量的二十幾倍,用水只有傳統灌溉量的1/3,且經濟效益明顯增加,牧民收入大幅提高。目前,阿魯科爾沁旗草原植被覆蓋率已從2008年前的45%提高到65%,當地的小氣候也有所改變。據氣象部門統計,2008年全旗降水量262.1毫米,2010年319.1毫米,2016年達到408.3毫米。

人工種草,三個發展模式

經過近幾年的探索實踐,阿魯科爾沁旗優質牧草產業由企業、牧民各自為戰、自我發展逐漸轉化為政府積極引導、企業龍頭帶動、牧民積極參與的更為合理、科學的三個發展模式。這三個模式分別是企業獨資建設模式、企業(合作社)與牧戶聯合建設模式、牧戶與牧戶聯合建設模式。企業獨資建設,即企業依法從牧民手中流轉草牧場使用權,按項目審批程序經相關地區、部門審核並報請旗人民政府批准後,由企業獨資進行建設。企業(合作社)與牧戶聯合,即經雙方自願達成協議,牧民以草牧場入股,企業(合作社)統一建設、統一經營,牧民在經營收入中按股份分紅。牧戶與牧戶聯合建設,即多個牧戶經協商同意,自願將分散的草牧場整合起來,統一建設,共同經營,統一分享。  阿魯科爾沁旗通過三個發展模式,高起點謀劃、高標準建設,大資金投入、大企業入駐,推動了優質牧草種植等草產業的發展。現在,美國辛普勞公司、中國首農集團、亞盛田園牧歌草業公司、蒙草抗旱集團、伊利集團、秋實草業、內蒙古草都集團、綠田園公司、澳亞集團、太極驢等25家獨資企業入駐,主要從事牧草種植、草品加工以及畜牧養殖。企業優質牧草規劃種植面積達65萬畝,佔總數的60%;企業(合作社)與牧戶聯合20萬畝,佔總數的20%;農牧戶種植20萬畝,佔總數的20%。2018年優質牧草產量達到65萬噸,商品草產量佔全國商品草總量的近五分之一,價格在每噸2000元左右,實現產值12億元以上。阿魯科爾沁旗生產的優質紫花苜蓿各項指標、產品質量已達到國際水平,遠銷整個華北以及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等地,已成為蒙牛、伊利、三元、光明、輝山、澳亞、現代牧業、完達山等國內乳業龍頭企業重要的飼草供應基地。

