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錄製8名自閉症人士心聲:請不要對我們說……

2020-10-11 大米和小米

如果身邊的朋友突然告訴你TA是自閉症,你會有什麼反應?


是驚訝表示:你看起來一點也不像自閉症?

還是友好安慰:每個人都有一點點自閉?


英國廣播公司(BBC)邀請8名成年自閉症人士錄製了一期主題為《請不要對我說……》的談話節目。這段視頻全程高能,有顏有料有內涵,上映以來觀看量已經達到330萬。這期節目可以讓我們清楚地知道原來自閉症人士很討厭聽到這些話。



1


「你看起來一點不像自閉症」



「你看起來一點不像自閉症!」


這句話聽起來好像完全沒有問題,但稍微一品就會覺得非常不舒服。


舉個例子,我們生活在國外,曾經碰到有人說:「你看起來一點也不像中國人。」當我問起為什麼時,對方回答:「因為中國人大多不會講英語……」


「你看起來一點也不像自閉症。」這句話說者無意,而且本意是好的,表達了:「你的存在打破了我對自閉症的固有看法,這很有趣。」


但是卻隱藏了深深的刻板印象,自閉症應該充滿這樣那樣的問題。



2


「你的特殊能力是什麼?」



很多人認為,自閉症都具有某一方面的超能力。然而,實際並非如此……超能力的「雨人」,天才的畫家,僅僅只是極少數。


在自閉症人士看來,這些極少數擁有驚人的天賦是因為他們把對某些事物的興趣發揮到了極致,在媒體的刻畫下便有了自閉症「超能力」一說……



然而,大部分自閉症人士都存在溝通障礙,刻板行為,生活中需要一些特定的幫助。


在接受BBC採訪中,面對這樣的問題,有人幽默的回答道:看來,我給自閉症群體丟臉了~



3


「每個人都有點自閉症傾向的」



曾幾何時,大家總是戲謔地調侃「我自閉了……」甚至一系列的表情包還爆紅網絡。


對有些人來說,這樣的自我調侃可以緩解一些負面情緒。



但是,如果面對自閉症群體,這樣的調侃或安慰真的有些不合時宜。


在採訪中,所有的自閉症人士都表示聽到這句話,真心難受。自閉症人士所經歷的痛,普通人永遠無法感同身受。



4


「自閉症人群缺乏同理心」



「同理心」這個概念本來就是很泛泛的,試問有誰可以完全「感同身受」呢?


每個人的經歷都不一樣,因此對待事情的體驗也不一樣,那為什麼要把自閉症人士單獨拿出來說呢?


況且「感受」跟「行動」又是兩個概念,「能體會」和「會表達」也大不相同。在他人難過時給予合適的安慰本身能做到的人就不多……


因此,採訪中,幾位自閉症人士紛紛表示:請不要再說我們缺乏同理心,我們有能力感受你的情緒……


5


「再努力一點就和正常人無異了」



「正常」本來就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就像一個集合一樣,把大多數人一樣的特質圈在一起。


在採訪中,有位女孩子講到:「小時候我在學校被欺負得很慘,而老師義正言辭地告訴我爸媽,如果你女兒更合群一些,就不會被欺負,這完全是她特立獨行的結果。」



看到這裡,不禁有些心疼。這不禁讓我想到,小時候班上有個很胖很胖的小姑娘,大家都叫她「大胖豬」,同時紛紛孤立她,不跟她玩耍……


這件事情後來被老師知道了,在一節課上,她鄭重其事的跟大家說到: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地方,我們不能因此就取笑TA,欺負TA。有些同學胖一點,你們喊她「大胖豬」,那瘦的同學,別人喊你「瘦猴子」,矮的叫做「小螞蟻」,高的叫做「大竹竿」,黑的叫做「小黑炭」,你們心裡是什麼感受?


