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將國號定為「魏」,不僅僅是因為曹操和曹丕二人的封爵是魏王

2020-12-18 鮮花暢談歷史

需要說明一下,曹操生前未稱帝,代漢稱帝的是他的兒子曹丕,至於曹丕為什麼將國號定為「魏」,除了曹操、曹丕父子二人的封爵是「魏王」,其實背後還隱藏著另外一個不為人知的的原因。

中國歷史上,以自己的姓為國號的極為少見,大家比較熟悉的也就南朝的陳霸先,作為南朝最後一個朝代,陳朝這一國號,正是因為陳霸先姓陳。陳朝之外,你基本找不出第二個,如果非要找出第二個,那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也算吧,這3個國家的國君分別是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算是以姓為國號。

以自己的姓為國號,本身就是很榮耀的事情。巧的是陳霸先在稱帝之前,總攬朝政,進位相國,先封陳公,加九錫,不久便進爵為陳王,也就是說,陳霸先定國號為陳絕非任性而為,他是實打實的通過自己的封爵改國號的,春秋時期有陳國,其開國國君正是陳霸先的祖先陳胡公,而且級別不低,是侯級,與宋、齊、晉、燕等十一國都屬於地位尊貴的大國。

我們回歸正題,再說說曹丕篡漢為什麼不以自己的姓為國號,說來,這和曹操的身世又有莫大的關係。

其實,曹操出生在宦官世家,雖然《三國志》稱其為西漢名相曹參之後,但另有說法說他其實是本姓夏侯氏,夏侯家族在曹魏這麼受重視或能力證曹操的姓氏就是夏侯氏。而且,曹操之父曹嵩是大宦官曹騰的養子,曹騰不簡單,他歷侍四代皇帝,很有名望,漢桓帝時就被封為費亭侯,曹嵩以曹騰養子的身份繼承了他的侯爵,在漢靈帝時官至太尉。

曹操與袁紹關係交惡的時候,因為當年袁紹與曹操同是漢靈帝設立的親軍「西園八校尉」之一,對曹操的身世還是很了解的,官渡之戰前,陳琳為袁紹代寫的討曹檄文中就寫到「父嵩,乞匄攜養,因贓假位,輿金輦璧,輸貨權門,竊盜鼎司,傾覆重器。」這一份檄文,簡直如驚天之雷,直接將曹操本閹豎之後的事實大白於天下。事實上,曹操對於養祖父曹騰是很牴觸的,他當權之後重用夏侯氏族人,其實正有認祖歸宗之意。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曹操乃宦官之後的身份嚴重製約了他,成為天下笑柄,不僅袁紹取笑他,連袁術、公孫瓚等二流角色也拿他的出身和他開玩笑,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及他的繼任人曹丕無論如何都不可能以曹為國號,這樣豈不是坐實了他宦官之後的事實。

以自己的姓為國號,在曹操生活的三國時代是絕對不可能的,就算往前推數百年也屬罕見,更何況曹操本不姓曹。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獲封魏公,開始建國置官,魏公,是因為曹操當時的封地正是戰國時期的魏國故地,都城鄴城後來也成為漢獻帝統治後期東漢的國都。不久,曹操又加九錫,進爵為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於洛陽,終年六十六歲,諡曰武王,繼任者正是他的長子曹丕。

同年十月,魏王曹丕代漢自立建立魏國,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曹丕何等聰明人,取國號為魏,正是遂了曹操生前之願。

由於曹操的出身複雜,特別是作為大宦官曹騰之後一直飽受各地諸侯的嘲諷,為了擺脫了這種身份上的尷尬,曹操絕無可能以自己的姓「曹」為國號,因為他本來就不是曹氏之後。

曹操的封地以鄴城為中心,鄴城後來升級為東漢的都城,獻帝統治後期一直都在鄴城生活,這裡本就是戰國七雄魏國之故地,魏國這個國家很不簡單,當年魏國開國之君魏文侯重用西門豹、子夏等人,富國強兵,開拓大片疆土,終使魏國後來居上一躍為中原的霸主。曹操何等人物,受封魏公,加九錫進爵魏王,相信這一切都是他逼迫獻帝所做的,說明曹操對於魏文侯可是相當崇拜的,他心裡其實很想效仿魏文侯成為中原之主。

