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意識覺醒,調動自我的主觀能動性

2020-12-16 我及我

如何以意識覺醒,調動自我的主觀能動性

如果熱牛奶的濃香穿越凌晨的夢,意識也會醒來,開始在早晨的空氣中尋它,當牛奶流經,溫柔的動靜蟄伏在身體,天空也醒了

遠航渡海的汽笛聲,陽光下沸揚的氣泡,昨日醬菜乾的酸朽,手划過老木書桌的肅穆我們在視聽、鼻息和觸感中經驗著生活和世界,以知覺,以意識。

動物也會有知覺,感官知覺之上的,還有意識,而人類就是以意識高於此,於是相對於動物而言,擁有更多的感受和經驗,以及更多的創造。

物質世界的美妙,常常讓人嘆服,我們的視野之下,它以豐富的容量博取人心,我們愛慕它,而我們卻是憑著意識去接收到這一切,反饋回來讓我們確定到它們的存在。唯物主義會認為意識只是一種主觀的生物性附帶產物,意識不被它們承認為實存。

01意識是物質之外的另外一種存在

唯物世界觀會認為世界是物質的,而物質是唯一真實的存在,物質被偏袒成了限定的實存,於是,實存的範疇被限制了。

可是,我們知道,我們正是以意識才確認了這一切的存在不是嗎?很明顯,意識和物質是共存的,只不過是在不同的維度而已。

物質世界在唯物主義者的眼裡,似乎就是以本來存在物的身份而捍衛著它的地位,在他們看來,物質資源廣袤豐富而毋庸置疑,物質就是存在者的本體。

然而,各種超驗經驗表明,意識是無比廣泛的,除了正常的意識狀態之外,還有更多超常意識狀態的存在,意識形態的多元,讓我們發現,意識世界,事實上,正是因為神秘和不可捉摸的未知,才提供了更多關於未來的嚮往和想像,因為,意識本身,藏了一個比物質更令人心往神馳的次元空間。

從種種超常意識狀態之下的超個人經驗中就可以得出觀點,廣泛的非物質次元是實存的,由此可見,實存是多層次的,並不僅僅是能夠看見和觸及的物質而已,被視為完整生命現象的物質世界,只是多重宇宙中的一種形式而已。

02為什麼不同意識狀態之下的超個人經驗會增強超越自我的能力

馬斯洛提到的超越自我的需求層次,例如瑜伽默觀超常意識中就有所體現,它所傳承和主張拓展到人類和眾生上的愛與慈悲等情感,就是一種體現。

它這裡講到的「愛與慈悲」指的是一種大的情懷,並非指使我們要去當聖賢,而是,讓我們懷著這樣一種心念去涉入生活,完善自己的生命。

我們會發現,如果我們的心裡懷有愛和慈悲,我們的盈滿就會表現得很得體,很周全,我們的生命能量是積極並且主動的,我們的生命能量會吸引到正面的東西,也會更加有力量去面對我們眼前的一切,大至人生,但凡我們有積極的心念都會因此表現圓滿,小到生活,只要我們的心是暖的,又怎麼會過不好我們的小日子呢?

當然了,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去感受到各種超驗經驗的,但是我們可以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獲得認識和感悟,然後運用到自己的身上。

目前,初期的實驗已經證實了超個人主義的主張——由超個人經驗的愛與慈悲等等情感,可以使專注力變得更穩定,覺知力得到加強,甚至利他主義的動機及自我超越的能力也都會增強。

這些能力的增強,暗示了人類心理上的發展遠遠超越了過去所設定的極限。

這裡的利他主義自然也不是一種自我犧牲情懷,它指的是我們平時聽聞的大格局。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應該是獨立自愛的,每個人都應該懂得先愛自己,才會有愛的能力去吸引別人的愛,以及給予別人的愛,愛自己並不是自私,自私其實是一種不懂得愛自己的表現,也是一個對立面,它是一種沒有和自己以及自己所處的世界(環境)形成一種和諧狀態的表現。利他並不容易,它是一種自愛的升華,他是一種和自愛互為圓融的關係,只有懂得愛自己的人才能夠做到。而利他的行為,也是一種當事人自我實現之上的一種追求以及使命感的折射,實際是投射到自愛的超越自我的實現上面。

