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非遺文化傳承創新寺庫名物籤約北京聯合大學非遺學院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探索非遺文化傳承創新寺庫名物籤約北京聯合大學非遺學院

2019-12-11 11:32:35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張楷欣 責任編輯:張楷欣

  中新網12月11日電 近日,寺庫(SECOO)旗下獨立品牌寺庫名物與北京聯合大學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院正式籤約,雙方將共同致力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在非遺傳承人才培養、非遺產品創新轉化、非遺文化解讀等領域展開合作。

  據了解,北京聯合大學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院(以下簡稱「北京非遺學院」)成立於2019年6月,致力於培養具有工匠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的非遺傳承人群,此次選擇與寺庫名物合作既是踐行自身政產學研合作共建的新模式,更重要的是,看重寺庫名物在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傳播、中國精品商業資源開發等領域的持續積累。

  此次寺庫名物與北京非遺學院達成戰略合作後,雙方將積極探索建立「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基地」,圍繞非遺傳承人才培養體系構建、非遺產品創新轉化、非遺文化解讀等領域推薦建立。

  並聯合設立北京聯合大學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院「寺庫非遺文創實驗班」,結合雙方優勢資源,聯合培養非遺文創人才,實驗班學生將有機會參與寺庫產品相關設計工作,寺庫也將定期委派設計團隊參與教學環節。

寺庫名物總經理邢雲、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張旗(從左至右)

  此外,雙方還將聯合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重點項目,圍繞非遺產品研發、技藝傳承、行業發展等方面,聯合申報國家級、省部級重大研發項目,共同進行科研開發和技術攻關。

  產業化方面,寺庫將與北京非遺學院聯合打造非遺文創特色產品,雙方在共同研發、共同設計的基礎上,打造國內外知名的非遺特色產品,特色品牌,進而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根植於傳統文化發展培養創新力量。

  回歸初心寺庫名物專注中國文化挖掘與創新

  隨著文化自信理念的深入人心,以非遺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正在煥發出新的生機,通過與現當代藝術、現代生活方式的融合引領精品生活方式潮流,這也是寺庫推出「寺庫名物」獨立平臺的初心所在。

  寺庫名物以將中國精品品牌推向世界為目標,以寺庫平臺深耕高端消費領域的品牌形象為背書,聚合當代中國頂尖品質的設計與手藝,支持原創、保護原創,向全球消費者展現原創、優質的中國式精品生活。

寺庫名物總經理邢雲講話

  近兩年,寺庫先後打造了「中國名物節」、「年貨節」,通過非遺、匠人、老字號等傳統文化元素塑造文化IP,打造出別具特色的本土化精品,向全世界展示中國設計的美好,觸達更為廣泛的高端消費者。

  此外,寺庫還與陝西歷史博物館、北京市東城區旅遊委等達成戰略合作,就加強中國歷史遺產文物保護、弘揚中國優秀文化傳承傳播、促進文化產業建設等方面達成共識,聯手推動中國精品文化走向世界。

  截至目前,寺庫名物已經囊括了1000多個中國最傑出的非遺大師、傳統工匠品牌,以及國際最前沿的華人設計師品牌。在非遺板塊,寺庫擁有包括中華百年老字號朱炳仁銅、中國緙絲傳承與推廣品牌「禎彩堂」、蘇作宣爐鑄造工藝品牌「爐緣閣」,以及繡花張、方回春堂、白海棠等眾多將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理念巧妙融合的中國精品品牌。

  在原創設計師板塊,寺庫名物聚合了Ms Min、Angel Chen、WanYIFANG等年輕設計師品牌,為以往相對小眾的設計師品牌商業化發展提供平臺資源支持,同時豐富了自身品牌的入駐品類與合作方式。

