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誼舞是隨著晚清通商口岸的開放,大量的外國人湧入中國隨之而來的舶來品,而最早學會跳交誼舞的則是當時清朝派往西方的外交官們。在1897年11月4日,慈禧太后60大壽時,上海道蔡鈞舉辦了中國官方組織的第一次舞會來進行慶祝。
進入到民國,交誼舞隨著租界文化的擴張,在上海,天津等城市裡成為了流行的娛樂方式。1922年的時候上海第一家對外經營的舞廳出現了,隨之而生的就是具有上海特色的舞女文化。30年代在整個上海灘有執照的舞女就在千人以上。
建國以後,雖然營業性的舞廳和舞女消失了,但交誼舞依然是大城市中樂此不疲的娛樂活動。那時候我們提倡向老大哥學習,於是知識分子,國家幹部都熱衷於跳交誼舞,連國家領導人也不例外。只不過這時候的舞會主要由單位或工會組織。進入到60年代,由於風向急轉,革命開始了!跳交誼舞也就成為了腐朽的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在城市中公開形式下徹底的絕跡了。
但那時候依然有人會悄悄的以極為隱秘的方式舉辦家庭舞會。隨著改革開放,人們又開始想再次走進舞廳,於是在1979年的時候,廣州東方賓館內出現了國內第一座音樂茶座,隨後從深圳、珠海經濟特區開始,舞廳又再次迅速風靡大江南北。不需要做廣告,也不需要放鞭炮製造聲勢,只需要將海報一貼,到營業的時間舞廳裡便人滿為患。當時在舞廳裡不僅僅有年輕人,還有不少中老年人,他們也希望在這裡追憶曾經逝去的青春。
儘管在當時社會風氣已經改變,但在許多經過了運動後的人眼中,男女在舞廳裡摟摟抱抱依然認為這是一種「流氓」行為,甚至還有不少老婆前往舞廳「捉姦」。但人們嚮往自由的文娛生活早已經是大勢所趨,1985年的時候在上海就陸續開了52家舞廳。等到了1987年時,文化部,公安部,國家工商局聯合下發了《關於改進舞會管理的統治》,從政策層面正式解除了對引起眾多爭議的營業性舞廳的禁令,賦予了它們合法地方。
從那以後,中國的舞廳正式進入了一個最為繁榮發展的階段,大量穿著喇叭褲,帶著蛤蟆鏡的青年走進了舞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