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解讀】
結構,是指文章材料組織和安排的方法;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條理由此及彼表達思想的路徑、脈絡。「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是指對文章結構進行分析,並在理解觀點和材料之間的關係、分析段落層次之間的關係的基礎上理清行文的思路。「分析文章結構」和「把握文章思路」其實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文章的結構體現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結構體現出來的,結構為表,思路為裡,二者互相映照。
「分析文章結構」常常著眼於文章的各個構成部分之間的組合方式、結構特徵及某種結構安排的技巧和作用,外顯性、客觀性較重。「把握文章思路」常常是圍繞文章主旨、行文線索、中心話題,從整體的角度出發,著眼於部分(詞、句、段、層)與部分、部分與整體(篇)之間的關係,去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和目的,去分析作者某種表達方式的作用和好處,去分析作者「謀篇」的動機和效果,內隱性、主觀性較強。從這個角度上說,「把握文章思路」應該比「分析文章結構」要難一些,更需要考生認真對待。
「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歷來是江蘇卷考查的重點。要麼考查分析全文的論述層次,要麼考查分析某段的論述層次。由於論述類文本講究論證的結構和思路,因此這一考點在以後仍會備受命題者青睞,考生需高度重視。
【教學課件】
對悲劇的深沉紀念
王開嶺
①在對「悲劇」的日常感受上,除了重大輕小的不良嗜好,人們總慣於以整體印象代替個體的不幸——以集體的名義遮蔽最真實的生命單位。
②數字僅僅描述體積,它往往巨大,但卻被抽空了內涵和細節,它粗糙、籠統、簡陋、輕率,缺乏細膩成分,無疼痛感,喚不起我們最深沉的人道主義的感受。過多過久地停留在數字上,往往使我們養成一種粗魯的記憶方式,一種遙遠的旁觀者態度,一種徘徊在悲劇之外的「客人」立場,不幸僅僅被視為他者的不幸,被視為一種隔岸的「彼在」。
③如此,我們並非在關懷生命、體驗悲劇,相反,是在疏離和排斥它。說到底,這是對生命的一種粗糙化、淡漠化的打量,我們把悲劇中的生命推得遠遠的,踢出了自己的生活視野和情感領地。久之,對悲劇太多的輕描淡寫和迎來送往,便會麻木人的心靈,情感會變得吝嗇、遲鈍,太多的狹隘和不仁便繁殖起來了,生命間的良好印象與同胞精神也會悄悄惡化。
④感受悲劇最人道和理性的做法:尋找「現場感」!為不幸找到真實的個體歸屬,找到那「一個,又一個……」的載體。世界上,沒有誰和誰是可以隨意疊加和整合的,任何生命都唯一、絕對,其尊嚴、價值、命運都不可替代。生生死死只有落實在具體的「個」身上才有意義,整體淹沒個體、羊群淹沒羊的做法,實際上是對生命、對悲劇主體的粗暴和不敬,也是背叛與遺忘真善的開始。
⑤同樣,敘述災難和悲劇,也必須降落到實體和細節上,才有豐滿的血肉,才有驚心動魄的痛感和震撼,它方不失為一個真正的悲劇,悲劇的人性和價值才不致白白流失。
⑥記得有個地方的「猶太人遇難者紀念館」,在設計上就注重了「個」的清晰,它拒絕用抽象數字來控訴什麼,而是費盡心機地搜錄了大量個體遇難者的信息:日記、照片、證件、信件、日用品、紀念物、甚至還有聲音資料……當你對某一個名字感興趣時(比如你可以選一個和自己容貌酷似或生日相同的人),便可啟動某個按鈕,進入到這個個體的生命故事中去,與其一道重返半個世紀前或晴朗或陰霾的日子,體驗那些歡笑和淚水、安樂和恐怖、幸福和屈辱……這樣一來,你便完成了一次對他人的生命訪問,一次珍貴的靈魂相遇。
⑦記住了他,也就記住了恐怖和災難,也就記住了歷史、正義和真理。與這位逝者的會晤,相信會對你今後的每一天、你的信仰和價值觀,產生某種影響。它會成為你生命中一個珍貴的密碼——靈魂密碼。這座紀念館貢獻了真正的「悲劇」。
⑧重視「小」,重視那些不幸人群中的「個」,愛護生也愛護死,嚴肅對待世上的每一份痛苦,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意義重大。它教會我們一種打量生活、對待同胞、判斷事物的方法和價值觀,這是我們認知生命的起點,也是一個生命對待另一個生命的最正常態度。在世界眼裡,我們也是一個「個」,忽視了這個「個」,也就喪失了對人和生命最深沉的感受。
⑨其實,生命之間,命運之間,很近,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