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為何不顧群臣勸阻,決意要殺死曹操的救命恩人之子

2020-12-23 騰訊網

在曹操創立曹魏基業的過程中,曾經遇到無數次生命危險。但是曹操這個人命大,每到危難時刻,總有人挺身而出,救他於水火。在曹操擔任兗州牧的時候,曾被黃巾軍逼入絕境,幸得濟北相鮑信拼死相救才得以逃脫,而鮑信卻被黃巾軍殺害。後來,曹操念及鮑勳的功勳,上表封鮑信長子鮑邵為新都亭侯,徵召另一子鮑勳擔任丞相掾。

曹丕在位時期,鮑勳官至御史中丞,他秉公執法,敢於直諫,最終因為一件小事,被曹丕處死。那麼,曹丕為何不顧群臣勸阻,決意要殺死曹操的救命恩人之子呢?

曹丕

鮑勳與曹丕的恩怨由來已久。早在曹丕為魏國王太子時,鮑勳任太子中庶子,主要負責侍從、規諫太子,曹操本意是看中了鮑勳剛直不阿的操守,希望能夠勸導太子,而鮑勳的直言規勸卻屢次令曹丕不滿。

鮑勳真正被曹丕所怨恨應該是從郭夫人之弟出事時開始。郭夫人是南郡太守郭永之女,由於年少時聰慧過人,郭永覺得自己女兒以後必定是女中之王,因此將「女王」作為女兒的表字。郭女王比曹丕大三歲,深得曹丕喜愛,曾為曹丕在世子之爭中出謀劃策。鮑勳任魏郡西部都尉時,郭夫人的弟弟為曲周縣吏(曲周縣當時為魏郡西部都尉管轄)。因為有人揭發郭某盜竊官布,按律應判處其死刑。此時曹丕身在鄴城,便多次給鮑勳寫信為小舅子求情,希望能夠網開一面。但是鮑勳依然堅持將罪證悉數上報。曹丕身為太子,鮑勳竟不給一點面子,這令曹丕大為惱怒,便令中尉伺機彈劾罷免了鮑勳。

郭夫人

曹操死後,曹丕繼任魏王,鮑勳又被任命為駙馬都尉兼任侍中。不久,曹丕代漢稱帝。即位為皇帝,曹丕意氣風發,而鮑勳仿佛不知道自己與曹丕的過節,多次上表勸諫曹丕重視軍事和農業、寬惠百姓,而建造宮殿之類都是以後的事情。

在一次曹丕準備外出打獵之時,鮑勳又開始苦口婆心地上表勸導了一通:「陛下您還在守喪之中,怎麼能從事馳騁之事呢!」曹丕此時正在興頭上,被鮑勳這麼潑了一盆冷水,瞬間暴怒,親手撕碎了鮑勳的奏表,執意出宮行獵。

中途休息之時,曹丕心裡還不是滋味,希望找到點認同感,便問身邊侍臣:「遊獵之樂,和八音樂器相比怎麼樣?」侍中劉曄識時務地說:「遊獵勝過音樂。」原本,這件事就算過去了,可是鮑勳又站出來了,他先是用大道理把曹丕駁斥了一番,然後又說劉曄是佞臣,請求治他的罪。曹丕簡直要氣暈了,打獵的興致也沒有了,立刻起駕回宮,隨後就把「煩人」的鮑勳調出了京城。

劉曄

黃初四年,尚書令陳群和尚書僕射司馬懿又聯名舉薦鮑勳為御史中丞,曹丕無奈只好答應。御史中丞負責監察、彈劾百官,鮑勳的性格正適合這個官職,他執法嚴謹公正,百官有他震懾,都十分謹慎自律。

兩年後,曹丕打算伐吳,召群臣商議。鮑勳又開始勸諫:現在出徵,只會白白消耗國力,還讓敵人輕視我國的威勢,臣認為不可。曹丕原本對伐吳滿懷信心,可是還沒出徵就有人說喪氣話,而這個人正是屢次激怒自己的鮑勳,此刻對鮑勳更加怨恨,將他貶為治書執法。

鮑勳

曹丕率大軍伐吳無功而返,經過陳留郡時,郡守孫邕拜見皇帝後順便探望鮑勳。孫邕因為營壘未建成,走了側路而沒走大路,軍營令史劉曜發現後檢舉他違反軍令,鮑勳則認為營壘未建成,不必拘泥。大軍回洛陽後,劉曜犯了事,鮑勳上表要罷免他,而劉曜卻將鮑勳為孫邕開脫一事秘密上表。