  通過寺庫名物平臺,寺庫始終專注於對中國文化的挖掘與深耕,將弘揚中國傳統手工藝和推介中國原創設計師提升到了戰略性高度,將中國精品打造成真正的奢侈品。

相關焦點

  • 北京聯合大學牽頭舉辦首屆大運河非遺論壇
    北京聯合大學校長李學偉,北京市政協副秘書長、民盟北京市委專職副主委宋慰祖,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事長才大穎,西城區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靳真出席開幕式並致辭。李學偉表示,北京聯合大學於2019年6月率先成立了國內首個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院,探索非遺傳承與現代大學教育體系深度融合的新模式。
  • 上海大學講座回顧 | 文化自信:非遺傳承與生活美學
    文創主題:非遺傳承與生活美學 …11月6日,上海大學MBA經濟與管理前沿專題講座系列(第24場),與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PACC)合作,邀請到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教授、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PACC)運營總監——章莉莉教授,從「非遺」概念出發,帶領SHU MBAer深入探索「非遺傳承與生活美學」。
  • 從「博物館」走出的「新」經濟——非遺傳承開闢產業發展新天地
    新華社北京12月3日電題:從「博物館」走出的「新」經濟——非遺傳承開闢產業發展新天地新華社記者張辛欣瀝瀝雨水中,模特們身著雲錦華服,撐著油紙傘隨音樂走過,仿佛一幅畫卷,又有著濃濃的詩意。在近日於千島湖召開的首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上,這場非遺服飾秀引發人們關注。
  • 快手非遺學院第二期「上海大學專場」上線,9場直播聚焦跨界創新
    9 月 7 日- 9 日,國內網際網路端第一所全維度的培訓學院、首家線上非遺學院——快手非遺學院第二期課程重磅上線,本期課程由快手聯合上海大學共同推出,課程以線上直播課的形式,全面展示和傳播非遺傳承人跨界合作與創新。
  • 非遺特色小鎮:讓非遺融入美好生活
    今年國慶黃金周期間,首屆中華非遺(璧山)國際設計周將以「非遺創新美好生活」為主題,設立開幕活動、非遺設計主題展、非遺設計論壇、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展銷、非遺設計之旅等系列活動板塊。中華非遺(璧山)國際設計周將在秀湖公園打造永久落地的國際性公共文化交流活動,匯集北京國際設計周中優秀的非遺創新設計項目,以「見人見物見生活」為宗旨推動非遺走進現代生活。
  • 北京聯合大學:推動「非遺+旅遊」融合發展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12月7日,「非遺+旅遊」項目策劃與管理培訓班成果展在北京聯合大學開幕。展覽以圖片展示的形式為主,內容包括培訓紀實、學員作品和結業式照片等,共展出「非遺+旅遊」項目策劃與管理培訓班學員作品圖片90餘張,涉及到35位參訓學員的三十餘個非遺項目與策劃方案。
  • 傳承振興「非遺」 弘揚創新「非遺」文化
    「當然,以展覽、展演、展播等形式讓非遺保護成果惠及大眾,通過加大對『非遺』文化傳承、保護與弘揚的力度,在全社會營造共同參與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我們一直都在努力實踐。」周彭錦說,只有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做「活」了,才能讓人看到它們的生機,實現它們的價值。
  • 畲族非遺怎樣傳給下一代?依託產業探索新傳承
    然而,在熱鬧的節慶活動背後,如何向下一代傳承非遺的難題,日益凸顯——客觀方面,畲族群眾過去普遍聚居在大山裡,由於生活就醫不便、娛樂方式匱乏等原因,形成了畲族醫藥、畲歌畲舞等獨特的文化遺產,如今大量畲族群眾搬離大山,到鄉鎮、縣城謀生和居住,非遺失去了傳承的土壤;主觀方面,非遺傳承只在家庭內部、師徒之間等狹小的範圍進行,而畲族年輕人如今無法從非遺傳承中獲得滿意的收入,加上文化娛樂方式日趨多樣
  • 非遺+現代工藝的融合探索 月山夕與奇良海德攜手成立非遺創新實驗室
    11月20日,月山夕與奇良海德舉行戰略合作籤約儀式,雙方宣布攜手成立「月山夕-奇良海德非遺創新實驗室」,開啟「非遺+現代工藝」的深度戰略合作模式。如何保護和傳承這些民間文化瑰寶,讓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命力,是當下共同關注的話題。月山夕作為非遺創意扶持機構,從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以現代美學設計和理解,讓傳統文化時尚回歸現代生活,並聯合眾多傳承人、匠人、設計師和藝術家,以創新的產品形式及活動體驗,讓傳統文化對未來產生影響。在月山夕探索的過程中,發現非遺的傳承和發展,光有創意設計是遠遠不夠的。
  • 非遺進校園|南京非遺周周學系列創新課:傳承有高招 創新無極限
    中國青年網北京1月6日電 (記者 宋莉)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推動「非遺進校園」工作。中國青年網開展了第二屆「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徵集宣傳活動並推舉出十大優秀案例。近日,中國青年網走進「甘熙故居」,探訪江蘇省南京市「非遺周周學」系列創新課程實踐案例。「青磚小瓦馬頭牆,迴廊掛落花格窗」。
  • 聽何人可講座《湖湘非遺與創新設計》,讓我對傳承非遺有了新認識
