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長反應說,孩子經常無緣無故地就發脾氣,甚至還會做出攻擊性的動作,這是什麼原因呢?帶著這種疑問,一些育兒專家做出了解釋。
日常生活中,孩子想要和家長互動溝通時,得到的往往是「無關回應」,所以,孩子沒有養成同理心。由此看出,破壞親子關係的最大「殺手」,就是家長的無關回應。
說到無關回應,很多家長不明白什麼才是無關回應。
所謂的「無關回應」,就是指所答非所問,無視孩子提出的需求。也就是說,孩子提出疑問或者問答時,家長沒有思考或者沒有做出判斷就隨口回答,敷衍孩子的問題。這種回應其實是一種無效的回應。
舉個例子:
商場中,一個媽媽帶著女兒在兒童樂園畫畫,女兒畫到一副畫時,想要展示給媽媽看,希望得到媽媽的讚揚。結果,媽媽只顧著看自己的手機,頭都沒有抬就隨口說了一句「畫的很好」。
時間久了,媽媽就發現女兒越來越不聽話,有時玩耍的時候叫她吃飯,她就像沒有聽到一樣,連回應也不回應一聲。媽媽不耐煩了,就生氣的問女兒:「你沒聽到我說話嗎?」而女兒居然回懟:「沒聽到」!
後來,女兒的脾氣越來越急躁,遇事就發火,誰都無可奈何。
其實,這種親子關係最本質的原因就是「溝通不暢」,這也是造成親子關係被破壞的關鍵原因。
孩子提出要求或者提出需求時,家長總是無視孩子的需求,讓孩子的心理訴求得不到滿足。久而久之,孩子就感受不到父母的關心和注視,自然他們心裡會有怨氣。
或許家長們還會納悶,每次都回應了孩子,為什麼會激起孩子的不滿呢?如果家長給孩子的回應不是走心的,而是敷衍了事的,就已經成為了無關回應了。也就是說雖然每次都回應,但是都是無效回應。
從上面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無關回應的負面效應是具有連鎖反應的。而無關回應最主要的負面作用就是:
首先,孩子會覺得家長不重視自己,不愛自己,久而久之,心理比較脆弱,有的孩子還會比較自卑;
其次,孩子會效仿父母的做法,對親人的反應比較冷淡,沒有同理心;
最後,親子關係遭到破壞,家庭關係不和諧。
其實,很多家庭會有這種現象,家長搞不懂孩子的壞情緒來自哪裡,而孩子也覺得家長不理解自己。這種親子關係確實對家庭氛圍和家庭關係造成了不利的影響。但究其原因,就是親子之間的溝通方式出現了問題。
親子之間的溝通,不需要巧妙的技巧,最重要的是用心。只要讓孩子能獲得一種強烈的被在乎、被接納的感覺,就能讓親子之間的溝通變得有意義!
①描述客觀事實,以同理心面對孩子
家長如果語言的溝通能力不夠深厚,和孩子描述客觀事實就可以。在描述事實的同時,家長要有同理心(同理心,即設身處地地對他人的情緒和情感的認知性的覺知、把握與理解。),用平和的語氣和孩子交談。
比如,叫孩子睡覺或者是叫孩子吃飯時,要用溫和的語氣,用平等的姿態溝通,切不要用家長的權威壓制孩子。
②關注孩子提出的需求,盡力滿足孩子的需要
對於孩子平時提出的問題和要求,不管是接受還是拒絕,家長都要用關注的語氣和態度交談,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受到重視。比如,孩子提出讓家長抱抱的要求,家長就可以滿足孩子。
對於一些合理和合規的要求,家長儘量地去滿足孩子的精神需求,這樣孩子才會更加信任、依賴爸爸媽媽。
③跟孩子提出訴求,請求孩子來完成
家長和孩子之間要保持一種平等的關係,不僅家長可以對孩子提出要求,孩子也可以對家長提出訴求。當家長遇到難處的時候,也可以向孩子提出幫助,這樣就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比如,家長做家務的時候可以要求孩子幫忙,當孩子幫完忙之後,家長還要感謝孩子。
一個會溝通的家庭,才能培養出會溝通的孩子,而會溝通的孩子背後一定是一對接納、尊重孩子需求的父母。所以,家長要從小就培養孩子的被認同感,讓孩子在一種平等、和諧的環境中長大,這樣,他們才會更加自信、更加陽光,親子關係才會更加和諧、溫馨!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