不僅是曹操,連曹丕都考慮得很清楚,以姓為國號,與篡國無異,篡國是要受千古罵名的。而魏這個國號,是漢獻帝授予的,獻帝置受禪臺舉行隆重的受禪儀式,是要昭示天下漢朝氣數已盡,此時,以魏為國號豈不是順應天命,可以堂而皇之的接受天命,不至於背個篡國的罵名。

相關焦點

  • 已有三國曹魏在前,拓跋珪為何又把國號定為魏?
    後魏又是哪個朝代呢?其實就是著名的北魏,由鮮卑拓跋氏建立。唐人之所以將北周稱為後周,是因為周文王、周武王建立周朝在先。後來由於五代後周的出現,為示區別,史家將宇文周稱為北周。北魏也是如此,因為北魏之前已經有了一個魏,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國曹魏。唐人很少有將拓跋魏稱為北魏的習慣,一般還是稱為後魏。問題來了,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建國時,為何將國號定為魏?
  • 曹操為什麼沒有選擇曹植為繼承人,而是選擇了曹丕?
    三國演義曹植圖曹丕代表士大夫階級,因為曹丕的老師是司馬懿和賈詡,曹植的老師是楊修,還被曹操因為雞肋之事所殺。歷史反映出來的曹植嗜酒如命,有一次因為飲酒過度誤了曹操的大事,所以,曹操原本想著傳位給曹植的,但是經過此事之後打消了這個念頭。曹丕的上臺會保留士大夫階層的地位,所以司馬懿和賈詡極力向曹操推薦曹丕為魏王人選,以控顧自己的地位,希望在新王手裡繼續得到重用。
  • 曹操的真心話與曹丕的得意忘形
    可是,究竟誰才是「黃天」的代理人,很多人都心懷僥倖,真正的勝利者曹操卻十分冷靜。孫權曾經寫信慫恿曹操稱帝,曹操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曹操不是不想稱帝,以政治家的敏感,他覺得機會還不成熟而已。所以,當親信黨羽也開始勸進的時候,他講了一句真心話:我就不稱帝了,機會留給兒子吧。原話是:「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仔細體會,還是有恐畏「天命」的因素存在。
  • 曹丕和曹植的奪嫡之爭,是什麼讓曹丕贏到了最後?
    有一次曹操帶兵出徵,曹植和曹丕都來送行,曹植送上的是一篇歌功頌德曹操的文章,曹丕在吳質的慫恿下,送上的卻是眼淚,這讓曹操很是感動。第一次,曹植在曹操外出期間,借著酒興私自坐著王室的車馬,擅開王宮大門司馬門,在只有帝王舉行典禮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縱情馳騁,一直遊樂到金門。曹操為此對曹植大失所望。
  • 曹操的第二任正妻,曹丕的生母,是一個什麼樣的女人?
    雖然出身低微,但是多年來的生活讓她比大家閨秀更有見識和氣度。曹操註定不是池中之物,一旦風雲突變,他是要一飛沖天的。當時大將軍何進得勢,徵召曹操為典軍校尉,曹操來到了令無數人功成名就的東都洛陽。然而很快形勢激變,何進被誅,涼州軍閥董卓入主洛陽。董卓覺得曹操是個人才,便想重用他。曹操拒絕赴任,並連忙逃離洛陽。
  • 曹操中意的接班人到底是誰?四個候選人中,曹丕僅排第四
    因為曹昂的死,也還導致了曹操和原配丁夫人的離婚,而且自始至終丁夫人也沒有原諒過曹操;後來曹操病重,自認為時日無多,嘆息說:「我一生做事,沒有什麼後悔的。假如死後還有靈的話,子脩如果問我他的母親在哪,我將怎麼回答啊!」
  • 曹丕為何不顧群臣勸阻,決意要殺死曹操的救命恩人之子