雖然當時我們年紀小,但從此以後,我們再沒有這樣欺負孤立過同學。希望我們的社會這樣的老師可以多一些,希望我們的孩子可以從小就對「不一樣」有更多的包容。


6


「你會如何描述自閉症」


自閉症人士知道自己自閉症。面對這個問題,他們這樣回答:


「自閉症是件很私密的事,而且個體間的差異天差地別。」

「打個比方吧,自閉症就好比你置身於搖滾現場,音樂聲震耳欲聾。」

「自閉症就好像身處異國,人們講不同的語言,然後你會想辦法弄懂他們在說什麼,儘管有各種工具書以供查閱,但你還是一知半解。」


「自閉症群體和主流文化圈有一定距離,作為亞文化中的一環,並不是所有人都樂於接納,但你身處其中還是會很自在。類似於在地下音樂現場嗨得興起,咚呲噠呲、咚呲噠呲……」

7

「自閉症帶給我的好處?」


其實,自閉症帶來的也不全是障礙,作為群體一員,他們也會享受自閉症帶給自己的樂趣。


「我喜歡把朋友一個一個逼瘋,我們經常看像《一站到底》這樣的益智節目,而我每次都會第一個給正確答案,比如:例舉一首08年的大熱單曲。」


「不謙虛地說,我們在常識部分真的很強,我就是記得住,這是我的能力,我很喜歡這點。」


「這是一種獨特的天賦,而且我們可以加以利用,為其他人做些什麼。」


很喜歡一位女孩子的描述:「我們可以真正的做自己,這(自閉症)就好比一直在坐過山車,你可以看到更多其他人看不到的風景。」


8

「如果可以被治癒……」


「如果可以被治癒,你是否願意?」

面對這一問題,大家紛紛回答:「不!」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樂趣,在我們不理解的世界裡,他們可以很享受。


就像我們每個人一樣,或許我們對自己的人生這裡那裡有一點點不滿,但如果說徹底完全地換一個身份,相信大多數人依舊會猶豫……




曾經看到一個自閉症孩子的家長寫過這麼一段話:


最初發現孩子有自閉症時,內心非常痛苦,抱怨命運不公,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都是好好的,偏偏自己孩子是這樣的?


後來有一天,他突然明白了:每一個孩子,出生前都在天上挑爸爸媽媽,因為信任,所以才選擇了自己!從此,他完全改變了心態,陪著孩子一起,慢慢享受這個世界的美好~


BBC這部紀錄片反映的是部分自閉症人士的心聲,但也是很多自閉症家庭的心聲。我們希望的是當大家聽到這個人或這個孩子有自閉症時,能夠保持一顆平常心。


最後,原視頻奉上


https://v.qq.com/x/page/p0561tgpzo3.html

-END-


作者 | 夏天,我相信只要內心充滿陽光,成長的路即使艱辛也會暖意洋洋!

