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先從「動機」上討論打假

2021-02-08 搜狐網

  連日來,浙江大學院士涉嫌論文作假事件,在全國乃至海外引起強烈反響。

  事件涉及的院士對舉報者的動機提出質疑,而舉報者本人則堅決否認他打假動機不純的說法。一來二去,打假者是否別有用心,倒成了比「院士有沒有造假」更火爆的話題了,這實在是很奇怪的事。

  這一事件中涉及的人和事,筆者都不熟悉,無從評價他們之間的是非曲直。但感到雙方先爭辯動機純與不純是沒有意義的。道理很清楚,動機(目的)屬於心理範疇,難以拿出一把公認的尺子來衡量,雙方(或是多方)往往各執一詞,很難爭出個結果。

  想想當年王海的打假,說他「借打假髮財」的,和誇他「高尚」的說法好像都有道理,但誰能說清王海真實的內心是什麼?所以,圍繞「動機」打口水仗,容易把話題引到人事矛盾、實際利益方面,徒生枝節,混亂視線。

  進一步說,遇到打假之類的舉報,先在動機上爭論根本就是不必要的。

  舉報者的動機如何,不直接決定舉報的社會價值。舉報是否正確,打假能否成立,決定因素是最後事實的真假,而不是起初動機的好壞。毛澤東當年有一句名言:我們是動機和效果雙重論者。意思是,就算你懷著良好目的,如果你的話起到了不好的效果,那也不能贊成你。我們今天可以把這句話引申一點說:即使是出於良好的動機,如果說的不是事實,照樣不能成立。退一步說,即使出於不純潔、不高尚,甚至是不可告人的動機,如果說的是事實,那同樣也應當引起重視,需要認真調查,嚴肅處理(有很多腐敗案件,不就是從「黑揭黑」中引爆的嗎)。這樣的舉報,從社會效果上說,依然是正面的、積極的。不論王海當年打假是什麼動機,這麼多年下來,不是在社會上產生了積極效果嗎?

  從人性上說,不能要求每一個人都是聖人,出一言,做一事,都是秉持天地良心的。一個人說話做事的目的是什麼,上帝都管不了,社會規範和法律也無能為力。而他說的話對不對,有沒有根據,能不能成立,這是有尺度衡量的,也是社會規範和法律能夠管得了的。如果到頭來發現某人真是出於不良動機而誣陷他人,在當今的法制社會,自有法律來公斷。

  現在,無論在經濟領域、政治領域還是學術文化領域,打假之類的舉報越來越多。這體現了全社會法制意識的增強,是一件好事。對於打假、舉報之類,不要先從動機上說事,重要的是要由此展開調查,讓最後的事實來說話,人們最需要看到的就是事實真相。

  之所以不希望糾纏在動機上,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遇到舉報之類的事情,如果先以動機來衡量,會有一個顯而易見的不良後果,那就是,有很多反映、舉報,還沒開始調查就被有權者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如報復領導、發洩私憤、居心不良等)否定、壓制下去。

  地球人都知道,弱者的聲音常遇到的就是這樣的下場。

  (作者系河海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李清)