這是一種愛己愛人的追求,也是一種超越自我的能力。如果能夠不斷增強超越自我能力,我們的幸福感、自我滿足感,以及深度的自我認可也會越來越明晰。

而我們也會發現內心的力量會變得更加堅實和確定,外界的聲音也不會再輕易左右我們,這是一種以愛為源的自我超越,也是一種意識覺醒。

03如何將意識的主觀能動性運用於生活?

從超個人觀點看,物理世界及其法則,只能代表無數可能存在的真實中的一種,而且只有透過我們自己的意識進化,才能體悟它們的本質。

所以我們應該強化對意識的概念,以及重視程度,我們當然需要先認可它,同時,我們更應該把它投注到我們自己的身上,投入到生活當中。

首先,我們需要維持意識上的警惕,保持覺察力,我們需要在心裡確認,我們以什麼身份處在當下,我們該做什麼,由此擺正好心態,才能全情投入當下。意識上的凝聚力,會以專注力的呈現投放到我們的所作所為當中,也因而實現好我們當下的自己。

那麼不管是工作中的自己,還是玩樂的自己,我們都能夠和自己保持一種和諧有序的關係,覺察力和專注力會讓我們的內在秩序維持一個平衡感,工作當中,我們會完成正當工作者身份的實現,而玩樂的我們也會是一個敞開心投入的自己。

這是一種意識的覺醒,生活當中,我們需要以意識去維持我們的主觀能動性,善於去覺察自己的情緒還有意志等等,有時候身體會牴觸我們的心念,拖延或者逃避問題,我們就可以試著去調整自己當下的身體狀態,例如寫作的時候,有時候思緒雜亂導致身體有所牴觸,那麼我們就可以起身做點簡單的肩膀拉伸動作,或者衝涼洗澡,都可以改變我們的身體狀態

這都是生活中的小面向,同樣放到其他的人生議題上,也是一樣的,只要我們帶著意識,能夠明白自己當下的身份,為自己爭取好的狀態,維護好內在的秩序,做好當下該做的事情,就可以儘可能把混亂規避到最小值。

