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跳牆是閩菜中居首位的傳統名餚,產生於清代。此菜以雞鴨、羊肘、火腿、魚翅、海參、鮑魚、乾貝等幾十種原料煨於一壇,製作方法獨特,食味濃香,非一般佳餚所能比擬,既有共同的葷味,又保持各自的特色。吃起來軟嫩柔潤,濃鬱葷香,葷而不膩;各料互為滲透,味中有味。
太極明蝦著名福州菜,以明蝦為原料,加以考究的做法、精緻的工藝製作而成。此菜形色古樸大方,明蝦味濃、香甜可口,裝飾極具風格,十分誘人。
醉糟雞用肥母雞加紅糟煮熟,醉糟而成,成為雞餚中的佳品。
以紅糟作配料烹製菜餚,是福州菜的一大特色。紅糟有防腐去腥,增加香味、鮮味和調色的作用。用於菜餚上的有槍糟、拉糟、煎糟、紅糟、醉糟、爆糟等十幾種烹調方法。尤以傳統名菜「糟炒香螺片」、「醉糟雞」最負盛名。
炒西施舌西施舌是軟體動物,雙殼貝類。它肉質軟嫩,汆、炒、拌、燉,其鮮美的味道都令人難忘。此菜特點為色澤呈白,清鮮脆嫩,味尤醇美。傳說,春秋戰國時期,越王勾踐滅吳後,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騙出西施,將石頭綁在西施身上,沉入大海。從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種似人舌的文蛤(即蛤蜊),大家傳說這是西施的舌頭,所以稱它為「西施舌」。
荔枝肉是福州傳統名菜,已有二三百年歷史。因色、形、味皆似荔枝而得名。瘦豬肉切花、切塊,加幹澱粉拌勻,油炸為荔枝果狀,將荸薺、番茄及多種調料調汁煮沸,倒入肉塊,翻炒而成。色澤紅潤,形似荔枝,脆嫩香甜。
沙茶燜鴨塊用清水加各種調料煮鴨至半熟後切塊,用沙茶醬(閩南特有調味品)及其他調料翻炒,加入骨湯燜煮而成。色澤金黃,形狀美觀,沙茶醬獨特的醇香,鴨塊肉質軟嫩芳香,吃時備感味醇鮮美,甜辣爽口。
雞湯汆海蚌將鮮活海蚌肉切片,於沸水中白灼至六七成熟,撈出後淋以老母雞、白醬油、瘦豬肉等燉成的高湯即成。其味鮮美,清甜脆嫩,色白透明。
淡糟炒竹蟶選用福州沿海一帶特產竹蟶為原料,把竹蟶剝去殼、剔除肚、線、膜、腳裙等,取蟶肉洗淨,佐冬筍、香菇、蔥蒜、淡糟等配料,烹炒而成,色澤潔白、肉脆味美,營養豐富。竹蟶有較高的藥用價值,能消炎解毒,因而備受歡迎。
太極芋泥為閩南著名甜食。用紅棗、瓜子仁、櫻桃等在芋泥上做成太極圖案。此菜細膩軟潤、香甜可口,看似涼菜,實卻燙嘴,別具風味。芋頭含有的黏液蛋白,可提高機體的抵抗力。
蓮蓬過魚 將石斑魚、火腿肉、香菇、肥肉切塊,加調料,籠蒸,淋湯料而成。紅、白、黑三色,層次分明,魚肉醇香鮮嫩,味美爽口。
太平燕是福州婚聚喜慶宴席上的一道「大菜」,上席時鳴放鞭炮,客人要待新郎新娘或長輩即席致謝後,方可食用。扁肉燕深受臺灣同胞和海外福州僑胞喜愛,到福州來,必帶燕皮回去饋贈親友。燕皮是用肉茸和甘薯粉製成的薄片。太平燕是將鮮魚肉、豬五花肉、蝦幹、芹菜莖剁成餡,以切成二寸方片的幹燕皮包餡,並將燕皮中腰合攏捏緊,使邊緣自然彎曲成長春花形。蒸熟後入開水中煮沸撈起,類似餛飩,伴熟鴨蛋而食。
半月沉江原名當歸麵筋。油炸熟麵筋,加入香菇調料醃製,放入當歸湯中溫煮,再蒸,澆清湯而成。半邊蘑菇沉入碗底,猶如半月沉江。此菜為南普陀寺的一道素席名菜。本菜為湯菜,味鮮清香。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尤適宜體虛勞倦、內熱煩渴時食用。
鷺江彩絲雞鮮蝦肉、肥肉切為小丁,與荸薺絲加麵粉、蛋清製成肉餅,過油、炸熟;另將雞肉、冬筍、香菇切絲,溼澱粉勾漿,下鍋翻炒,調芡,淋肉餅上而成。色澤金黃,綴有青、白、黑彩絲。色、香、味俱佳。
無火雞 母雞用調料醃後,用豬網油荷葉密包,放生殼灰中,利用生殼灰加水後散發的熱力,將雞烤熟。顏色乳黃,雞皮軟潤,味道鮮嫩。
酥魷魚絲 魷魚乾抹麻油,上火烤酥,壓展後撕絲而成。兼有麻油及燻烤香,酥筋可口,越嚼越香,為下酒名菜。
(中國烹飪協會供稿)
東壁龍珠
炒西施舌
太極明蝦
蟹釀橙
太極芋泥
荔枝肉
冬瓜海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