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中有一種平衡叫「物質能量守恆」,即客觀世界的物質能量之間是可以互相轉化,但能量總量始終處於一種恆定狀態。能量既不會憑空出現,也不會憑空消失。
其實不僅是客觀世界的物質,主觀世界的意識也需要遵循某種「意識能量」的平衡,即我們的大腦接收與輸出的意識能量需要維持在一個平衡的狀態,才能保證生理和心理的健康。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講不通道理或在某個觀點上起爭執的人,出於某個目的,觀點必須要達成一致,最終我們選擇了妥協和讓步。雖然我們選擇了妥協和讓步,但事後仍然感到憤憤不滿、心有餘恨;這就是主觀意識出現不平衡的狀態。
接下來我們就會啟動自我調節功能,可能是「精神勝利法」,在想像中獲得平衡;可能是身體機能的自行修復;也有可能是盤算著計劃在下一次爭執中力爭上遊,把這次受的委屈全部找回來。自我調節能力強的人可能需要幾分鐘就能夠恢復平靜;自我調節能力差的人可能就需要幾個小時才能重新恢復正常的心裡狀態。這個恢復的過程就是找回主觀意識裡的平衡狀態。
如果某個人比較固執,很長時間都無法回到主觀意識裡的平衡狀態,久而久之,就容易產生緊張、焦慮、沮喪、苦惱、憂鬱等負面情緒,影響身心健康甚至產生心理疾病。
儒家經典文化裡的「中庸之道」和範仲淹說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教我們儘可能地維持在主觀意識裡的平衡狀態。維持在主觀意識裡的平衡狀態能讓我們省去調節情緒、恢復平衡的煩惱,減少身體和心理不必要的負擔。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桿「天平」,天平的兩側是付出與回報,付出與回報的「砝碼」象徵著我們的人格品質,天平的傾斜方向預示著我們的心裡狀態。
如果天平往「付出」的一側傾斜,則說明「回報」低於我們的心理預期,心情就會失落和沮喪;如果天平往「回報」一側傾斜,則說明「回報」高於我們的心裡預期,就會沾沾自喜、洋洋得意;如果天平剛好處於平衡的狀態,則說明「回報」和我們的心裡預期是相符的,心態就會不會有太大變化。
正是因為在這個人們用來衡量功過是非、利益關係的「天平」中,付出與回報的形式有了功利和非功利性之分,所以我們的形象在人們心中也就有了高尚、偉岸和平凡、世俗之分。
其實人的思想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複雜。我們只需要知道,在任何情況下,人都是在尋找內心的平衡,而且會盡最大的努力使自己的內心維持在主觀意識能量的平衡狀態。
這一點其實很容易理解,就是無論主觀意識能量以什麼樣的方式輸入我們的大腦,它都需要以相同或另外一種形式的主觀意識能量從我們的大腦輸出。
比如,當我們遇到不開心的事就需要找地方發洩;遇到特別高興的事就想找人分享;小朋友越是受委屈的時候越是想要得到自己心愛的禮物;老年人經歷的多了就喜歡向年輕人分享自己的閱歷經驗;某個人在某方面學有所成,就希望找機會施展才華,實現自我價值和理想抱負。
再如,我們在領導那裡受到了嚴厲的批評,無非以下幾種選擇:第一,找一位有著直接或間接責任的下屬痛斥一番;第二,把工作中受的委屈,找家人或朋友傾訴;第三,「精神勝利法」,在想像中自我安慰;第四,「化悲憤為力量」,將批評的聲音轉化成鞭策的力量。無論我們採用哪還一種方法,最終都是需要重新回歸到主觀意識裡的平衡狀態。我們的思想機制的運作原理有時候跟機器設備沒什麼區別,好的機器設備能將同樣的原材料轉化成更為優質的產品;同理,優秀的人能將接收到的同樣的消極地意識信息能量轉化成更積極地意識信息能量。
所謂有心胸氣度的人並不是真的能把受到的委屈裝在心裡,而是能夠將接收到的消極的意識信息能量轉化成另一種形式的意識信息能量釋放出來。反之,沒有心胸氣度的人則轉化意識信息能量的能力較差。要麼把意識信息能量原封不動的轉移到其他人身上,要麼長時間駐留在自己的身體裡,積鬱成疾。
叔本華說:「欲望是痛苦的根源」,我覺得這裡的「欲望」應該說的是超出自身能力的欲望。
人類之所以能成為人類,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人類有追求更好的欲望;有欲望我們才會有目標,才能不斷進步,所以人不能沒有欲望。但欲望一旦超出我們的能力範圍就會陷入無窮無盡地欲望的深淵,使我們的主觀意識能量長期處在一種不平衡的狀態,所以「欲望」便成了痛苦的根源。在經歷了幾次科學技術的革命之後,社會進步了,經濟發展了,軍事強化了,世界和平了,生活也富裕了。讓人難以理解的是,明明各方麵條件都在提高,唯獨我們的快樂反而越來越少了。
歸根結底,是因為社會的進步使我們養成了「事事都需要進步」的習慣,一但停止進步的腳步或進步的腳步放緩,我們就會覺得一切不正常了。當我們自身的進步趕不上欲望增長的速度的時候,我們的主觀意識會一直處在一個不平衡的狀態;所以,我們很難感受到快樂。
或許這種「欲望的增長」也確實不能完全歸咎於我們自己。在資本經濟面前,我們可能都是受害者,因為資本經濟就像一個無情地幕後黑手在操縱著一切。
資本經濟運轉的核心是要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市場經濟想要增長,就必須要求更多的人實現經濟增長。使一個人不斷追求經濟增長最好的方法就是增加他的欲望。一個人的欲望增加了,他就會逼迫自己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付出更多的努力,還會帶動更多的消費。「資本經濟」一刻也不想讓我們停下來,它想盡一切辦法把錢從我們的口袋裡掏出來,然後再逼著我們為賺更多的錢而努力。
在這個無情的幕後黑手的推動下,資本經濟就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越滾越快,一刻都停不下來。因為一旦停下來,經濟就會出現停滯甚至引發經濟危機,社會也會動蕩不安。而我們卻只是這個雪球上的每一片雪花,被這個龐大的雪球帶動著一起旋轉。雪球停不下來,我們便也停不下來。
生活的質量並不是由物質條件決定的,而是由物質條件與精神需求之間的平衡決定的。想要回歸健康的生活狀態,我們首先要回到主觀意識能量的平衡狀態。
林逋說:「知足者,貧賤亦樂;不知足者,富貴亦憂」。古往今來能夠逍遙快活似神仙者,他們並不是沒有欲望,只是追求的欲望能在自己能夠掌控的範圍,內心充盈便能夠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