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在自我參照中覺醒

2020-12-17 清新觀

意識與自我定義相關,探究意識看似無法突破,但在生物學領域,似乎越來越接近對意識的研究,生物被視為一個機械系統,感官將客觀轉化為主觀,將模擬信號轉化為數字感覺,將外界運動轉化為體內情緒,從而把物理世界抽象到精神維度。

如果把生命定義為將無序組織成有序的自我維持與適應過程,生物至少有生存和組織的欲望,其內部過程就是為了生存和維持機體平衡,並以有意義的方式對環境做出響應,如果懷疑它們依賴於意識的反應和選擇能力,也就有理由懷疑人類的這種能力,定義意識的問題在於任何邏輯系統難以定義自身,也就是描述性語言無法描述事物本身。意識其實就是一個自我參照系統,有了新東西就將它融入到新身份,而且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意識通過語言與自我參照系聯繫起來,結果是語言捕捉不到真諦,也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經驗的本質即無有相生的過程,人人都逃脫不了無極的道。意識在不斷模擬的對象與環境的同時,也在模擬自己。人類意識通過語言交流,然而語言單詞都具有自我參照屬性,所有的詞都是由另一個詞來定義自己,語言詞彙系統最終錨定在一個獨立的實相中。

意識與語言分離體現在情緒裡,情緒是對某種情況的準備與反應,也就是對體內生理狀態進行調節準備,進而對外部環境做出反應,可見情緒帶有方向目的性。人類對某種情緒的感受,可明確表達為自我意識,從而進入情緒循環過程,經過一系列的內外轉化與生理反應,情緒感覺最終覺醒為意識。

