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產業亂象:企業狂熱 科學家謹慎

2020-12-20 中國網財經

  [衝劑、滴劑、膠囊、糖果餅乾、乳製品、嬰兒輔食……各種劑型的益生菌保健品、食品、功能飲品等充斥線上線下不同渠道,讓人眼花繚亂,一股圍繞益生菌保健品、健康食品的消費時尚撲面而來。但事實上,益生菌的種類、菌株多且複雜,學界對益生菌的研究和判斷十分謹慎,一些諸如鼠李糖桿菌等知名益生菌菌株在特定疾病的臨床試驗結果與商家標榜的效果相差甚遠,對於益生菌實際功效和安全性的研究也存在諸多爭議和不確定。]

  衝劑、滴劑、膠囊、糖果餅乾、乳製品、嬰兒輔食……各種劑型的益生菌保健品、食品、功能飲品等充斥線上線下不同渠道,讓人眼花繚亂,一股圍繞益生菌保健品、健康食品的消費時尚撲面而來。

  益生菌並非新鮮事物,在食品、保健品領域的應用也有很長時間了,中國益生菌領域的專家通過十餘年的研究,正在與國際接軌,一些研究成果也在食品工業領域實現了轉化,益生菌產業正在快速成長,同時也伴隨著良莠不齊的行業問題,尤其在母嬰食品、保健品領域,益生菌甚至一度被包裝成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萬能靈藥」。

  但事實上,益生菌的種類、菌株多且複雜,學界對益生菌的研究和判斷十分謹慎,鼠李糖桿菌等知名益生菌菌株在特定疾病的臨床試驗結果與商家標榜的效果相差甚遠,對於益生菌實際功效和安全性的研究也存在諸多爭議和不確定。

  圍繞益生菌到底能不能吃、什麼人能吃益生菌、消費者如何甄別眾多的益生菌噱頭產品、益生菌產業如何實現健康發展等問題,第一財經記者做了多方調研和採訪。

  野蠻生長與消費困惑

  「寶寶出生7天時,黃疸指數高達20,醫生建議照藍光後降下來一些,半個多月再去複查的時候,仍然偏高,醫生開了藥和益生菌衝劑,我擔心孩子太小了腸胃受不了刺激,加上之前聽崔玉濤醫生講座時記得他說過儘量不要人為幹預孩子腸道菌群的自然發育,就沒有給他吃,經過勤餵、曬太陽,孩子的黃疸最終消退了。」家在武漢的媽媽鑫怡(化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孩子現在兩歲多了,幾乎每次遇到感冒發燒之類的問題,醫生都會開益生菌,「身邊的很多媽媽長期給孩子吃益生菌,說這樣能增強抵抗力,母嬰店裡的米粉、餅乾、營養面、糖果之類的也有很多標註含有益生菌,有益腸道健康之類的功能,我很困惑,不知道到底該不該給孩子吃、怎麼吃,問過幾個醫生,答覆不盡相同,而且也沒給什麼解釋。」鑫怡說,身邊有很多媽媽都有跟她一樣的困惑,有的抵不住家人朋友的勸說,給孩子吃了益生菌,有的還在像她一樣地掙扎,不知道怎麼選擇才是正確的。

  不久前,第一財經記者參觀了第19屆中國孕嬰童展,在食品、保健品展區,發現參展商品裡從嬰幼兒奶粉、輔食、糖果餅乾、飲料到各種營養補充劑,益生菌概念普遍存在,甚至有號稱能預防、減少哺乳期婦女乳腺炎發病率的益生菌產品。不同的產品配料表中,對添加益生菌的說明也有差別,奶粉中普遍標註為「益生元」;滴劑、粉末狀衝劑則大都標註了添加的菌株名稱及菌數,嬰兒輔食、糖果零食及飲品中的益生菌標註則參差不齊。

