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隋朝大家肯定就會想起隋煬帝楊廣,但是今天小編要說的是隋文帝楊堅,這還要從齊國開始說起。北齊國諸位皇帝都很奇葩,「情痴」高緯更是驕淫昏暴,終於在公元577年被北周的武帝宇文邕攻滅。這宇文邕非常了得,屬於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從傀儡變成真龍的帝王之一。東西魏分裂之際,西魏的實際統治者是宇文泰。宇文泰死後,雖然自己的嫡長子宇文覺繼承了大業,算是北周的開國皇帝,但是因為宇文泰諸子年齡都還小,權力被他的侄子,也是他手下的得力大將宇文護所篡奪。作為武將的宇文護只能說是個還不錯的將領,但是在另一個方面,他卻創了一個紀錄——歷史上直接殺皇帝最多的人。
宇文邕登位的兇險
因為一般來說,試圖篡位或者立威的權臣,像宋武帝劉裕、齊文宣帝高洋這種,一般都是在前朝末代的皇帝退位之後將其毒殺。而直接刺殺現任皇帝,還一殺就是三位的,只有這位宇文護。先是宇文覺對其不滿,試圖聯合手下大臣獨孤信和趙貴起事,不幸事洩,這兩位大臣被殺,宇文覺沒有漢獻帝那樣的好運氣,被迫退位然後不久便神秘死亡了。宇文護立他的弟弟宇文毓為皇帝,是為周明帝。可憐的周明帝雖然「寬仁遠度,睿哲博聞」,但是依然不能避免在歷史上打了一個大大的醬油,僅僅即位一年。因為他不避諱宇文護,積極處理朝政,讓宇文護感到了威脅,便再次慘遭宇文護毒殺。臨死前,宇文毓當著群臣的面留下了遺詔,立自己的弟弟宇文邕為皇儲。
宇文邕就是在這種兇險環境下繼位的,而他當皇帝的風格,也一反其兩位兄長的做法,對宇文護多方忍讓,慢慢放鬆其戒心。就這樣整整過了十二年,宇文邕終於等來了自己的機會。他對宇文護說太后最近嗜酒,希望宇文護作為自己的兄長能夠進宮規勸規勸太后,讀酒誥給太后聽。宇文護不知是計,到了太后的住所就開始讀,宇文邕這時在背後突然暴起,用手裡的玉笏猛擊宇文護的後腦,趁著宇文護倒下之際,宇文邕的弟弟宇文直跳出,一刀了結了這位權臣的性命。殺了宇文護之後,宇文邕大展拳腳,東取北齊,南迫陳朝,怎麼看都像是劉邦出關中的重演。當宇文邕滅了高洋,正厲兵秣馬地準備攻伐契丹的時候,不幸得了大病,英年早逝了。
周朝滅亡隋朝興起
可惜功業不終,白白便宜了自己的親家——隨國公楊堅。在周武帝宇文邕死後,繼任的周宣帝宇文贇暴虐無道、荒淫無度,幸好只當了六年的皇帝就早早歸西,柱國大將軍楊忠之子楊堅趁機輔政,收攬了朝政大權。不久之後,在公元581年,經過了依樣畫葫蘆的受禪,北周的小皇帝——周孝靜帝退位,而周也就變成了隋。因為這段經歷,後人經常笑隋文帝楊堅是從「孤兒寡母」手裡奪得天下,但是總體來說,楊堅還是一個好皇帝,二十多年的「開皇之治」還算是政績斐然。從武功上說,他統一天下,結束了自西晉以來近三百年的分裂和割據,恢復了漢官威儀。當年逐鹿中原的少數民族要麼已經與漢族融合,要麼被趕出了中原;而在大草原上的契丹和突厥,都被他挑撥拉攏得四分五裂,終隋文帝之世也不能成大患。
從文治上說,他廢除了九品中正制,首創科舉,確定了三省六部制,將宰相的職能一分為三,減少了對皇權的威脅;還廢除郡一級的行政關係,減少政府的冗官冗員,節省了政府開支,也減輕了百姓的負擔。從經濟上說,他在統一之後,也仿照漢晉的制度進行了均田制,讓老百姓有地耕、有樹種。開皇之治二十多年,到隋煬帝楊廣即位之後,全國的統計人口已經幾乎翻了一番,從四百多萬戶增加到了八百多萬戶。除開這些統計數字,他也是一位自信好男人。他曾經說過:「帝王乃是天命所歸,人力是求不來的。像孔子這樣的人,能夠為萬世作法,難道還不想坐大位嗎?但是天命不到,沒辦法啊。」想來孔子若是九泉之下遇到隋文帝,難免會弱弱地解釋一句:「天可憐見,我孔丘一輩子都在宣傳尊王攘夷,真心沒有想過要坐大位……」
隋文帝的治國之道
但是當毛澤東看完《隋書·高祖本紀》之後,在旁邊注下:蘊藏大亂。那麼隋文帝有哪些做法值得商榷呢?隋文帝治國,用法峻急。當時長安治安不太好,隋文帝詢問群臣應該怎麼辦,還沒有等臣下回話,隋文帝自己說:「哦,朕知道了,我們要發動廣大人民群眾,若有能出首告發盜賊的,可以獲得抄沒的家產!」群臣看到皇帝發話了,也都唯唯諾諾說陛下聖明。此令一出,長安城安寧了一個月,然後慢慢的,就有些「聰明」人,專門在家境殷實的人家門口放一些財物,等這些人出門之後就拾取了立刻報官,藉此侵佔其家產。楊堅也注意到了這種情況,心想:我管不了設套的人,還嚇不住人不撿嗎?!於是:「傳朕的旨意,凡是有私自偷取一文錢的人,一律棄市處死!」
結果市面上確實少有人做這種事情了,但是大家做生意走路都小心翼翼的,生怕交易的時候「被撿錢」。一時間長安的集市都冷落了不少。老百姓過日子戰戰兢兢,官員小吏同樣也不好過,隋文帝知道官員會貪贓枉法,但是苦於沒有證據,於是經常會派遣人偷偷地去賄賂自己手下的官員,一旦有人收受了,立斬無赦。對其他的過錯,楊堅往往也會不依律法,重重懲處。按理說,這樣的高壓管理,官員和百姓們都該老老實實的了吧?其實不然,越國公楊素就對楊堅的三板斧了如指掌。知道聖上喜歡重處,尤其在心情不好之時,於是楊素和自己手下的黨羽就專門挑時候來啟奏與自己不對付的官員的錯處,結果這些官員往往被重刑處死,甚至當堂仗斃。
更加惡劣的後果是,隋文帝有法不依,肆意加重處罰,給了臣僚們策略行為的空間,這意味著只要能夠讓皇帝生氣,那麼就可以在法外加重對某些人的懲罰。進一步講,一旦摸清楚了皇帝的喜怒,就可以加以利用,讓自己所喜歡的人升遷,對不喜歡的人趕盡殺絕。朝堂的鬥爭會因此變得越來越兇險,所謂權臣、佞臣也就應運而生了。後來,唐太宗李世民評價隋文帝說:「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夫心暗則照有不通,至察則多疑於物,自以欺孤寡得之,謂群下不可信任,事皆自決,雖勞神苦形,未能盡合於理。朝臣既知上意,亦復不敢直言。宰相已下,承受而已。朕意不然,以天下之廣,豈可獨斷一人之慮。朕方選天下之才,為天下務。委任責成,各盡其用,庶幾於理也。」雖有洋洋自得、對比找優越感之嫌,倒也切中了楊堅治國之痛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