相關焦點

  • 孩子說「不」其實是「自我意識」的覺醒
    」的覺醒。自我意識也稱自我,指的是個體對自己的各種身心狀態的認識、體驗和願望。3歲至7歲這一期間,屬於孩子人生發展的第一逆反期,孩子會要求行為活動自主和實現自我意志,反抗父母控制,這是發展中的正常現象。
  • 9歲,自我意識的覺醒
    九歲孩子的特殊情感需求來自自我意識發生重大變化。她們的」幼兒」階段已經結束,正過渡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華德福教育的創始人Rudolf Steiner說「九歲這一年孩子正在經歷著完全的改變,此時對精神和肉體而言,皆正面臨重大轉型。」孩子在5歲以前,她的意識如夢境一般,外在與內心世界不分。她們了解外在事物的管道並不是透過「觀察」而來,而是透過無意識的模仿。
  • 如何以意識覺醒,調動自我的主觀能動性
    如何以意識覺醒,調動自我的主觀能動性如果熱牛奶的濃香穿越凌晨的夢,意識也會醒來,開始在早晨的空氣中尋它,當牛奶流經,溫柔的動靜蟄伏在身體,天空也醒了>遠航渡海的汽笛聲,陽光下沸揚的氣泡,昨日醬菜乾的酸朽,手划過老木書桌的肅穆我們在視聽、鼻息和觸感中經驗著生活和世界,以知覺,以意識。
  • 《西奧和不先生》:自我意識的覺醒——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
    1)自我意識的覺醒「不先生」剛出現的時候給西奧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因為「不先生」總是不合時宜地替西奧拒絕,比如媽媽讓西奧吃早餐,「不先生」將早餐打翻了;在幼兒園西奧和小夥伴們玩,「不先生」在一旁搗亂,最後大家都不和西奧玩了,西奧覺得很苦惱。
  • 海賊王,惡魔果實的4種形態,可自我覺醒,還能擁有意識?
    在海賊王中,惡魔果實其實是以4種形態存在的。那麼都是有哪四種存在的形式呢?不僅可以擁有意識,而且還能自我覺醒?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下面就讓我們來一起看一下吧!第三種形態,賦予武器意識惡魔果實還有一種形態就是和武器結合,這種形式也非常的常見,在海賊王中出現了多次,比如老沙篇的時候,Mr.4的武器就是一個吃了犬犬果實的獵槍。司法島篇上,斯潘達姆使用的配件是吃了象象果實的刀。
  • 從MISS YOU AILINNA 品牌理念中,窺探女性意識的覺醒
    從MISS YOU AILINNA 品牌理念中,窺探女性意識的覺醒 從MISS YOU AILINNA 品牌理念中,窺探女性意識的覺醒 2020-09-07 15:53:27  來源:北國網
  • 用思維導圖解讀繪本《西奧和不先生》——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過程
    在西奧自我意識覺醒的階段裡,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時候他的拒絕是&34;所為,那是他不能控制且不能理解的所在。&34;代表了自我意識,自我意識的覺醒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另一方面他又害怕父母會生氣。
  • 獲得自我意識的覺醒,培養正確的自我認知
    最近聽了樊登講書中樊登老師講了一本《內在動機》這本書不單單是講了該如何獲得內在動機這種力量,還包括對自己以及世界的認知。經過反覆的思考,我終於明白真正的自我認知到底是什麼。自我認知指的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以及對外界的看法。
  • 尼採:沒有自我意識的覺醒,人就會自願淪為奴隸
    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 原因一︰「人之所以會陷入應該思維,是因為我們不斷在外在世界中尋找被別人喜愛的『自我』標準,來妄圖根據這個標準創造一個理想的自我。」 這種從外在世界中尋找到的被別人喜歡的「自我」標準,會給我們帶來安全感。
  • 「頂嘴」是孩子自我意識覺醒,不見得是件壞事,追本溯源合理引導
    其實不然,孩子出現頂嘴行為,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正常現象,父母對此刻意阻止,反而不利於親子之間的溝通和孩子的正常成長,不利於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底線」很多時候人們在相處過程中會產生一種試探行為,即通過言語的交談,從對方的行為中加進對對方的了解,建立原則和邊界,以便於相處過程中的「安全感」和「可控制感」。
  • 解析《父母的覺醒》:親子教育的關鍵,是父母懂得「自我覺醒」
    有位媽媽說到:&34;你看這位媽媽一開始就說到&34;,其實潛意識就已經覺得是孩子的錯了,看看,大人們是多麼的以自我為中心。在親子教育中最關鍵的就是父母需要懂得&34;,父母盲目自自大,不去嘗試改變,結果就只能是水火不相容,爭吵和打罵。今天就給覺得育兒艱難還沒有覺醒的父母來解析《父母的覺醒》,讓我們走進自我覺醒的領域,學會覺醒,給孩子需要的愛和尊重。
  • 《父母的覺醒》:還給孩子真情性,父母擺脫舊日創傷,覺醒自我
    如果父母覺察和意識不到,自己遺留的創傷陰影,留心觀察孩子的缺點,也許你會從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創傷陰影投射出的影子。發現它,覺醒過來,還給孩孩子天真本真的性情。03父母如何在孩子面前重塑自我1)不給孩子增加自我創傷父母有意識的覺察到自己身上的一些創傷陰影。
  • 神話的起源,神話——人類意識覺醒的產物
    大家好,我是小編劉鑫,今天和大家來探討一下神話的起源,神話——人類意識覺醒的產物。「神話」系外來詞,英文為「Myth",源於拉丁語「Mythos",原意指那些產生於原始社會的口傳故事。學術界傳統意義上的神話,特指上古(原始)神話。
  • 解讀簡愛中的自我意識和自卑意識,自卑者該如何走出自卑?
    在書中的簡愛是一名女教師,可以說是在當時的階級社會裡底層人民的代表。而男主公羅切斯特卻是上層貴族的代表性人物,兩人的身份階級之差、相愛時複雜的複雜心理、最終突破自己的心理障礙並且勇敢的對抗當時的主流思想,這些都是書中精彩之處。本篇文章主要就簡愛表現出的自卑意識和自我意識做出解讀。
  • 有多少人忽略了「自我意識」的覺醒,你還是你嗎?
    生活中的印度人在普羅大眾都忙於養家餬口的今天,別問了時不時問問自己:我想要的是什麼?我想要怎麼樣的生活?商業社會生存法則第一條,自我意識的覺醒。只有認清自己,摒棄外界幹擾,以自己的目標為核心去規劃自己的工作與生活,才能立足於紛繁複雜的商業社會。快樂,且積極地活著。
  • 自我意識是什麼?
    相信所有人都會在某一個時間點,對自我開始思考。自我意識的了解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自我意識」。簡單來說,自我意識,是對自己身心活動的覺察,即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具體包括認識自己的生理狀況(如身高、體重、體態等)、心理特徵(如興趣、能力、氣質、性格等)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如自己與周圍人們相處的關係,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與作用等)。自我意識是具有意識性、社會性、能動性、同一性等特點。自我意識的結構是從自我意識的三層次,即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認知、自我體驗和自我調節(或自我控制)三個子系統構成。
  • 文學是人學,文學的自覺性,發端於人的自我覺醒,也影響著人
    他在《典論·論文》中說:「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可見曹丕對文學價值的認識遠超曹植。曹植的《典論·論文》是對文學本身的探究,開文學批評的先河,是文學自我覺醒的發端。在此篇中,曹丕還說:「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墓志銘、祭文)尚實,詩賦欲麗。」明確說出不同類型的文章應該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撰寫。
  • 一個人變強,是從意識的覺醒開始
    一個人只有意識到人生的路都要自己走,才會變得強大。《千與千尋》中說到,一個人的獨立,是從一生到自己要走完餘下的路。還能堅定地走下去的時候。自己的路,還是得自己走!大多數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遇見困難時,卻束手無策,只好暗中祈求,事情趕快歸於平靜。
  • 可能是自我意識覺醒,這三招可以讓孩子妥協
    其實生活中關於這樣的事情也是屢見不鮮的,有很多孩子所表現出來的樣子就是不喜歡妥協的。1.自我意識覺醒孩子之所以不願意妥協,很有可能是自我意識在逐漸地覺醒。他們在小的時候的確會聽從父母的想法,但這僅僅只是小時候。
  • 《霸王別姬》:程蝶衣的自我迷失與覺醒,及其現實意義
    戲班裡的程蝶衣即使被師父一次次鞭打後仍固執地反覆把《思凡》臺詞吟唱成:「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說明了他先天的生理認知中已經確定了正確的自我意識,明確了其男性性別認同。此時的他其實已經在自我意識裡無形中為自己構築了一個「女嬌娥」的形象,同時也對自我性別形成了初步誤認。從弗洛伊德理論得知,孩子性心理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是口唇期,即兒童性慾的滿足最初是通過嘴巴達到滿足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