  第一財經記者隨機採訪了多名看展的家長和參展商,家長們普遍反映了益生菌應用十分廣泛的現象,對益生菌服用效果的評價不一,但一致的是,沒有一位家長認為益生菌有害健康。而參展商對添加了益生菌的嬰幼兒食品、保健品宣傳、推介力度也明顯更大,記者隨機採訪的數位參展商品牌,均表示日常攝入益生菌有助於腸道健康和增強抵抗力,其宣傳重點集中在雙歧桿菌、羅伊氏乳桿菌、保加利亞乳桿菌、鼠李糖桿菌等知名益生菌及活性添加量上。

  隨後,記者走訪了聯華、家樂福等商超以及全家、良友等連鎖便利店,發現添加益生菌的產品集中在酸奶等乳製品、麵包點心等食品品類,其配料表中對益生菌的標註也不同,有的只標註「益生菌」三個字,乳製品大都標註了益生菌的菌種,但少有標註菌數。一名全家便利店店員表示,這一年多酸奶製品的品牌、品類、口味明顯增加了,賣得挺不錯,乳酸菌夾心麵包則是今年引進的,幾乎每天都可以賣光。

  消費端的表現,往往直接投射在產業端。

  睿歐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益生菌市場規模已達360億美元,全球益生菌產品中,保健食品與藥品佔比8.6%,預計2020年全球益生菌膳食補充劑的市場價值將達到88億美元。中國益生菌2017年市場規模已達460億元人民幣,預計到2022年將接近千億元,年平均增速約14%,現處於快速增長期。

  從細分行業看,益生菌食品佔比最高,且以發酵乳製品為主,消費規模佔比約78%。2017年,中國酸奶行業銷售額達到1192億元,同增18%,首次超過牛奶。且近年來中國酸奶行業毛利率在35%~40%左右,高端酸奶品類毛利率更高,高端份額的擴張進一步推升了利潤率。乳酸菌飲料的平均毛利率在30%左右,乳酸菌飲料龍頭養樂多的毛利率更是超過50%,2017~2018財年,養樂多實現營收4015.69億日元,截至2019年5月17日市值約1.15萬億日元,在細分市場影響力十分強勁。

  利潤較高的則是保健品,合生元的益生菌業務毛利率在70%以上,澳大利亞益生菌膳食補充劑品牌LifeSpace的毛利率也在50%以上。此外,交大昂立、修正藥業、湯臣倍健等國內保健品、藥品企業,娃哈哈、君樂寶等食品企業也紛紛推出針對不同人群的益生菌產品;澳大利亞的LifeSpace、韓國的「媽咪愛」和美國的「康萃樂」等國外益生菌品牌也在中國母嬰市場得到了迅猛增長。

  原料鏈條方面,益生菌原料巨頭丹麥公司科漢森截至2019年5月17日的市值達943億丹麥克朗,毛利率亦在50%以上,淨利率在18%~20%左右。另一原料巨頭杜邦公司則於2011年以334億丹麥克朗獲得92.2%的丹尼斯克控股權。這兩家公司,杜邦(佔比約50%)和丹麥科漢森(佔比約35%)壟斷了國內大部分益生菌原料市場。

  申萬宏源證券認為,隨著益生菌行業迅速發展,在塑造細分龍頭上仍有較大市值空間,未來還可能出現更多大體量的公司。

  過度宣傳包裝

  珠海慧作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了一款號稱可以預防、減少哺乳期婦女乳腺炎發病率的「瑪西塔」固體益生菌衝劑,表示其中含有分離自健康母乳的益生菌CECT5716,每劑量添加了70億高活性菌,產地為紐西蘭,該工作人員稱其在國外獲得大量哺乳期媽媽的關注,但記者注意到該品牌的另一款兒童益生菌產地標註為美國。

  對此,第一財經記者諮詢了上海龍華醫院乳腺科醫生,得到的回覆是,還沒有看到這類能預防乳腺炎的益生菌專業論文或報告,不知其是否真有實效,但防治乳腺炎目前來看與益生菌的常規保健功能並沒有多大關係。

