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大和,字原中,號勵峰。明正德二年(1507年)出生於莆田縣崇福裡礪山(今秀嶼區月塘鄉前康村)。明嘉靖十四年(1535)考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後升遷南京工部尚書。
康大和,少年聰穎,篤志好學,被人譽為「神童」。他七歲喪父,靠母親的針線活賴以維持一家四口人(哥、寡母、爺爺)的生活。為使家庭有個出頭之日,母親死活要把大和培養成人,先後送大和到水頭朱子宮和赤岐獅子峰等地去讀書。康大和小時因患天花、麻臉,其貌不揚,在學校裡也常受同齡人取笑、捉弄,因此,他立志日後要出人頭地,在學堂裡比他人更加發奮,學業上都是名列前茅,頗受老師器重。
康大和出生於貧苦家庭,自幼聰明好學。父母為了生計,日常勞作于田間,無暇照顧大和讀書生活,便把他寄居於赤岐鐵爐姥姥家裡,在赤岐山獅子洞讀書。 確實功夫不負有心人。大和中了進士,官至工部尚書。與他正因為他的聲譽顯赫,在當時影響久遠。故演繹了諸多與他相關的神話般的故事和傳說。 據傳一,明正德年間的一天,大和的父親到水墩頭放鴨,在水塘邊拾到一小布袋,打開一看,竟是一堆白花花的銀子。他心想,從布袋的外表看,雖然銀子數量不算很少,但也不像是富裕人家丟失的。倘若是丟失銀兩的人因家裡有難事而向他人借的,或是----,該會多著急啊!於是,他便頂著烈日從近晌午等到午後影斜杆餘,才見到一位中年漢子臉帶愁容,滿頭大汗的來到水塘邊,張望一番,長嘆一聲:「天啊!這可是要我家三條命呀!」大和父親細查那漢子的表情後,忙上前詢問情由,方知漢子是賣兒湊錢為母治病。再細心盤問漢子丟失銀兩的數量及銀袋的顏色特徵,都講得一絲不差。為了慎重起見,兩人又到水塘邊的水頭宮,請宮裡的神靈見證。當即歸還銀兩。那漢子感激涕零,連聲稱道:「感謝恩公。你如此善德之人,家道必發,神靈佑之!」水頭宮慈濟公為大和之父的善德所感動,便奏知天庭。玉帝嘉其善行,並考康家已積德數十年,便命慈濟公轉世康家。不久,大和問世了。 大和出生四個月後,背突生毒瘡,難以治癒。後有一遊醫指點,需用古木之雲土(昆蟲的土巢)塗之。大和的的父親放鴨常在水頭宮歇腳,見慈濟公神像背後有雲土,便取來和水塗在大和患處,數日背瘡即愈。與此同時,村民們發現慈濟公神像全身金漆脫落,甚為驚奇。後得知大和醫瘡之事,方知是神靈的報應,都說:「康家積德,這是慈濟公轉世投胎康家。此子必成大器。」
康大和在獅子巖洞讀書時,在先生的悉心教導下,學業大有精進。但他學而不厭,總是早晨天蒙蒙亮就起床讀書,傍晚才肯收筆。而晨晚霧氣大,光線差,時時幹擾他的攻讀與寫作。因此,心裡一直盼望著獅子不要再吐霧,能給他自己以明朗的讀書環境。想得久了,他就把自己的願望作了一副對聯,揮筆了下來:「石室降自天我倚白雲驅獅子,瑤池生於海君看綠浪醉龍王」。然後貼在石壁上。先生觀之,大讚奇才。小小年紀就能作出如此氣壯山河的聯句,真是貴人。果然,感動了獅子巖的靈氣。自此洞巖晨晚再也沒有霧氣了,明朗如晴空。獅子巖洞成了一處讀書的好去處。
