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廣東中山市的三角鎮中心小學,三(2)班的英語老師布置作業,讓家長輔助孩子進行英語學習,一名家長因為不滿意這一作業方式,在班級群內用語音大罵英語老師,不僅質問「我都不會英語,有這個文化會去打工嗎」,還多次帶有「搞死你全家」、「祖宗十八代」等字眼的汙言穢語。中山警方通報稱,目前該家長因涉嫌公然辱罵他人,被公安機關依法行政拘留10日。
與該事件類似的是,去年6月,安徽有位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家長王某,在班級群裡詢問語文老師是否發放兒子試卷,老師沒有馬上回復。隨後,王某便在群裡辱罵老師,併到學校找老師理論,對老師進行毆打。最後因侮辱和毆打他人,被警方行政拘留10日。
看過以上兩條新聞,有沒有人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從什麼時候開始,老師這個教書育人的神聖職業,變成了卑躬屈膝的服務人員?自古以來,老師都是一個受人尊敬和信任的職業,古代私塾內,有學生調皮搗蛋的時候,先生都會拿出鐵尺或木棍等工具,責打學生的手心。而學生被打了之後,回家跟父母告狀,可能會被父母再教訓一頓不說,父母還得準備好謝禮,讓孩子第二天帶給先生,多謝先生的費心教育。那時候的老師,都是以高尚的德行和海量的知識、經驗來服人,所以人們都覺得,為了成才,讓孩子忍受老師的打罵是應該的。
現在的教師行業裡呢,因為想要實現教書育人的偉大理想,所以選擇成為一名教師的人少之又少。女生做教師,大多因為父母覺得這份職業比較安全,每年還能有寒暑假,女孩子做最好了。也有不少人,因為分數線夠不上更好的學校和專業,才勉強報考了教育,實則對教育並不感興趣,還可能根本不喜歡孩子。而實際上的教師,工資少、任務重,不光如此,還要應付上級檢查和家長質疑,這份工作,並沒有輕鬆到哪裡去。
所以,一些最後成為教師的人,對教育這份職業並談不上什麼熱愛,對學生更是沒有耐心,一味優待優生不說,一旦學生犯了錯,輕則肆意謾罵,重則體罰,再加上現在孩子的心理承受力都比較差,就造成了很多校園悲劇。
前兩天,四川就有一名初三女生從17樓墜下,事發前她曾被老師懷疑考試作弊,接受了批評教育;廣東珠海也有一名12歲的小學女生,因未完成作業,被老師當眾責打,老師剛離開,她就從教學樓跳下。這樣的事件頻發,家長當然會對自己家的孩子比較偏袒。
可這也造成了一個矛盾:有時候,老師罵學生,對學生嚴格要求,家長認為是理所當然,卻罵出了人命;有時候,家長罵老師,認為老師教學方式不合理或回應不及時,自己卻被行政拘留。其實,我們都明白,老師和家長的關係之所以搞得這麼僵,都是為了孩子。但是在這個矛盾的過程中,孩子真的得到成長了嗎?
就因對英語老師布置作業的方式不滿,而在微信群內辱罵老師的這一事件來講,有很多網友認為,這就是又一個被作業逼瘋的家長。的確,在現在的教育市場上,給孩子布置超難度、不現實的作業已經成了常態,孩子一個人無法完成,自然得找父母幫忙。可對於家長來說,有些人工作繁忙無法抽身、有些人文化程度的確不夠,因為種種原因無法輔助孩子完成作業,那完不成作業的孩子第二天到了學校,會不會被老師批評,被同學笑話,從而失去對學習的興趣?這樣的作業布置下來,一方面毀壞了家長在孩子面前無所不能的形象,另一方面也打擊了孩子自主學習的信心。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感受,現在的作業,根本不是布置給孩子的,而是布置給家長的。老師布置了作業就完事了,卻給家長帶來了無盡的煩惱,家長完不成的時候,又會認為老師在逃避自己教育孩子的責任,淨整些花裡胡哨沒用的作業,不教孩子好好學習。老師和家長互相甩鍋,最後耽誤的,其實是孩子。
家長和老師的關係不和諧,很大程度上在於教育理念的不一致,不良老師的確存在,但也有不少家長不會和老師好好溝通,這樣不止將雙方樹立成了兩個水火不容的對立面,還會傷害孩子的感情。太有壓力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喘不過氣,太鬆弛的教育又不能讓孩子成才,到底該怎樣教育孩子,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