    6月30日下午,筆者來到長沙圖書館,與現場200多名聽眾一起聆聽了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何人可所作的以「湖湘非遺與創新設計」為主題的精彩講座。何人可以湖南省隆回縣和通道侗族自治縣實施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社會創新設計項目等為案例,介紹了非遺藝術傳承、發展和創新設計有機結合的經典傳奇,展示了豐富多彩的設計作品,播放了媒體影像視頻,讓我們近距離感受了湖湘非遺文創產品令人讚嘆不已的創新設計成果,見證了它們走出大山深處,走出國門享譽世界的輝煌歷程,讓我們享受了設計藝術的文化大餐,看到了非遺傳承與發展的美好前景。
  • 傳承非遺文化 賦能特色育人——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申報案例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近年來,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秉承「立德樹人」「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結合學校的職教特色,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以產教融合平臺為依託,以非遺傳承大師為引領,以「雙師型」師資團隊為智庫,以網絡「雲課堂」「雲展廳」為渠道,創新「四大課堂」非遺文化育人機制,推動實現中國非遺紫砂陶的活態傳承、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 靜象吉州窯文化周啟動,助推中國非遺走向世界
    2020年元旦,靜象文化在國際精品生活服務平臺寺庫發起為期五天的「吉州窯文化周」活動。文化周以現代直播的傳播方式,弘揚中國古吉州窯的千年非遺文化。吉州窯代表性瓷器·木葉盞靜象與吉州窯相識已有數年,作為一家主要由京津高校研究生組成的青年創業企業,靜象致力於用現代的形式,傳承中國非遺,為古老手藝提供更多展示平臺的同時,以承古創新之作引領現代人的雅致生活
  • 「中國書桌——聯合非遺創作展」在京詮釋文心匠造
    日前,由中央美術學院主辦,中央美術學院資源管理中心、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視覺藝術高精尖創新中心承辦,北京山水美術館協辦的「中國書桌——聯合非遺創作展」在北京山水美術館展出,匯集了本年度中央美術學院在非遺傳承和活化方面所展開的數項工作成果。這個以書桌為中心組織起來的物質文化世界,見證今日濟濟一堂的教學相長,見證著推陳出新,也推動著非遺項目在當代的傳承與創新發展。
  • 順歷文創平臺與西泠印社強強聯合,彰顯非遺文化魅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珍貴記憶,是歷史文脈的延續,是剪不斷的鄉愁……  近日,秉承著「讓非遺文化更好的融入生活」,順歷文創平臺依託「順歷APP」的專業曆法為基礎,以深耕傳統文化多年的品牌影響力和產品設計優勢,聯合非遺文化傳承者--西泠印社的篆刻大師沈永泰先生為品牌名「順歷」二字重新設計和篆刻,這次的聯合是為了更好的傳承優秀文化、推動融合創新,讓古老的非遺項目在新時代綻放新的光芒
  • 2020廣東非遺創新發展峰會舉辦 省級非遺傳播與發展工作站授牌
    南方網訊 (記者/楊智明)012月1日,廣東省旅遊協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專委會」)聯合第四屆文創產業大會·天河峰會組委會、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會共同主辦,南方文化產權交易所承辦,中國光大銀行廣州分行協辦的「2020廣東非遺創新發展峰會」在廣州圖書館圓滿舉辦。
  • 探尋非遺傳承新出路,傳承從傳播開始
    植根中華文明傳承,非遺文化需要被看見中國是世界上非物質文化遺產最豐富的國家,反映的是中華文明最深厚的根源。而「老藝人」是民間文化遺產存續發展的重要主體與動力,非遺保護就是對非遺傳承人的搶救和保護。在網際網路時代飛速發展,內容生產不斷更新的當下,如何扭轉人們對於非遺的刻板印象,如何讓非遺融入年輕人的群體,如何讓非遺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非遺傳承發展需要探索的新路徑。「非遺+」直播/短視頻,搭建非遺傳播新途徑傳統與潮流結合,組合出「非遺+直播/短視頻」的新形式,為非遺文化從展示傳播到商業盈利的發展提供了可能。
  • 非遺課堂: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的陣地
    非遺課堂最受歡迎的是親子活動,家長和孩子一起在專門的非遺教室,認真聆聽非遺大師講授非遺知識,並跟著大師現場學習手工製作,優秀傳統文化就這樣潤物無聲地走進了孩子們的心中。  劉媛之介紹,該館是研究、展示、保護南京民俗及非遺的專業性「雙博館」,館內現有南京100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介紹,以及10多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現場展演工作室和多間專門的非遺課堂。秦淮燈彩、風箏、葫蘆畫、剪紙、泥塑、中國結、布藝、抖空竹、麵塑、微雕、木雕、竹刻等非遺項目傳承人常年在博物館進行現場教學。
  • 非遺人才聯盟牽手北京紅橋市場,「非遺·紅學堂」品牌亮相服貿會
    新京報訊(記者 王萍)9月8日,在服貿會現場,北京京城非遺人才創新發展聯盟與北京紅橋市場有限責任公司正式籤約,今後將共同打造「非遺·紅學堂」教育品牌以及涵蓋研學旅行等國際文化交流活動的「國際文化IP」。
  • 重慶璧山:感受非遺魅力 傳承非遺文化
    6月13日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這一天,重慶市璧山區秀湖水街非遺小鎮格外熱鬧,以「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為主題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重慶主會場活動——重慶非遺購物節和第五屆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暨老字號博覽會在這裡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