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真心話與曹丕的得意忘形

2020-12-12 鳳凰網讀書

讀過艾蘭女士的《世襲與禪讓:古代中國的王朝更替傳說歷史》,印象深刻,本篇討論漢魏禪代的重要碑刻《受禪表》,遂拈來作為標題。

成湯伐夏桀,武王討商紂,後來始皇滅六國,劉項誅暴秦,走的都是「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董仲舒炮製的君權神授理論,部分解決了統治者執政合法性問題,為漢王朝長治久安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所謂「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這句話直到漢代方才落到實處。王莽不懂這個道理,尚未充分掌控輿情,便急不可耐地自稱「攝皇帝」、「真天子」,可憐愚氓一時之間轉不過彎,仍然堅信天命屬於老劉家,結果成全了劉秀,自己卻落下千秋罵名。

劉秀以後的漢家天子一代不如一代,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政,皇帝漸漸成為聾子的耳朵,但野心家們憚於「天命」,也更鑑於王莽的覆轍,還是不敢輕舉妄動。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是漢末最煽情的口號。《三國志》注引《魏書》說得直白:「漢行已盡,黃家當立。」儘管最早提出這一口號的張角很快就被剿滅,但漢天子不再受「天命」眷顧,在當時似乎已經無可置疑。可是,究竟誰才是「黃天」的代理人,很多人都心懷僥倖,真正的勝利者曹操卻十分冷靜。孫權曾經寫信慫恿曹操稱帝,曹操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曹操不是不想稱帝,以政治家的敏感,他覺得機會還不成熟而已。所以,當親信黨羽也開始勸進的時候,他講了一句真心話:我就不稱帝了,機會留給兒子吧。原話是:「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仔細體會,還是有恐畏「天命」的因素存在。

曹操以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去世,兒子曹丕接任魏王,稱帝工作緊鑼密鼓地進行著。關於禪讓的過程,陳壽寫得過於簡略,《資治通鑑》云:「左中郎將李伏、太史丞許芝表言:魏當代漢,見於圖緯,其事眾甚。群臣因上表勸王順天人之望,王不許。」《三國志》裴松之注則極為詳細,可以算是禪代實錄。

首先由左中郎將李伏獻詞,引用圖讖《孔子玉版》,並稱以前張魯就說過「寧為魏公奴,不為劉備上客也」。李伏本是張魯的舊部,建安二十年歸降者。動議為什麼會由李伏提出來呢?究竟是他個人偶然的投機行為,還是有預謀的集體行動,曹丕是否參與,這一切都沒有答案。不過李伏抬出張魯來說話卻大有深意,張魯具有師君祭酒的身份,李伏引用陳年故事,就是想證明連天師道的教主都認為曹魏是天命攸歸。另據《上尊號碑》,曾經是張魯大祭酒的閻圃也列名其中,正代表天師道殘餘勢力對曹丕稱制的擁戴。

曹丕得到李伏的上書,說:「大家議議吧。」其實已經定了調子。很多人都發表了看法,而太史丞許芝則是以專家身份給出意見,文字雖然很長,裴松之還是全文引錄。於是許芝的建議書,便是繼李伏獻詞之後,下一份供群臣討論的文件。各行各業代表紛紛表示擁護,曹丕繼續推辭,大家繼續勸進,最後相國、太尉、御史大夫、九卿聯名上書云云,都是禪讓題中應有之義,沒有什麼意思了。

禪讓大典在許昌舉行,當曹丕以新王朝皇帝的身份順利走下受禪臺時,不免得意忘形,講了一句本來只可意會不可言說的話:「舜禹之事,吾知之矣。」這句話被史官記下來,慎重載入典籍。

「舜禹之事,吾知之矣」,轉換成白話,大約等於:「不要相信舜禹,舜禹只是傳說。」曹丕顯然不了解這句話的殺傷力,所以得意地將「堯舜之事,復存於今」,鐫刻到「禪讓紀念碑」,即《受禪表》上。而這句話其實顛覆了「天命論」,於是曹魏政權僅支撐了四十多年,「舜禹之事」再次上演;此後東晉、劉宋、蕭齊、蕭梁、陳朝之次第取代,一百多年間,禪讓幾乎成了兒戲。

