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奶粉餵養過程中,爸媽們隨時都可能遇到新的難點!
A寶媽說:我家奶粉衝完瓶底有奶塊!竟然還有手無法搓開的顆粒!這是什麼情況啊,會不會有質量問題。B奶爸說:我家奶粉衝調性太差,化不開,衝完之後衝調後奶液上有「漂浮物」,這是神馬東西啊!
溶解性與質量能劃等號嗎?
一定程度上,奶粉的溶解性好壞,並不能代表其質量的優劣,比如處在奶粉安全級別頂端的有機奶粉,普遍溶解性就不理想,給寶寶吃有機奶粉的媽媽可能深有體會。所以用溶解性去判斷奶粉好壞是有局限性的。影響奶粉溶解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不同季節、地域的奶源、奶粉配料的差異、生產工藝、 衝調方法等,而這些因素不能100%可控,因此導致了不同配方或不同批次間奶粉溶解性差異出現。
奶瓶中的奶塊是什麼?
奶粉衝調過程中,由於多方面原因導致粉質顆粒沒有充分與水接觸,影響了其在水中的分散。沒有分散的奶粉塊外部是溼潤的形成了一個不透水的「保護層」,水無法進入到裡面,於是變成了一個個外溼內幹的難容奶塊,就算用力搖晃奶瓶也無法將其打散。
硬顆粒是什麼?
我們可以從配料表中看到,一款配方奶粉會添加幾十種原料來配製成一款各方面營養都滿足寶寶需求的奶粉。而這些配料的顏色、氣味、味道及溶解性等物理性質各有不同。
在奶塊裡揉搓到的小顆粒,或在奶瓶底部沉澱的白色或晶體狀的小顆粒,主要是一些難溶或微溶的成分,如配料中的碳酸鈣、磷酸三鈣分別為白色固體或晶體,是不溶於水的,但能溶於胃酸後在小腸被吸收利用。奶粉衝調後,這些成分多數與蛋白質、脂肪等懸浮於奶液中,溶解不好時部分會沉澱於奶瓶底部。
在沒有溶解的奶粉塊中,不僅僅有碳酸鈣、磷酸三鈣,還有無法和水充分接觸的可溶性成分,如晶體狀的硫酸鋅、硫酸錳、碘化鉀、牛磺酸和乳糖等。
奶粉衝調好後懸浮顆粒是什麼?
1、黃色/橙色漂浮顆粒
這種漂浮顆粒主要是沒有完全溶解小奶塊或一些橙色營養素,由於顆粒小,外溼內幹,形成類似空心的球狀結構,密度變小,受奶液的浮力作用讓部分小顆粒漂浮於液面上。顏色的深淺受奶中橙色或黃色營養素維生素A、維生素B1、葉黃素、維生素K等含量及物理性狀的影響。
當然,溶解性好壞不是決定奶粉質量的唯一標準,掌握正確的衝調方式可減少小顆粒漂浮物的產生。這些橙色維生素多不耐高溫,為了保存其活性,有的奶粉會在幹法工藝階段才加入,就更容易出現此現象。
2、黑色/褐色漂浮物
遇到這種情況,一般在乾粉中就可以見到這些顏色的顆粒。實際上,就是乳糖焦化或奶粉粒焦糊化產生的顆粒。這兩種顆粒都是在噴霧乾燥塔中受高溫影響變性而生,奶粉粒密度變小且溶解性下降,衝調時有的便會漂浮於液面。不過這種情況在工藝上會有嚴格把控,你在液面上看到的稀稀拉拉的幾粒算是正常現象。
3、白色漂浮物
奶粉衝調靜置後你可能發現奶液上有白色的漂浮物,這種漂浮物不能一言概之,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
①衝調後產生的小氣泡
由於在搖晃奶瓶時,奶液中進入空氣易產生氣泡。雖然不同的奶粉因為工藝、配方、不同季節和地域的奶源差異等原因,使氣泡產生的多少和大小不同。由於泡泡終究無法完全避免,就算不產生大的氣泡,也可能有小氣泡產生。這些細碎的小氣泡聚在一起,在液面上就形成了一些白色的小點,不信你細心觀察,這些白色的「漂浮物」正是由一個個小氣泡組成。
②水溫過高蛋白質變性
奶蛋白在水溫60℃以上時易變性,形成白色的絮狀物,一部分小片狀的絮狀物就漂浮在液面上,這種白點比較密集,衝調後奶粉掛壁也較嚴重。適當降低衝調溫度就可改善。