相關焦點

  • 打假人王海:主播叫「爸爸」,也照打不誤|Q問
    在這兩起「打假」事件背後,是最近頻頻上熱搜的職業打假人——王海。 12月24日下午,王海參與騰訊新聞話題訪談欄目《Q問》(詳細>>),在線回答網友對此事件的關注問題。 為什麼緊盯辛巴、羅永浩?王海直言,「因為這兩個的欺騙性最強,而且是假人設的欺騙性最強。」
  • 帶貨直播被職業打假人盯上,「知假買假」有錯嗎
    在這個行業中,最基本的操作方式,就是先調查清楚哪裡在銷售存在質量問題的產品,或是存在虛假宣傳現象,然後「知假買假」,最後依法索取「退一賠三」「退一賠十」的賠償。作為「開山祖師」之一,王海一直被視為「職業打假人」的代表人物。然而,其極富爭議的打假方式,既讓他取得了不少正面名聲,也讓他在另一些人心中被打上了「臭名昭著」的負面標籤。
  • 盯上羅永浩的「職業打假人」:以正義之名,做年入百萬的索賠生意!
    老規矩,先搞清事實,羅永浩到底有沒有賣假貨? 被質疑後,羅永浩隨即發表聲明,洋洋灑灑上千字,主要說明了三點: 猶記得1個月前,王海揭秘辛巴賣假燕窩,「職業打假人」身份也漸漸為人所知。更多網友表達了支持,覺得王海是正義的化身。 如今,隨著王海和辛巴的紛爭愈演愈烈,王海又瞄準了觀眾緣一向不錯的羅永浩,職業打假人的動機也漸漸受到網友們的懷疑:「是職業打假,還是職業敲詐?」
  • 你要知道打假...
    除此以外,網友討論比較多的還有辛巴在最初階段如果選擇給職業打假人王海「封口費」是否能擺平,給多少能擺平,以及事件發酵到現在再給的話,還能補救嗎?圍繞這一系列的問題,為網友們分享一下我個人的看法。
  • 閒魚上遭遇到職業打假人,KO就是看誰狠了
    閒魚裡面臥虎藏龍,裡面就有很多職業打假人。說句不好聽的話,他們就是靠這個訛錢的。去年11月份,我在閒魚上很不幸地遇上了職業打假人。之前,我在閒魚上發布了1臺筆記本電腦,我是雙11在廠家平臺上3500元搶購的,價格還算比較便宜。
  • 討論:職業索賠與職業打假的界分
    鑑於職業索賠問題本身與企業發展、營商環境構建、行政部門執法密切相關,來自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的實務專家以及行業領域代表,與來自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華東政法大學等多所院校的學者一起,共同圍繞「職業索賠與職業打假的界分」「職業索賠是否具有正當權利基礎」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 職業打假人索賠百萬敗訴,惡意打假不該支持
    曾引起廣泛關注的「職業打假人買海參後索賠百萬案」近日再審落槌:北京高院撤銷原二審判決,不支持職業打假人的十倍索賠訴求。(10月11日澎湃新聞)這起打假索賠案一波三折。5年前,劉某在北京的一個展銷活動上花10萬餘元購買86盒海參,隨後以未標生產日期、標籤中標明的產品標準號非海參為由,將銷售商、生產商、展銷公司訴至法院,索賠十倍貨款賠償等費用,總計百萬餘元。
  • 職業打假人灰色暴利:我等你賣假貨等太久了
    這一舉動在現在看來再正常不過,然而在當時卻引起了廣泛討論。大家第一次知道消費者被坑了還可以這樣維權。因為王海的狀告,這一年被媒體評為「消費者維權元年」。在這一歷史性的時刻下,王海成為第一位中國保護消費基金會設立的「消費者打假獎」獲得者,還被評為中國的新聞人物。
  • 王海直播打假,竟有大網紅怕被「打」叫他爸爸,你怎麼看?
    而依靠職業打假,王海打假18年資產已經過千萬元 ,這讓一些專家覺得,他是屬於惡意消費,甚至提出法院不能支持他進行職業打假,認為他是在謀取不義之財。因為僅僅在一年中,王海的公司就買了202萬元假貨,賺了400多萬。而且王海曾經直言:打假和正義無關,賺了錢才能更高尚。所以他被一些專家認為打假的動機不高尚。
  • 理性討論:YM到底有沒有打假賽?還記得曾經PDD說過的話嗎?
    而讓網友們討論最多的問題就是職業圈的假賽和菠菜問題。而最近各個遊戲項目的假賽現象層出不窮,就連曾經的Dota2冠軍俱樂部Newbee也被永久禁賽,連"電競黃埔軍校"YM前教練都參與到假賽當中,這也就牽扯出曾經7次沒能進到LPL的隊伍YM到底有沒有打假賽,而YM的老闆PDD又扮演了什麼角色呢?
  • 燕趙晚報:讓「打假遊人」成為旅遊市場「啄木鳥」
    燕趙晚報:讓「打假遊人」成為旅遊市場「啄木鳥」 2017年08月25日 13:03:00  來源:燕趙晚報   「打假遊人
