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勞動能淨化身心,也有人說,不是自願的勞動也沒用
大學開設勞動課,你怎麼看?
金羊網訊 記者王倩 實習生 吳碧彤 通訊員 肖建喜報導:為響應全國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運動,廣州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在本學期新開設了本科生勞動課,並於近日進行了首次課程嘗試,近百名師生參與了這次的勞動課。
大學生在勞動課上付出的時間精力是否對大學生自身發展有價值?增加大學生額外的體力勞動是否僅僅是「為了勞動而勞動」?廣中醫給出了明確的實踐,但記者調查發現,多數高校在這個問題上仍沒有找到合適的操作方向,大學生如何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無疑是「道阻且長」的。
體驗式課程勞動與專業相結合
記者了解到,當天勞動課的內容主要是為校內專門種植中草藥的時珍山清理雜草和外來入侵的植物。10月29日下午,一群大學生身穿紅色背心外套,戴著白色手套,拿著鐮刀鋤頭在山坡上清理雜草,老師們也和學生一起「大展身手」,剪枝割葉鋤草不在話下。茂密的雜草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勞作被清理乾淨,栽種在山坡上的各種中草藥整整齊齊地呈現在大家面前。
為了保證本次勞動課能安全開展,中藥學院事先在時珍山做好了滅蛇除害的工作。在勞動過程中,老師先對學生進行一定的知識講解和指導,如介紹該區域中藥草名稱、作用及其現在的加工成品,雜草的生長習性等,告訴大家辯別中草藥和雜草以及正確安全使用農具清理雜草的方法,而後學生們才開始進行勞動工作。
勞動課結束後,學生普遍對這次勞動課的體驗感覺較好,除了動手勞動,他們在勞動過程中了解到更多的中藥草和有害植物,這對於專業學習是一次很好的實踐機會。此外勞動課還拉進了班級同學之間的聯繫,促進了師生交流。「我們城市裡的學生也因此有機會多接觸自然,體驗農耕生活。」大一學生劉嘉業說。
勞動課納入綜合素質學分考核
據了解,廣中醫大學中藥學院計劃對校內的時珍山和藥王山進行專門的建設工作,於是該學院的勞動課便被納入到山體的養護工作中。由學院設立的勞動部主要負責,以班級為單位制定詳細的區塊養護安排,要求各班級定期參加養護和衛生勞動,每月對班級所屬區塊的養護和衛生情況進行打分,每學期進行一次優秀勞動班級評比,每年進行一次勞動達人評比。
中藥學院黨委副書記陳其煌表示,目前中藥學院先將勞動課納入綜合素質學分進行考核,規定學生勞動一定的時間可獲得勞動課的綜合素質學分。勞動課制度將課餘勞動與專業教育相結合,讓學院學生都能每學期在藥王山和時珍山勞動2次以上。「每次勞動課就四十五分鐘,一個學期兩到三次,我想這對學生來說壓力不會太大。」陳其煌說道。但是他另外指出,勞動課是廣中醫大學課程設置發展趨勢,未來該校的本科生都需要修習勞動課,具體的安排和要求尚在籌劃中,中藥學院的勞動課也會按照學校教務處的實施方案進行調整。
學生觀點
大學生已成年不需要強制勞動
據記者了解,目前設置勞動課的大學寥寥無幾,更多的同學表示自己只在小學的時候上過勞動課。那麼在大學設置勞動課是否有需要呢?
來自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大二漢師專業的林同學表示,勞動課的作用是在於教育參與課程的人學習勞動技能,養成勞動的意識習慣。但對於已成年的大學生來說並沒有這樣的需要,大部分大學生並不是好逸惡勞或是不會勞動的人,日常生活中也有勞動的時候,如打掃宿舍,做家務等。
而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大二的葉同學則認為,有體育課可以強身健體,有毛概思修馬原等公共課程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加上大學生在學業、工作等方面的負擔已經很重了,不應該再設置勞動課增負。
但直接參與了除草勞動課的大部分學生則認為自己是有收穫的,他們認為勞動課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勞動意識和生活經驗,也能為學校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這兩座山也不止是我們學院的,也是屬於學校的屬於大家的,通過勞動課讓它變得更好也是為校園奉獻一份力嘛!」廣中醫學生阮詩誼說。
「相比於普通的志願勞動服務,勞動課的主要意義在於能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到勞動中,把部分參與變為全體參與,提高整體的勞動意識和勞動經驗。」陳其煌說道。
專家意見
純任務式勞動或許會事倍功半
在記者隨機向各高校的學生採訪時,受訪學生對於增設課程先是持懷疑和警惕的態度,但對與專業相關的課外實踐卻比較歡迎。
學生們提到,部分技能型的專業可以面向社會進行公共服務勞動,如護理學院的學生可以到社區為老人進行日常護理,臨床專業的學生可以提供針灸等服務。但對於偏理論型的專業,希望能找到適合的勞動形式。
華南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王萍老師認為,中藥學院的勞動課只是個例,一般的勞動課性質仍舊以純體力勞動為主,比如清掃校園衛生,對這樣的勞動課王萍並不贊同。「首先,社會是具有勞動分工的,大學生在校的主要任務在於腦力勞動,學好專業知識才能在自己的領域內有所建樹,創造社會價值,而勞動課就相當於給了學生附加的任務。其次將勞動作為課程,用一定的標準進行評判,學生的收穫有待商榷。」
對於如何提高學生勞動意識和能力,王萍舉了另外一個例子,目前有些中小學開設了「農課」,將學生帶到農村生活一周進行體驗式勞動,這種體驗式的勞動比起任務型勞動有著更好的效果。王萍認為,專業教育與體力勞動並不是能夠融合的概念,兩者目的不同,強行結合難免會事倍功半。
延伸閱讀
華附:學農是學生一輩子的人格收穫
學農是廣州中學生的一項傳統實踐活動,也是華師附中學生的必修課。組織學生深入農村學農,華師附中至今堅持29年,其間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學校為找到原生態的村莊,還「三遷」基地。
華附校長姚訓琪在接受金羊網專訪時表示:「我覺得華附真正特別之處在於幹了很多無關功利的事,比如堅持學農29年。因為我們認為,這種經歷和感受,通過親身實踐體驗到的挑戰與勇氣,對土地和農民的了解和感情,對學生來說都是一輩子的人格收穫,這就是現在所流行的『核心素養』。」
編輯:Giab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