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打獵糟蹋農田,縣令勸阻被問斬,戲子另類勸諫效果奇佳

2020-12-20 黑冰讀史

勸諫皇帝不要胡作非為也是一門學問,勸不好往往就會把自己搭進去,需要古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後唐時期,莊總李存勖愛音律好打獵,他的身邊總是圍繞著一群伶人,也就是今天的演藝圈人士,在過把演員夢的同時還帶著他們經常打獵,在廣闊的天地間體驗人生如戲的美好生活。

這一天,李存勖帶著他們來到中牟縣圍獵,一群人彎弓搭箭策馬馳騁,追趕著獵物玩的不亦樂乎,哪管馬蹄下是山川河流還是田苗莊稼,一群人就這樣浩浩蕩蕩的衝了過去。

中牟縣令看到皇帝帶頭糟蹋百姓莊稼於心不忍,急忙到李存勖面前為民請命勸誡皇帝,莊稼乃百姓根本,是一年生活的希望,要求皇帝約束自己的行為體恤百姓。

李存勖本是遊牧沙陀人,縱馬馳騁是其天性,五代亂世李存勖打仗總會衝鋒陷陣,以他的勇武帶動士氣,消滅了老對手朱溫建立的後梁。

這樣一位馬上得天下還要馬上治天下豪傑人物,正在興致盎然的當口,突然聽到刺耳的話,哪裡會聽,自然是勃然大怒,下令隨行軍士將縣令就地正法,可憐的縣令為民做主卻要身首異處。

李存勖本人有非常強烈的表演欲望,給自己取了一個藝名"李天下",閒來無事時就就化好妝穿好戲服,同身邊的伶人開始自己的表演。

上行下效,皇帝有此愛好,身邊的伶人自然會百倍的逢迎,因此李存勖身邊的伶人大多是溜須拍馬之徒,毫無真才實學卻佔據高位,李存勖任用他們擔任監軍,到各地巡查監視,有皇帝的寵幸,他們在地方上高高在上不可一世。

此時皇帝帶著他們圍獵,至於過程中破壞的哪點田苗自然是小意思啦。

在圍獵的戲子當中,敬新磨算是一個異類,本質上也是溜須拍馬之類,但他良心總算未泯滅,看到莊總如此作為,也不忍心如此作踐百姓。

他帶人追上即將被正法的縣官,將他押到皇帝面前,訓斥縣令。

《新五代史·伶官傳》記載:

「莊宗好畋獵,獵於中牟,踐民田。中牟縣令當馬切諫,為民請,莊宗怒,叱縣令去,將殺之。伶人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諸伶走追縣令,擒至馬前責之曰:「汝為縣令,獨不知吾天子好獵邪?奈何縱民稼穡以供稅賦!何不飢汝縣民而空此地,以備吾天子之馳騁?汝罪當死!」因前請亟行刑,諸伶共唱和之。莊宗大笑,縣令乃得免去」。

「你作為縣令,難道不知道皇帝喜歡打獵的嗎?為什麼還要放縱農民種莊稼,以此來給朝庭繳納稅賦呢?為什麼不讓你們縣的百姓挨餓,把這裡的田地空出來,讓皇帝盡情的馳騁呢?你罪該萬死!」

因此準備給他施以極刑,其他演員也跟著一唱一和,莊宗聽到敬新磨這樣說於是哈哈大笑,於是就放過了中牟縣令。

天子一怒,伏屍百萬,流血千裡。封建社會,皇帝作為權利至上的存在,對忠言逆耳怎麼會心甘情願的接受。唐太宗作為有道明君,對魏徵的勸阻還氣得不行,下朝後嚷嚷著要殺他,像李存勖這種半吊子明君,要殺中牟縣令也就不足為奇了。