    曹丕在位時期,鮑勳官至御史中丞,他秉公執法,敢於直諫,最終因為一件小事,被曹丕處死。那麼,曹丕為何不顧群臣勸阻,決意要殺死曹操的救命恩人之子呢? 早在曹丕為魏國王太子時,鮑勳任太子中庶子,主要負責侍從、規諫太子,曹操本意是看中了鮑勳剛直不阿的操守,希望能夠勸導太子,而鮑勳的直言規勸卻屢次令曹丕不滿。 鮑勳真正被曹丕所怨恨應該是從郭夫人之弟出事時開始。郭夫人是南郡太守郭永之女,由於年少時聰慧過人,郭永覺得自己女兒以後必定是女中之王,因此將「女王」作為女兒的表字。
  • 魏文帝曹丕:究竟是腹黑的無情帝王,還是質樸的性情文人?
    一、陰鷙腹黑的帝王公元220年正月,東漢帝國丞相、魏王曹操病死,其子曹丕繼為魏。經過一年的周密安排,當年十月,曹丕從漢獻帝劉協的手中接過了皇冠,正式成為曹魏帝國的開國皇帝。然而,實際上,曹丕的名氣很大一部分並不是來源於他的皇帝身份,更多的來自於他和他弟弟曹植的恩怨糾葛。
  • 禪讓有多殘忍,曹丕有多溫柔
    特別是宋朝的陳橋兵變,趙匡胤善待太后與天子,封后周天子柴宗訓為鄭王,十分厚待。其實從董卓進京以後,東漢政權已經宣告結束,曹操後來控制漢獻帝,在官渡之戰中擊敗袁紹,遠徵烏桓,統一了整個北方,政權獨攬,可以說完全具備取代漢獻帝的條件。但是我們看到曹操封魏王,加九錫(天子才使用的禮器),但是一直沒有跨出代漢稱帝的一步。
  • 曹操一生都想傳位給曹植,為何去世前突然選擇曹丕?他想到了什麼
    曹操一生都想傳位給曹植,為何去世前突然選擇曹丕?他想到了什麼曹操被後人稱為一代梟雄,所在的魏國也是實力最為雄厚的一個。在曹操如日中天的時候,就開始尋覓合適的繼承人。可是,曹衝在他十三歲的時候,就意外去世了,這對於曹操打擊很大。曹操對強勁的對手袁紹,因廢長立幼,內部產生極大的分歧,從而實力大大的削弱。跟曹操的最後對決中,以失敗而告終。曹操得勝以後,深知其中的厲害,便想早一點立嗣。在曹植和曹丕兩個人中猶豫不決,便請教手下的謀臣賈詡。賈詡是一個聰明的人,說立誰都會遭到曹操猜忌。於是便答道,袁紹和劉表,就是很喜愛自己的小兒子。
  • 此人曾擊傷關羽,曹操為之痛哭流涕,曹丕首創一成語緬懷
    原文如下:太祖聞而悲之,為之流涕,封其二子為列侯。文帝即王位,乃遣使就德墓賜諡,策曰:「昔先軫喪元,王蠋絕脰,隕身徇節,前代美之。惟侯戎昭果毅,蹈難成名,聲溢當時,義高在昔,寡人愍焉,諡曰壯侯。」又賜子會等四人爵關內侯,邑各百戶。這段記載的大意是:曹操聽說龐德被關羽殺害,悲傷流淚,封他的兩個兒子為列侯。
  • 武宣卞皇后:曹操身邊的美嬌娘,曹丕的好母親,北魏的一代賢后
    當時身為東郡太守的曹操,在看到卞夫人的第一眼便墜入了愛河之中,遂將卞夫人收為了自己的小妾,並將她帶回了洛陽。曹操對於卞夫人的行為十分滿意,對她讚賞有加,但卞夫人從未居功自傲,而是更加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在曹操和原配丁夫人離異了之後,丁夫人所生的長子曹昂也不幸死於戰亂中,如此一來曹丕便名正言順成為了曹操的長子。或許是害怕曹丕長大後孤單,卞夫人先後又為曹操生下了曹彰、曹植和曹熊這三個兒子。
  • 曹丕為何不殺曹植?不是因為兩首「續命詩」,而是曹植太無用
    兄死弟亡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丕被立為世子。三年之後,曹操在洛陽病逝。老爹死了,曹丕作為繼承人,順理成章地繼位為魏王。但是這個魏王的頭銜,一開始並不屬於曹丕。 至少有三個人曾經對曹丕的儲君地位構成威脅。第一個,是曹操的長子曹昂。按照封建繼承制中「立長不立幼」的原則,有大哥曹昂在,絕對輪不到曹丕來繼承王位。可惜的是,曹昂在宛城之戰中,死了。 曹昂為什麼死呢?被他爹曹操坑了。
