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之累:到底是什麼限制了中國人的生育力?

2020-12-22 百家號

北京一家高端婦產醫院內,醫護人員正在照護一名新生兒。 圖/視覺中國

戶籍、就業、醫療、教育、養老等各個與生育相關的領域改革不徹底,市場配置資源難以起基礎作用,經濟增長乏力、社會結構失衡是低生育率的根本原因。

《財經》記者 袁建勝 高頔 | 文 朱弢 | 編輯

20多年後,中國生育率低迷的事實終於得以直面。

2016年初計劃生育政策鬆綁,全面放開二孩。原國家衛生計劃委的估計是,每年平均將比上年多生育人口300萬,截至2050年,15歲以上的勞動年齡人口將淨增3000多萬。

但現實情況是,當年新增人口1786萬人,只比上年多了131萬人,遠低於預期;2017年則掉頭向下,新增人口1723萬人,比上年還減少了63萬人。一個新變化是,新增人口中二胎佔比超過一半,達到51.2%,一胎新增數量則減少了276萬。不僅二胎數量難以帶動人口增長,人們連一胎的生育意願也不甚強烈。

9月,新成立的國家衛生和健康委員會公布三定方案,三個與計劃生育有關的司都被撤銷,似乎預示著計劃生育政策可能全面終結。

中國低生育率持續了近30年,社會與經濟結構的失衡,造成「生育總精力」持續短缺,改變認知方式和持續推進與生育有關的戶籍、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的全面改革,才能正面促進人們生育的信心。

婚配的窘境

七夕之前,河北滄州市某縣地稅局29歲的公務員尹成又失戀了。

這是他第三任女友,鄰縣的公務員,經人介紹兩人相處了半年後,雙方家庭開始謀劃他們的婚姻大事,談判幾輪後卻崩了。這是一場典型的「縣城式」分手,婚禮籌備被放棄,戀人成了熟人,再見如賓,沒有什麼特別的波瀾。

尹成在該縣的農村出生、長大,父親做過村主任和支書。他讀完大學考取了公務員,在職期間又讀了研究生,父親早早在縣城裡買了一套房子。尹成這次分手的女友是獨生女,女方家裡要求訂婚當天要帶上20萬元現金彩禮,還要在鄰縣再買一套房子,方便未來就近照顧嶽父母。尹成月工資不到4000元,家裡也沒有能力為他購置另一套房產。

在縣水利局工作的劉輝對朋友尹成的分手不覺得可惜,縣城裡一套房子動輒七八十萬元,女方再要一套房子過分了。「彩禮嘛,農村和縣城一樣,男方出個18萬、20萬元,家庭條件不好的女方可能會留下幾萬塊,一般是把這些錢給女兒支配,比如買臺汽車和嫁妝。」劉輝說。

這兩年一直在村裡掛職參與扶貧工作的劉輝說:「先別說生孩子,現在25歲左右結不了婚的小夥子,在哪個村裡沒有一二十個?」唐山農村的一名樂隊老闆劉慶林對《財經》記者表示,當地婚姻成本也是如此,一套縣城的房子加彩禮也要100萬元左右。劉慶林的樂隊專為農村婚嫁葬禮演出。

費孝通1938年在著作《江村經濟》中就指出,彩禮是男方家庭對女方家庭因婚配喪失勞動力的一種補償,女方家庭又通過嫁妝的形式,將資源注入新家庭。隨著經濟發展和資產豐富,如今在彩禮之外,男方為新家庭購置車輛和房產,擴大了「彩禮」這一資源代際傳遞的內涵。

在尹成和劉輝所在的縣,婚配成本過高有多種因素:既有擇偶及分配範圍受限,女孩外出打工較多等客觀原因,也有計劃生育導致當地男女比例失調,以及女性權利缺失等主觀原因。

根據河北省統計局公布的數字,2016年該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萬元,據此估算,一個擁有3個勞動力且有男孩的農村家庭,為結婚配置20萬元彩禮需5.6年,再加一棟縣城的房子需要28年。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婦聯原副主席崔鬱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曾表示,有30.4%的女性在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上,和80.2%的女性在宅基地使用權證上,沒有登記姓名。無論是分配還是繼承,在土地和房產等重要家庭資產方面,農村女性都處於非常顯著的不利地位。