  在全球益生菌行業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益生菌分會的數據顯示,2016年亞太地區益生菌消費規模佔全球規模的份額進一步擴大,高達47%,其次是歐洲22%(西歐15%、東歐7%)、北美16.5%和中東6.5%。中國的益生菌產業起步晚,開發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落後歐洲、日本等地區約15~30年,進入21世紀後,國內益生菌市場呈現奮起直追的態勢。

  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中國的益生菌產業快速增長受到五個埠(政策端、資本端、產業端、渠道端、消費端)的共同推動,整個益生菌普及率和教育都得到了高速發展。在當下食品飲料同質化嚴重、增長放緩的情況下,要形成高附加值、高溢價的產品競爭力,迎合大健康的消費趨勢,益生菌是一個很好的出口。

  他判斷,未來五年益生菌產業會進入成熟期,大量企業布局,益生菌市場的容量會進一步爆發,大健康產業的紅利會進一步釋放。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行業標準缺乏,市面上的產品存在良莠不齊的情況,增長到一定量級後必然需要優化產業結構,淘汰一批名不副實、過度包裝的企業和產品。

  乳業分析師宋亮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根據自己多年的觀察,市面上無處不在的益生菌產品,確實存在過度宣傳和包裝的問題,很多消費者也被洗腦了。以往很多商家只喊益生菌口號,並不標註益生菌種類和活性數量,加了什麼、加了多少只有商家自己知道。近兩年這一現象有了改善,在菌株和菌數標註上有了較大提升,但益生菌不耐高溫,對加工和儲存條件有很多限制,真正進到消費者嘴裡的益生菌食品飲料和保健品,到底有沒有實際效果,並沒有保障。

  「中國益生菌市場還有另一個問題是,被外資益生菌原料壟斷嚴重,本土的益生菌菌種也有很多不錯的,但相關部門並沒有放開本土菌種的商業應用,國內企業大多數只能依靠進口。」宋亮表示,保健品行業的規範並非一朝一夕,消費者要加強自身的識別能力和科普學習,健康的人群原則上來說是不需要補充益生菌的。

  除了上文提到兩大原料巨頭,國內益生菌廠商中,年產能及產值在千萬規模以上的公司也有數家,包括江蘇微康生物、北京科拓恆通、河北一然生物、上海潤盈生物,2017年產值在1億元以上的僅有江蘇微康生物,該公司專注於益生菌的研發、生產及應用。總體來說,本土的益生菌原料企業還比較弱小。

  杜邦營養與健康大中華區研發總監何衛加也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益生菌不能只強調菌群,添加劑量對服用效果有決定性作用。益生菌健康功能的起效是建立在有一定數量(通常認為產品中不低於每克或每毫升107菌落形成單位)和活性的活菌安全到達小腸或者結腸這個基礎上的,並且需要保證這些益生菌在宿主體內保持正常活性和代謝。而益生菌在到達腸道之前會暴露於胃液和膽汁內,這些酸性較強的環境導致大部分菌群在到達小腸或者結腸前就已死亡,因此需要採取有效措施保護益生菌的活力。

  但從第一財經記者的走訪來看,目前還沒有企業在宣傳中明確表示,採用了何種措施來保護益生菌的活力,不少商家甚至對這一重要指標並沒有概念且不重視。

(責任編輯:王晨曦)