減糧增草,拉長產業鏈條

多年來,阿魯科爾沁旗種植業中玉米一糧獨大。在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該旗連續作出調整,2018年,果斷壓減綠豆14萬畝,新增人工牧草面積2萬畝,使苜蓿草建植面積保持在70萬畝左右。  阿魯科爾沁旗在發展優質牧草產業的基礎上,引進有實力的企業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採取外賣和就地轉化相結合的方式,大力發展養殖、育肥、草產品深加工及奶業、食品加工業等產業,積極打造具有該旗特色的畜牧業品牌,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富民增收。  2015年,綠田園公司牧草加工項目在阿魯科爾沁旗啟動,主要產品為苜蓿草顆粒和苜蓿雙壓草捆。設計年生產能力15萬噸,設備和生產工藝全部美國進口,一期工程年產草顆粒5萬噸。項目投產後,結束了「中國草都」牧草產業只有種植沒有加工的歷史,為「中國草都」草產品走向全國乃至世界創阿魯科爾沁旗草業品牌奠定基礎。  優質牧草的科學種植拉動了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奶牛、肉牛、肉羊和特色養殖業在阿魯科爾沁旗大地上蓬勃發展,讓優質牧草就地轉化增值,為奶肉食品精深加工提供穩定的高端奶肉源,形成「種、養、加」一條龍的綠色循環產業鏈條。目前,已有東營澳亞集團入駐阿魯科爾沁旗,首期在2015年建成萬頭標準化奶牛養殖示範區一處,現存欄奶牛11000頭,正常產奶的奶牛1200頭,日產鮮奶40噸,規劃用五年時間養殖奶牛8萬頭,總投資30億元的澳亞萬頭奶牛現代牧場,成為現代畜牧業的新地標;太極集團已經入駐阿魯科爾沁旗,註冊成立了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天驢公司,並實施肉驢養殖基地及肉驢產品深加工項目,計劃在阿魯科爾沁旗投資4.5億元,建設養殖規模達5萬頭的毛驢養殖場及年屠宰能力達9萬頭的深加工生產線,現在已累計投資1.5億元,完成了食品廠、種畜示範場棚圈等部分基礎設施建設。肉驢產業已成為阿魯科爾沁旗畜牧產業轉型的特色重點產業,計劃到2020年全旗肉驢存欄達20萬頭。  「種最好的草、養最好的牛、產最好的奶、做最好的奶製品」,這是阿魯科爾沁旗發展草產業的一個目標。依託這片優質人工牧草資源,該旗引進新加坡澳亞投資集團,成立了赤峰澳亞現代牧場有限公司。企業配備了世界領先水平的轉盤式擠奶機,採用國內外先進的飼養管理模式和擠奶方式,全面實現了規程標準化和管理規範化。目前,企業存欄奶牛達2.4萬頭,預計年可產奶16萬噸。到2020年,全旗將建設五個萬頭奶牛牧場,奶牛養殖規模達到8萬頭。  除了讓草變成牛奶外,阿魯科爾沁旗還注重發展牧草深加工和草業旅遊業。目前,綠田園農場有限公司年產10萬噸草捆生產線和年產5萬噸草顆粒生產線已經建成。眼下,總投資1.3億元的通用機場施工正如火如荼進行中。機場通航後,阿魯科爾沁旗將打造空中旅遊,遊人可一覽百萬畝人工牧草的壯美風光,讓牧草變成一道美麗的風景。  隨著草產業的日趨壯大,一些本地附屬鏈條企業也悄然而生,為服務苜蓿產業發展加油助力。天山口鎮鼎盛農牧業機械合作社,從事播種、割草、摟草、捆草及運輸一條龍服務,投入近1000萬元購買了美國紐荷蘭牧草收割打捆設備,總量達到25套,年收割能力升至15萬畝。天山農牧業機械有限公司噴灌設備等本地生產企業,也都藉助著阿魯科爾沁旗發展優質牧草產業的優勢不斷發展壯大。

富民政策,結出豐碩果實

撫今追昔,阿魯科爾沁旗廣大牧民無不感激黨的富民政策。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規定:「推進沙化土地封禁與修復治理……穩步推進牧區高效節水灌溉飼草料地建設。」 現在,阿魯科爾沁旗發展優質牧草產業帶來了以下幾大變化:  一是觀念變化。千百年來,草原上的人們以天然草原放牧為生,他們觀念上的每一點轉變,生產上的每一步探索,都看似簡單,卻殊為不易。阿魯科爾沁旗的廣大牧民認識到了人工種草的意義,轉變了畜牧業生產方式,維護了草原生態系統。阿魯科爾沁旗的實踐證明,只有發展優質牧草產業,現代畜牧業才能大步向前,牧民的生產才會發生根本性變革,牧民的生活才會大幅改善。  二是生態變化。近10年來,通過人工種草,阿魯科爾沁旗草原植被覆蓋率已從2008年前的45%提高到65%。以紹根鎮太本嘎查(村)為例,以前沒種苜蓿時,經常刮沙塵暴,連草根都颳走了,根本看不到野生動物,如今,兔子、野雞等小動物隨處可見。  三是牧民增收。優質牧草產業成為牧民增收新引擎。以種植苜蓿為例,每畝種植費用338元,收割費用162元,合計每畝生產成本500元。苜蓿2至3年進入豐產期,每畝產量可達800到1000 公斤。按每公斤2元計算,平均每畝毛收入1800元,純收入1300元。2012年,牧民魯日布種植苜蓿2200畝,當年賣草200多萬斤,賣牛羊100多頭只,純收入在200萬元以上。今年,嘎查的不少牧民將草場轉租給魯日布,他實際播種面積達4600畝。苜蓿價格高的時候賣草,價格低的時候用它餵牛,可以實現多種增收。短短幾年,魯日布就成為遠近聞名的「百萬富翁」。  四是經濟發展。阿魯科爾沁旗由於牧草產業科學發展的帶動,不斷延伸的綠色循環經濟產業鏈條鑄就了一個撬動縣域經濟發展的新產業集群,鋪出了一條前景無限的富民強旗之路,百萬畝優質牧草示範區將帶動各項資金的投入44.12億元,年創產值20億元,可實現牧民人均增收1萬元以上。百萬畝優質牧草示範基地建成後,可充分發揮沙地苜蓿改良土壤、調節氣候、防風固沙等多種生態功能,全旗可實現200萬以上羊單位舍飼,有效緩解草畜矛盾,讓百萬畝退化、沙化草原變成綠洲,從而真正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三效」統一。