女方在未來養育孩子中也將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因此也更有動力以彩禮和房產的形式,在新家庭佔有一席之地,彩禮價格的提升,又反過來形成男性婚配的障礙。

「生育總精力」是圍繞組建新家庭和生養孩子展開的,資產、時間、勞動力與親情等不可或缺要素的混合配置,在農村家庭總體收入有限的情況下,「生育總精力」成本的提升,讓它愈發呈現出稀缺的狀態。

婚配的窘境是延遲婚育的重要前置條件,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副研究員鍾曉慧對《財經》記者介紹,1990年至2017年,全國平均初婚年齡從21.4歲提高到25.7歲,平均初育年齡從23.4歲推遲至26.8歲。

一直以來,農村及流動人口「超生遊擊隊「的形象深入人心,他們普遍被認為是對生育率貢獻最大的群體,實際的情況則恰恰相反。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社會學系教授郭志剛對《財經》記者介紹,農村是2005年之後生育率下降最大的區域,流動人口的生育率也大大低於全國總體生育水平。

清貧限制了生育力

七夕那天,佳文本來的計劃是下班和老公一起吃個飯,或者再看個電影,但她下班已經是晚上7點多了,丈夫進家門的時間是23點58分。

佳文來自河南,和丈夫2014在北京結婚,他們都是典型的縣城少年,讀完大學在北京闖蕩,當時婆家出了10萬元,佳文家掏了30萬元,加上兩人的積蓄,貸款110萬元買了房子。老公很要強,起早貪黑地工作,三年後把嶽父出的錢都還上,女兒也出生了。婆婆開始時畏懼到北京來生活,寧願出錢給孫女請個保姆,一年之後,她還是來了。「保姆總不如自家人照顧的更好吧。」佳文說。「這也是我們覺得虧欠婆婆的地方,因為孩子讓他們兩地分居。」

佳文夫婦都是鐵定不要二胎的工薪族,女兒身上每月約5000元的消費已是負擔不輕,一旦懷孕在公司裡又會被貼各種「標籤」,生育期間工資減少至少一半。「我算是不錯了,產假期間每月還能有2500元,懷孕後我加了不少微信群,裡面一些媽媽產假都沒有收入,想生二胎的恐怕都不到5%。」佳文說。

也是因為經歷過回歸職場的艱難,「北漂」李可和佳文一樣堅決不要二胎。

「幾年前為了能在北京安居落戶,已經掏空了雙方父母的家底。兒子的日漸長大,幼兒園和各種特長班的花費也讓我們吃不消,還需要還房貸。」李可說。為了減輕丈夫的壓力和自己順利回歸職場,李可的公公婆婆從老家來到北京幫忙。四個大人一個孩子,擠在一套兩居室裡。

如果生二胎,就要換房子,車也要換大的,經濟重擔都壓在丈夫一人身上,老人年紀大了,照顧孩子的精力有限,李可自己又要面臨一場「職場斷裂」:「我好不容易熬出來了,肯定不會再入一次坑。」

與農村不同,在都市裡生活的年輕人與原家庭有著較為清晰的界限,距離不但加劇隔代照顧孩子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成本,在突出著情感連結的同時,也隱藏對養老的擔憂。

在縣城和鄉村裡,大家庭向新家庭透支性轉移資源的過程,同樣在都市流動的新中產階層中發生,雙方家庭不僅更有意願出巨資為下一代買房,也不惜千裡迢迢投入勞動力,為孩子照顧下一代。

鍾曉慧說:我們首先應追問,為什麼中國父母是這樣的境況?這與養老保障不足有直接關係,父母給成年子女買房、帶孩子,某種程度也是給自己投資一份親情和保障。

在城市裡買房實際也主要是男方及其父母的責任,這既是女性權利缺失的原因,也是結果——同農村一樣,城市女性在家庭和生育的付出,同樣要求與之平衡的房產以及它所確認的婚姻與生活穩定性——這種不平衡也會延伸到作為獨生子女的女方家長的養老問題。

