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是我國最早的政事史料彙編。基本內容是虞、夏、商、周君王的文告和君臣的談話記錄,反映了上古華夏文化的各個不同側面,是學習和研究我國上古史和古代文化的重要文獻。
《尚書》最早只叫做《書》,漢代稱《尚書》,意為「上古之書」。後來,儒家把《尚書》尊奉為經,所以又稱《書經》。
△ 「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尚書》,嶽麓書社出版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學習《尚書》,先要了解它的各種版本和傳授情況。
《尚書》大約在先秦就有定本,《論語·述而》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可知早在春秋時代孔子就把《尚書》作為儒家講習的主要課本。《莊子·天下》也說:「《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縉紳先生,多能明之。」證明先秦的一些知識分子讀過《尚書》。政事史料的篇目本來很多,漢代的《緯書》說有3240篇,《漢書·藝文志》記載孔子刪為一百篇。這個百篇本就是《書》的最早選本。
到了漢代,《尚書》的選本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今文本,一個是古文本。
今文本《尚書》由伏勝傳授。伏勝,史籍多稱為「伏生」,「生」是古代對有學問人的尊稱。《史記·儒林列傳》說:「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其後兵大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於齊魯之間。」伏生曾經擔任秦的博士,他的《尚書》是秦王朝的官方定本。伏生講授時是採用當時通行的隸書寫的,所以叫今文《尚書》。又因為這個隸書寫定本是伏生傳授的,也稱「伏生本」。
漢代《尚書》的另一個本子是古文本《尚書》。《漢書·藝文志》記載,漢武帝末年,分封在孔子家鄉的魯恭王劉餘在拆除孔子住宅時,發現了一部《尚書》,共有四十五篇。因為這部《尚書》是用先秦古文字寫的,所以叫做古文《尚書》,又因為這個本子是在孔子住宅的牆壁中發現的,也叫做孔壁本,或壁中本。當時,孔子的十一世孫孔安國對這部古文《尚書》進行研究,他發現四十五篇中有二十九篇和「伏生本」基本相同,另外多出了十六篇。孔安國用隸古字寫定,送到官府。孔安國又作了傳,碰到巫蠱事件,不得奏上,只是私自傳授,在民間流傳。
西漢傳授伏生今文《尚書》的主要是歐陽高、夏侯勝和夏侯建三家。《漢書·藝文志》記載漢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劉向曾用皇室書庫所藏的古文《尚書》對照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經文,僅僅有七百多字不相同,脫了六七十個字。可見,兩個版本的差異並不算大。
今文《尚書》在漢代始終立於學官,因而今文《尚書》一直是官方規定的標準讀本。古文《尚書》只在民間傳習,雖在西漢末年經劉歆力爭立於學官,但東漢初年又被取消了。後來,經杜林、賈逵、馬融、鄭玄等著名學者的提倡,逐漸在學術界取得了優勢。到了魏文帝曹丕時,古文《尚書》又重新得到國家承認成為官學。西晉「永嘉之亂」,今文《尚書》失傳,剩下就只有古文《尚書》了。南北朝時,古文《尚書》仍然盛行,到了隋唐,又竟被偽古文《尚書》取而代之了。
東晉元帝司馬睿執政時,豫章內史梅賾(或作梅頤)向朝廷獻了一部《孔傳古文尚書》,分四十六卷,計五十八篇,除《舜典》一篇外,每篇都有孔安國的「傳」,書前還有孔安國寫的《尚書序》。漢代傳下來的百篇書序,也根據時間先後分別插在各篇篇首或篇末。據梅賾說,《孔傳古文尚書》是魏末晉初的學者鄭衝傳下來的。鄭衝怎樣得到的,梅賾沒有說明。由於傳授無稽,後代學者又考定為偽書,這個本子就叫做偽古文《尚書》本。
