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肖姓氏用字混而不分 肖揚院長到底姓什麼?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四次全體會議去年三月十三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不過,在《中國人名大詞典》中,他的名字被寫作「蕭揚」。 中新社發 劉新 攝

版權聲明:凡標註有「cnsphoto」字樣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新聞網,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中新網2月28日電 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蕭、肖兩個姓氏用字混而不分。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蕭揚,在《中國人名大詞典》中寫作「蕭揚」,可在除了部分香港媒體以外的媒體上,幾乎都印成了「肖揚」。《咬文嚼字》刊文指出,我們不禁要問一聲:蕭院長,您到底姓什麼?

  同樣的現象,還出現在開國大將蕭勁光、上將蕭克身上。根據百度的搜索,「蕭勁光」的網頁為49500篇,而「肖勁光」則有94600篇。跟「蕭揚」和「肖揚」相比,更顯得旗鼓相當,讓人莫衷一是。

  「蕭」和「肖」是兩個古已有之的姓氏。蕭姓出現很早,據《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廣韻》《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書記載,殷商貴族微子啟本為子姓。周滅商後,封微子於宋(今河南商丘南),是為宋國。春秋前期,其支系裔孫大心平叛有功,被封於蕭(今安徽蕭縣西北),因以蕭為氏,蕭叔大心之名,見於《左傳•莊公十二年》。後世蕭姓名人,有西漢開國丞相蕭何、御史大夫蕭望之,南朝梁武帝蕭衍、昭明太子蕭統,唐初做過宰相併被圖形於凌煙閣的蕭瑀,等等。蕭姓分布甚廣,人口眾多,現為中國人數最多的五十個姓之一。此「蕭」《廣韻》音蘇彫切,今讀xiāo。

  肖姓出現較晚,最早的人名見於漢代。據明凌迪知《萬姓統譜》所舉有6人,其中漢代為肖安國、肖玉等5人,注云:「俱陳留人,見《印藪》。」又明代1人,名肖靖,注云:「褒城人,宣德中解元。」以上6人不見於其他史籍,《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也沒有收錄。此「肖」《萬姓統譜》列於《去聲•十八嘯》中,今音讀xiào。

  根據上述論證可知,蕭和肖都是漢族的姓,雖然古已有之,但並不同源。

  此外,據當代學者的調查研究,滿、蒙、回、土家等族中也有肖姓,但其源流無法弄清,讀音為xiāo(平聲),與漢族中讀xiào(去聲)的肖姓顯然是兩碼事。

  漢族中的蕭(xiāo)肖(xiào)二姓,從古代傳承到今天已經有兩三千年,它們現在的情況怎樣了呢?我們不妨通過幾部有關人名的工具書來作一番比較和考辨:

  ①《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共收明、清兩代進士51624人,其中蕭姓進士245人,肖姓進士無一人;

  ②《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共收辛亥革命前人名54500人,其中蕭姓517人,肖姓無一人;

  ③《中國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共收公元1840年至今的人物10112人,其中蕭姓52人,肖姓無一人。

  ④《中國人名大詞典•現任黨政軍領導人物卷》,共收公元1988年在任的黨政軍高級領導2185人,其中蕭姓13人,肖姓無一人。

  由此可見,大約從明、清以來直到今天,在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社會人士中,蕭姓人物佔有相當的數量,而肖姓則微乎其微,甚至舉不出一個具體的人名來。這種情況反映到字、詞典中,從明代的《字彙》、清代的《康熙字典》,直到民國時期的《中華大字典》《辭源》《辭海》和《國語辭典》,它們在「蕭」字條下全都收列了「姓」的義項,而在「肖」字條下竟然無一提及。這就充分表明,在漢族中,肖(xiào)姓實際上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