從結婚到生育,從農村走向縣城再到都市,在過去的40年裡,這是兩條互相糾纏的路線,一代人的運行軌跡,都為下一代的未來打下基礎,成本也隨著這種流動越來越高。

在佳文和李可這裡,一代家庭的資源已經遠遠不足,不得不將兩代家庭的「生育總精力」緊密綁定在一起。

子宮保衛戰

文思在和《財經》記者聊了4個小時後趕回家,丈夫、保姆帶著哭得眼睛通紅的小女兒在電梯口列隊迎接。

文思32歲,是3個女兒的媽媽。每天晚上睡覺時,只有大女兒肯安穩的躺在床上,丈夫和她各自在客廳和臥室裡捉住盡力掙扎的「一隻」,交換幽怨的眼神:生這麼多,都怪你。

同樣是「北漂」,文思是少數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突破「生育總精力」稀缺狀態的媽媽。重點師範類大學畢業,結婚前曾是教育培訓機構的老師。雖然自己是高考的受益者,也從事教育工作,但她不想孩子再走這條路。

文思說,這樣的教育體系成本高昂,回報卻有限——以透支孩子學習興趣和動力為代價,通過各類打分體系的篩選,最終只能勉勵維持父母已經完成的城市化遷徙和階層提升。

《北京遇上西雅圖》開拍的2012年,文思動用家庭的部分資源,赴美國生產大女兒,一年後的春天,那部上映48天的電影以5.2億元的票房刷新了當時的國產愛情片記錄。同樣讓人們感興趣的是,眾多像文思這樣赴海外生子的媽媽們所鋪陳開來的故事背景。

一年半後,文思發現自己再次懷孕時已經12周,她和丈夫決定生下孩子。根本不符合計劃生育政策的「意外」讓她也沒有多少選擇,文思陸續在美國生下二女兒和小女兒。

他們的決定受到了父母的極力反對,在上代人心中,計劃生育思想根深蒂固,「他們都是知識分子,在國企工作,堅定地認為多生孩子是農村婦女愚昧落後的表現。」文思說。

文思的父親甚至給女婿打電話,希望他能以丈夫的身份阻止文思,丈夫的支持讓她感到欣慰:「子宮是她的,我憑什麼阻止?再說,我們有什麼權利決定一條生命的去留?」

儘管家庭條件算寬裕,3個孩子的養育壓力也是實際存在的,丈夫也因此辭職回家和文思搭檔帶娃。文思和丈夫「保衛子宮」的行動,並非情緒之舉,它還觸發了一個讓別人看來很意外的結果——成為文思創業的動力。

2015年,當時還是文思自己在家照看兩個女兒,她一周三次親自去北京新發地市場為孩子們選購食材,鄰居和朋友也找她代購,作為感謝往往會多付一些錢。文思發現,一周下來代購的盈餘已足以支付家裡的所有食物開銷。

這是一樁不錯的生意,她嘗試擴大規模,除了零散銷售也為一些超市和餐館提供果蔬生鮮。為了應對不斷擴展的業務,她在新發地租了一間冷庫,每天凌晨三四點她都要趕到新發地,親自挑選和進貨,安排工人包裝入庫再發貨,一直到早上九點多。

在生育這個問題上,文思的角度是「完整的女性權利」,圍繞在女性身上的認知乃至偏見和歧視,都在加重她們的生育負擔,家庭、職場與財產也都是它們發生的場域。

文思以媽媽的身份開始創業,不但理解了女性背負生育與職業的雙重艱難,也理解了企業主「左右為難」的局面:「男性員工不論是否有孩子,都會是一個完整的勞動力,如果女性員工有了孩子,那實際上只能算半個勞動力。」

社會輿論和傳統觀念同樣對已育女性帶來壓力。讓文思憤憤不平的是,丈夫抱著女兒出門散步十分鐘都能獲得小區居民的一致讚賞,她抱著女兒出門只會被誇獎「命好」,有一個願意帶孩子的老公。

