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又稱《書》或《書經》,是中國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歷史文獻。《尚書》在漢武帝時被列為儒家五經之一,是科舉取士的必讀之書。《尚書》所錄,為虞、夏、商、周各代典、謨、訓、誥、誓、命等文獻。其中「典」是重要史實或專題史實的記載;「謨」記君臣謀略;「訓」是臣子開導君主的話;「誥」是勉勵的文告;「誓」是君主訓誡士眾的誓詞;「命」是君主的命令。今日知行君精選《尚書》20句,與各位共享。
1.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
【出處】《尚書商書太甲中》
【釋義】 天降的災害還可以躲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則無處可逃。
2. 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
【出處】《尚書商書說命中》
【釋義】 做事情,就要有準備,有準備才沒有後患。
3. 不役耳目,百度惟貞。玩人喪德,玩物喪志。
【出處】《尚書周書旅獒》
【釋義】 不被耳朵和眼睛等感官欲望所役使,百事的處理就會適當,把心思放在戲弄人上就會喪失道德,把心思放在玩弄器物上就會喪失大志。
4. 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
【出處】《尚書周書君陳》
【釋義】 一定要有所忍耐,那才能有所成;必定要有容納的雅量,道德才會廣大。
5. 滿招損,謙受益。
【出處】《尚書虞書大禹謨》
【釋義】 自滿就會招致損失,謙虛才能得到益處。
6. 德日新,萬邦惟懷。志自滿,九族乃離。
【出處】《尚書商書仲虺之誥》
【釋義】 德行日日更新,萬國也會歸附;如果驕傲自滿,親戚也會疏離。
7. 夙夜罔或不勤,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出處】《尚書周書旅獒》
【釋義】 早晚不努力勤奮地工作,不注意小節和作風,終究會掩蓋或否定自己的成績和功勞,損害大德。這猶如造九仞高的山,只因差一筐土而無法成功。
8. 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
【出處】《尚書周書周官》
【釋義】 積德做好事的人,心地坦然,無憂無慮,事情會一天比一天順心。弄虛作假幹壞事的人,用盡心機,藏奸飾偽,處境只會越來越窘迫困難。
9. 樹德務滋,除惡務本。
【出處】《尚書周書泰誓下》
【釋義】 培養高尚的品德,應循序漸進,潛移默化,不斷提高;剷除邪惡必須雷厲風行,果斷堅決,除惡務盡。
10. 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出處】《尚書夏書五子之歌》
【釋義】 對待人民只能親近,不可怠慢。人民是國家的根本,人民安居樂業,國家才能安寧。
11. 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為善不同,同歸於治;為惡不同,同歸於亂。
【出處】《尚書周書蔡仲之命》
【釋義】 上天對人沒有親疏之分,它只佑助德行高尚的人;民心向背沒有定規,它只歸附仁愛之主。做善事的方法雖然各不相同,結果卻都會達到安治;作惡的方法雖然也各不相同,但結果都會走向動亂。
12. 好問則裕,自用則小。
【出處】《尚書商書仲虺之誥》
【釋義】 遇事多問的人就會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自以為是、剛愎自用的人只會使自己的知識貧乏。
13. 百姓不親,五品不遜。
【出處】《尚書虞書舜典》
【釋義】 百姓之間互不親近,提倡尊老愛幼也不會順利。「五品」謂「五常」,所謂「五品」,是指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五種關係。
14. 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
【出處】《尚書商書伊訓》
【釋義】 對於別人不求全責備,檢查自己總覺得像是有某些不足。 這兩句話是說,對於別人不應該過於苛求,要看到別人的長處和優點,而對自己則應嚴格要求,要經常分析自己的不足,這樣才能修得謙虛謹慎的美德,既能學到別人的長處,又有助於克服自身的缺點不足。
15. 舊染汙俗,鹹與維新。
【出處】《尚書夏書胤徵》
【釋義】 久染惡習而本無噁心的人,都可以給予改過自新的機會。
16. 靜言庸違,象恭滔天。
【出處】《尚書虞書堯典》
【釋義】 花言巧語,陽奉陰違,貌似恭敬,實際上是對上天輕慢不敬。
17. 人而不學,其猶正牆面而立。
【出處】《尚書周書周官》
【釋義】 人如果不學習,就像面對牆壁站著,什麼東西也看不見。現常用「牆面而立」比喻不學無術。
18. 心之憂危,若蹈虎尾,涉於春冰。
【出處】《尚書周書君牙》
【釋義】 心中懷有深深的畏懼,就好像踩著了老虎尾巴和在春天即將融化的薄冰上行走一樣。蹈虎尾和涉春冰,都是比喻身臨險境的。現常用「虎尾春冰」比喻處境非常危險。
19. 知之非艱,行之惟艱。
【出處】《尚書商書說命中》
【釋義】 懂得道理並不難,實際做起來就難了。
20. 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
【出處】《尚書虞書大禹謨》
【釋義】 沒有根據未經考查的話不要聽,沒有徵詢過意見的謀劃不能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