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活在主觀意識覆蓋的客觀世界

2021-01-07 陳以蔡視界

這個世界是否客觀存在,我不能肯定,科學家們也無法證實,眼前有一張桌子,桌椅的樣子被記住以後,只要每次有人提及桌子一詞,我的腦海會有一個畫面出現,就是桌子的模樣。

至於桌子是不是真如我的眼睛所看到的那樣,還是眼睛等這些感官器官也存在欺騙,而我所見所聞都是扭曲了的世界,我活在一個現象世界裡,就好像一款遊戲裡的人物活在遊戲中,而不知道自己只是程序設定。

又或者,只是在我的腦中出現了我所認為的桌子的樣子,如果是其它生物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畫面,對此也有不同的認知。那麼這桌子是不是客觀存在的,如果存在,又是不是如我所看到的那樣。

或許鏡子裡的我,也不是客觀的我,也許我只是一團能量,是錯覺讓我以為有個「人類」這身軀殼。也許我只有意識,臆想出這多姿多彩的世界,包括自己的身體,所有發生的事情也不過是在自己的意識裡放映,只是這畫面太過逼真,以致於我無法辨認這個原本虛擬的世界,其實根本就不存在。

我不知道世界上為什麼一定會有我,雖然聽過很多歷史,地球至今46億年,中國上下五千年,在我出生之前的歷史人物也都死去了。而我所能意識到的就是我的世界,那麼可想而知其實不論是五百年後,還是五千年後的人也都是意識到自己的時代。

當魏蜀吳三國戰爭不斷時,我所存在的時代也已經在發生該有的事情,而未來的人們也在未來的世界裡生活著。由此推斷,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不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已經存在或發生了,而我們更像是一場電影被放映時按照順序排列出來。

原本無序的本質世界,被我的意識排列成有序的現象世界,我就像一首單曲循環的歌,上一遍的結束也是下一遍的開始,我的意識從未停頓過,於是過去了的和未來到的人事物,其實也都已經存在,在各自的世界裡循環。

我也時常質疑自己是否存在,懷疑世界的真實性,假如我的意識確實存在,那麼世界一定是以我為中心的。而我所認識的世界,也是在被主觀意識覆蓋了以後,與其說這個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不如說是我主觀建構出來的客觀世界。