「為什麼要求女性能顧家還得工作,都要是『超人媽媽』,丈夫只要不吸毒不嫖娼不家暴就是好丈夫了?」

文思總結,她身邊的多子女家庭大多具備三個特點,首先是夫妻雙方父母家庭能夠給予「錦上添花」的支持,至少不增加新家庭的養老負擔。文思的父母曾是央企職工,婆婆是醫院返聘的醫生,長輩們身體健康且擁有穩定的退休保障。其次是多子女家庭中丈夫都樂於參與到育兒之中。更重要的一點是,夫妻雙方至少一方擁有自己的公司,「生意可能沒有以前好做,但是底子還在、家裡沒有經濟壓力」 。這意味著更加豐裕的收入,能夠為「生育總精力」持續輸入資源。

對城市職場女性來說,工作與養育孩子之間的矛盾,是她們身上的主要負擔。要想城市女性的釋放生育信心,在鍾曉慧看來,公共政策及資源供給方面,存在兩個層面的缺失。

一個層面是政府,託幼(0-3歲)普惠型的服務體系處於稀缺狀態,市場的託幼服務價格非常高昂,因此需要個人和家庭投入很大經濟、人力、時間等成本。此外,社區互助也是目前國內沒有開發的託幼保障資源。「我幾乎沒有聽過在中國哪個城市裡的社區,父母之間互相幫忙帶孩子成為一個常規做法,但在韓國和英國是有這樣的志願互助組織,也有規模不大但是成形的社會組織提供育兒協助服務。」鍾曉慧說。

另一個層面是育齡女性在勞動力市場就業和晉升時受到歧視,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之後情況更嚴重。

鍾曉慧認為可以從三個方向探索。首先是補償企業用工成本,比如政府制定減稅、補貼措施,協助建立短期頂替輪崗制度等。「讓企業完全承擔責任,甚至譴責其不道德、不負責任的歧視女性並無助於解決問題。」其次是通過建立父親產假等激勵措施,鼓勵男性更多投入到家務勞動和兒童照顧之中,而不僅僅只是往家裡交錢的角色。

第三是全社會承認女性在家務勞動和育兒付出的價值,為女性提供切實法律保護和福利支持。比方,對有養育孩子壓力的母親發放兒童津貼、減免稅費,為女性重返職場提供各項支持、切實保證女性的就業機會等,對家庭付出的女性能夠獲得補償和幫助。

「當然還有其他思路,就是孩子的撫養及教育國家全包了,完全不需要夫妻來管。這只是理想狀態,並不現實。」鍾曉慧說。

相信媽媽們,相信生育力

20多年來,中國總和生育率一直是個「神秘」數字。

總和生育率是指該某國家或地區,婦女在育齡期間平均的生育子女數數量,2.1是公認的平衡指標,也就是說生育率保持在2.1,此族群的總人口將在一段時期內不會出現明顯的增減波動。

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向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發出號召:提倡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這份文件被認為是綿延近40年的計劃生育政策的起始。

郭志剛介紹說,上個世紀60到70年代,全國總和生育率在5到6之間,1982年的全國人口普查顯示,生育率已經降至2點多。1992年全國計劃生育委員會做過一次人口調查,但沒有公布生育率。

「我在一篇抽樣調查文章中看到,實測生育率只有1.5多一點。當時沒有人相信這個數字,如果不出現重大災害或者社會變動,生育率突然降低這麼多,大家更願意相信數據有誤。」就這樣,第一次生育率「塌陷」的信號被忽略掉了,郭志剛說。

從此之後,生育率就進入了長達20多年的「統計怪圈」。

從1995年開始,歷次的人口普查顯示生育率從1.46一路下降到1.047,但最終都被修正為官方統一發布的水平,先是十幾年不變的1.8,後來降到1.7,目前說是1.6。

「2007年的國家級人口發展戰略研究曾宣稱:未來30年總和生育率穩定在1.8的水平最好。其實,這個1.8沒有任何理論或者數據證明是最優生育率。只是在對現實生育率的不同判斷裡取了個『中庸』的估計,1.5太低,2.1又無法實現計劃生育的目標。」郭志剛說。「儘管我們早已進入低生育水平時期,但是政策仍聚焦人口控制,嚴重高估生育率,對低生育率的人口風險認識不足。」