成功經驗,帶來如下啟示

草原沙化、退化地區是可以治理的,最為可行的辦法是禁牧、減糧、增草。如果單純依靠天然草場來發展畜牧業,只會造成牧業化-沙漠化-貧窮化的惡果。所以,政府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果敢決策。禁牧、減糧、增草,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但要有政府堅定有力的政策支撐,而且還要有積極的投入。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至今,阿魯科爾沁旗投入各類項目資金2.45億元。在政府資金的帶動下,企業和牧民的投入積極性空前高漲,全旗累計投入建設資金37.5億元,配備指針式自走噴灌設備1503套、草業機械數量4600臺套,修建公路147公裡,架設10千伏供電線路160公裡,建設66千伏變電站一座,建成全要素氣象站6處。  該旗黨代會提出「堅決守住發展、民生、生態三條底線」,把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草業建設作為重點工作來抓緊抓好。旗裡《關於進一步加快優質牧草示範基地建設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為草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任接著一任幹,咬定草業不放鬆。2011年,阿魯科爾沁旗委託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編制的《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百萬畝優質牧草產業發展規劃》通過了中國草業協會組織的專家論證,並經旗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從此,阿魯科爾沁旗人拉開了「立草為業、建設草原、興旗富民」的大幕,開始了由天然草牧場向以機械化、科技化、集約化為標誌的人工優質牧草產業轉變的歷史性跨越。黨委、政府把發展壯大草產業作為長遠目標,營造出濃厚的生態建設氛圍。一年年下來,牧民從中嘗到甜頭,得到實惠,認識到生態保護與生存發展息息相關,就會更加自覺地種草、護綠,形成良性循環。  阿魯科爾沁旗發展草產業具有資源優勢,自然環境好、項目區氣候條件適宜、地下水資源豐富、水質較好,適合牧草生長。建設中的哈日朝魯水庫,庫容9000萬立方米,為補充地下水、確保人工優質牧草產業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草原沙化、退化地區發展人工種草也應該因地制宜,要在氣候條件相對適宜、地下水資源相對豐富的條件下,通過高效節水灌溉加以實施,方可成功。