相關焦點

  • 益生菌產業亂象:企業狂熱,科學家謹慎
    但事實上,益生菌的種類、菌株多且複雜,學界對益生菌的研究和判斷十分謹慎,鼠李糖桿菌等知名益生菌菌株在特定疾病的臨床試驗結果與商家標榜的效果相差甚遠,對於益生菌實際功效和安全性的研究也存在諸多爭議和不確定。
  • 益生菌產業升溫:企業加碼布局 行業標準模糊
    來源:中國經營報益生菌產業升溫:企業加碼布局 行業標準模糊本報記者/鍾楚涵/孫吉正/上海報導「要運用微生態製劑來調節腸道的細菌,讓腸道的細菌保持平衡。」疫情期間李蘭娟院士這句話直接促使國內益生菌產業升溫。
  • 陳衛談益生菌產業:應避免盲目追捧 建議行業標準細化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10月28日訊 在今日舉辦的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十七屆年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校長陳衛教授表示,益生菌產業持續升溫,但應該避免過熱。益生菌產品市場亟需監管,建議制定更加細化的行業標準,來遏止市場亂象。  陳衛在主旨演講中表示,人體腸道內的微生物對於人體健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 益生菌乳飲品亂象叢生 國產菌種研發成空白
    益生菌乳飲品亂象叢生 國產菌種研發成空白 每日經濟新聞 2016-07-01 00:24:20
  • 科拓生物公司:讓益生菌產業「活」起來
    &nbsp&nbsp&nbsp&nbsp7月27日,北京科拓恆通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拓生物」)登陸創業板,率先進入資本市場,成為中國益生菌行業在國內上市的首家企業。據悉,科拓生物已有68株益生菌實現產業化,一舉打破了我國益生菌市場多年被國外菌種壟斷的局面。
  • 中國保健協會益生菌產業分會成立
    本報訊  為踐行「健康中國2030」的國家戰略,響應第14屆「世界腸道健康日」的號召,滿足當前新形勢下益生菌產業發展的需求,6月12日,由中國保健協會主辦,我國臺灣景嶽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語(北京)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景嶽生物科技(中國)有限公司共同承辦的「
  • 全球益生菌市場達360億美元 我國益生菌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
    益生菌產品成為企業實現健康訴求 尋求差異化競爭的高地  科技部農村科技司巡視員王喆在致辭中表示,過去一年,益生菌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得到了更加深入的闡釋,產業發展迅猛。益生菌產品作為食品工業中高科技含量的產品之一,擁有「營養與健康」的雙重基因,越來越被消費者接受和認可,正成為眾多企業實現健康訴求、尋求差異化競爭的產品高地。
  • 2020第十一屆益生菌產業發展論壇在2020NHEC期間舉辦
    11月22日,由中國保健協會食物營養與安全專業委員會主辦的「2020第十一屆益生菌產業發展論壇」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召開。會議由伊利集團益生菌研究中心高級科學家劉錦浲主持。   一場疫情,益生菌穩站免疫C位。
  • 小小益生菌撐起千億級市場:行業亂象待規範 避免掉入消費陷阱
    《2020-2026年中國益生菌產業運營現狀及投資盈利預測報告》指出:目前,全球益生菌產業已達400億美元,每年的增長速度為15%—20%。其中,亞太地區佔據全球益生菌消費市場的近半壁江山,達47%;北美佔比第二,達16.5%;緊隨後面的是西歐地區和東歐地區,分別佔比15%和7%。
  • 益生菌千億市場引巨頭搶食 本地益生菌飲品企業外拓市場
    近年來,隨著消費者對腸道健康的日益關注以及益生菌的概念普及,益生菌市場不斷擴大。南方日報記者從日前召開的2017年(第四屆)益生菌國際高峰論壇上獲悉,益生菌產業已達千億規模,其中,益生菌飲品市場規模近500億元。