2009年前後,彼時的計生主管部門曾謀劃要放開「單獨二胎」,後來又偃旗息鼓了。直到新一屆中央領導班子力推深化改革, 2013年11月才正式公布放開「單獨二孩」。

據郭志剛透露,在計生部門召開的會議中,一些人口專家強烈建議儘快全面放開計劃生育政策,在中央的及時推動下,這才進入了「全面二孩」的第二步調整。

在郭志剛看來,發達國家的經歷表明,生育率會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而下降。中國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的目標已經完成,現在面對嚴峻的少子老齡化挑戰,所以應立即全面放開生育限制。即使如此,生育率也很難回到2.1的世代更替水平,甚至連那個被認為適度的1.8生育率也很難真的保得住。

作為1979年參加過全國人口理論討論會,連任原國家計生委人口專家委員會6屆專家委員的資深人口專家,上海社科院研究員梁中堂對《財經》記者表示:計劃生育政策有兩個認知背景,一是農業社會耕地和生產率提高有限的背景下,人口將成為負擔,二是計劃經濟思維的延伸,認為人口是一種可被管控和分配的生產要素。

梁中堂認為,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這兩種固有的思維早就失去了它的立足點,首先是農業社會向工業化過渡過程中,生產率作為推動經濟的關鍵要素已實現幾何級數增長,其次是實踐也已證明市場是配置資源的更高效的方式。

現實已在變化,政策卻沒有及時調整。

尹成、佳文、李可和文思的經歷則是當下的「隱喻」: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即使兩代「生育總精力」綁定在一起,僅憑工薪階層的收入,婚配和生養一胎都已捉襟見肘,文思卻可以憑藉自己的創新和生產率的提高,生產和養育三個孩子。

郭志剛和梁中堂都明確反對諸如「生育基金」等鼓勵生育的建議,在梁中堂看來,這樣的政策與其說是鼓勵,不如說是另一種形式的強制:「你現在說是鼓勵,一旦進入政府工作體系,推行不下去怎麼辦?一定變成強制。」

梁中堂認為,生育率的高低是社會和經濟結構的結果而不是原因,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農業向工業的轉型,必然伴隨著人口大規模流動和城市化率迅速提升,只有人們在此過程中不斷提高收入、民生有基礎保障,對未來生活有穩定的預期,才能對生育率有正面影響。

在他看來,戶籍、就業、醫療、教育、養老等各個與生育相關的領域改革不徹底,農民或者後代進城可以務工、上學、就業,卻無法順利安居轉化成市民,市場配置資源難以起基礎作用,經濟增長乏力、社會結構失衡是低生育率的根本原因。

「人們的生育不是政府該管的工作,也管不了,經濟和結構合理了,老百姓對生活和未來更有信心,生育是很自然的結果。」梁中堂說。

(本文首刊於2018年10月29日出版的《財經》雜誌)