康大和知識淵博,治學嚴謹。著有《礪峰集》若干卷。被朝廷譽為一代宗師。他為官清正,勤政愛民,為人樸素憨厚,不事喪舉,其道德文章為世人所推崇。因此,後人為他興建尚書祠、侍郎祠、光祿祠、孝廉祠和太史坊、文華應制坊、乙卯進士坊。現莆田城廂區文獻路華園巷林氏家族為其重修的宮保尚書康祠門壇,仍引用明神宗皇帝御賜對聯:「勳業敢華夙負三朝重望,文章道德允為一代宗師」。
康大和從小聰慧好學,長大後,已是詩詞歌賦樣樣精通。被當地尊為儒人。有一次,大和賣菜路過黃石華東地界,遇到因當地人正在大路中搭設戲臺而擋住去路,便責問為何如此做法。當地人卻說,華東村從來就如此搭臺唱戲。並請來一位長者。那長者不把大和看在眼裡,有意殺殺他那不知天高地厚的傲氣,對大和說:「今天是觀音大士、三一教主、魁鬥星君和關聖帝君的慶誕,你若能把四位神聖都融入對聯裡,且都作得工整、文雅,令人佩服,我們立即拆去戲臺,永不佔路,絕不食言。若作不好,你就調頭回去。」大和若一小思,揮毫寫道:「金蓮開夏午,鐵筆點春秋」。其對聯引用「金蓮」、「夏午」、「鐵筆」和「春秋」分別寓意以上四位神聖。眾人一看,齊聲贊絕。當地人立即拆塔讓路。他寓意深厚的對聯自此沿用於今。
康大和家距省城考場較遠,在一次赴考中差點誤時,他剛到考場門口,差役正欲關門,大和急忙飛步跨入大門,差役不準。因雙方大聲爭辯而驚動了一位考官,那考官見大和相貌平平,欲於文採喝退他說:「你要想進考場,得先過我這一關。」大和籤允。考官不無輕視地出了上聯曰:「急水流沙粗在後」。大和一聽,明白考官是瞧不起遲到者,以此來諷刺自己。他略一沉思,從容對道:「狂風揚谷破先行」。考官心喜,便令其進場參考。放榜時,他以可喜的成績名列第八名舉人。於明嘉靖十四年(1535)考中了進士。
嘉靖二十年,康大和補任同考試官及預修金典。嘉靖二十八年,他主持順天府,與官宦贊同事,其錄文多出於和之手,故深得皇上信賴,遂遷任右春訪石諭德。嘉靖三十二年,主持會考試舉,是年遷升侍講學士,視院篆。正因為他為官清廉,兢兢業業,奉公無私,才有如此快捷的晉升。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帝念大和視篆勤讀,詔升大和為南京禮部侍郎,在禮部八年,他奉公職守,廣受好評,卻沒有升遷,他以為自己這一生已無可為,曾作《拙官賦》以自嘲和明志。誰知,賦剛出,升令至,康大和又被晉升工部尚書。當時任工部侍郎的林庭機是大和的同年進士,又是同鄉,兩人志趣相投,很合得來,很快成為摯友。一日,大和偶對庭機聊起當年九鯉湖祈夢之事,林聽後頓有所悟:「你名大和,夢見和尚在書寫,連起來不就是『和尚書』了嗎?由此看來,你官至尚書,九仙早有啟喻,只是我們一時不懂罷了。」庭機的圓夢之解,大和甚是心悅誠服。 當時,嚴嵩攬權,結黨營私,把持朝政,康大和秉性耿直,絕跡權門,始終不肯去拜訪、巴結,被嚴嵩等人晾在一邊不用,將近二十年,未再獲升遷。 不久,嚴嵩黨羽指摘政事,暗地裡想整他,大和有所覺察,他厭惡官場上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生活,毅然上疏引咎乞骸歸鄉,但帝未允。次年,大和再次上疏,陳辭懇切,帝知大和去意已決,遂不再阻攔,準於告老。 大和致仕時年方六旬。幾年後,同是工部尚書的林庭機亦致仕回莆,他們二人共倡詩社,專邀裡中耆宿入社,人們又把這個書社稱作「尚書社。」他一生著有諸多書籍。興化郡守呂一靜,還請康大和等幾位飽學之士,續修郡志《興化府志》。