敬新磨反其道而行之,順著莊總之意另類勸諫,效果奇佳。

相關焦點

  • 史上第一位狀元敢於犯言直諫,躺在地上,阻攔唐太宗出城打獵
    孫伏伽多次勸諫唐高祖李淵,接受隋朝滅亡的教訓,勸告唐高祖要「開不諱之路」,任用賢良的人。其「指陳得失,無所迴避」,使唐高祖頗為感動,於是任命他為治書侍御史。孫伏伽直言進諫,勸阻皇帝不要因此而荒疏朝政。唐太宗同幾個侍衛,背著弓箭,帶著鷹、犬,興衝衝就要出發的時候,孫伏伽匆忙趕到,拉住馬韁勸諫皇帝:「陛下遊獵郊外林中,沒有保護措施,是十分危險的事兒,一旦出現意外,誰來處理朝政?奉勸陛下以社稷為重,以百姓為重,不能逞一時之快,由著性子做這種對社稷無益,對百姓無益的事兒!」
  • 縣令殺了公主的人,皇帝:斬首!縣令:說句話再殺!皇帝:重賞!
    劉秀當上皇帝後,他深知民眾的生活已經被戰亂搞的一團糟,於是就採取養民政策,大力倡導農耕,才使國家經濟慢慢恢復過來。劉秀稱得上史上一代開明的皇帝。因為他抓住了國家建設的本質,不僅搞建設,而且還推行以法治國,使得東漢初年很公平。但執法對老百姓說起來很容易,如果要對一些王公大臣甚至皇室成員,有時執法人員就很難辦。
  • 宋代案中案:貌美人妻哭亡夫,哭聲引縣令懷疑,縣令夫人被斬首
    ,於是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一天晚上,縣令的夫人見狀,問縣令:「夫君這是為何事所急?」縣令就跟自己的夫人談論這起案件,縣令夫人聽後,突然跟縣令說道:「一個成年男子不可能無緣無故死亡,你可以命人仔細看看她亡夫頭頂處,是否藏有鐵釘?」第二天,縣令親自去檢驗屍體,結果真的發現一枚鐵釘釘入死者的腦袋裡,只不過鐵釘的矛頭被人鉗去,傷口藏在濃密的頭髮中,不易被人發現。
  • 在乾隆皇帝眼中,紀曉嵐到底有何地位?一個給自己解悶的戲子而已
    在乾隆皇帝面前,紀曉嵐更是被塑造成了敢直言納諫、敢仗義執言甚至敢諷刺揶揄的錚臣。可歷史上的紀曉嵐,在乾隆皇帝的眼中,到底擁有何種地位呢?也就是說,擁有如此盛名的一代文學大家,官至「臺憲之首」的紀曉嵐在乾隆皇帝眼中,只不過是一個供自己戲弄、取樂的戲子而已。堂堂的一代大家,清朝中期文壇上赫赫有名的「獻縣紀相國」,為何在乾隆皇帝眼中擁有如此卑賤的地位呢?
  • 前赴後繼勸諫嘉靖皇帝的大明群英命運如何?
    作者:許雲輝公元1540年8月,江湖騙子段朝用為取悅嘉靖皇帝(明世宗),通過位高權重的翊國公郭勳進獻自己煉造的百餘件白金器具,聲稱用這些器具盛放食物飲品或供奉祭品,「即神仙可致也。」嘉靖崇信道教,「好神仙」,對精通左道幻術及氣功的道士邵元節極為信任,封其二品官和真人封號,總領道教。
  • 皇帝:雨衣用什麼材料做更好啦?大臣:用瓦做最好,皇帝聽了大賞
    油衣的防雨效果當然比不得現代的雨衣,即便穿上了油衣也難免不會被打溼。唐朝的太宗皇帝李世民就曾因為油衣滲雨的問題問過大臣。說起唐太宗李世民,大家都不會陌生。李世民乃是歷史上有名的聖君,他一手開創了享譽後世的「貞觀之治」,被後人所敬仰。而李世民能夠開創盛世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他知人善任、重用諫臣。
  • 此人是西漢郎中令,勸諫皇帝有奇招,最後因此免遭了一場劫難!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皇帝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所以哪怕有時候自己做錯事情,也不會聽取別人的勸諫,雖然說賢明的君主也有,但是總的來說還是那些昏庸的帝王多,但是面對這些帝王,還是有不少的官員,秉承著自己的當官的覺悟,認為要為百姓做事,所以他們不管怎麼樣都會盡力的勸諫皇帝,他們有的也因為這樣而落的非常慘的下場
  • 曹丕為何不顧群臣勸阻,決意要殺死曹操的救命恩人之子
    曹丕 鮑勳與曹丕的恩怨由來已久。即位為皇帝,曹丕意氣風發,而鮑勳仿佛不知道自己與曹丕的過節,多次上表勸諫曹丕重視軍事和農業、寬惠百姓,而建造宮殿之類都是以後的事情。 在一次曹丕準備外出打獵之時,鮑勳又開始苦口婆心地上表勸導了一通:「陛下您還在守喪之中,怎麼能從事馳騁之事呢!」曹丕此時正在興頭上,被鮑勳這麼潑了一盆冷水,瞬間暴怒,親手撕碎了鮑勳的奏表,執意出宮行獵。
  • 做皇帝做到這份上也是醉了,天天就知道虐殺小動物!
    上一期我們介紹了中國五大奇葩皇帝的北宋亡國之君宋徽宗,今天我們來說說遼國的亡國之君,他和宋徽宗是同時代的人,也是一位奇葩的皇帝,他的奇葩不是和宋徽宗一樣動文的,這位皇帝喜歡動武的,這就是遼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天祚帝。