曹丕早就對鮑勳恨之入骨,此時終於抓到他的把柄,便下詔將其逮捕並交於廷尉。廷尉判處勞役五年,廷尉三屬官卻認為依律當罰交金子二斤。曹丕好不容易找到個機會,目的就是要置他於死地,對於下屬的這些判決極為不滿,直接挑明——鮑勳必須得死。

曹丕

鮑勳之事震驚朝野,群臣作為旁觀者,自然知道鮑勳罪不至死,太尉鍾繇、司徒華歆、陳群、辛毗等一同上奏「鮑勳的父親在太祖是有功勞」,請求赦免其罪。而廷尉高柔更是堅決不執行,曹丕一意孤行,直接調走高柔,處死了鮑勳。鮑勳的死,確實有點冤,世人都覺得惋惜。而陳壽也感慨「鮑勳秉正無虧,而不免其身,惜哉!」

鮑勳作為功臣之子,不畏強權、秉公執法、直言強諫,固然難能可貴,但是不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做事不講方法、不會變通,最終一次次激怒曹丕,為自己惹下殺身之禍。曹丕身為一國之君,卻沒有容人之量,聽不進去逆耳的忠言,造成了鮑勳的悲劇。

相關焦點

  • 曹操的真心話與曹丕的得意忘形
    可是,究竟誰才是「黃天」的代理人,很多人都心懷僥倖,真正的勝利者曹操卻十分冷靜。孫權曾經寫信慫恿曹操稱帝,曹操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曹操不是不想稱帝,以政治家的敏感,他覺得機會還不成熟而已。所以,當親信黨羽也開始勸進的時候,他講了一句真心話:我就不稱帝了,機會留給兒子吧。原話是:「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仔細體會,還是有恐畏「天命」的因素存在。
  • 曹丕如此心胸狹窄,為何能夠奪得世子之位:這幾點原因道出真相
    >一是:他立即把他的弟弟曹植、曹彰趕回了封地並且殺死了效忠於曹植的丁儀兄弟倆及家中所有的男丁,只因為他們曾經和他爭奪過世子之位;二是:他以賓客犯法為由差點處死自己的堂叔曹洪,只因為曹洪當初沒有借給他一百匹絹;
  • 曹操明明知道誰害死曹衝,為何卻沒有追究?他還能順利即位
    (今亳州)人,曹操和環夫人之子。從小聰明仁愛,與眾不同,深受曹操喜愛。留有「曹衝稱象」的典故。曹操幾次對群臣誇耀他,有讓他繼嗣之意。曹衝還未成年就病逝,年僅十三歲。 有人認為嫌疑集中在兩個人身上:一是曹丕,二是周不疑。 懷疑曹丕,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三國志》曾有記載:「太祖數對群臣稱述,有欲傳後意。」二是《三國志》中還記載,曹操曾對曹丕說:「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也就是說,因為曹操多次在群臣面前稱讚曹衝,有傳位給他的想法,也很想得到世子之位的曹丕心生不滿,因此悄悄毒死了弟弟。
  • 曹衝真的是曹丕所殺嗎?其實曹操早就知道真相了
    曹衝,字倉舒,著名歷史人物曹操之子,當然曹衝本身也以足智多謀而聞名,但是在後來的歷史演變進程中,曹衝最著名的恐怕不是他自己的智慧,應該是他的父親曹操對他的寵愛以及他的死亡疑雲吧。曹衝從小性格寬和,天資聰穎,在曹操一眾兒子中才智不凡,深受位高權重的曹操喜愛,曹操在屬下面前多次誇耀曹衝,喜愛之情溢於言表,毫不吝嗇。於是,當年在群臣中曾經盛傳曹操會立曹衝為世子,接替他的基業與權柄。但是天不假年,曹衝卻在十三歲的時候突然去世。據傳,曹衝是被兄長曹丕所放毒蛇所咬,之後不幸毒發身亡。也傳是曹丕以曹衝之生母環夫人相要挾,逼迫曹衝當場服毒自盡。
  • 曹操諸子立儲奪嫡之爭,曹丕文不如曹植,武不如曹彰,為何得立?
    曹操諸子立儲奪嫡之爭,曹丕文不如曹植,武不如曹彰,為何得立? 文:枯木 曹操妻妾成群,子女極多。原配丁夫人無子,養子曹昂為長子,也是嫡子,本來無可非議,可是曹昂在建安二年(197年)宛城之戰中戰死,丁夫人傷心過度,哭泣無節制,因而被曹操休歸。繼室卞夫人雖然出身倡家(歌舞藝伎之家),卻被曹操寵愛,於是被扶為正室。
  • 作為曹操最喜歡的兒子,曹衝13歲就死去,是被曹丕害死的嗎?
    這樣一來,未來的儲位之爭因他而起,本來他就是最好的人選,可是他死之後使得其他兒子有了機會,這才造成曹操老年之後的儲君歸屬之位難以確定。真正有資格且有潛力繼承曹操位置的人只有曹丕,曹植,曹衝三人。其他幾個兒子能力相對較低,或者說不具有統治者的才能。