康大和生前在家鄉莆田前康村帶頭興建「莆田礪山康氏大宗祠」。清末民國初期,康氏大宗祠倒廢。2012年初,廣大族人踴躍捐資一百多萬元,重新修建。讓一座嶄新的大宗祠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2013年,經上級有關部門批准,福建莆田前康村「康大和」歷史遺蹟入選莆田市文物保護單位。
為了進一步弘揚康氏優秀文化,莆田康氏族人正在著手計劃在前康村建設「康大和」紀念堂。廣泛宣傳康大和的高尚情操。從而展示莆田歷史名人的風採。把前康村建立成莆田的「歷史文化村」。
南通殿坐落於月塘鄉前康村的烏龜山山麓。這裡原本是一片荒漠的山地,因山上有一古塔,故被稱為「塔庵埔」。 據說,在明代以前,當地村民在海邊建一座石塔,並立庵蓋廟,名曰「塔庵廟」。明代以後,在其周圍又相繼建起龜山寺、塔平堂、萬福亭、南通殿、圓明殿等廟宇。其中南通殿居於整個建築群的中心位置。敬奉玉皇至尊等神像。 明朝隆慶二年(1568),時任南京工部尚書的裡人康大和在這裡為其祖父立建:「誥贈通議大夫南京禮部右侍郎毅庵康先生墓道」碑,碑座立有一隻石龜。一方勝地因名人而顯,此後,塔庵埔的廟宇便聞名於東南沿海,香火也日臻旺盛。
大石碑上方是「雙龍戲珠」鑲嵌「皇明」二字。
大石碑中間是:「誥贈道議大夫南京禮部右侍郎毅庵康先生墓道」
大石碑右邊是:「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年家晚生永新尹臺書」
大石碑左邊是:「隆慶戊辰仲冬吉日 南京工部尚書 孫男大和立」
祖墓的墓室在前康小學旁邊。
康尚書夫人姓崔,崔氏的娘家在鄰近的蚮前村(礪山),康尚書為嶽父嶽母立的兩塊大石頭墓碑,還豎立在蚮前小學後面的"潮舞宮"兩側。
東邊的這塊是:上方為"祥雲朝陽"兩旁刻"皇明"二字。中間為"礪山壽官恆齊崔老先生之墓"、右側為"隆慶六年歲壬申菊月吉日"、左側為"南京工部尚書婿康大和立"。
西邊的這塊是:上方為"大明"二字,沒有圖案。中間為"進士崔儀暨烈配陳氏文惠墓"。這一塊是鄉人所立,說明康尚書的嶽父叫崔儀、嶽母叫陳文惠。
因積勞成疾,康大和於萬曆五年(1577年)病逝,享年七十歲。墓葬華亭鎮雲峰村山中,規模宏大,工藝精湛,有石翁仲、石虎、石馬、石羊等。以寄予後人對「一代宗師」的無限崇敬和懷念。
康大和歷經仕途變幻、人世滄桑,他不戀棧權位,急流勇退,體現出士大夫應有的傲骨與節氣。嘉靖卅三年(1554),因內兄病逝回鄉奔喪期間,康大和探親重遊九鯉湖。他回憶當年乞夢的情景,歷歷在目,不禁提筆留下詩句:二十年前此地遊,湖光山色兩悠悠。
此日重來湖上望,松風吹雨浪花浮。
蓬萊勝景無今古,藥爐丹灶翻龍虎。
遊人已許探玄機,名利紛紛何足數。
我今到此意何如,欲行俗慮漸消除。
玉堂金馬竟何益?欲行不行空躊躇。
君若不見錢若人,學士勳名高太史。
又嗟不見陳希夷,終南高臥老明時。
又夫出處非無意,火滅字畫豈相疑!
急流勇退真同調,試向仙翁一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