  「肖」作為姓氏用字的重新出現,大約是在上個世紀50年代,但它並不是古代去聲「肖」姓的復活。解放以後,隨著《漢字簡化方案》的逐步推廣,不少人滋長了避繁趨簡的思想,把已經簡化了的11畫的「蕭」,又簡成7畫的「肖」。「肖」(平聲)也就被當作「蕭」姓的俗體字接受了下來。再進一步,它又被收入某些通用的字典、詞典,如1965年版《現代漢語詞典》(試用本)xiāo音下就分別收列了「肖」「蕭」二字,其釋文為:

  肖 姓(『蕭』俗作肖)。

  蕭……②(xiāo)姓。

  到了《新華字典》那裡,它又作了進一步的發展,乾脆去掉了「蕭」的姓氏義項,只在「肖」字xiāo音下注道:「『蕭』(姓)俗作『肖』。」這就等於向所有的讀者宣告:作為姓氏的「蕭」已不復存在,以後應當一律寫成「肖」。但1999年修訂版《辭海》在「肖」字條下並沒有收入作為「蕭」姓俗體的義項。

  今天,蕭、肖兩個姓氏用字混而為一的現象依然存在,並未得到有效的遏止。在此,我提出三點建議供參考:

  (一)古代漢族蕭、肖二姓,蕭音xiāo,肖音xiào,屬於兩個不同的姓氏,絕對不能混淆。由於肖姓之人極少,僅見於明代《萬姓統譜》及其以後的某些地方志, 因此凡見到肖姓人名的,必須認真查檢有關文獻,原作「蕭」者一律予以糾正。

  (二)在現代人名中,除某些少數民族存在肖姓(平聲)外,漢族已基本上只有蕭姓而沒有肖姓(去聲)了。因此凡媒體及書稿中發現肖姓人名時,都必須查核其是否為蕭姓之誤。原姓確為「蕭」者,應一律予以糾正,不能再以「肖」代「蕭」。文稿的作者自己必須搞清究竟姓「蕭」還是姓「肖」,不應再模稜兩可,長作糊塗人。

  (三)外國人譯名中的肖、蕭二字(一般在首位),一律根據權威人名工具書的規定,維持原狀,如:蕭邦、肖洛霍夫、蕭伯納等。而對現在或以後新出現的譯名,則建議一般都譯作「肖」,以便從形式上與漢族姓氏中的「蕭」分流。(曾史)