編輯:梁糲元 王鵬博 畢科新 鄭廣鵬

相關焦點

  • 阿魯科爾沁旗:「中國草都」是怎樣煉成的?
    阿魯科爾沁旗畜牧業局草原管理站站長高明文回憶起21世紀初的情景時向記者描述道。如今,站在這裡,放眼望去,滿眼綠色,看不到邊界。  這裡是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簡稱阿旗),種植著80萬畝供奶牛等牲畜食用的牧草——紫花苜蓿,這裡被中國畜牧業協草業分會命名為「中國草都」。
  • 「視覺赤峰」威武雄壯!馳騁在阿魯科爾沁草原上的套馬漢子
    在廣闊無垠的赤峰市阿魯科爾沁大草原上,驍勇的套馬手是牧民心中的英雄,每當草原上開始打馬鬃、剪馬尾、烙馬印或是牧民換乘馬、馴服生個子馬時,便是套馬手大顯身手的時候,一場追風趕月般、速度與力量較量的套馬活動開始上演……套馬手用的套馬杆(蒙語稱「烏日嘎」),由兩部分組成
  • 「媒體報導·赤峰日報」團結戰鬥的「娘子軍」——記阿魯科爾沁旗...
    (赤峰日報10月30日五版)在脫貧攻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裡,每一名扶貧幹部都身著隱形的戰衣,日夜堅守在自己的戰場上,他們用堅不可摧的革命意志築牢脫貧攻堅的戰鬥堡壘。在阿魯科爾沁旗賽罕塔拉蘇木查乾花嘎查,也有這樣一支駐村扶貧工作隊,扶貧工作幹得極為出色。
  • 「媒體報導·赤峰日報」民族團結的頌歌——阿魯科爾沁旗東沙布臺...
    (赤峰日報10月9日一版)阿魯科爾沁旗巴彥花鎮位於該旗西北部,由原道倫百姓鄉、原東沙布臺鄉、原巴彥花鎮經機構改革合併而來,是一個蒙漢雜居、半農半牧的鄉鎮。直到2011年,漢語授課班全部合併到阿魯科爾沁旗第三小學,成為一所純蒙古族小學。  東沙布臺小學取消漢語授課班後,周邊地區孩子上學出現了新問題。該校距巴彥花鎮政府所在地巴彥花村10多公裡,距阿魯科爾沁旗政府所在地天山鎮45公裡,而總校周邊分布有11個村,其中6個漢族村、5個蒙古族村,家庭條件好的學生能到鎮裡或旗裡小學上學,但家庭條件不好或家長不方便接送的則只能留在當地。
  • 炊煙起,我在阿魯科爾沁的蒙古包裡等你!
    一個個潔白的蒙古包,猶如散落在無垠草原上的顆顆珍珠,它既是阿魯科爾沁牧民們流動的家,亦是千百年來牧民遊牧生活智慧的結晶,2011年,「阿魯科爾沁蒙古包營造技藝」被列入內蒙古自治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澳洲、新加坡等亞太地區56家英文媒體報導《天南地北赤峰人》春晚
    《天南地北赤峰人》春晚,這個民間眾籌、演員義演、愛心人士集體主辦的新年晚會,已經在中國首都、內蒙古首府以及澳洲最大的國際城市---雪梨等地成功舉辦四屆。這臺全球赤峰精英團結一致、旗幟鮮明地宣傳家鄉文化、弘揚赤峰精神的公益晚會, 已經獲得了國內外多家媒體的關注。
  • 【回望「十三五」】阿魯科爾沁旗:見證「荒漠」變「綠洲」的綠色...
    曾經,由於頻繁遭受乾旱等嚴重自然災害和草原過度利用,優質牧草核心區一帶植被覆蓋率不足10%。草原要增綠,牧民要增收,如何才能破解保護生態與發展畜牧業之間的矛盾,2008年,隨著全旗第一個沙地節水灌溉紫花苜蓿種植試驗成功,從此,阿旗拉開了「立草為業、建設草原、興旗富民」的大幕,牧草產業也從此邁出了向機械化、科技化、產業化發展的堅實步伐。
  • 雄渾大漠 醉美草原—赤峰最值得推薦的旅遊勝地
    遼代慶州白塔赤峰擁有諸多旅遊稱號——「中國最具民族特色的旅遊城市」、「中國最佳旅遊勝地」、「中國旅遊競爭力百強城市」、「中國優秀旅遊目的地」、「最值得向世界推薦的旅遊勝地」。赤峰風光秀美,景觀獨特。境內有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賽罕烏拉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兩處世界級景觀,白音敖包、黑裡河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8處,黃崗梁、馬鞍山等國家森林公園6處,多樣化自然風光、文物古蹟、民俗風情等旅遊資源一應俱全、獨具特色,素有「內蒙古縮影和名片」之稱。
  • 赤峰之「最」居然有這麼多!你都知道嗎?
    松洲大地,潢水之濱,佇立著一座草原名城——赤峰,赤峰是內蒙古人口第一大市,行政區域劃分為七旗、兩縣、三區十二個旗縣區,四百六十萬草原兒女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百家爭鳴,博採眾長,每個旗縣區都有欹嶔歷落,獨特鮮明的過人之處。赤峰十二旗縣區「之最」,你都知道哪些?【十二旗縣區之最—紅山區】最繁華千年商貿重鎮,塞北經濟中心。
  • 全國赤峰名人榜——赤峰籍演藝明星最全名單