轉自財經網

相關焦點

  • 取消生育限制 為什麼中國人也不愛生孩子
    生育限制,甚至取消生育限制。2014年全年出生人口1687萬人,2016年與之相比的話,也只是增加63萬。而全國目前適合生育二孩的夫婦有9000萬對,也就是說目前實際生育二孩的只有1%左右。從總和生育率(一個婦女一生生的孩子總數)來看,全國也是呈現下降的態勢,這反映出婦女生育在降低。中國人口總和生育率到底多少?
  • 生育力也有「保質期」
    時間不僅會帶走年輕的容顏,還可能偷偷加速轉動「生育時鐘」,摧毀女性脆弱的生育力。生育力受年齡因素影響大女性的生育力是指產生卵母細胞、受精並孕育胎兒的能力,通俗說,就是成為母親的潛力。但這只是理想狀態,受生理、病理、環境因素等諸多限制,一些女性的受孕機率要小得多。年齡是影響女性生育力的主要生理因素。男性生育能力的「拐點」通常發生在40~45歲,而女性從30歲開始生育力就呈漸進式下降。研究顯示,與20~29歲時相比,35~39歲婦女的生育力降低了25%,40~45歲降低95%。這一現象不僅與卵子數量的逐漸減少有關,還受到卵子質量的影響。
  • 女性平均生育年齡已達29.13歲!誰偷走了她們的生育力?
    凍卵這一話題我們在之前的文章說過了,這次我們來聊聊,年輕人的生育困境:誰偷走了你的生育力?一、是誰偷走了你的生育力?  生活中,有很多方面都會影響女性的生育力:年齡、營養過剩或營養不良、不良生活方式如抽菸、熬夜、不吃早餐等、遺傳因素、各種疾病如甲狀腺疾病、性傳播疾病等、環境因素如從事電磁或輻射較高的工作。
  • 武漢低調試水未婚女性凍卵 專家建議放開單身生育限制
    武漢低調試水未婚女性凍卵 專家建議放開單身生育限制 2019-10-31 19:22:39 來源:新京報  |  作者:許雯客服向記者提供的批文顯示,湖北省衛健委曾下發一份「關於設立湖北省生育力保存中心的批覆」,同意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生殖醫學中心設立湖北省生育力保存中心。批文提到,湖北省生育力保存中心的主要職責包括「在省衛生健康委領導下,開展生育力保存工作」;「研究制定生育力保存中心技術標準、操作規範,為全省適宜人群做好生育力保存工作」;「推進湖北生育力保存領域科研及臨床技術的應用」等。
  • 綠色年輕態,保護生育力
    一方面,生育力喪失就不會有新生命產生;另一方面,沒有生育力,生命可以照樣生存!的確:在計劃生育的年代,生育孩子好像很容易,那點事不就是領個證,結了婚,就會無師自通有孩子唄。而現在,不孕不育發病率逐年走高,一對夫婦結婚幾年,沒有生出個孩子,簡直壓力山大嘛!
  • 男性生育年齡沒有限制?錯,出現這些信號是「紅色警報」,別大意
    執筆:明珠定稿:蘇子後據報導,全球年齡最大的新生兒父親是96歲,由此看來,男性的生育能力貌似可以伴隨一輩子,娛樂圈男明星中年得子、老來得子的新聞更是屢見不鮮;但是生活中,有些男性才三十出頭的年紀,卻患上不孕不育症,想要個孩子難於上青天,這是什麼原因呢?
  • 智特美國試管嬰兒:我國女性平均生育年齡已超過29歲,如何保住生育力?
    生殖專家一直強調女性黃金生育年齡在23~30歲之間,然而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女性的頭胎平均生育年齡已達29.13歲,已至最晚臨界點。
  • 關於男性生育力的誤區,看這一篇就夠了
    對於中國人來說,「吃什麼補什麼」的邏輯已經深深的印在了老一輩兒的生活哲學裡,雖然現代醫學已經告訴我們,這個簡單粗暴的邏輯根本是不存在的,但是依然有很多人對此樂此不疲。最經典的可能就是動物的鞭、腰子(腎臟)了。
  • 月經與生育力息息相關?你的生育力還好嗎?
    女人每個月,月經周期不規律的話,可能會影響你將來的生育力;每次月經都有痛經發生的話,會導致懷孕變難;而首次月經開始太早或來得太晚,同樣也會讓你生育力大大下降。因此,你將來生育力好不好的話,完全可以通過月經現狀來看出來的哦。
  • 男性和女性的體重對生育力有什麼影響?
    女性體重過重和生育力雌激素是女性的主要性激素,主要由卵巢產生,但體內脂肪細胞也會產生超過30%的雌激素。因此,正確的脂肪百分比遠比正確的BMI重要。因此,如果您沒有足夠的脂肪填充,您的身體將無法懷孕,這意味著即使進行生育治療也很難懷孕。體育活動的高或低水平都可能會對生育能力產生負面影響,而適度的運動則有益。刻苦訓練肯定會損害女性的生育能力。