  • 曹操死後曹丕對曹植如何?曹丕最大程度容忍,曹植曾提不合理要求
    本文為《文墨中的三國》專欄第46篇。自從曹丕繼承曹操的王位開始,曹丕和曹植之間的儲位之爭可以徹底畫上句號了。再加上曹彰曾經在洛陽有立曹植的想法,權力交替後的曹植佔據非常不利的地位。此事傳出後,有關部門表示應該對曹植治罪,但曹丕考慮到了太后,只是將他貶為安鄉侯。為此事,曹丕特意下詔表示要包容曹植。曹丕指出,曹植是朕的同母弟,我能包容天下萬物,更何況是曹植呢?我二人有骨肉之親,不會將其誅殺的,因此將其改封他處。
  • 曹丕給予了司馬懿實際的兵權,而他藉此機會推翻了漢室
    這個時候的曹操就找到了司馬懿。曹操對司馬懿說,他認為在自己的兒子當中誰是適合當太子的人。這個時候司馬懿的回答真的是不按常理出牌,因為他說要選擇為曹操守墓,要為曹衝儘自己的忠義。司馬懿這麼做是有深意的,他只不過是不想捲入太子的爭奪戰當中,因為太子爭奪戰無論哪一方獲勝,必然有死傷的一方。當時的司馬懿為曹衝守墓只不過是為了保全自己。
  • 《三國演義》:兄弟情濃,手足情深,莫學曹丕
    曹丕曹丕,即魏文帝,曹操次子,三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曹魏開國皇帝,與其父曹操和弟曹植並稱「建安三曹」。曹丕於公元220年接受漢獻帝禪讓登基,建立魏國。曹操三父子話說,曹丕繼位以後,為了消除曹植的勢力,他找了種種藉口誅殺了曹植的好朋友丁儀、丁翼兄弟,凡與曹植親近的人都受到了迫害。
  • 魏國太子之爭,司馬懿支持曹丕,那麼曹植有哪些人支持呢?
    曹丕後來也常對人說:「如若曹衝仍然健在,將沒有我的太子之位。」曹衝死後,有實質意義競爭儲嗣候選人的只有曹丕、曹植二人了。不久,曹丕同母弟曹植以風流文採而嶄露頭角,深受曹操喜愛。於是就發生了曹丕、曹植兄弟間的立嗣之爭。
  • 曹操為何不立曹植為太子,只因他做錯了這兩件事
    曹植於建安十六年、二十歲的時候,被曹操以漢獻帝的名義封為平原侯,三年以後,改封為臨淄侯。他很得寵。建安二十一年,曹操成為魏王,曹植幾乎作了魏國的太子。幫他在曹操面前說話的,有楊修、丁儀、丁廙【yi】等人。曹植做了兩件錯事,使得曹操打消了立他為太子的念頭。第一件。
  • 曹丕賜死甄宓,為什麼要在她的口中塞滿米糠,是何居心?
    曹丕是三國時期曹軍開國帝王,三國曹操和卞夫人的孩子,曹丕自小就很好學,智勇雙全,曹丕八歲的情況下就能創作,弓騎,擊劍博學多識,自小就跟隨三國曹操四處爭霸。建安22年,曹丕封號為魏王世子,三國曹操過世以後,曹丕出任魏王,後即位為帝,創建了三國魏國,曹丕很有施政的才可以,他當政的情況下,平定邊患,在政治方面很有造就。雖然曹丕很有才氣,但曹丕有一個獨特的嗜好,便是喜愛搶他人的老婆,三國曹操擊敗袁紹以後,曹丕看到了袁熙(袁紹的兒子)的老婆甄宓,因此,甄宓就變成曹丕的老婆。
  • 曹丕見兩牛打架,命曹植百步成詩,不能有牛字,結果成千古佳作
    東漢末年建安年間的文壇上就有號稱三曹的父子三人:曹操和他的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 曹操的文學水平相對於政治和軍事水平也是不遑多讓的,一篇《觀滄海》將個人置於天地星辰之間的感慨抒發無遺,所表現的豪邁氣魄和壯觀氣象讓後來人心嚮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