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無定法,但教學有法」
是對外漢語教學界的一條「公理」,下文所列十個問題也許並不能簡單扣上「錯誤」的帽子,但卻是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們對後輩新手的善意提醒。
規避1:我是中國人,教漢語有什麼難的?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讓孩子們從小開始學外語,然而那些金髮碧眼的外教們是否有從業資格?他們系統地學習過如何教英語嗎?他們是否熟練掌握了各種教學法?同樣的,對外漢語教師們是否經常聽人說:「從小說漢語,教漢語有什麼難的?」更為要命的是,是否你自己也是這樣認為?
好吧,讓我們打開漢語教材隨便挑一個問題請你回答。一個學生要買水餃,開口問:「老闆,睡覺多少錢?」請問,怎麼破?學生z/c/s和zh/ch/sh不分,怎麼破?可以說「我在教室裡」,為什麼不能說「我在北京裡」?
無論外行怎麼說,我們自己一定要樹立「專業」的理念——教漢語是一門「專業技術」,要認真嚴肅充分地對待每一堂課,每一個問題,否則還真的可能成為「什麼人都可以上課」的那種教師。
規避2:讀錯音、寫錯字、說錯話
請大家讀「氣氛」,再去查字典看看對不對;
請大家寫「九、比」,再去查筆順對不對;
請大家回憶在課堂上是否常用類似於「你有V……?」的句子?
沒什麼好說的,你是老師,是漢語母語者,你應該教規範、正確的漢語。
規避3:過度使用英語等媒介語
也許你會說,當遇到零起點的學生,不說媒介語簡直是雞同鴨講,無法交流!尤其是面對那些不會漢語也不會英語的學生,肢體語言、繪畫都成了最初的交流方式。但是隨著教學的深入,教師常常碰到不知該如何解釋的「詞窮」之際,這時大多數人會搬出媒介語來解釋,並且似乎也很好地解決了問題。
其實這並不可取。
第一,有的學生聽不懂媒介語;
第二,你的解釋就一定正確嗎?兩種語言意思完全對等的詞語並不多,何況還有虛詞、語法和句式呢;
第三,造成學生語言依賴;
第四,教師變「懶」,不從漢語教學角度思考如何才能更加科學完美地解釋。
在實際教學中,有少量的媒介語或許無法完全避免,但是千萬不要把媒介語當做一根拐杖,離開它就無法前行。正確的態度是能不用就不用,想方設法地不用媒介語。
比如很多人都知道,在泰語中,「薩瓦迪卡」是「你好」的意思。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薩瓦迪卡」同樣也是「再見」的意思。如果在漢語教學中只用泰語解釋,當你遇到剛見面就跟你說「再見」的泰國人,你會不會一頭霧水呢?
規避4:常用「語感」或「習慣用法」搪塞
我們在學習英語的時候,經常會發現有些題能答對卻自己解釋不了,老師問起原因,很自信地說一句「全靠語感」。老師也會經常說這個句型是習慣用法,要好好記住。那麼這個「語感」又究竟是怎麼來的呢?「習慣用法」又是什麼呢?
所謂語感其實是建立在語言者熟悉的語境下,在經年累月的日常積累中形成的一種語言模式,即語言習慣用法。但是對於外國學生來說,他們接觸漢語的時間是有限的,很少有外國學員是從小就開始學習漢語的,不存在熟悉的語境,也沒有長久積累。漢語教師以「語感」、「習慣用法」這些詞來搪塞學生是一種不專業的表現,學生一定會覺得老師非常不負責任,從而對於漢語的規範性產生懷疑。
外漢語教師雖然最好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畢竟不是百度,也不是百科全書,不可能什麼都知道。如果你真的遇到了不能馬上解釋的問題,是不是可以委婉地告訴學生,你需要查一下資料,確認一下,下次告訴他呢?當然,你下次課的時候一定要告訴他正確答案呀!
規避5:表述超過學生水平
你的課堂上可能出現過以下情景。
情景一:解釋了半天的生詞學生還是疑惑地望著你;
情景二:有沒有你覺得很簡單的地方,學生卻問為什麼;
情景三:你精心設計了小組活動,吐沫橫飛地說完規則後發現——學生瞪著水汪汪的眼睛看著你,靜靜地。
換位思考一下,我們剛開始學英語的時候,如果老師一直用著標準BBC或者VOA專業播音員的語速授課,我們一直處在老師說的是什麼鳥語,完全聽不懂的狀態,還有信心繼續學習嗎?