作者:蔡銀兵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相關焦點

  • 人類的主觀意識是客觀物質世界的基礎
    量子力學可能崩塌你的「科學」世界觀:人類的主觀意識是客觀物質世界的基礎量子力學的詭異現象量子力學也是自然科學史上被實驗證明最精確的一個理論,但是量子的觀念,沒有人能夠理解。我說的沒有人能夠理解,絕不是指像我們這個層次的人,而是說連量子力學的創始人都不能理解。那麼量子力學最不好懂的是些什麼問題呢?
  • 量子力學:意識可以改變客觀世界?
    」我們所在的唯物世界中客觀世界能改變意識那麼意識能改變客觀世界嗎?       文中用大量實驗和數據,告訴讀者意識改變客觀世界就是通過波函數坍縮。       坍縮,原意為恆星的物質收縮而擠壓在一起。這裡講的是原狀態的破滅。
  • 2014考研政治:主觀和客觀世界分化統一的基礎
    31.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分化和統一的基礎是A.物質B.意識C.實踐D.認識[命題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實踐是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分化與統一的現實基礎。  實踐是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分化與統一的現實基礎。第一,實踐使統一的物質世界分化為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正是在實踐活動中,物質世界發生了分化,它被反映在人的頭腦中並轉化為主觀世界。
  • 客觀與主觀有什麼區別
    我們時常會聽到做人不宜過於主觀、新聞報導應該客觀、保持客觀的態度對待問題。這些說法要求我們判斷或做事時,不應該攙雜個人情緒、成見或喜好,這種做法或判斷才稱得上客觀。那麼主觀和客觀的區別是什麼呢?  1客觀與主觀的區別  1、客觀:指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存在的一切事物。
  • 主觀與客觀標準
    又問:「那麼稿件水平的評價有沒有可能確立一個客觀的評價標準。」我回答:「不可能。」之後,我闡述了一下自己的觀點和分析。現在發出來供同行參考。談論這樣一個問題,首先涉及到的就是一個哲學上的主觀和客觀的關係問題。主觀是指人的意識、思想、認識等;客觀是指人的意識之外的物質世界或認識對象。
  • 如果「真理」只是概念而無法「實證」;是主觀意識、還是客觀實際
    我們天天把「真理」掛在嘴邊,好像「真理」無處不在。那麼到底有沒有「真理」存在?如果有;什麼是「真理」?我們首先把「真」和「理」折開來做分析。什麼是「真」?在此基礎上,我們把「真」和「理」合在一起,也只能成為相對「真理」。因為只要能夠受外界影響而改變狀態的物質,比如我們把所看到的杯子改造成碗的時候,這個改造過程就是「理」,碗又變成了「真」。
  • 《莊子》:不以主觀意識擾亂客觀規則,以無為輔助萬物自然
    一、客觀世界不以主觀意識為轉移,主觀意識能解決的就是改變自身的狀態,
  • 關於主觀意識平衡
    物理學中有一種平衡叫「物質能量守恆」,即客觀世界的物質能量之間是可以互相轉化,但能量總量始終處於一種恆定狀態。能量既不會憑空出現,也不會憑空消失。其實不僅是客觀世界的物質,主觀世界的意識也需要遵循某種「意識能量」的平衡,即我們的大腦接收與輸出的意識能量需要維持在一個平衡的狀態,才能保證生理和心理的健康。
  • ...生命的關係,意識為何篡改客觀世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意識的科學定義 意識是什麼?這是人類歷史難題之一,但不妨礙我們從另一個角度探討一下什麼是意識。從科學角度來說,意識就是人的大腦中神經元工作時產生了一種生理現象。簡單的說就是我們對於世界的認知就叫意識,意識最大的特點就是主觀存在。
  • 人若只憑主觀意識
    因為他只有主觀意識,看不清天地之間的客觀狀態。對於只有主觀意識的人來說,自己就是人生的主宰;自己是這個世界的核心,這就是典型的自以為是。其實從客觀角度看,我們所在的這個地球,只是廣袤宇宙中極小的一個分子。而具體到每個人,小到連塵埃都不及。當造物主遮蔽了一個人的心眼時,他對自己的人生以及自己所處的這個世界,做出的判斷常常是錯誤的。
  • 2018考研政治複習: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性的關係
    其中,「一個關係」指的是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性的關係,這不僅屬於高頻考點,同時也是唯物論部分唯一可能命制材料分析題的考點,2018考研考生需要著重複習:   一、知識點闡釋   正確認識和把握物質的決定作用和意識的反作用,必須處理好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關係:   首先,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
  • 如何分辨主觀與客觀?避免混淆概念
    大部分人會認為科學是客觀,藝術則是主觀;人們又會普遍認同新聞報導應該儘量客觀、做人不宜過於主觀。「主觀」與「客觀」是兩個常用的概念。但假如我們追問下去,到底什麼是「主觀」、「客觀」?這問題卻不易答。不信的話,不妨考慮以下問題︰情感是主觀的,因為自己的情感只有自己知。科學絕非主觀任意,因為它的研究方法有堅實基礎。做人不宜過於主觀,否則只會判斷錯誤。
  • 考研政治難點重點之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的分析
    在考研政治中,有關唯心主義的知識點最難的是主觀唯心主義和和客觀唯心主義的的區別與聯繫。   首先看他們的聯繫:它們都是唯心主義,都承認意識第一物質第二,即世界的本源是意識,物質世界是由意識派生出來的,即物質是意識的產物。   其次,它們的區別是:主觀唯心主義必然導致只在自我才是惟一存在的「唯我論」。
  • 主觀與客觀
    政治學是客觀與謹慎的。心理學是主觀武斷與輕浮的。這就是區別。換句話說,思想境界問題是可以改善的,而心理問題則是病。話說回來,中國式思想境界問題算是客觀的觀察現象,西方心理問題則是主觀武斷觀察現象,在思想境界問題這點上,中國人是有人味的,西方沒有人味。西方心理學就像一個被陰謀家玩成心理厚黑學的學科,已經失去心理學的正面意義。
  • 為什麼那麼愛考「主觀VS.客觀」?因為經常會錯唄
    「主觀VS.客觀」這組對立面關係可謂是考官的心頭好,不僅在編排原文論述方法的時候愛用這組對立面,在迷惑選項的設置上也是不遺餘力的使用這組對立面。所以在今天的推文中重點講講「主觀VS.客觀」在原文中的應用,一起來感受下如何破解這一種「套路」。(預告:下一篇推文來分析「主觀VS.客觀」在迷惑選項設置中扮演的角色!)
  • 客觀色彩與主觀色彩怎麼理解
    主觀色彩表現是學習色彩表現的延續階段,側重研究色彩表現人為的形式構成效果。如果說研究客觀色彩是為了達到對色彩客觀真實再現的話,那麼研究主觀色彩則是為了能夠靈活運用色彩,達到滿足個性審美表現的需要。這兩種研究層次不同,但殊途同歸,又因不同的需要有時還會交叉進行。
  • 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
    考點梳理:馬原-哲學-唯物論-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規定了人們的活動要受客觀規律的制約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關係首先,必須尊重客觀規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必須以承認規律的客觀性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2. 正確發揮主觀能動作用根據上述原理,人們要正確發揮主觀能動作用,應當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從實際出發, 努力認識和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其次,實踐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的基本途徑。
  • 科學家:客觀現實可能是主觀的,量子運動受主觀影響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百聞不如一見」、「眼見為實」都告訴我們事實要通過觀察獲取,但是你所見的一定是客觀真實的嗎這可能僅僅適用於宏觀世界。對此,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反直覺的觀點:至少在量子水平上,客觀現實本身可能是完全主觀的!這並非無稽之談,這是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新觀點。一個由物理學家組成的專業團隊認為,由於在微觀層面上,量子具有一定的古怪性,所以發生的過程取決於誰在觀察它們。換句話說就是,現實可能被觀察扭曲,「眼見不一定為實」!
  • 創傷後應激障礙:走出「直覺」建構的主觀「真實」世界
    創傷後應激障礙:走出「直覺」建構的主觀「真實」世界心理學電影《直覺》影評:每個人都活在自己主觀建構的內心世界中電影《直覺》講述了一個看似靈異、實則真實的心理故事。影片跟隨女主角凱特琳的心路歷程,在情節的發展中呈現了創傷後應激障礙下「真實的虛幻」。
  • 鳥類也有主觀意識嗎?
    近日,來自德國圖賓根大學的一個神經科學研究小組通過測量烏鴉的大腦信號和行為,首次證明了鴉科鳴禽(如烏鴉)擁有主觀體驗,能夠有意識地感知感官輸入。到目前為止,研究者僅在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身上發現過該類型意識,而他們的大腦結構與鳥類完全不同。研究的領導者Andreas Nieder說:「我們的研究結果開闢了一種看待意識進化及其神經生物學限制的新方式。」相關論文於當地時間9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對於人類和非人靈長類動物來說,我們有意識地感知事物的能力局限於大腦皮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