  • 新冠病毒到底會不會影響男性生育力?看這一篇就明白了!
    比如獲取精液和血液標本,檢測男性生育力相關的一些指標。只有在設計合理的臨床試驗基礎上,獲取新冠病毒治癒的育齡期男性的標本進行檢測之後,才能分析新冠病毒是否影響男性生育力。有人可能會問:「照你這麼說,這兩篇研究還有什麼意義嗎?」當然有,因為它指出了一種「睪丸作為新冠病毒潛在攻擊靶點」的可能性,對今後的研究有一定的指引作用。
  • 做一個生育力評估就知道了
    孩奴已經成為當今的熱門話題,「生育危機」已經悄悄潛伏進育齡人群。很多的夫婦遲遲懷不上孩子,甚至大多數在經歷強大工作和社會壓力、環境影響、不健康生活方式等因素後,不知道自己能否生育、能否生出健康的孩子。什麼是生育力評估生育力評估也稱醫學生育力評估,主要是對有意生育的育齡夫婦,女性的排卵情況、輸卵管功能及卵巢功能和男性精液情況等進行系統多項的評估。根據系統評估後得出數據,以明確其生育力情況、其自然生育的可能性、生一個健康寶寶的機率。生育力的評估,主要來說就是指評估保護女性的卵巢功能。
  • 女生若有這「3個」明顯特徵,說明「生育力」很強,容易接「好孕」!
    現在有很多備孕中的夫妻,備孕很長時間都沒有動靜,而有些夫妻,很容易就懷孕了,這可能與生育力也有一定的關係。今天 女小編要說的是,生若有這「3個」明顯特徵,說明「生育力」很強,容易接「好孕」!
  • 久備不孕,生育力檢查有「奇效」
    例如做試管嬰兒需要男女雙方都來檢查,因為導致不孕不育的原因男女雙方各佔30%左右,所以一般建議,男女雙方一起來檢查,方便查明原因久備不孕,生育力檢查有"奇效"在我國,每8對夫妻,就有一對夫妻不孕不育。什麼是不孕不育?一對健康的夫婦在經過一年正常的、未採取避孕措施的性生活後仍未懷孕,則診斷為不孕不育症。武漢康健婦嬰醫院專家弓愛東指出,如果夫妻二人久備不孕,不妨進行生育力檢查。
  • 最佳生育年齡多少歲?高齡產婦如何避免風險?
    一、年齡對女性生育力的影響  從生理角度來講,女性25~29歲,生育能力處於最佳狀態,是生殖力最為旺盛的階段,有利於下一代身體健康。  錯過了最佳生育年齡對生育力有什麼影響?女性在25歲時,半年內妊娠率達60%,30歲後則降至30%以下。而不孕率在29歲前約為10%,30歲後則升為15%以上。
  • 女性生育力下降怎麼辦?如何保護生育力?
    原創 池豐麗 女性生育力,是指女性能夠產生卵母細胞、受精並孕育胎兒的能力,通俗地講就是女性每個排卵周期妊娠成為母親的潛力。生育力下降一般開始於絕經前10-15年,除去男方因素及女方解剖結構、免疫等因素,與女性生育力息息相關的是卵巢功能。
  • 過度透支女性生育力的行為有哪些?你中了幾個?
    在生育力不斷下降,不孕不育率持續走高的當下,除開病理性或者先天性原因,其實很大一部分都是後天的不良行為引起的。這時候就該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畢竟再健康的身體也禁不起自己的揮霍透支。相愛的夫婦倆一心一意想要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孩子,但是卻要經歷許多挫折和考驗,那麼到底是哪些行為透支了女性生育力呢?
  • 解讀提高生育力的幾大誤區
    對於中國人來說,「吃什麼補什麼」的邏輯已經深深的印在了老一輩兒的生活哲學裡,雖然現代醫學已經告訴我們,這個簡單粗暴的邏輯根本是不存在的,但是依然有很多人對此樂此不疲。最經典的可能就是動物的鞭、腰子(腎臟)了。
  • 女性腫瘤患者生育力保存希望-凍卵
    20幾歲的林林還沒來得及結婚生子,就被告知得了急性腫瘤需要進行化療,這樣的化療對女性卵巢功能和生育能力有著不可逆的影響,經過這一次的化療,林林可能永遠失去做媽媽的機會。正在絕望時候,閨蜜跟林林提到華孕寶做試管可以先把卵子冷凍起來,保存生育力。
  • ...上海市人類生育力保存中心在我校附屬婦產科醫院正式揭牌
    日前,上海市人類生育力保存中心在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掛牌成立。今後,像曉雯以及與她相類似的患者,會有更好的診療選擇,可以提前規劃生育力保護措施,不僅可顯著緩解各種治療造成的卵巢早衰症狀,甚至還有可能孕育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