  • 更適合中國人腸道的益生菌什麼樣?這家益生菌企業中國A股上市
    這家益生菌企業中國A股上市) 7月27日,北京科拓恆通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陸創業板,成為益生菌行業在中國A股上市的首家企業,而這家企業一直致力於生產更適合中國人腸道的益生菌。
  • 君樂寶「益生菌+」戰略一周年:科研轉化鑄就產業發展基石
    君樂寶乳業集團副總裁兼研發管理中心總經理朱宏在會上總結了君樂寶與中國食品科技學會聯合發起「益生菌+」戰略一周年來所取得的最新科研及應用成果,表示推動中國益生菌產業健康發展需要企業與科研攜手,聚焦消費者需求,加快本土益生菌研發與成果轉化。
  • 嬰幼兒益生菌「亂象」
    記者調查後發現,目前濟南市面上的嬰幼兒益生菌類產品在種類上難以區分,並且多數產品未標註適用人群以及益生菌含量。對此,有專家表示,消費者購買嬰幼兒益生菌類產品時要謹慎,固體飲料並不符合嬰幼兒食品的相關標準,不推薦給嬰幼兒服用。文/圖記者丁一凡實習生趙義緣益生菌類產品成「爆款」7月21日,濟南一家名為「嬰貝兒」的母嬰店內正在舉行周年店慶活動。
  • 科拓恆通:首席科學家張和平帶隊,研發國產優質益生菌
    古往今來,人類從未停止過對生命的好奇與探索,在生物科學領域,各個時代的科學家們更是傾注了無盡的專注與熱忱,為人類健康與長壽探尋更多的可能。
  • 近千億美元市場,國內益生菌產業進一步爆發
    益生菌市場已然成為下一個健康風口,行業應用在不斷豐富,至今已經涵蓋發酵食品、膳食補充劑、保健品添加劑、動物飼料添加劑等多個方面。自1857年巴斯德發現乳酸菌以來,益生菌特性及功效研究不斷深化豐富。1908年,俄國科學家、諾獎得主梅契尼科夫提出「酸奶長壽理論」,認為酸奶中的乳酸桿菌會抑制有害微生物增殖,延長人體壽命,益生菌保健功能受到追捧。
  • 益生菌行業企業登陸A股 科拓生物敲響上市鍾
    科拓生物的研發團隊在首席科學家張和平教授的帶領下,一直致力於益生菌領域「芯」(即原始菌株)的挖掘與研究,他們走遍世界各地,深入原始無汙染地區收集天然樣本,從中分離、鑑定、保藏乳酸菌和雙歧桿菌2萬餘株,建成了亞洲最大的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乳酸菌菌種資源庫。
  • 以益生菌起步 深圳這家企業爭做「輕養生」時代的領跑者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年來,快速從一個邊陲小鎮發展成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各項產業全面開花,無人機、機器人、生物和生命健康等產業規模更是位居全國前列。在這片沃土中滋養了許多創新科技企業,培養了無數優秀創新人才。
  • 自主創新打造世界級益生菌企業,科拓生物敲響上市寶鍾
    科拓生物的研發團隊在首席科學家張和平教授的帶領下,一直致力於益生菌領域「芯」(即原始菌株)的挖掘與研究,他們走遍世界各地,深入原始無汙染地區收集天然樣本,從中分離、鑑定、保藏乳酸菌和雙歧桿菌2萬餘株,建成了亞洲最大的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乳酸菌菌種資源庫。
  • 營養健康產業迎來風口,益生菌產品精準化發展趨勢凸顯
    株式會社比菲德(BIFDO)作為韓國國家指定益生菌研究所,從1988年起,專注於益生菌的基礎研究,研發成果池根億益生菌,1999年進入中國市場。活性益生菌(兒童型)成為池根億益生菌系列的口碑產品,在今年榮獲「益生菌十大創新產品獎」,得到了數萬寶媽的好評和認可。
  • 科拓恆通自主深耕益生菌 中國最大乳酸菌庫引領大健康產業
    [中國網]中國網3月30日訊(記者 張銳)在改革發展的春風中,在中華大地上,高新技術企業正在各行各業蓬勃發展。很多年前,在巨量的中國經濟數據中,益生菌行業或許真的就像細菌一樣,在其中微不足道。但如今,有一個領軍企業在默默深耕十餘載後,開始憑著巨大的底氣登上前臺,甚至敢於去國際舞臺上一爭高下。這個公司就是科拓恆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