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是FCE的一道作文題目,考察內容是莎士比亞的經典劇作-麥克白。縱觀歷年閱讀題,也時不時會選取如老人與海這樣的名著片段。您看出來了嗎?在通關MSE的過程中,越往上走,考試就不只是局限在語言單純的功用性——更有對孩子們文化沉澱的考察。
FCE要求學員大量廣泛地接觸原著。根本邏輯很簡單,語言來於生活,歸於生活。無論任何語言,都不僅是一種使用工具,它是人類厚重文明的載體。語言更高層次的學習方向,一定是追求美的感受和認知的升華。
01
說了這麼多,切入正題。
考拉老師寫本文的目的,更希望幫大家暫時淡化考試的功利性,一起來切實感受英語經典文學的魅力。作為開篇,我選擇了英國史上最偉大的文學家—莎士比亞的作品。 所謂不到長城非好漢,不讀莎翁又豈能真正領略英語傳承上千年的文化魅力。
但很多人往往會「談莎色變」。作為一個生活在距今400多年前的國外「古人」,他的文字我們還能看懂嗎?他的作品對當代人還有思想和文化的借鑑意義嗎?
作為莎翁狂熱迷妹,考拉老師語曰:莎翁作品歷經數百年仍被奉為必讀經典,就在於他絕妙的語言運用藝術,以及作品中跨越時代局限,具有普世價值的偉大思想性。
市面上不乏有很多講述莎翁作品劇情的簡讀大白話版,包括曾火爆一時的Papi醬就發布過類似視頻,諸如幾分鐘看懂四大悲劇和四大戲劇。娛樂尚可,但如果孩子們一味滿足於這樣的「素食快餐」,會錯過絕大部分原汁原味的精髓,令人扼腕遺憾。事實上,如果你只是一個看口水故事書的心態,甚至會覺得莎翁的戲劇都是老套了的情節。因為他作品中的很多角色,乃至情節設定,靈感皆引用或借鑑於前人作品。單純論情節,他的原創性並不高。 但同樣的材料,經過莎翁偉大的加工造詣,成為傳世經典。還是那句話,讀莎士比亞,讀的是他的語言藝術,品的是戲劇衝突的矛盾性,揣摩的是他的思想啟迪。
02
接下來,考拉老師通過莎翁作品片段的分享,帶領大家探知一二。今天我們從國內最廣為熟知的作品—《羅密歐與朱麗葉》賞起。以下是名場景——羅密歐與朱麗葉初次見面的片段截取。
————————————————————————————————————
ACT1 SCENE 5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羅密歐實乃高手—我粗鄙的手,不配觸碰你的手,如果冒犯了你,那請允許我親吻你的手。如此露骨的語言,他是如何聰明的掩飾?——我的嘴唇如同虔誠的朝聖者。注意,一開始他就把朱麗葉的手比作聖地。而在伊斯蘭教中, 虔誠的信徒們把朝拜和親吻聖地當做崇高的禮節。
聰明的朱麗葉自不會輕易讓羅密歐得逞,於是將計就計:親愛的信徒,你太小看你的雙手了,通過握手你已經向我表達了崇高敬意。畢竟通常而言,面對聖人的雕像,朝聖者都只會觸摸他們的雙手。雙掌相扣已經宛如親吻這般最高禮節。
羅密歐並沒有放棄—「他們既然有嘴唇,為什麼扣掌來表達敬意?」
朱麗葉繼續急中生智,「因為對於信徒,他們的嘴唇是用來禱告的「
羅密歐—「既如此,親愛的聖人,那就讓嘴代替手來禱告吧
(暗指我和你接吻只是為了禱告)請你準允我的禱告吧,
不要讓我的信仰化為絕望(道德綁架都用上了)」
此時此刻的朱麗葉再也招架不住,於是故作矜持,說道:」聖人(此處特指雕像)是不會動的,即使我準許你的禱告」
羅密歐終於達成目的:「那我禱告的時候你可不要動」
禱告結束——「通過你的嘴唇,我的罪惡被救贖了」
羅密歐與朱麗葉就這樣獻上了他們的熒幕初吻。
03
在這個片段中,Kayla給大家提供了3種版本,莎翁原版,現代版以及中譯版。快速調查,你剛剛讀的是哪種版本呢?不用版本帶給你的感受相似嗎?
如果你停留在中文翻譯版本——羅密歐不過是個巧言令色的撩妹高手。
如果你停留在現代英譯版本——莎翁確實文採斐然,明喻暗喻雙關隨手拈來,人物的機智與幽默躍然紙上。
如果你真正專注於原版——發現了嗎, 在羅密歐與朱麗葉各自的四行獨白裡,結尾竟然規整地按照ABAB的格式完成了押韻!這個片段之中竟然暗藏了一首詩!這其實就是莎翁sonnet(十四行詩)的精妙運用。Sonnet起源流行於義大利,而莎翁將這種格律嚴謹的詩體廣泛地改編和運用在自己的詩歌之中。難道他只是一時興起,在這個戲劇片段運用了sonnet? 其實是因為sonnet本身就是一種以歌頌愛情,表達人文主義思想為主的抒情詩體,用在兩位主角初見面即墜入愛河的場景再合適不過了。
04
所以總結下, 為什麼考拉建議大家要多讀原版書籍?
其一,真正的經典之作,是形,義,涵的結合,是一場文化藝術的盛宴。「快餐消費」的吸收極大地浪費了其精髓。一言以概之——進的快,出的也快。
其二,莎翁另一偉大之處,是他原創了英語歷史上不勝枚舉的詞彙和表達,至今仍然活躍在現代語境之中。比如,大家經常熟知的老外感嘆語,「for god’s sake」, 其實它出自莎翁戲劇《亨利八世》——「For goodness’s sake」, 含義相同的其它衍生表達還有for God’s sake和for heaven’s sake. 閱讀經典,給我們一個追本溯源探究詞彙身世的機會。讓你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其三,在莎翁著作中,羅密歐與朱麗葉最為國人所熟知,被譽為西方版本的梁山伯與祝英臺。但是真如大家所言,它的主題旨在歌頌忠貞不渝的偉大愛情嗎?可能會毀你三觀,但你知道這部劇的第一幕,其實詳細演繹了羅密歐對另一個女孩子的深情告別?在西方學術界,另一個流行的觀點是,莎翁通過這部劇批判了年輕人對於愛情的衝動與任性,而殉情則是這種衝動所付出的代價?這就是偉大著作所具有的豐富主題,及衝突矛盾性一個集中體現。當然對於文學作品的理解,有爭議很正常。但如果自己不通過原著直接與作者對話,並在文字裡找到細枝末節,揣摩作者的意旨,則無法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判斷,只能被動接受別人灌輸的觀點,人云亦云。
這篇又長又?的分享,如果你堅持讀到了最後,說明我們是有緣人。如果你意猶未盡,考拉會在未來選取更多的經典文學片段進行分享。今日莎翁片段賞析僅我本人一家之言,做拋磚引玉之用,期待有緣人繼續與我探討。讓我們一起多讀書,讀好書~!FCE神馬手到擒來統統拿下!
本文作者:Kayla老師,如果您對本期的內容感興趣,別忘關注我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