其實,意識是滲透於所有現實當中的,它是存在的源頭,也是物質世界能與質的創造要素。

當我們開始重視意識,我們會深刻地體會到,超個人世界觀會拓展我們的心智、情感與靈性。

相關焦點

  • 個體的主觀能動性
    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是教師招聘教育學中的重點內容,多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經常從作用、例子、俗語、層次等維度來考查,此外主觀能動性的層次和表現易混淆,故整體歸納出來便於廣大考生進行理解識記。一、概念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是指人的主觀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和能動作用。它是人的主體性的表現。
  • 創設問題情境等教學策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如勻速降落的跳傘運動員,受哪些力的作用,每一個小組學生要進行自主分析,然後小組學生聚在一起,互相分享自己分析到的受力情況,進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形成一定的分析能力。3 創設情境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學貴在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 學校教育和個體主觀能動性對人的發展的影響
    上次我們針對遺傳和環境對人的發展的影響進行簡要的解釋說明,這次我們來介紹一下另外兩個對人的發展起重要影響作用的因素:學校教育和個體主觀能動性。最後,學校教育發揮主導和促進作用是有條件的,也就是說不是單憑教育就能決定人的發展水平,要遵循人的發展規律,還要處理好內外因的關係,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正確處理四個因素間的關係,共同協調作用。二、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首先,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是在人的活動中產生和表現出來的。
  • 清楚孩子逃學玩遊戲潛意識動機,才能從3方麵塑造學習主觀能動性
    他們非那樣做不可由此表現出不可思議的主觀能動性,在行為心理學裡面概括起來就是:對成就的欲望,以及與他人形成人際關係的需求,或者是內在權威跟存在感的促使。這三個方面就構成了人類的主觀能動性。那麼當家長看到孩子們沉浸於遊戲當中不能自拔的時候。如果不弄清楚這背後的心理動機就很難正本清源的解決問題。
  • 學前教育雜談:淺談如何調動兒童在鋼琴學習中的主觀積極意識
    四、影響兒童學習鋼琴的主觀積極意識的原因分析  (一)兒童自身因素的影響  鋼琴的聲音十分美妙,這對於激發兒童學習鋼琴的主觀積極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調動兒童在鋼琴演奏初級學習階段的主觀積極意識的有效策略分析  (一)創設輕鬆愉快的教學情境  在鋼琴教學過程中,要想提升兒童學習的主觀積極意識,鋼琴教師首先應該為學生創設一個輕鬆愉快的教學情境,使得兒童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在心理上能夠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去感悟音樂和表現音樂。
  • 意識在自我參照中覺醒
    意識與自我定義相關,探究意識看似無法突破,但在生物學領域,似乎越來越接近對意識的研究,生物被視為一個機械系統,感官將客觀轉化為主觀,將模擬信號轉化為數字感覺,將外界運動轉化為體內情緒,從而把物理世界抽象到精神維度。
  • 《西奧和不先生》:自我意識的覺醒——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
    1)自我意識的覺醒「不先生」剛出現的時候給西奧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因為「不先生」總是不合時宜地替西奧拒絕,比如媽媽讓西奧吃早餐,「不先生」將早餐打翻了;在幼兒園西奧和小夥伴們玩,「不先生」在一旁搗亂,最後大家都不和西奧玩了,西奧覺得很苦惱。
  • 「主觀能動性」,是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的「基石」,要怎樣幫娃提高
    3.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雖然人的主觀能動性能夠改造世界,但是在客觀規律面前人類的主觀能動性就喪失了作用。因為客觀規律是不能夠輕易改變的,只能夠依靠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掌握的程度,利用客觀規律來將主觀能動性的作用發揮到極致。
  • 激發主觀能動性,歐文英語讓孩子真正愛上學習!
    原標題:激發主觀能動性,歐文英語讓孩子真正愛上學習!  「我們在培養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首先是師資方面,老師所扮演的角色是最重要的,歐文教育在挑選老師時,不僅要求他們要有紮實的理論功底,還要具有相當強的教學技巧,能夠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們的情緒。」
  • 原生家庭最大傷害是自我意識缺失,讓自我意識復甦,做真正的自己
    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現實社會裡,有多少人藉助讀書之名作為拒絕融入現實生活的藉口,讀書成了他們逃避現實的最後一個堡壘,讀書當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是如何讀書卻成了一個更重要的事情,如果是為了完成父母的使命而讀書,那麼它必將成為一個負擔,他們多數都是被動的帶有沉重感地去讀書,就成了不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的讀死書!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
