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晚,開心麻花表演的小品《佔位子》,講述了小學開學時幾位家長使出渾身解數為孩子佔「C位」的故事。因為教室的座位被分為「學霸區」「休閒娛樂區」「養老區」和「隔離區」,家長們想讓自家的孩子在學業上更好,便在家長會開始之前搶佔C位。
一個原本為博觀眾一笑的喜劇節目,卻在笑過之後引發了很多人的強烈共鳴,更引發了關於教育的感觸與思考。
孩子的座位問題,一直是不少家長比較關心的事,尤其是低年級孩子的家長。常有家長以孩子的注意力、視力等問題為原因,或直接或委婉地向老師提出安排前排座位的要求。
事實上,孩子的座位本是一件小事,卻成為一個困擾眾多家長的「大問題」,可見,家長對於孩子教育問題的焦慮有多大!
位置的意義是什麼?
大多數家長心中的「黃金座位」就是「中間、靠前」,主要是希望孩子能得到老師更多的關注。那麼,「中間、靠前」的位置真的是老師關注最多的C位嗎?
有著幾十年班主任經歷的北京史家小學特級教師萬平表示,「並不存在哪個位置就更受關注一說。而且,對於有的孩子而言,坐前排反而會有壓力。因為離講臺、離老師近。」通過她的觀察發現,「其實不少孩子,特別是創造力比較強的孩子,他們自己更願意選擇教室的中後排位置,因為這樣的區域給孩子的心理感受會更自由」。
不少父母覺得前排孩子更受關照。這其實是個誤區,現在的教師,尤其是實行小班化教學學校的老師,老師大多數時間並不是固定在講臺位置,而是走下講臺,走到學生中間。有時候老師還會因為擔心後排或角落的學生聽不清楚,特意走到附近,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
問題二:教室座位與成績有關嗎?
有一張所謂的「學霸出沒位置圖」在網上流傳,這在無形中加深了家長的焦慮。那麼,教室的座位真的與成績相關嗎?真有所謂的「學霸區」存在嗎?
萬平老師說,孩子學習好,並不取決於坐哪裡,而是取決於孩子本身所擁有的優秀品質,比如自律、主動、專注、積極……這些因素並不會受座位的影響。 府學胡同小學班主任杜薇也明確表示,成績的好壞與位置的優劣並無必然聯繫。好成績來源於良好的習慣、科學的學習方法與自身不懈的努力。
所以,學習本身應該是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只要學得專注並得法,坐在哪裡都可以成為學霸。學霸們喜歡選擇中間靠前區域,確實是不爭的事實,但並不是位置成就了學霸,而是學霸成就了所謂「學霸區」。
教室座位分區圖
教室裡並不存在「黃金座位」,但家長的焦慮卻是個真實的問題。小品《佔位子》所聚焦的教育現實,顯然戳在了家長們的痛點上——
有的家長為讓孩子讀名校,賣掉別墅換成狹窄的學區房; 有的家長辭職在家輔導孩子功課; 有的家長為讓孩子上好學校打三份工,卻幾個月見不到孩子一面,甚至連孩子讀幾年級都不知道……
在我們身邊,很多家長自從成了父母,就整天活在焦慮中,擔心沒能給孩子最好的資源,擔心孩子不夠出色,擔心孩子不如別人。在他們看來,自己的任何一個疏忽,都會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很多家長焦慮的根源在於,他們沒有弄清楚自己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他們過多地預判和幹涉了孩子的未來,在他們的思維裡,不僅要為孩子的過去和現在負責,還要為孩子的未來買單。
焦慮的家長
可是,家長終歸不能代替孩子去成長,也沒有能力去為他掃清所有的障礙,去替他承載他必須要經歷的孤獨和無助、恐慌與痛苦。家長無法一輩子為孩子保駕護航,一個人終究需要由自己去經歷、完成自己的人生,去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家長越焦慮,孩子要麼也越加焦慮、緊張,要麼擺脫自己的責任(反正有人替我背負這些)。所以請家長把對孩子的焦慮放下,去相信自己的孩子——他會有這樣的智慧和能力可以應對屬於他自己的事,去支持自己的孩子——用家長的智慧和能力給予孩子必要的鼓勵和支持。
有些家長,有些家長總認為,孩子交到學校,交給老師,就是老師的責任,其實,無論多麼好的老師,都替代不了父母的位置,教育好孩子,不只是老師的事,更是父母這輩子最重要的事業。老師是傳道授業解惑者,陪伴一個孩子也就幾年。而家長卻是孩子一生的影響者。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從孩子誕生之日起,父母就在給予孩子不同的心靈滋養和身教言傳。孩子的好習慣,好品質,好的興趣,好的心態,很大程度上都來自家長的以身作則和積極引導。
對家長而言,想盡其所能給孩子提供好的條件,卻忽視了孩子真正所需要的東西。正如小品最後郝貴爸爸所說的那句話:「一直覺得自己是個特別稱職的父親,現在想想,勁兒都使歪了。」顯然,陪伴才是最長久的付出。
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很多,學校和家庭應該相互配合、共同督促,更多地關注學習計劃、學習態度、學習方法這些能使孩子成績提高的有效辦法,而非糾結在座位上。在教育孩子面前,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需要放下猜忌和指責,相互理解,給彼此多些信任。
面對孩子,父母站在父母的位置上,收起對孩子的期待,信任、陪伴、鼓勵、支持孩子,讓孩子心無旁騖地做自己。
陪伴、信任
教室裡的C位,便是家長面對孩子教育的態度:
眼睛向內,而不是向外; 關心孩子,而不是關心外界; 更了解自己孩子的特性,而不是去搶奪外部的教育資源; 幫助孩子尋求自身生命的價值,而不是用別人的標準去衡量; 更享受孩子成長的過程,而不是追求一個分數或一個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