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的這些問題是印尼語學習中最常見的問題,既然發現了問題,我們就來解決問題,把它們各個擊破。
為什麼自己總是混淆印尼語的清音和濁音?
我們知道,印尼語有四對清濁音,分別是PB、CJ、TD及 KG,一般清音是指清晰且自然的音,喉嚨和聲帶無強烈震動,也就是不用刻意地壓低或者提高音量去發音。濁音是指發音時聲帶產生較明顯且強烈的震動,有時甚至需要刻意壓低聲音去發音,讓聲音聽起來渾濁且低沉。這是清音和濁音的最大區別。
有時候,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有可能把原本表示清音的音素看成了濁音,或者把濁音看成了清音。學習重在理解,需要加強發音學習,在發音學習中鞏固印尼語語音。
為什麼自己總是讀不好某個音節和單詞?
印尼語的單詞是由音節構成,而音節是由輔音和元音構成,比如cat,表示「油漆」,它是由輔音c、元音a及尾音t構成的一個單詞;元音可以單獨作為一個音節,如ayah這個單詞,分別是由a和yah這兩個音節構成,元音a是一個音節,yah是另一個音節;而輔音不能單獨作為一個音節。
印尼語有9個元音和25個輔音,印尼語的所有單詞基本上出自這34個音素,每一個音素的發音方法都不同,那麼我們還是需要回歸到最基礎的語音學習中來,掌握好每一個音素的發音方法,注意尾音的發音,多聽錄音練習,並進行跟讀練習,語言學習是一定要開口的,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記不住單詞,有什麼好辦法嗎?
一般來說,學習沒有捷徑可言,但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就需要講究學習方式。印尼語作為一種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基本上會拼就會讀,會讀就會寫,學習上一般不會很困難。
印尼語的每個音素都是按照一定的規律組合在一起,構成音節。有些單詞由一個音節、兩個音節、三個音節、四個音節,甚至更多的音節組成,那麼,只要你能把這個單詞讀出來,理應也能把它寫出來。當然了,前提是你得熟悉所有印尼語的音素,學習還是需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去把最基本的知識點學透徹。
都說「字典是最好的老師」,字典裡有大量的詞彙,如果大家能堅持每天查閱字典,反覆耐心地去學習、去閱讀、去積累詞彙,你的印尼語在不久的將來一定可以突飛猛進。
顫音太難發了,練了很久都發不出來
印尼語裡的顫音是大舌顫音,發音時舌尖抵住上齒齦後部,氣流從口腔中流出,舌尖上下顫動。這個音素是印尼語音素中最難發的一個音素。發音時,舌尖需要放鬆,不能緊張。但我們很多朋友最初接觸這個音素時,一般很難發出來,很多朋友表示,自己的舌頭太僵硬,或者找不到其它發音的竅門。
其實學習大舌顫音還有其它的方式練習,如喝水練習或對著鏡子練習,甚至可以藉助t這個輔音發音,發成tra tra的音,每天堅持發音,舌尖慢慢變軟,顫音自然而然就可以彈起來了。
在和印尼人交流的時候總是蹦單詞,無法說出一個完整的句子
這個問題是大部分學習印尼語朋友的通病,語言的學習規律是:學習元音與輔音—音節—單詞—句子。積累詞彙固然重要,但我們和印尼人交流時,不能只用單詞交流,更多的是用句子交流,這是最基本的溝通方式。很多朋友在聽印尼人說話時,一句話中可以聽出幾個單詞,然後再大概揣摩它的意思,十之八九能猜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之後,大家回答的時候,會在腦海裡醞釀回答的句子,有時候想不起來,也只能通過蹦單詞的方式去和印尼人交流,雖然這也是一種溝通方式,但是對方會感到和你交流非常累,甚至不願意和你交流了,因為你無法說出一個完整的句子。那麼,這就需要我們去多多積累詞彙,了解印尼語最基本的句子結構,試著多用句子和印尼人溝通,讓自己的印尼語表達更為地道些。
欠缺基本的語法學習
語言是相通的,兩門不同的外語,也存在很多相同點。比如印尼語和中文,就有很多相同點。我們知道中文最基本的句子結構是:主語+謂語+賓語 的結構,印尼語也是一樣的。
比如中文的表達:他洗衣服。對應的印尼語表達是:dia cuci baju。他就是「dia」,第三人稱代詞作為主語,發出動作的人可以作為主語;洗則是「cuci」,它是動詞,作為謂語,謂語是對主語動作或狀態的陳述或說明;衣服則是「baju」,它是名詞,作為賓語。賓語指受詞,即接受主語發出動作的對象,衣服接了「洗」的動作。
中文習慣用主動句形式,印尼語習慣用被動句形式。在印尼語中,更多的時候是賓語位於句首,形成「賓語+di-動詞詞根」或「賓語+di-動詞詞根+oleh+主語」的形式。
我們再以dia cuci baju 舉例。
印尼語的被動句形式則是:baju dicuci 或baju dicuci olehnya。
這兩個句子的意思是「衣服被洗」或「衣服被他洗了」,這兩個句式常用於日常交流中。
以上就是印尼語學習的常見問題,希望對學習印尼語的朋友們有所幫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