  • 【哲學教育專題】學術打假何以為繼
    在講學術打假前,先講非學術打假。[1]王海成為第一個打假專業戶。由於王海打假行為具有牟利動機,引起社會爭議,一度形成所謂「王海現象」。「王海現象」喚醒了消費者依法維權的意識,同樣催醒了經營者守法經營的意識,考驗了當時中國大陸的主流倫理道德、政治法律,創造了個人打假、公司打假與政府打假間互動的模式,其經驗和教訓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 職業打假人王海:先把羅永浩這事「打死」,整天打辛巴已疲勞了
    「先把羅永浩這個事情給『打死』。」電話中,王海如此表示,「已經通過12315舉報,稍後也會將品牌方與羅永浩一起告上法庭,要求羅永浩承擔連帶責任。」至於將矛頭對準羅永浩的原因,王海的說法是:「整天打辛巴,我們和外界都已經疲勞了。只是調劑一下外界的關注,直播帶貨假象太多,打誰都是打。
  • 職業打假人王海的奇幻時代
    王海只得先給那十副耳機退貨,然後帶著先前買的那兩副耳機離開了。此時,算上還沒退款的這兩副耳機,這一次運用《消法》的嘗試給王海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到了580元。一直到很多年後,王海都實現年入千萬了,他仍然清晰地記得這個數字。後來有記者問王海,經過隆福大廈時會不會回頭多望上一眼。他沒說會還是不會,而是說。
  • 職業打假人「知假買假」,賠償要求被一審、二審判決駁回法院:意圖...
    職業打假人「知假買假」,究竟是維權還是唯利?其行為能否得到法律的支持?近日,市人民法院在審理一起茶葉買賣合同糾紛案時,就表明了鮮明的立場:鑑於原告謝某紅為職業打假人,其維權動機並非為淨化市場,而是意圖通過懲罰性賠償為自身牟利,違反誠信原則,一審判決駁回其全部訴訟請求。
  • 全國人大回應地方立法限制職業打假,專家建議界定打假與假打
    最高法院在解釋中稱,職業打假本身確實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能夠對假冒偽劣的行為起到一種制約、遏制的作用,對於市場淨化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職業打假也可能從另一方面產生一些道德風險或者其他的一些市場秩序上的問題。在這些問題上,我們還在進一步研究,沒有最後的結論。」
  • 職業打假人獲十倍賠償,走紅判決書引熱議
    在判決書的說理部分,審判法官對「知假買假的職業打假人是否屬於消費者」「職業打假人通過訴訟獲利,法院要不要支持」等熱點問題的論證廣受熱議。有人認為「說理語言直白、透徹又通俗易懂」,甚至稱其為「漂亮、完美的優秀裁判文書」。
  • 關於「職業打假人」的調查報告:哪些容易引起他們注意
    2、隨著「職業打假人」的大批興起,其行為利弊及是否應受法律保護在社會引起激烈討論。比較典型的價格欺詐是,利用先提高原價再打折的方式進行虛假打折銷售。2、虛假廣告由於2015年9月實施的「新廣告法」加大了對虛假違法廣告的懲治力度,職業打假人也抓住了這一點其投訴舉報內容主要集中在誇大、虛假宣傳方面,包括商家使用「最」字類的絕對化用語、普通食品宣傳治療功效等,而針對假冒偽劣等商品質量的投訴並不多。
  • 電商打假:體量越大,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
    近日,拼多多成為財經界大熱,先是其正式上市成功,發行價為19美元,總市值達到240億美元,同時在網際網路討論中,一篇拼多多56件爆款僅售5000的文章也霸屏了。文章中有人懸賞同款爆品的淘寶總價,結果拼多多上的商品,淘寶一樣不落,56款爆品,不僅品牌、款式一樣,就連商品介紹也完全相同,但在價格上,拼多多卻比淘寶實惠不少,結算後在拼多多上5000元可以入手的爆款,在淘寶上沒有7000元根本下不來!
  • 職業打假人的春天來了?
    輿論認為,「職業打假人的春天悄然來臨」。消法頒布,知假打假「英雄」輩出1995年3月,王海在北京市東城區的一家商場花85元購買了兩副索尼耳機。當他發現耳機的合模處有毛刺時,懷疑自己買的不是正品。當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不久,王海想「以身試法」,看看如果買到假貨,是不是真能按消法「退一賠一」的規定獲賠。他先去消協投訴,消協說他要先去質監局做商品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