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先生來做變更姓氏的,接了一個大活。」受理我訴求的警官淡定的回答她的同事,耐心地將眼前40多頁厚厚一摞材料掃描進公安系統。
坐在窗口前,聽到「變姓」這個詞雖略感刺耳卻有點激動。在填寫姓氏變更申請理由的空白處,我寫下了:蕭氏姓氏文化傳承。
早在3月初就開始準備材料,3次去戶籍中心提交資料,每次都補充後再完善,從國家政策的文件及出處,到相關族譜、碑文、案例等。畢竟,天津還沒有先例,戶籍中心比較謹慎。
4月7日,40多頁申請材料遞到了津南區戶籍中心任警官面前,他翻看資料時告訴我,之前他詢問過市局的同事,這種變更姓氏情況在天津市屬於首例,至少在他們區還沒有出現過。並告知我這次材料戶籍中心需要留存一份,作為以後類似情況的範本。
隨後,去到所在轄區派出所辦理變更手續,這才有了開頭那一幕。至此,公安局終於受理了我糾「肖」復「蕭」的更改姓氏的訴求。
根據族譜記錄和父輩們講述,我們本姓「蕭」而不姓「肖」,祖祖輩輩一直都是姓「蕭」,我們的神龕上供奉的是蕭氏先祖,祖宗的墓碑上刻著永古千秋的蕭XX,我們的家譜上記載的是蕭XX。我們是蕭氏祖宗的兒孫,「肖」不是「蕭」的簡化字,不能替代「蕭」字作姓氏符號,「蕭」的正確的簡化字是「蕭」。
「蕭」與「肖」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兩個字,在中國三千多年的文化史上,蕭(蕭)的讀音一直是xiāo(一聲,音宵),蕭由蕭簡化而來,已經是現行規範漢字的最簡形式。肖的讀音是xiào(四聲,音笑)。蕭和肖在《辭海》、《辭源》及《漢語規範詞典》中均有不同注釋,注「蕭」時有姓的義項,注「肖」時則無姓的義項,足見蕭與肖是音、形、義都不相同的二個字。
1952年起,我國第一次漢字簡化,把「蕭」簡化為「蕭」。
1977年12月20日,國家語委公布《第二次漢字簡化字表(草案)》,其中第二頁中將蕭簡化為肖,但是沒有註明「姓氏不在簡化之列」。然後國家語委又在權威出版物《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中,特將蕭姓作了獨家注釋:蕭俗稱肖。於是出現了「肖」代「蕭」錯誤的形成、姓氏錯用的現象。
1986年6月,國務院廢除了1977年的《二簡字表》但是這個《第二次漢字簡化字表(草案)》還沒來得及「轉正」,根據眾多專家,學者和有識之士的意見,於1986年6月24日被國務院明令廢止《第二批漢字簡化方案(草案)》,規定一律以1964年公布的《簡化字總表》為準,並且明確要求:「……社會用字以《漢字簡化字總表》為標準,凡與《漢字簡化字總表》不相符的,都屬不規範的簡化字,一律停止使用……」。
1987年10月,《簡化字總表》再次提出蕭簡化為蕭
在1987年10月10日,關於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的說明,其中第十四頁再次提到「蕭」簡化為「蕭」,1977版的「蕭」簡化「肖」,此時已經被廢除了。
因前後兩者公布的時間相距八、九年,1977版《二簡字表》深入人心,1986年雖經國務院廢止,但因國家文語委未通過正常渠道和公開形式予以糾正,致使濫用九年的錯誤「肖」姓「約定成俗」了,致使戶籍管理部門將錯就錯,以錯「肖」取代了正「蕭」,「蕭」、「肖」二字的混淆,以及在學校教材、報刊雜誌、郵政金融等社會交往中錯誤使用,並沿用至今,造成了我們蕭氏後代失去了祖傳本姓,更影響蕭氏後人的姓氏文化發展。
中華文化底蘊厚實,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國傳統的宗族觀念主要的外在表現形式,以一種血緣文化的特殊形式記錄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國家統一上曾起過獨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姓氏作為某個人的標記是非常重要的。
老家江西萍鄉有大年三十上午掃墓的傳統習俗,也曾經一度疑慮我的姓氏究竟是蕭還是肖?記懂事起,每年都會去墓地掃墓,先輩們的墓碑上都是篆刻」蕭」姓。1999年按照家族傳統修訂族譜時,族譜封面寫的是《蕭氏支譜》,有關蕭氏起源、歷史名人、家族變遷、 族規、代系記錄等翔實資料,在提到姓氏都是簡化後的「蕭」。然而在身份證和戶口上,卻寫的是「肖」姓。
在社交過程中,新認識的朋友經常也會討論姓氏蕭與肖的區別,每次都會耐心解釋,社交中造成一定的不便。包括一些宗親微信群,群內三百多人暱稱幾乎都是寫為蕭姓,尷尬的是我們戶口或身份證都寫的是肖,在生活中也造成諸多誤解和不便。無論是傳統習俗還是網絡社交上,在文化屬性上我們認同「蕭」,而戶籍上大家用的是「肖」姓。
近年來,全國各地蕭氏宗親族人為尊重歷史事實,傳承優秀民族文化,秉著「名從主人」原則,紛紛向有關部門提起「糾肖復蕭」請求,已引起高度重視和支持,山東、湖南、江西、重慶、貴州、湖北、廣東等多地的蕭氏宗親也成功復蕭了。
萍鄉宗親墓碑篆刻「蕭」
趁著疫情期間,最終我決定要恢復祖姓蕭時,父親開明的支持並寄來族譜作為重要材料,並感謝萍鄉蕭氏宗親群群主蕭雄先生在清明節提供墓碑照片,感謝全球蕭氏宗親平臺編輯蕭化宗先生提供的1986版國務院關於廢除《二簡字表》的原件照片、教育部語言文字管理司《關於「蕭」寫法不規範的問題》原件照片等政策性文件。歷時1個多月的復蕭之路,派出所終於受理了我的申請。
中華文化底蘊厚實,姓氏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之一,與孔孟文化、漢字文化,組成傳統文化的精髓。姓氏文化就是炎黃子孫的根,能否支持正確的姓氏文化,也是衡量一個地方文化底蘊和文化執法、戶籍管理水平的標尺。
「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的古話,慎終追遠,敬宗愛族,不忘祖姓。長期以來,人們只知《二簡字表》的公布,卻不知道《二簡字表》的廢止,總把「肖」當成「蕭」的簡化字,混淆的局面,未得到解決。糾肖復蕭重點是宣傳問題,不是一代人能夠完成的,是必須幾代人堅持不懈才能完成,請奔走相告。爆料、合作請聯繫小編
電話:15170334410(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