相關焦點

  • 曹丕將國號定為「魏」,不僅僅是因為曹操和曹丕二人的封爵是魏王
    需要說明一下,曹操生前未稱帝,代漢稱帝的是他的兒子曹丕,至於曹丕為什麼將國號定為「魏」,除了曹操、曹丕父子二人的封爵是「魏王」,其實背後還隱藏著另外一個不為人知的的原因。我們回歸正題,再說說曹丕篡漢為什麼不以自己的姓為國號,說來,這和曹操的身世又有莫大的關係。其實,曹操出生在宦官世家,雖然《三國志》稱其為西漢名相曹參之後,但另有說法說他其實是本姓夏侯氏,夏侯家族在曹魏這麼受重視或能力證曹操的姓氏就是夏侯氏。
  • 曹操採用「唯才是舉」,曹丕為什麼換成「九品中正制」
    曹操採用「唯才是舉」,曹丕為什麼換成「九品中正制」曹操死後,曹丕上位,而後司馬氏奪權。司馬氏的奪權,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不少學者認為,司馬氏奪權的機會,其實是曹丕給的,因為曹丕上位以後,沒有繼承曹操的「唯才是舉」,而是實行了一項新政策,「九品中正制」。
  • 曹操死後,曹丕怎樣處理曹操的美麗妻妾?母親大罵他狗鼠不如!
    曹操,三國時期風雲人物,一代梟雄,一手建立了曹魏政權與蜀漢、東吳三分天下,更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使得曹魏在三國鬥爭中佔得天時優勢,但是人無完人,曹操也有一個令人詫異的怪癖,那就是喜歡漂亮的寡婦,呂布部將秦宜祿的妻子杜氏,呂布愛妻貂蟬,何進的兒媳尹氏,張繡的嬸嬸鄒氏,都被他在戰爭結束後霸佔。
  • 曹操為什麼沒有選擇曹植為繼承人,而是選擇了曹丕?
    看完三國的人都會很奇怪為什麼曹操沒有選擇和自己政見一致的曹植作為繼承人,而是選擇了曹丕?三國演義曹植圖曹丕代表士大夫階級,因為曹丕的老師是司馬懿和賈詡,曹植的老師是楊修,還被曹操因為雞肋之事所殺。歷史反映出來的曹植嗜酒如命,有一次因為飲酒過度誤了曹操的大事,所以,曹操原本想著傳位給曹植的,但是經過此事之後打消了這個念頭。曹丕的上臺會保留士大夫階層的地位,所以司馬懿和賈詡極力向曹操推薦曹丕為魏王人選,以控顧自己的地位,希望在新王手裡繼續得到重用。
  • 曹操的第二任正妻,曹丕的生母,是一個什麼樣的女人?
    卞氏遇見曹操的那一年,曹操正在老家譙縣(安徽亳州)賦閒。當時曹操在城外建了一棟別墅,每天打打獵、讀讀書,日子過得好生愜意。曹操時年二十五歲,表面上雲淡風輕,但是誰也猜不到他胸中有著怎樣的風起雲湧。曹操註定不是池中之物,一旦風雲突變,他是要一飛沖天的。當時大將軍何進得勢,徵召曹操為典軍校尉,曹操來到了令無數人功成名就的東都洛陽。然而很快形勢激變,何進被誅,涼州軍閥董卓入主洛陽。董卓覺得曹操是個人才,便想重用他。曹操拒絕赴任,並連忙逃離洛陽。曹操逃離不久,便有人給曹家捎來了曹操已死的消息,曹家頓時亂作一團,早先投靠曹操的下屬,此時也打算離去。
  • 作為曹操最喜歡的兒子,曹衝13歲就死去,是被曹丕害死的嗎?
    而曹操的幾個兒子也是十分的有真才實幹,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曹操最喜愛的小兒子曹衝卻死得過早,這也使得曹丕失去了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難道曹衝是被曹丕害死的嗎?曹操後代之間的爭儲矛盾曹操是一代梟雄,他打下來的偌大江山肯定是需要人繼承的。
  • 曹衝真的是曹丕所殺嗎?其實曹操早就知道真相了