相關焦點

  • 萍鄉一「蕭」姓男子恢復祖姓的完整經歷,「肖」改「蕭」艱難過程曝光
    至此,公安局終於受理了我糾「肖」復「蕭」的更改姓氏的訴求。根據族譜記錄和父輩們講述,我們本姓「蕭」而不姓「肖」,祖祖輩輩一直都是姓「蕭」,我們的神龕上供奉的是蕭氏先祖,祖宗的墓碑上刻著永古千秋的蕭XX,我們的家譜上記載的是蕭XX。
  • 古代契丹的耶律和蕭這兩個姓消失了,那他們的後代現在姓什麼
    在整個遼代,契丹族只有耶律與蕭兩個姓。耶律氏是皇族,蕭氏是後族。而且,遼代規定,皇族的娶親範圍相當嚴格,「王族唯與後族通婚」。那麼為什麼會只以兩個姓氏的形式存在呢?契丹在唐代曾被賜予「李」姓。契丹族產生初期只有名字,沒有姓氏。它最早的姓氏始於唐朝,這個姓還是被別人賜予而來。
  • 漢字「蕭」和「肖」到底是一個姓氏嗎?解開背後的答案
    講一個很多人都疑惑的漢字謎團:「蕭」和「肖」到底是一個姓氏嗎?我身邊有很多姓肖的朋友,記得他們上學的時候都寫這個「肖」。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在後來寫名字的時候慢慢的又換成了這個「蕭」。有的時候連我的姓肖的朋友也說不明白。今天我們就從漢字的角度來解開這個疑惑。
  • 肖揚:嚴打體現法治精神 從重從快依法進行
    中新網北京5月29日消息: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近日在海南考察法院工作時強調,要堅決貫徹中央「嚴打」整治工作部署,堅持不懈地開展「嚴打」整治鬥爭。  據法制日報,肖揚指出「嚴打」整治充分體現了法治的精神,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完全一致的,既體現了依法打擊犯罪的一面,又體現了保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一面。
  • 姓、氏、名、字你分的清嗎?
    有很多同學說,在閱讀古文時,尤其是在看人物傳的時候,人物之間一會兒稱其名,一會兒稱其字,分不清誰到底是誰。那麼古人的姓、氏、名、字、號都有什麼區別呢?稱呼的時候又該注意什麼呢?接下來我們就了解一下。今天我們說的姓氏,在古代其實是兩樣東西,一個是姓,一個是氏。其實最先有的是姓。《通史鑑外紀》:「姓者,統其祖考之所出。」
  • 姓氏到底怎麼區分?什麼是姓什麼是氏?
    氏是貴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稱號,夏、商、周三代以前,男子多稱氏.女子多稱姓,如孔子,於是姓,孔是氏,丘是名,因男子稱氏不稱姓,故叫孔丘,而不叫子丘。姓氏主要來自四個方面:  一是從土地和賜姓而來,天子就是賜姓命氏的人。黃帝對他的二十五個兒子創設了十二個姓。陶唐氏之後代封於劉地,其後裔以劉為姓。  二是以出生地為姓。
  • (直擊兩會)肖揚:死刑不能廢除 要慎重使用
    3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向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時再次強調了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  他說:「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對罪當判處死刑但是具有法定從輕、減輕處罰情節或者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依法判處死緩或無期徒刑。對犯罪情節輕微或者具有從輕、減輕、免除處罰情節的,依法從寬處罰。」
  • 肖揚坦言當前法院審判工作面臨「五個不適應」
    中新社北京十二月十七日電(記者朱大強) 中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在今天開幕的全國高級法院院長會議上講話中指出,我們要認清法院工作面臨的新形勢,適時轉變觀念,調整工作方針和部署,更好地服從和服務於國家工作大局。同時要切實解決審判工作中存在的與新形勢「五個不適應」的問題。  一是司法觀念不適應。
  • 阿Q到底姓什麼?
    阿Q到底姓什麼?這話問的有點突兀。阿Q姓趙,所有人都知道。這是一個不是問題的問題。
  • 古代「姓」與「 氏 」的有什麼區別?「名」字「號」是什麼意思?
    「 姓 」與 「氏」到底有什麼區別?在古代其實是兩樣東西,一個是姓,一個是氏,最先有的是性,姓是一個部落群的族號,一般取之於地名,原始社會的人類都住在河邊,所以多用江河命名。比如說黃帝姓姬,因為住在姬水,炎帝姓姜,因為住在姜水。如果那個時候有松花江,肯定會有很多人姓「松花」了。
  • 很多人都搞不清的「姓」和「氏」,到底有什麼區別,該怎樣區分?