編輯 | 噹噹

主編 | 潘採夫

相關焦點

  • 熱點 | BBC錄製8名自閉症人士心聲:請不要對我們說……
    是驚訝表示:你看起來一點也不像自閉症?還是友好安慰:每個人都有一點點自閉?英國廣播公司(BBC)邀請8名成年自閉症人士錄製了一期主題為《請不要對我說……》的談話節目。這段視頻全程高能,有顏有料有內涵,上映以來觀看量已經達到330萬。這期節目可以讓我們清楚地知道原來自閉症人士很討厭聽到這些話。
  • 請放慢你的腳步,聽一聽這類孩子的心聲,不要讓他們感受到孤獨!
    在兒童心理健康問題中,最為常見和典型的一種,就是兒童自閉症,也稱為孤獨症。對於自閉症的孩子,我們要多聽一聽他們的心聲,不要讓他們感受到孤獨!那麼自閉症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目前這類疾病的病因還不清楚,可能是先天性遺傳導致的,也有可能是不良的環境導致的。
  • 自閉症請不要忽視「非典型」
    每 68名兒童中就有1名自閉症患者。專家同時提醒,相比於人們印象中不說話、智力低、沒有正常情感反應的「典型自閉症」兒童,家長們更應注意那些智力、語言與正常兒童無異,但社交能力存在「質的損害」的「非典型自閉症」孩子。自閉症患者數量快速增長自閉症,又稱自閉症,這種起始於嬰幼兒時期的嚴重發育障礙性疾病,是目前國際上最受關注的兒童健康問題。
  • 正常人的生活VS自閉症人士的生活
    當我們談到自閉症時 你會想到什麼? 「不愛說話,沉默寡言?」「達斯汀霍夫曼主演的《雨人》?」很多媒體熱衷於講述自閉症天才的故事於是人們產生錯覺——說自閉症患者是「來自星星的孩子」天賦異稟,富有浪漫氣息這在大多數自閉症家庭來看
  • 正確與自閉症患者相處的9條定律,請轉發
    2、他們出現的障礙是他們無法控制的,   請接受他們的不同   自閉症人士由於其基因與眾不同,導致神經系統也與眾不同,可以說他們出現的障礙是其特殊的神經系統所導致。
  • 成年自閉症人士早逝概率是普通人的2.5倍
    02自閉症成年人身心健康風險,遠高同齡人2019年,一項對自閉症老年人健康狀況的研究中,分析了近4700名自閉症老年人和46800餘名普通老年人的數據後發現,自閉症成年人比普通成年人更易患研究中22種身體健康疾病中的19種,9種精神健康狀況中的8種。
  • 正確與自閉症患者相處的9條定律,請轉發~|特教經驗
    2、他們出現的障礙是他們無法控制的,請接受他們的不同自閉症人士由於其基因與眾不同,導致神經系統也與眾不同,可以說他們出現的障礙是其特殊的神經系統所導致。例如刻板行為是由於神經系統的抑制功能出現了問題,他們根本無法如同我們一樣控制自己的行為。
  • 「有尊嚴地活著」自閉症家庭最真實的心聲
    據2017年在北京發布的《中國自閉症教育康復行業發展狀況報告Ⅱ》,我國的自閉症發病率保守估計約為1%。總人數可能超過1000萬,並以每年十幾萬的速度增長。自閉症的發病率佔我國精神殘疾的首位,逐年上升速度驚人。2007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從2008年起,將每年的4月2日定為「世界自閉症日」。2018年4月2日,第11個世界自閉症關注日,主題為「有你,我們不孤獨」。
  • 鄒小兵:可能高達70%的自閉症孩子智力沒問題
    但2013年美國精神疾病診斷分類手冊第五版(DSM-5)還是把阿斯伯格症候群這個病名給取消了,說明多數學者還是認為兩者之間很難區分,就不區分了,都診斷為自閉症譜系障礙,但要求醫生根據智商、語言以及孩子需要得到幫助和支持的程度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所以,當醫生說你的孩子屬於典型的自閉症譜系障礙時,並不意味著他的病情很嚴重。
  • 鄒小兵:可能高達70%的自閉症孩子智力沒問題
    比如,孩子自閉症特徵很典型,但孩子言語沒有發育落後,智力也在正常範圍,甚至少數還有超強的智力,這類孩子叫做輕度自閉症或者高功能的自閉症譜系障礙,在過去診斷為阿斯伯格症候群的孩子自然也是屬於高功能。當然,關於高功能自閉症和阿斯伯格症候群的區別,學界還是有爭議的,有人說兩者區別不大,有人說兩者還是很不一樣。
  • 荊棘情路:高功能自閉症人士的愛和性