    曹衝,字倉舒,著名歷史人物曹操之子,當然曹衝本身也以足智多謀而聞名,但是在後來的歷史演變進程中,曹衝最著名的恐怕不是他自己的智慧,應該是他的父親曹操對他的寵愛以及他的死亡疑雲吧。曹衝從小性格寬和,天資聰穎,在曹操一眾兒子中才智不凡,深受位高權重的曹操喜愛,曹操在屬下面前多次誇耀曹衝,喜愛之情溢於言表,毫不吝嗇。於是,當年在群臣中曾經盛傳曹操會立曹衝為世子,接替他的基業與權柄。但是天不假年,曹衝卻在十三歲的時候突然去世。據傳,曹衝是被兄長曹丕所放毒蛇所咬,之後不幸毒發身亡。也傳是曹丕以曹衝之生母環夫人相要挾,逼迫曹衝當場服毒自盡。
  • 曹操最小的兒子曹衝是怎麼死的?曹丕害死的還是周不疑害死的?
    ,曹操的這把火成就了周瑜千古之美名。 曹丕殺弟之說 曹丕見曹操傷心不已,趕忙上前解勸,曹操說了一番話,令人費解: 文帝寬喻太祖,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大意是,曹操說,曹衝死了,是我的大不幸,卻是你的大幸啊!
  • 曹操中意的接班人到底是誰?四個候選人中,曹丕僅排第四
    曹衝夭折後,曹操每當看見周不疑的時候就想起曹衝來,心突已,於是命人暗殺之,曹丕為其求情。曹操說:「這個人不是你可以駕馭的。」於是派人去把周不疑刺殺了。也就是說,周不疑這樣的神童,只有同樣是神童的曹衝能夠駕馭了,曹丕都差得遠。
  • 曹操一共二十五個兒子,其中最著名的有:曹植、曹丕、曹衝、曹昂
    首先,要談的是曹操的長子。曹操的長子,是曹昂。曹操人生中的大敗戰,除了赤壁之戰,還有宛城之戰,也就是「渭水之戰」,這場戰役中,以張繡取勝,曹操殘敗而逃,這場戰役,曹操不僅僅損兵折馬,還痛失了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被稱為「古之惡來」的大將典韋。其長子曹昂,為曹操愛妾劉夫人所生,此外,劉夫人還生了上文所說的清河長公主。
  • 曹操遺言讓小老婆改嫁,曹丕照單全收霸佔庶母,產生一個六字成語
    那個時候的寡婦改嫁,還出了兩個皇后,一個是劉備的皇后吳氏,另一個是曹丕的皇后甄氏(追封)。三國時期對寡婦改嫁的寬容態度,還可以從曹操對自己死後妻妾的處理看出來。曹操五十六歲的時候,寫了著名的《述志令》,他在《述志令》中說道:「孤常以語妻妾,孤謂之言『顧我萬年之後,汝曹皆當出嫁』。」曹操五十六的時候就告訴他的小妾們,他要是有個三長兩短,就讓小妾們改嫁。
  • 武宣卞皇后:曹操身邊的美嬌娘,曹丕的好母親,北魏的一代賢后
    中平四年的一年冬天,歷史上未來的魏文帝曹丕降臨了,據說在曹丕出身的時候,曹府的是上方有青雲籠罩,形狀如同車架的上蓋。在當時,乘坐帶傘的車蓋是身份尊貴的象徵,這也間接說明了曹丕會有著不同凡響的將來。在曹丕尚且還在襁褓之中的時候,就被母親卞夫抱著跟隨父親曹操四處奔波,但曹丕十分聽話,曹操對於這個兒子也頗為喜愛。
  • 曹操那麼長壽,為何曹丕曹叡都短命?真實原因令人觸目驚心
    眾所周知,東漢末年群雄爭霸,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統一北方稱王,為魏國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自黃巾起義開始一直到洛陽病故,戎馬一生,總共活了65歲,在當時也算得上是長壽的人物了。然而他的繼任者曹丕卻只活了39歲,曹叡更少,只活了36歲,不然也不會讓司馬懿篡奪了曹魏的政權。
  • 曹丕為何不顧群臣勸阻,決意要殺死曹操的救命恩人之子
    在曹操創立曹魏基業的過程中,曾經遇到無數次生命危險。但是曹操這個人命大,每到危難時刻,總有人挺身而出,救他於水火。在曹操擔任兗州牧的時候,曾被黃巾軍逼入絕境,幸得濟北相鮑信拼死相救才得以逃脫,而鮑信卻被黃巾軍殺害。後來,曹操念及鮑勳的功勳,上表封鮑信長子鮑邵為新都亭侯,徵召另一子鮑勳擔任丞相掾。