    赤峰,文化燦爛、教育發達,人才優勢突出。 曾經做過中央電視臺《中國電影報導》記者、北京電視臺《每日文娛播報》記者的赤峰人復強,2004年創辦了《天南地北赤峰人》電視節目,演藝界的赤峰籍名人自然就成了優先採訪的對象。
  • 京都獎獲得者金出武雄教授:「像外行一樣思考,像專家一樣實踐」| G...
    像外行一樣思考,像專家一樣實踐你有可能沒聽過「像外行一樣思考,像專家一樣實踐」這句乍看有點無釐頭的話,不過肯定聽過的是微信之父張小龍在「微信背後的產品觀」裡講過的「產品經理要有傻瓜心態」,和蘋果教主賈伯斯2005年在史丹福大學演講中勉勵年輕人的「Stay hungry,Stay foolish」。
  • 【中國的脫貧智慧】下足「繡花」功夫 繡出幸福生活
    下足「繡花」功夫 繡出幸福生活——記內蒙古呼和浩特清水河縣北堡鄉四道坪村駐村第一書記楊永剛楊永剛是呼和浩特春華水務開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駐清水河縣北堡鄉四道坪村駐村第一書記,三年前,他自願報名,掛職擔任清水河縣北堡鄉黨委副書記和四道坪村駐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
  • 創投日報 | 「易航智能」獲 1 億元人民幣 B+ 輪融資,「一起印...
    創投日報收錄了今天「36氪創投頻道」報導的融資新聞,以及我們正在關注的各個領域早期創業項目,enjoy~融資新聞報導「易航智能」獲 1 億元人民幣 B+ 輪融資,今年量產 L2.5 級自動駕駛系統將經銷商納入網絡共同改造印刷產業鏈,「一起印」獲得6000萬元
  • 住進赤峰地標建築,自駕草原新開始
    內蒙古的赤峰,總會作為從北京自駕去草原的一個中轉站,從北京出發,開車僅僅4個半小時,從承德到赤峰一路草原牧場,400多公裡,最後剛好回到城市,休息一下,再繼續出發,一路向西,深入內蒙古更遼闊的草原。住在赤峰雖然赤峰人自己覺得這裡連二線城市都算不上,但是這裡卻跟大城市一樣,擁有著世界頂尖建築師貝建中設計的國際化的五星級酒店——赤峰瑞享玉龍國賓館。從機場出來,驅車20分鐘左右,便看到由貝聿銘大師的團隊設計的瑞享玉龍國賓館。
  • 透視中國:英國人該像中國人一樣勤奮嗎?
    工會人士反唇相譏說,在保守黨政府減少對窮人的稅收補助後,傑裡米希望英國窮人像中國人一樣勞作的言論是傷口上抹鹽,再次侮辱了英國的窮人。傑裡米·亨特說:「我們得面對一個很棘手的問題……我們是個願意要勤奮工作的國家嗎,像那些願意勤奮工作的亞洲國家,也像願意勤奮工作的美國人那樣?」
  • 新華日報:多些「繡花」的細心耐心巧心
    比如,有的城市大街大路高端大氣上檔次,背街小巷卻汙水橫流,電線像蛛網一樣密布,東西擺放雜亂無章,「牛皮癬」廣告難以清除;有的城市為防止外來流浪人員聚集,在立交橋下裝倒刺;有的城市為了防止亂停亂放,密密麻麻布設「梅花樁」,既不美觀也不文明。這些個案、細節提醒我們,城市管理一定不能「馬馬虎虎」,一定不能「抓大放小」。
  • 「光明日報」任繼周的學術「草原」
    1948年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畜牧獸醫系,1950年起任職於國立獸醫學院(後更名為西北畜牧獸醫學院、甘肅農業大學)、甘肅省草原生態研究所、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等單位。創建中國高等農業院校草業科學專業的草原學、草原調查與規劃、草原生態化學、草地農業生態學等4門課程,並先後主編出版同名統編教材。
  • 我市阿魯科爾沁旗30萬頭牲畜啟程轉場夏季牧場
    我市阿魯科爾沁旗30萬頭牲畜啟程轉場夏季牧場 2020-06-04 09: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老王的「繡花功」
    河南日報農村版記者巴富強 通訊員李趁義「王組長,你又在加班啊?」「是啊,比著你們年輕人,我得多花時間做功課!」今年上半年,市委第十一輪巡察工作啟動後,老王馬上就投入了緊張而有序的工作,用老王的話說:做好巡察工作這篇「大文章」,要像繡花一樣,沉下心來一針一線地繡。老王認真學習巡察方案,研究吃透相關政策法規。
  • 創投日報 | 「保險極客」完成2500萬美元C輪融資,「浪潮雲」將啟動...
    創投日報收錄了今天「36氪創投頻道」報導的融資新聞,以及我們正在關注的各個領域早期創業項目,enjoy~ 企服 融資披露: 36氪獲悉,「保險極客」正式宣布完成2500萬美元C輪融資,由SIG(海納亞洲創投基金)和華興新經濟基金聯合領投,元啟資本任融資獨家財務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