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意識覺醒,調動自我的主觀能動性
如果熱牛奶的濃香穿越凌晨的夢,意識也會醒來,開始在早晨的空氣中尋它,當牛奶流經,溫柔的動靜蟄伏在身體,天空也醒了
遠航渡海的汽笛聲,陽光下沸揚的氣泡,昨日醬菜乾的酸朽,手划過老木書桌的肅穆我們在視聽、鼻息和觸感中經驗著生活和世界,以知覺,以意識。
動物也會有知覺,感官知覺之上的,還有意識,而人類就是以意識高於此,於是相對於動物而言,擁有更多的感受和經驗,以及更多的創造。
物質世界的美妙,常常讓人嘆服,我們的視野之下,它以豐富的容量博取人心,我們愛慕它,而我們卻是憑著意識去接收到這一切,反饋回來讓我們確定到它們的存在。唯物主義會認為意識只是一種主觀的生物性附帶產物,意識不被它們承認為實存。
01意識是物質之外的另外一種存在
唯物世界觀會認為世界是物質的,而物質是唯一真實的存在,物質被偏袒成了限定的實存,於是,實存的範疇被限制了。
可是,我們知道,我們正是以意識才確認了這一切的存在不是嗎?很明顯,意識和物質是共存的,只不過是在不同的維度而已。
物質世界在唯物主義者的眼裡,似乎就是以本來存在物的身份而捍衛著它的地位,在他們看來,物質資源廣袤豐富而毋庸置疑,物質就是存在者的本體。
然而,各種超驗經驗表明,意識是無比廣泛的,除了正常的意識狀態之外,還有更多超常意識狀態的存在,意識形態的多元,讓我們發現,意識世界,事實上,正是因為神秘和不可捉摸的未知,才提供了更多關於未來的嚮往和想像,因為,意識本身,藏了一個比物質更令人心往神馳的次元空間。
從種種超常意識狀態之下的超個人經驗中就可以得出觀點,廣泛的非物質次元是實存的,由此可見,實存是多層次的,並不僅僅是能夠看見和觸及的物質而已,被視為完整生命現象的物質世界,只是多重宇宙中的一種形式而已。
02為什麼不同意識狀態之下的超個人經驗會增強超越自我的能力
馬斯洛提到的超越自我的需求層次,例如瑜伽默觀超常意識中就有所體現,它所傳承和主張拓展到人類和眾生上的愛與慈悲等情感,就是一種體現。
它這裡講到的「愛與慈悲」指的是一種大的情懷,並非指使我們要去當聖賢,而是,讓我們懷著這樣一種心念去涉入生活,完善自己的生命。
我們會發現,如果我們的心裡懷有愛和慈悲,我們的盈滿就會表現得很得體,很周全,我們的生命能量是積極並且主動的,我們的生命能量會吸引到正面的東西,也會更加有力量去面對我們眼前的一切,大至人生,但凡我們有積極的心念都會因此表現圓滿,小到生活,只要我們的心是暖的,又怎麼會過不好我們的小日子呢?
當然了,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去感受到各種超驗經驗的,但是我們可以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獲得認識和感悟,然後運用到自己的身上。
目前,初期的實驗已經證實了超個人主義的主張——由超個人經驗的愛與慈悲等等情感,可以使專注力變得更穩定,覺知力得到加強,甚至利他主義的動機及自我超越的能力也都會增強。
這些能力的增強,暗示了人類心理上的發展遠遠超越了過去所設定的極限。
這裡的利他主義自然也不是一種自我犧牲情懷,它指的是我們平時聽聞的大格局。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應該是獨立自愛的,每個人都應該懂得先愛自己,才會有愛的能力去吸引別人的愛,以及給予別人的愛,愛自己並不是自私,自私其實是一種不懂得愛自己的表現,也是一個對立面,它是一種沒有和自己以及自己所處的世界(環境)形成一種和諧狀態的表現。利他並不容易,它是一種自愛的升華,他是一種和自愛互為圓融的關係,只有懂得愛自己的人才能夠做到。而利他的行為,也是一種當事人自我實現之上的一種追求以及使命感的折射,實際是投射到自愛的超越自我的實現上面。
這是一種愛己愛人的追求,也是一種超越自我的能力。如果能夠不斷增強超越自我能力,我們的幸福感、自我滿足感,以及深度的自我認可也會越來越明晰。
而我們也會發現內心的力量會變得更加堅實和確定,外界的聲音也不會再輕易左右我們,這是一種以愛為源的自我超越,也是一種意識覺醒。
03如何將意識的主觀能動性運用於生活?
從超個人觀點看,物理世界及其法則,只能代表無數可能存在的真實中的一種,而且只有透過我們自己的意識進化,才能體悟它們的本質。
所以我們應該強化對意識的概念,以及重視程度,我們當然需要先認可它,同時,我們更應該把它投注到我們自己的身上,投入到生活當中。
首先,我們需要維持意識上的警惕,保持覺察力,我們需要在心裡確認,我們以什麼身份處在當下,我們該做什麼,由此擺正好心態,才能全情投入當下。意識上的凝聚力,會以專注力的呈現投放到我們的所作所為當中,也因而實現好我們當下的自己。
那麼不管是工作中的自己,還是玩樂的自己,我們都能夠和自己保持一種和諧有序的關係,覺察力和專注力會讓我們的內在秩序維持一個平衡感,工作當中,我們會完成正當工作者身份的實現,而玩樂的我們也會是一個敞開心投入的自己。
這是一種意識的覺醒,生活當中,我們需要以意識去維持我們的主觀能動性,善於去覺察自己的情緒還有意志等等,有時候身體會牴觸我們的心念,拖延或者逃避問題,我們就可以試著去調整自己當下的身體狀態,例如寫作的時候,有時候思緒雜亂導致身體有所牴觸,那麼我們就可以起身做點簡單的肩膀拉伸動作,或者衝涼洗澡,都可以改變我們的身體狀態
這都是生活中的小面向,同樣放到其他的人生議題上,也是一樣的,只要我們帶著意識,能夠明白自己當下的身份,為自己爭取好的狀態,維護好內在的秩序,做好當下該做的事情,就可以儘可能把混亂規避到最小值。
其實,意識是滲透於所有現實當中的,它是存在的源頭,也是物質世界能與質的創造要素。
當我們開始重視意識,我們會深刻地體會到,超個人世界觀會拓展我們的心智、情感與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