  • 做人就是不能得意忘形,曹操用他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人要低調!
    做人就是不能得意忘形,曹操用他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人要低調!做人就是不能得意忘形了,在我們的生活中就是有著很多的得意忘形的人,他們在當時就是感覺自己是非常的厲害的,但是一旦是因為自己的得意忘形惹事了就不好玩了,千年前的曹操就是用他的一個親身的經歷來告訴我們做人就是要低調一點,我們不能太高調了,我們今天就來看看得意忘形帶來的一個後果!
  • 曹操一生都想傳位給曹植,為何去世前突然選擇曹丕?他想到了什麼
    曹操一生都想傳位給曹植,為何去世前突然選擇曹丕?他想到了什麼曹操被後人稱為一代梟雄,所在的魏國也是實力最為雄厚的一個。在曹操如日中天的時候,就開始尋覓合適的繼承人。可是,曹衝在他十三歲的時候,就意外去世了,這對於曹操打擊很大。曹操對強勁的對手袁紹,因廢長立幼,內部產生極大的分歧,從而實力大大的削弱。跟曹操的最後對決中,以失敗而告終。曹操得勝以後,深知其中的厲害,便想早一點立嗣。在曹植和曹丕兩個人中猶豫不決,便請教手下的謀臣賈詡。賈詡是一個聰明的人,說立誰都會遭到曹操猜忌。於是便答道,袁紹和劉表,就是很喜愛自己的小兒子。
  • 曹丕為何剛即位就顛覆了曹操的用人策略,將唯才是舉改為九品中正
    歷史上著名的「九品中正制」造成了六朝時期「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是社會弊病,其創始人正是曹操的兒子曹丕。 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即位之初就將曹操之前「唯才是舉」的用人方略改成了「九品中正制」,在人才選用上是一個根本性的變動。
  • 千年前曹操就告訴了我們不要得意忘形,他經歷了一件事情很殘酷!
    曹操是中國歷史上最有爭議性的一個人物,在我們的印象中曹操就是一個大奸賊,但是相對來時我們對於他的認識主要還是來自這個小說,對於這樣的一些評價我是不贊同的,我們是到小說就是小說,這個小說是沒有辦法和我們的歷史上的記載相比較的。
  • 曹操死後曹丕對曹植如何?曹丕最大程度容忍,曹植曾提不合理要求
    自從曹丕繼承曹操的王位開始,曹丕和曹植之間的儲位之爭可以徹底畫上句號了。再加上曹彰曾經在洛陽有立曹植的想法,權力交替後的曹植佔據非常不利的地位。曹丕上位後也作出了清洗的舉動,他誅殺了曹植黨羽丁儀、丁廙,並將他兩家所有男的全殺了。曹植如此被動,居然還在曹丕自立前,穿上喪服哭泣,這點爆了曹丕所有的怒火。曹丕原本想因此殺掉曹植,但太后出馬攔下了。
  • 此人曾擊傷關羽,曹操為之痛哭流涕,曹丕首創一成語緬懷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曹操聽說龐德被關羽殺害,悲傷流淚,封他的兩個兒子為列侯。曹丕繼任魏王后,,派人到龐德的墓前賜予他諡號,並在文誥中寫到:「春秋時期,元軫摘下頭盔闖入敵營,壯烈殉國;王蠋則不肯投降齊國,自撞大樹而亡。他們都以身殉節,都是古代享有美名的人。而今龐德將軍作戰果斷堅毅,捨身成名,他的事跡被廣為流傳,其仗義超過了古人。我非常欣賞他,因此追諡他為壯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