  • 清朝官場上,介休縣令舉報欽差大臣,結局又是怎樣呢?
    可沒想到的是,當時林縣令手上好巧不巧出了一件姦殺案,犯案嫌疑人是一位大盜的兒子,不僅闖入民居實施偷盜,更將家中婦人姦殺,乃至剁掉腳趾,手法極其殘忍,且此案牽連甚廣,最後鬧的民怨難平,甚至連皇帝都給驚動了,為徹查案件,那位就指示山西
  • 美國用「紙板警察」看自行車 防盜效果奇佳
    令警方沒想到的是,「紙板警察」效果奇佳,自行車失竊率和去年同期相比,大幅降低了67%。  當地警局的副局長羅伯特表示,雖然警方同時在附近裝設監視器等高科技設備,不過「紙板警察」仍是嚇走偷車賊的主要原因。  有心理學家說,人在犯罪前如果看到警察或任何提醒他不能犯罪的物品,都很有可能讓人心生顧慮,從而取消作案行為。
  • 《紅樓夢》馮紫英和賈寶玉關於打獵的對話,看清朝皇室打獵活動
    《清史稿》中記載康熙皇帝玄燁說道:有人說朕塞外打圍,讓軍士辛苦,但是卻不知道天下承平日久,不可以忘掉武備。康熙本人就是年年打圍,直到康熙六十年也就是自己六十八歲的時候。《聖武本紀》中記載秋七月,上行圍的活動,就是加強軍事訓練的意思,因此各地的皇帝行宮也很多。乾隆做皇孫的時候,有一次跟隨康熙在熱河打獵。途中乾隆和侍衛遇到了一頭熊,乾隆舉起火槍將熊打死。
  • 中國最後一位皇帝,別人都不敢幫他剪辮子,最後他親自動手
    這是因為古代人們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如果剪掉了頭髮,那就說明你在糟蹋父母給你的一部分,是一種不孝的表現,當然這都是過去的思想了。但是在那樣的封建社會中,女子頭髮被剪是一種極大的侮辱,所以那時有人用私刑便會將其頭髮剪去,除了尼姑和和尚以外,當時如果有人沒有頭髮出門,就會遭到其他人的非議。
  •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這位5奇宰相說的,並不是李世民
    此人活了五十一歲,一生所行之事,都堪稱神奇,被稱為「5奇」宰相。一、父親坐牢,我救他。岑文本的老爸是邯鄲城的縣令,岑文本14歲那年,父親因為遭人陷害深陷大牢,小岑同學跑到他父親的上司那裡,作了一篇《蓮花賦》,敘述父親的冤屈情況。
  • 堂吉訶德式的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
    在中國古代歷史,歷代王朝的末代皇帝除了那些不能做主的兒皇帝比如1912年的只有六歲的溥儀外,一般都是被後人詬病的,要麼昏庸,要麼暴政,要麼荒淫無度,當然,也有被稱讚的,比如李煜雖然醉心於詩詞歌賦,但是就是很努力,也作出成效,只不過無力回天,但是崇禎皇帝朱由檢是個特殊的存在,一方面他對政事非常勤勉,這跟很多不務正業的末代皇帝不一樣
  • 「縣令」跟「知縣」,兩者一字之差,卻是天壤之別
    人們在看古裝電視劇時,會經常聽到兩個詞彙縣令跟知縣。然而有許多人對知縣跟縣令,這兩個詞所表達的內容並不太清楚。大概理解為這兩個詞彙是對一個縣的管理,因此可能有許多人不懂這個道理,難免會有「張冠李戴」這種情況。其實兩者差別非常之大,假如若你覺得這兩個詞大差不差,那就是大錯特錯了。「縣令」跟「知縣」,兩者雖然只差一個字,但卻實際意義不大不一樣。
  • 明朝奇案,縣令:是自殺,明武宗大怒:身中5刀是自殺?當朕傻嗎
    從這之後,這句話也就成了愚蠢糊塗的代名詞,而明朝有一位皇帝雖然名聲不佳,但他卻也知道不能做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 這位皇帝荒唐,但是並不糊塗,從他執政年間發生的一樁命案中便能看出。這位皇帝是明朝的第十位皇帝,被後世稱之為明武宗,名為朱厚照。
  • 李世民放390名囚犯回家過年,約定次年來問斬,結果年後如數歸來
    說到唐太宗李世民,相信很多人都印象深刻,因為歷史上的李世民,不僅是一位被子民愛戴的好皇帝,還是一個有著諸多正面評價的明君,與此同時,不少著作當中,也記載了關於李世民在位期間所發生的一些趣事,今天老趙要講述的,是唐太宗在貞觀六年(632年)期間發生的一件趣事。
  • "知縣"和"縣令"有什麼區別?清代縣令權力有多大?
    古裝電視劇裡常常會出現"知縣"和"縣令"這兩個官職,這兩個官職都是一縣的行政長官,那麼它們有沒有區別呢?答案當然是有區別!那麼它們的區別在哪呢?到底"知縣"和"縣令"誰的官職更高,權利更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