  • 此人曾擊傷關羽,曹操為之痛哭流涕,曹丕首創一成語緬懷
    原文如下:太祖聞而悲之,為之流涕,封其二子為列侯。文帝即王位,乃遣使就德墓賜諡,策曰:「昔先軫喪元,王蠋絕脰,隕身徇節,前代美之。惟侯戎昭果毅,蹈難成名,聲溢當時,義高在昔,寡人愍焉,諡曰壯侯。」又賜子會等四人爵關內侯,邑各百戶。這段記載的大意是:曹操聽說龐德被關羽殺害,悲傷流淚,封他的兩個兒子為列侯。
  • 此人名不見經傳,卻是曹操的救命恩人,之後無影無蹤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十二回,發生在兗州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曹操、張遼、典韋、李典和樂進。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曹操與呂布在濮陽爆發激戰。謀士陳宮提出讓城中富戶田氏寫信給曹操,以裡應外合奪取濮陽為由,誘使曹操中計。呂布依計而行。曹操果然中計,親自率軍進入濮陽城中,結果中了呂布、陳宮的埋伏,遭到張遼、高順等人的夾擊。曹操驚慌失措,在混戰中與部下失散。典韋、樂進等人幾經廝殺,仍然不見曹操蹤跡。
  • 曹丕賜死甄宓,為何還要在其口中塞滿米糠?原因其實很簡單
    甄宓是三國時期著名的美女,才貌雙全,更是讓曹操父子三人著迷。據說,曹植所著《洛神賦》中洛神的原型就是甄宓。「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曹植《洛神賦》。
  • 漢獻帝禪位給曹丕有多難?按規矩要三讓,「一讓」就讓你眼花繚亂
    三讓,指的是古代帝王登位、大臣就封的謙讓之禮。在曹操被封為魏公的時候,曹操就進行過三讓的環節。當然,曹丕在受禪前也不免要經歷這個繁瑣的環節。其實這有一個固有傳統,如果分一下工,權臣曹丕就是導演兼主人公,天子是配角,群臣是群演,曹丕此次受禪沒有出現任何意外。無外乎就是以下三個環節。
  • 曹丕將國號定為「魏」,不僅僅是因為曹操和曹丕二人的封爵是魏王
    需要說明一下,曹操生前未稱帝,代漢稱帝的是他的兒子曹丕,至於曹丕為什麼將國號定為「魏」,除了曹操、曹丕父子二人的封爵是「魏王」,其實背後還隱藏著另外一個不為人知的的原因。事實上,曹操對於養祖父曹騰是很牴觸的,他當權之後重用夏侯氏族人,其實正有認祖歸宗之意。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曹操乃宦官之後的身份嚴重製約了他,成為天下笑柄,不僅袁紹取笑他,連袁術、公孫瓚等二流角色也拿他的出身和他開玩笑,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及他的繼任人曹丕無論如何都不可能以曹為國號,這樣豈不是坐實了他宦官之後的事實。
  • 曹操為什麼要殺死孔融一家?
    三國時期的曹操是一代梟雄,在歷史上曹操都是非常厲害的。可是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曹操被描述成了「漢賊」。不過對於曹操是不是漢賊,就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歷史上的人對曹操評價不一。不過曹操的能力毋庸置疑。曹操的一生都是雄才大略的,只不過最終的曹操沒有看到天下統一,同時最終的三國贏家也不是曹氏宗親,反倒是了司馬家。從曹操的身上可以看到很多人性的一面,歷史上的曹操是個生性多疑的人,在這樣的情況下曹操殺死了很多人。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一位聖人,他就是孔子。
  • 曹操最小的兒子曹衝是怎麼死的?曹丕害死的還是周不疑害死的?
    ,曹操的這把火成就了周瑜千古之美名。 曹丕殺弟之說 曹丕見曹操傷心不已,趕忙上前解勸,曹操說了一番話,令人費解: 文帝寬喻太祖,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大意是,曹操說,曹衝死了,是我的大不幸,卻是你的大幸啊!
