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與自我定義相關,探究意識看似無法突破,但在生物學領域,似乎越來越接近對意識的研究,生物被視為一個機械系統,感官將客觀轉化為主觀,將模擬信號轉化為數字感覺,將外界運動轉化為體內情緒,從而把物理世界抽象到精神維度。
如果把生命定義為將無序組織成有序的自我維持與適應過程,生物至少有生存和組織的欲望,其內部過程就是為了生存和維持機體平衡,並以有意義的方式對環境做出響應,如果懷疑它們依賴於意識的反應和選擇能力,也就有理由懷疑人類的這種能力,定義意識的問題在於任何邏輯系統難以定義自身,也就是描述性語言無法描述事物本身。意識其實就是一個自我參照系統,有了新東西就將它融入到新身份,而且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意識通過語言與自我參照系聯繫起來,結果是語言捕捉不到真諦,也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經驗的本質即無有相生的過程,人人都逃脫不了無極的道。意識在不斷模擬的對象與環境的同時,也在模擬自己。人類意識通過語言交流,然而語言單詞都具有自我參照屬性,所有的詞都是由另一個詞來定義自己,語言詞彙系統最終錨定在一個獨立的實相中。
意識與語言分離體現在情緒裡,情緒是對某種情況的準備與反應,也就是對體內生理狀態進行調節準備,進而對外部環境做出反應,可見情緒帶有方向目的性。人類對某種情緒的感受,可明確表達為自我意識,從而進入情緒循環過程,經過一系列的內外轉化與生理反應,情緒感覺最終覺醒為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