    在起名這門藝術中,這個世界上可能沒有比中國人造詣更高的了,因為中國古人,特別是有一定文化和地位的人,除了有姓、氏、名,還有字、號,這樣算下來,一個中國人能有好幾個稱呼,如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我們既可以稱其為蘇軾、也可叫他蘇子瞻、還可以稱蘇東坡,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的序中,為了避免中國人複雜的姓名字號,就費盡了心思,他淘汰了不重要人物的名字,儘量保證書中出現的人物前後只用一個名字
  • 面試官:請問,鉛筆姓什麼?回「鉛」的都錯了,女大學生機智回答
    當時面試的人有3個,聽到這個問題,其中一個撲哧大笑,直接說:「鉛筆不姓鉛,還姓什麼?」面試官聽完板著臉, 明顯不滿意第一個人的答案。第二個人看見面試官的反應,也知道這麼回答並不是面試官想要的答案,於是思考一會兒後回答:「我覺得姓木,因為都是木頭和鉛做的。」這個答案在面試官看來比第一個還無聊,所以面試官也不感興趣。於是把目光轉向小玲。
  • 70年代的「漢字二次簡化」,雖然失敗,卻改變了這些姓,有你的嗎
    「龖砉龘」,看看這三個字,認不認識?讀音為「dá huā dá」,而這三個字便是一個人的姓名,不僅難認,而且難寫,在考試的時候寫好自己的名字都要花半個小時,內心也是十分崩潰。在近代,有繁體字和簡體字之分。
  • 面試官:請回答,鉛筆姓什麼?說是「鉛」的都錯,小夥機智回復
    求職者A是一個帥氣的男孩,他自信地回答說:「鉛筆不姓鉛,還姓什麼?」面試官聽完板著臉, 明顯不滿意第一個人的答案。求職者B是一位漂亮的女孩,她皺了皺眉說:「我覺得姓木,因為都是木頭和鉛做的。」這個答案在面試官看來比第一個還無聊,所以面試官也不感興趣。於是把目光轉向李明。輪到李明回答,李明整理了一下西裝說:「我認為鉛筆姓蕭,因為我們在用鉛筆之前都要削鉛筆,而且「削」剛好諧音字是蕭,那它自然是姓蕭了。」
  • 張巨齡:姓氏用字 「戴」非「代」,「藍」非「蘭」
    甚至有被戶籍部門「肖」(音「xio」,無「xio」之音)過了的「蕭」姓讀者來信,對於戶口和身份證姓氏用字的誤書給他帶來的麻煩等表示憂慮,並訴求解決的辦法。  但是,綜觀至今,不但「蕭」「肖」與「傅」「付」濫用者,仍舊不斷。還有像「戴」「代」相混,「藍」「蘭」誤用等在內的,胡亂改掉他人姓氏,甚至本人不諳其源,誤入別家祖宗之門的,竟至俯拾即是。這實在使我忍不住要再做一番研討了!
  • 屈原其實姓什麼名什麼字?屈原姓屈還是姓羋姓氏名字介紹
    屈原其實姓什麼名什麼字?屈原姓屈還是姓羋姓氏名字介紹時間:2020-07-16 15:3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屈原其實姓什麼名什麼字?屈原姓屈還是姓羋姓氏名字介紹 我國歷史上的 愛國詩人屈原其實姓什麼?
  • 程咬金叫賤,瑤叫混,婉兒叫秀,卻無法用一個字形容他
    在王者榮耀中每一個英雄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英雄我們一個字就能概括,就比如程咬金叫賤,瑤叫混,婉兒叫秀,是不是很貼切呢?還有一個英雄小信不知道用什麼字來形容他,大家幫忙想想唄~程咬金—賤說起程咬金大家都覺得他是一個猥瑣的肉,程咬金四級之前是比較弱勢的,所以在四級前程咬深知猥瑣這個所有上單都懂的道理。一旦四級後程咬金就有底氣了,大招的回血和加速讓他為所以為。
  • 七十年代的「二簡字」,到底是個啥?很多人的姓氏,因此而改變
    更為嚴重的是破壞了漢字的表意偏旁,普通人看到「一簡字」還能猜出他的繁體字,看到「二簡字」直接就懵了,根本無從聯想。 二、那些被「二簡字」改變的姓氏 比起一些文言詞和生活用字的改變,更讓人覺得不適的是「二簡」改掉了一些人的姓。
  • 一生執義唯扶正,不負蒼生法自芳——廣州律師追思悼念肖揚同志
    1998年3月和2003年3月,肖揚同志在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兩次當選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並擔任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書記、中央政法委員會委員、中央反腐敗協調小組成員、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副主任。
  • 屈原不姓屈!那姓什麼?
    來源:人民日報研究屈原姓什麼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以下知識點:先秦的姓與氏有嚴格區分,屈原不姓「屈」,稱周公為「姬旦」不合適;先秦時代的男性,姓、名不能連稱,只能氏、名連稱。姓與氏產生的時間和條件不同,其社會職能也不一樣:姓是決定能否通婚的依據,即同姓不能結婚;氏則是用來區別貴賤的,即平民無氏,只有貴族才有氏。又到端午節了,自然會想起屈原。但是,如果問您屈原姓什麼,您知道嗎?也許會有人不假思索地回答:姓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