③溶解不完全
這是比較常見的現象,這種白色顆粒分部不均勻,能夠明顯看到不溶解的白色奶粉顆粒。
4、油狀漂浮物
你可能有時會看見奶液上漂浮著一些黃色或乳白色的油暈。別擔心,這並不是奶粉被汙染了。這種現象與奶粉的脂類成分及生產工藝有關。
因為配方奶粉的部分高級脂肪酸是不溶於水的,如DHA、AA、亞油酸、α-亞麻酸等長鏈不飽和脂肪酸,及飽和脂肪酸OPO等。這些脂肪酸在奶粉衝調後,由於不溶於水可能漂浮於奶液上。有的全脂乳粉可能會呈現出一些黃色的油狀物,這是因為全脂奶粉含有較多的飽和脂肪酸。
這種現象並不是所有奶粉都有,因為大多嬰幼兒配方奶粉在生產時都會採用均質法,讓脂肪與其他營養素混合更均勻,使脂肪球變小,可一定程度上防止在衝調時脂肪上浮。這一現象的出現與否、油狀物的多少受工藝中是否採用均質、均質設備的差異、均質時間的長短、均質溫度及壓強等影響。這只是一種物理現象,對寶寶的健康沒有傷害。
怎樣衝調溶解好?
為了改善奶粉溶解性,奶粉廠家也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添加磷脂、採用奶粉造粒技術等來提高溶解性,但是都無法完全保證其每一個批次的溶解性一模一樣。其實,當遇到一款溶解性不理想的奶粉時,只要掌握好衝調技巧,也可以衝調出很「好看」的奶液來哦。
奶粉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溶液,提高溶解性主要是改善這些營養物質在水中的分散性,讓可溶於水的物質儘量都溶解,讓他們的液相更好看。以下三點建議,對改善溶解性很有幫助。
1、水溫合適
水溫會影響奶粉溶解過程中的分散和沉降速度,過低分散性不好,過高蛋白質變性了增加了不溶解成分,導致溶解性下降。
最好根據奶粉衝調說明來確定水溫,不同奶粉採用工藝及配方不同,需要的衝調水溫有所差異,採用了速溶技術的奶粉(這是一種工藝,與添加速溶劑區分),溶解所需溫度可能稍微低一些。一般奶粉衝調溫度在40-60℃之間。最好有水溫計測試水溫,用手試水溫誤差比較大。
冬季,手的皮膚溫度低,對高溫比較遲鈍,水溫容易過高,所以冬季用手試水溫,手感不要過燙。夏季,皮膚溫度表面溫度高,對高溫感覺敏感,手試水溫,需要有些燙感就還差不多。這種手感,需要多嘗試才可掌握,隨著衝調奶粉的熟練程度增加,很多媽媽是可以悟出這經驗的。
2、水質合適
礦泉水含有不同的礦物質或者含量過高,而且這些礦物質不見得都是寶寶發育所需要的,因此礦物質含量過高或者含有寶寶並不需要的礦物質易引發嬰兒消化不良或者便秘,增加腎臟負擔。純淨水不含有任何礦物質,所以也不適合用來衝調奶粉。衝配方奶粉最好用自來水燒開放涼。經過科學處理的自來水,質量符合標準,煮沸後,放涼至合適溫度衝調奶粉是最好的。3、採用二次衝調法
溶解性不好,可採取二次衝調法來改善溶解性。當我給朋友介紹這種方法時,他是抓狂的,覺得帶娃已經很辛苦了,為什麼在衝調奶粉這件事情上不能簡單些呢?其實這個方法說起來複雜,操作起來也很簡單:
將所需的水到進奶瓶,先舀取你所需奶粉的一半,搖勻;再舀另一半,再搖勻就好了,整個過程也要不了兩分鐘。這種方法可以增加奶粉與水的接觸面積,不容易出現奶粉抱團導致外溼內幹的現象。若是奶粉衝調的量大,還可以分三次進行,並不需要每次都蓋上蓋子搖晃。你只需握住奶瓶上部,轉動手腕用力,朝一個方向搖晃奶瓶,這種衝調手法使奶粉溶解均勻、不易氣泡、奶液也不會濺出來。必要時,用乾淨的勺子或攪拌棒來攪拌助溶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