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美食,大家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我大中華,所謂「舌尖上的中國」必是名不虛傳。但其實世界前三大美食之國,法國已佔一席之地。
法餐與中餐最大的不同就是分餐制,還有一道菜上完才吃另一道。開胃酒、前菜、主菜、甜品、咖啡,有時候最後會多一道奶酪。一般開胃酒是酸甜口的酒比較多,前菜多是冷盤或湯、沙拉之類,主菜就是肉類配一點澱粉質,甜品的話根據每家餐廳有所不同。不同地區,特色菜不同,比如波爾多那邊吃鴨內臟、油封鴨,阿爾薩斯那邊離德國近,有很好吃的烤豬肘德國酸菜,沿海城市海鮮多,裡昂那裡動物內臟做的菜比較多,當然,現在還有很多新式餐廳,做出來的菜非常有創意,但可能分辨不出食材。
今天我們單來聊聊前菜:鵝肝、蝸牛和生蠔。
首屈一指的就要說到鵝肝。吃鵝肝最早可以追溯到 2000 多年前的羅馬人,他們起初用無花果配鵝肝食用,將其呈獻給愷撒大帝,愷撒便視其為佳餚。後來流傳到法國,當時阿爾薩斯省省長將製作好的鵝肝美食供奉給路易十六品嘗,國王驚呼此為天下最頂尖美食,從此,鵝肝成為了法國頂尖美食之一。香醇細滑的肥鵝肝,是法國人聖誕、新年時候的節日大菜,而說到鵝肝的產地挑選,史特拉斯堡鵝、朗德鵝和土魯斯鵝是鵝肝中品相最好的。法國鵝肝的吃法,通常是用小火微煎後,配上波特酒或深色的醬。另一種經過「加工處理」的吃法也很受到歡迎,這種混合了別的材料的鵝肝通常在煮熟後冷卻,再切片成冷盤,淋上調味醬享用。
法國人一直將食用蝸牛視為時髦和富裕的象徵。每逢喜慶節日,家宴上的第一道冷菜就是蝸牛。據統計,法國人每年要吃掉6萬噸蝸牛肉,折合30萬噸鮮活蝸牛,法國人常吃的蝸牛分為兩種。一種生長在勃艮第地區,個頭較大;另外一種生長在法國的普羅旺斯地區,個頭相對較小。現在,法國的本土產的蝸牛量非常小, 90%以上依靠進口。據法國《拉魯斯美食百科》記載,公元前4世紀時,羅馬人的餐桌上已經有了蝸牛的身影。法國當時是羅馬帝國的一部分,於是吃蝸牛的習慣也從那時便流傳下來。而且大多數被食用的蝸牛生長在葡萄藤上,在盛產葡萄酒的法國,這種食材俯拾皆是。填入大蒜香芹奶油是烤蝸牛的一種基本做法,在把蝸牛烤熟之後,用融化的溫汁沾著麵包吃,味道特別的鮮美。
生蠔在中國有一句諧語「男人的加油站,女人的美容院」,可見生蠔的位置不只體現在法餐中,世界四大頂級生蠔中,法國就佔了一半,得天獨厚的食域條件造就了法國人對生蠔的喜愛,其中吉那多生蠔更是被譽為生蠔中的「勞斯萊斯」。法國人多是推崇生食,配上檸檬汁去腥,便可品嘗到正宗的法國生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