  • 用思維導圖解讀繪本《西奧和不先生》——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過程
    第一階段:自我意識的覺醒,表現為拒絕、搗亂,但又害怕別人生氣的矛盾心理&34;代表的是西奧的自我意識。&34;總是不合時宜地替西奧回答&34;,給西奧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擾。在西奧自我意識覺醒的階段裡,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時候他的拒絕是&34;所為,那是他不能控制且不能理解的所在。&34;代表了自我意識,自我意識的覺醒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另一方面他又害怕父母會生氣。
  • 面臨失敗,心理學家教你如何調動意識,用更科學的方法來激勵自己
    ,它究竟是如何工作的。關於我們通常所說的意識,腦科學的研究工作者們嚴格界定了「警覺」、「注意」和「意識通達」三個最小化概念。其中警覺(覺醒的狀態),注意(專注於特定的信息)更關乎於生物體本能,似乎絕大多數生物都具備這樣的能力。而意識通達,是指人們通過感知器官獲得信息,並且可以將這些信息向他人傳達。能向他人傳達自我獲取的信息實際上是一個非常複雜而全面的工作。
  • 自我意識是什麼?
    自我意識是具有意識性、社會性、能動性、同一性等特點。自我意識的結構是從自我意識的三層次,即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認知、自我體驗和自我調節(或自我控制)三個子系統構成。作為人類,我們自我意識的覺醒大概在2歲多,也就是說,在這個時間點,我們出現了關於「我」的概念。那麼,什麼可以作為自我意識覺醒的標誌呢?我們可以通過一個實驗來證明——點紅鼻子實驗。
  • 9歲,自我意識的覺醒
    九歲孩子的特殊情感需求來自自我意識發生重大變化。她們的」幼兒」階段已經結束,正過渡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華德福教育的創始人Rudolf Steiner說「九歲這一年孩子正在經歷著完全的改變,此時對精神和肉體而言,皆正面臨重大轉型。」孩子在5歲以前,她的意識如夢境一般,外在與內心世界不分。她們了解外在事物的管道並不是透過「觀察」而來,而是透過無意識的模仿。
  • 獲得自我意識的覺醒,培養正確的自我認知
    最近聽了樊登講書中樊登老師講了一本《內在動機》這本書不單單是講了該如何獲得內在動機這種力量,還包括對自己以及世界的認知。經過反覆的思考,我終於明白真正的自我認知到底是什麼。自我認知指的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以及對外界的看法。
  • 孩子說「不」其實是「自我意識」的覺醒
    」的覺醒。自我意識也稱自我,指的是個體對自己的各種身心狀態的認識、體驗和願望。自我意識覺醒」的覺醒,父母不應該過於焦慮,而是應當更加注意對孩子的正確引導。不要在孩子說「不」的時候,立刻大聲訓斥孩子,否定孩子的想法,盲目阻止孩子去做她自己想做的事,給予孩子足夠的耐心和理解,認同孩子的自我意識。
  • 主觀能動性——人格獨立和自我實現的重要因素
    同事們對他們的評價一致是:工作認真、嚴謹、負責,能團結同事,有大局觀。朋友對他們的的評價是:自律、善良、愛好廣泛、有才華,以後前途不可限量。但是,就這個在別人眼中如此優秀的人,卻不知為何一直被困在原地?每天都特別認真努力,卻只能鬱郁不得志。直到和他們接觸的時間久了,發現他們的確非常優秀、有才華,卻很少能堅持把一件事情好好的完成。
  • 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
    考點梳理:馬原-哲學-唯物論-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規定了人們的活動要受客觀規律的制約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關係首先,必須尊重客觀規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必須以承認規律的客觀性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2. 正確發揮主觀能動作用根據上述原理,人們要正確發揮主觀能動作用,應當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從實際出發, 努力認識和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其次,實踐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的基本途徑。
  • 你們的「主觀能動性」要這樣激發
    圖片來源/百度如何從教學活動中,學生既是教育教學的對象,更是學習的主體,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活生生的生命個體。"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必須充分認識到:第一,相信學生是發展中的具有獨立學習的巨大潛能。相信學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實現的欲望,能夠獨立地解決問題。
  • 關於主觀意識平衡
    雖然我們選擇了妥協和讓步,但事後仍然感到憤憤不滿、心有餘恨;這就是主觀意識出現不平衡的狀態。接下來我們就會啟動自我調節功能,可能是「精神勝利法」,在想像中獲得平衡;可能是身體機能的自行修復;也有可能是盤算著計劃在下一次爭執中力爭上遊,把這次受的委屈全部找回來。自我調節能力強的人可能需要幾分鐘就能夠恢復平靜;自我調節能力差的人可能就需要幾個小時才能重新恢復正常的心裡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