    李女士是我遇到的少有的自閉症家長。她好像總有那麼點超前。今年,她抓住我急哄哄地問:「你說我兒子會有愛情嗎?」「他不怎麼喜歡讓人碰,也不會說討好女生的話,將來會影響他和女友的關係嗎?」「啊!我兒子要是個同性戀該怎麼辦?」李女士,問題端的問得好!當然有!自閉症人士才不是沒有故事的同學!
  • 洛陽師範學院大學生志願者錄製視頻 呼籲社會關愛自閉症兒童群體
    「雖然你們不善表達,卻有獨特的思維和視角感受我們未曾關注的細節。這個世界有許多美好的事情等待你們去感知、探索,我們會守候在你們身邊,伴你們成長……」4月2日是第13個世界自閉症日,洛陽師範學院學前教育學院的志願者們精心錄製上述視頻,通過「雲端」擁抱「星星的孩子」,呼籲全社會關愛自閉症兒童群體。
  • 有了這個,無語言重度自閉症人士一夜間就能交流寫暢銷書,科學還是玄幻?
    Biklen認為,自閉症只是一種 「運動障礙」,像囚籠一般困住自閉症人士,讓他們口不能說,手不能指,無法完成自己想完成的動作與行為。但是通過 「輔助交流」 打字,在輔助者的幫助下,他們大多數有很好的智商,能夠表達深刻的思想。
  • 做了40年自閉症幹預的美國專家:請換一種眼光看待自閉症
    我們需要做的,不是設法改變他們,或者把他們「修理」好。我們需要做的是:真切無誤地理解他們,並改變我們自己的所作所為。也就是說,幫助自閉症人士更好發展的最佳途徑,是改變我們自己:改變我們的態度,改變我們的行為,改變我們提供支持的類型。
  • 21歲自閉症男孩的心聲:十幾年未見過父親了,請求來看一眼
    21歲自閉症男孩鵬飛畫著絢麗多彩的圖畫時,內心一直懷著對父親的期盼。鵬飛寄給大米和小米的畫和心聲當他的畫作與心聲通過一次畫作徵集寄到大米和小米編輯部時,所有人都被戳中了。我們都希望走近這個家庭,看看鵬飛這些年的經歷。
  • 21歲自閉症男孩的心聲:十幾年未見過父親了,請求來看一眼
    當我們把診斷結果告訴老師時,老師也只跟我說讓我們多帶孩子出來轉轉,多見世面。那時我們都以為長大了就好了。或許鵬飛爸爸也是這樣認為的,2008年,鵬飛上三年級時,他與爸爸最後一次相見,知曉了鵬飛被診斷一事,爸爸並沒有過多反應與表示。後面爸爸也承擔了幾年撫養費,但鵬飛的生命中再也沒有了父親這個角色。
  • 成年自閉症人士託養與就業問題初探
    這個數量如此龐大的成年自閉症人士群體每天只能貓在家裡,非常無奈,而且將給他們本人、家庭和社會都帶來很不利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自閉症成年人士每天呆在家裡,極度無聊,整日無所事事。2、自閉症成年人士與外界完全孤立,無形中將嚴重加劇他們的自閉程度。
  • 最新研究:自閉症人士這項能力不會隨著衰老而退化
    對不少人來說,老去是一個很難面對的事情,因為隨著年齡漸長,身體和頭腦老化,我們大部分人無法避免地會出現身體素質下降,一定程度的認知能力衰退等等。但2020年10月,美國《自閉症研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年齡對自閉症譜系障礙成人社會認知的影響:一種可能的自閉症心智保護作用》發現自閉症人士的社會認知能力卻並不會隨老去而下降。
  • 最新研究:自閉症人士這項能力不會隨著衰老而退化
    對不少人來說,老去是一個很難面對的事情,因為隨著年齡漸長,身體和頭腦老化,我們大部分人無法避免地會出現身體素質下降,一定程度的認知能力衰退等等。但2020年10月,美國《自閉症研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年齡對自閉症譜系障礙成人社會認知的影響:一種可能的自閉症心智保護作用》發現自閉症人士的社會認知能力卻並不會隨老去而下降。
  • 永遠不要對自閉症兒童的父母說10件事
    所以請說:「您的孩子過得怎麼樣?」:「看著她永遠不會知道她患有自閉症!請說: 「 您還有其他孩子嗎?」一定要說:「我一直在做一些關於自閉症的研究,如果您願意,我可以與您分享。」父母的確會接受自閉症孩子的身份,但像普通孩子的父母一樣,他們希望給孩子儘可能的機會,這通常會成為強化治療方案。研究表明,加強早期幹預的重要性,並且幹預通常會持續到患者整個生命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