漢語課的備課基礎之一就是要了解自己學生的真實水平,他們到底會哪些生詞,哪些語法句型?在熟知這些之後,我們才能確定我們用詞的難易、說話語速的快慢。
小編此時想吐槽一下,那些長期教零起點學生的對外漢語教師,每天用最簡單的詞語和學生交流,導致他們現在自己的語言能力都退步了呢,根本不會說長句子!如果你周圍有這樣的朋友,一定要體諒他們的不容易啊,多和他們聊天,多說難句子!
規避6:備課量過大,講不完,練得少
下面這些情況你遇到過嗎?
·每個生詞都平均用力忘了分主次輕重?
·講語法點時,沒有給出最典型的例句,而是再三解釋?
·花費了大量時間講練生詞語法,該講練課文時卻發現時間不夠,那就讀一讀,問幾個問題,草草結束算了,反正課文也沒什麼好講的。
每個對外漢語教師都知道,上兩個小時的課,備課的時間至少要四個小時,為什麼呢?我們調動所有的腦細胞在思考,怎麼把課安排得合理緊湊又充滿趣味性,同時還要精講多練。有時我們耗費心血完成的教案,真正上課的時候卻發現,才講練了一點就下課了?
為什麼要這樣對我!!
出現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備課量過大,不分輕重,導致教學時做不到合理分配時間,無法精講多練。
小編想說,精講多練說著容易做到難啊,沒有多年積累真的是「臣妾做不到啊」。建議大家可以用一課做實驗,用生命去精心備教材、備學生、備教學,看看能否真正做到自己滿意的「精講多練」?
規避7:對學生課堂表現不給予及時的表揚和指正
我們做學生的時候如果認真完成了作業,老師卻沒有給予絲毫肯定,下次的你還會一如既往地用心嗎?還是覺得反正老師也不看,隨便寫寫吧?反之如果老師當眾表揚了你,那麼下次你會好意思隨便應付嗎?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有被叫到黑板上聽寫的經歷,當你寫錯了,老師當眾指出來之後,你是不是記得更深刻些了呢?
雖說不少學習漢語的外國學生都是成年人了,但是他們也需要老師適時的給予鼓勵。不論年紀多大,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肯定和表揚永遠是最簡單有效的激勵手段。同時也可以增進師生之間的關係以及改善課堂的整體氣氛。
有些新教師卻羞於給學員鼓勵或是懲罰,學生從教師這裡得不到對或錯的及時反饋,時間久了,學生的積極性會不會越來越小呢?如果學生說錯了,你卻害怕指正,那學生以後一直說錯,卻被別人指正,那他會不會懷疑你的專業性呢?
小編覺得其實很多人都羞於表達對別人的讚美,如果你覺得你的學生真的很棒,那就大聲說出來吧!有人說優秀的老師就是要一直「騙」學生,同時也能「騙」自己。
規避8:對學生過於溫和,分不出師生應有的界限
很多對外漢語教師是新手同時也是學生,怎麼以教師身份面對同年齡段的學生?怎樣小心翼翼地踐行「外事無小事」?很多新手教師無法把握這個度,加上年輕漂亮的顏值分,沒有代溝,導致很多時候新手教師和學生就是像朋友一樣,而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那種老師。
小編有張娃娃臉,很多學生從一開始就認定我脾氣好,好欺負,不發威的時候他們都當我是HelloKitty。適當地發威,也讓學生知道小編真的不是好惹的——老師畢竟是老師。
規避9:無效提問過多
你問學生「明白了嗎?」
學生回答「明白了!」
你滿意地笑了
學生用的時候錯了。
這就是無效提問!
問問題看起來很容易,理論知識告訴我們提問要環環相扣,可是真正能做到的有多少呢?你是不是經常問學生「明白了嗎?」或者你問了問題沒有學生回答,然後你自問自答就結束了呢?其實很多新手教師在與學生的交流過程中,過多徵詢學生的看法,不能堅持既定的正確原則。很多問題根本得不到有效的反饋,有時所提問題也不能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
問什麼、怎麼問,也應寫入教案,事先設計。
其實小編也經常犯這類錯誤,提問和精講多練一樣,需要用心設計,反覆實踐!我們的目標是——一堂課下來沒一句無效的話。
規避10:過度依賴多媒體
隨著社會的進步,現在的課堂早已經不是一根粉筆就能走天下的時代了。設備更新換代了,教師的抱怨也多了,做一個PPT要花費兩到三個小時,增加了備課時間。教學形式上,過度依賴PPT,幻燈片製作得「過於誘人」,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甚至有過於幼稚的傾向。PPT搶鏡之後,教師如何進行教學呢?忘帶了、停電了、技術故障了,怎麼破?
根據老教師們的建議,PPT是為教師服務的,老師應成為教學過程的主線。這句話請新手慢慢品味。
願大家早日成為萬人景仰風採迷人的對外漢語專家型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