  • 曹操一生都想傳位給曹植,為何去世前突然選擇曹丕?他想到了什麼
    曹操一生都想傳位給曹植,為何去世前突然選擇曹丕?他想到了什麼曹操被後人稱為一代梟雄,所在的魏國也是實力最為雄厚的一個。在曹操如日中天的時候,就開始尋覓合適的繼承人。可是,曹衝在他十三歲的時候,就意外去世了,這對於曹操打擊很大。曹操對強勁的對手袁紹,因廢長立幼,內部產生極大的分歧,從而實力大大的削弱。跟曹操的最後對決中,以失敗而告終。曹操得勝以後,深知其中的厲害,便想早一點立嗣。在曹植和曹丕兩個人中猶豫不決,便請教手下的謀臣賈詡。賈詡是一個聰明的人,說立誰都會遭到曹操猜忌。於是便答道,袁紹和劉表,就是很喜愛自己的小兒子。
  • 三國魏文帝曹丕的死因揭秘及其墓地在哪
    文學造詣的深厚與曹氏家族的教育有著深厚的聯繫,曹丕與曹操、曹植合稱「三曹」,在中國文學史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奇怪的是曹丕在後世的流傳度上並不廣泛,美名欠佳。大抵是是因為曹丕與曹植的皇位之爭和曹丕的風流好色。曹操原本屬意的太子人選為曹植,但是曹丕在心性上比曹植成熟,依靠前朝大臣和後宮力量取曹植而代之,登基後不顧兄弟親情慾除之而後快,落下了一個心胸狹窄妒忌賢能的名聲。
  • 曹丕為什麼要殺死甄宓,還要在她的嘴裡塞滿米糠?
    曹丕與甄宓的故事就是少有的幾個兒女私情之一。俗話說,「江南有二喬,河北甄宓俏」,說的就是江東的大喬小喬與河北的甄宓齊名,都是三國時期最絕色美貌的美女。江東是孫策的地盤,大喬嫁給孫策,小喬嫁給周瑜。河北是袁紹的地盤,甄宓的丈夫正是袁紹的兒子袁熙。然而,袁紹死後,幾個兒子內訌,被曹操抓住機會逐個擊破。公元204年,曹操的軍隊攻破冀州治所,也是袁氏的大本營鄴城。
  • 曹操一共二十五個兒子,其中最著名的有:曹植、曹丕、曹衝、曹昂
    其中一個嫁給了夏侯惇之子夏侯楙 ,她便是清河長公主。總而言之,曹氏是一個大家族。首先,要談的是曹操的長子。曹操的長子,是曹昂。曹操的原配,是丁夫人,建安初年,丁夫人被廢之後,卞夫人成為了皇后。卞夫人所生的兒子中,有: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其中,繼承曹操王位的,是其長子曹丕。曹植年少能文,著名的詩篇,便是《七步詩》,曹操、曹丕與曹植,被稱為「建安三子」。曹彰是赳赳武夫,曾經立下赫赫戰功,被曹操稱為「黃須兒」。而曹熊體弱多病,早薨。
  • 曹丕賜死妻子,為何在妻子口中塞滿米糠?這個說法可能最接近真相
    不了解事情經過的讀者們可能會產生疑惑,前文不是講甄宓乃曹操之子曹丕的妻子嗎?為何又成了袁熙的妻子。其實這還要從一場戰爭說起。二、官渡之戰袁紹戰敗,甄宓成曹丕妻子甄宓確實原為袁熙妻,而自從曹操以少勝多,贏下了官渡之戰後,作為戰敗方的袁紹的產業,絕大部分都被曹操奪走,其中自然也包括女人。
  • 四歲讓梨,道德模範孔融卻因不孝之名而死,曹操為何要誅殺孔融?
    孔融讓梨之時,尚且四歲,受到當世的讚譽,甚至多年後的現在,還被放在教科書上,作為德育的良好典範。可是孔融最後卻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誅殺。孔融有一個父母無恩論:「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大體意思便是,父母生子女的出發點是為了滿足情慾,對子女沒有恩情。
  • 曹丕:文武全才,性情中人,身後評價為何陷入多個極端
    按照《三國演義》羅貫中的感性筆法,將曹操選擇曹丕作為大業繼承人的心曲表達了出來:「孤縱橫天下三十餘年,群雄皆滅,止有江東孫權、西蜀劉備未曾剿除。孤今病危,不能再與卿等相敘,特以家事相託。孤長子曹昂,劉氏所生,不幸早年歿於宛城。今卞氏生四子:丕、彰、植、熊。孤平生所愛第三子植,為人虛華少誠實,嗜酒放縱,因此不立。次子曹彰,勇而無謀;四子曹熊,多病難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