《孔傳古文尚書》出現不久就立於學官,從東晉到隋唐,大多數學者堅信這就是真正的孔壁古文《尚書》和漢代孔安國作的「傳」,陳朝的大學者陸德明的《經典釋文》替它作「音義」,隋朝的重要學者劉炫和劉焯替它作「疏」,在學術界漸佔優勢。唐初制定《五經正義》,又採用了《孔傳古文尚書》為底本作《尚書正義》,為官方定本,公開頒行。後來,宋人又把它編入《十三經註疏》,一直傳到今天。因此,偽古文《尚書》本就成為《尚書》的最後定本了。
我們今天看到的本子就是梅賾所獻的偽古文《尚書》本,從宋代的吳棫開始,歷代學者對它的真偽進行研究,發現它真偽雜糅。一致認為:大禹謨、五子之歌、胤徵、仲虺之誥、湯誥、伊訓、太甲上、太甲中、太甲下、鹹有一德、說命上、說命中、說命下、泰誓上、泰誓中、泰誓下、武成、旅獒、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周官、君陳、畢命、君牙、冏命,這二十五篇都是偽的,另外,孔安國的《尚書序》和《孔傳》也是偽造的。這些真偽雜糅的情況,我們要特別注意。
《尚書》記載了虞、夏、商、周的重要歷史人物、歷史傳說和歷史事件,比如堯舜禪讓、鯀禹治水、商湯伐桀、盤庚遷殷、武王伐紂、營洛治洛、周公攝政、平王東遷等等,為《左傳》《史記》等史書的寫作提供了珍貴的原始資料。司馬遷寫作《史記》曾大量引用。《史記》的《五帝本紀》《夏本紀》《殷本紀》《周本紀》以及《魯周公世家》和《宋微子世家》等篇目,就全文引用了《尚書》的《堯典》《皋陶謨》《西伯戡黎》《洪範》《金縢》《微子》等十一個篇目。可見,《尚書》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尚書》各篇內容豐富,涉及了虞、夏、商、周的天文、地理、官制、禮儀、教育、刑法、典章制度等範圍廣泛的領域,反映了封建社會政治制度、宗法思想、倫理道德、哲學觀點逐步形成的歷史過程。我們學習和研究古代文化不可不閱讀《尚書》。
《尚書》保存了許多古詞古義。例如:在,訓「觀察」,又訓「終」;於,訓「代」,又訓為嘆詞;格,訓「度量」,又訓為「來」;時,訓「是」,又訓「善」;作,訓「始」,又訓「立」;矧,訓「況」,又訓「又」;若,訓「善」,又訓「如此」;「越」和「惟」,都是發語詞,又都是連詞;等等。《尚書》二十八篇還反映許多古代語法特點。它很少使用句末語氣詞。例如,《西伯戡黎》「我生不有命在天」句是個反問句,卻沒有表示反問的句末語氣詞,《史記·殷本紀》引作「我生不有命在天乎」,加了一個「乎」。它的主動句和被動句在形式上沒有什麼區別。例如,《禹貢》的「禹錫玄圭」句,《史記·五帝本紀》作「於是帝錫禹玄圭」,原來是個被動句。《尚書》二十八篇中「者」字結構還沒出現。例如:《堯典》的「下民其諮,有能俾義」,《史記·五帝本紀》作「下民其憂,有能使治者」。上述這些語言特點,都是研究上古漢語的重要語言材料。
我們現在學習《尚書》,初學者可以採用今注今譯的讀本。對於研究者說來,除了採用今注今譯的讀本,還要根據不同的要求選讀歷代《尚書》研究的重要著作。《尚書正義》就是最重要的一部。它選用《孔傳古文尚書》作為底本。「注」雖然不是漢代孔安國寫的,但作為魏晉人的傳注仍有很重要的學術價值。唐代孔穎達的「正義」,主要根據劉炫、劉焯等人的舊疏,旁及南北朝後期以來諸家註疏,斟酌取捨,增簡削繁,是魏晉以後唐以前《尚書》註解的總匯。這類著作還有宋代《尚書》注釋的代表作蔡沈的《書集傳》,清代《尚書》注釋的集大成者孫星衍的《尚書今古文註疏》,近人曾運乾先生的《尚書正讀》等。此外,清人閻若璩的《尚書古文疏證》,王先謙的《尚書孔傳參正》等都是應該參考的。至於想了解《尚書》有關專門問題,可以閱讀陳夢家的《尚書通論》、蔣善國的《尚書綜述》等。
我們現在學習《尚書》,要重視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結合精神文明建設,弘揚民族的傳統美德,振奮民族精神。《尚書》中提倡的明德、修身、團結、進取、勤勞、節儉、愛民養民,這些思想對於我們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設仍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來源:嶽麓書社】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