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驚到!「小蘑菇」中英文講解浙博展覽
3月23日,周六,不到10點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裡參觀者已是熙來攘往,講解員和志願者們也開始分展區忙碌起來。
「這麼豪華的花轎,古代只有公主出嫁才能使用,但為什麼浙江民間也能用呢?據說,當年宋朝康王趙構為了感謝一位浙東民女的救命之恩,許諾當地女子出嫁時可享有特殊待遇,後來又演變出花轎、巡遊等習俗呢。」一陣清脆的童音,把扛著相機來拍文物的大學生方慧超吸引到了浙博「鎮館之寶」之一——朱金木雕萬工轎這裡。
擠開圍觀的遊客,眼前的講解員讓小方有些詫異——在講萬工轎的是個身高大概只有1米上下的小女孩,扎著丸子頭,穿著漢服,腰間別了一隻和小身板不太匹配的擴音器,說起故事卻頭頭是道。「浙博怎麼還藏著這麼可愛的講解員啊。」她趕緊抓拍下了這位小小講解員。
這個女孩正是浙博國寶小護手團隊中的「團寵」——張雲舒,外號「小蘑菇」,2013年7月出生,不到6歲卻已經能用中英雙語向遊客講述「十裡紅妝」展區裡的故事。
周六的浙博武林館
「小蘑菇」經常講故事
「大家好,我是浙博的國寶小護手『蘑菇』,下面請跟我來。」
上周六記者到浙博武林館時,「小蘑菇」恰好接到了一個任務,這回她要帶著一群大學生逛展。面對這位小妹妹講解員,大學生們也饒有興致。「她長得好可愛啊,不過這麼小的孩子真會講解?」觀展隊伍裡的一位女生輕聲問邊上的朋友。
文章開頭出現的那一幕,很快打消了他們的疑慮。「小蘑菇」不僅能完整地向遊客講述「十裡紅妝」展區內朱金木雕萬工轎、送親隊伍場景、嫁妝與家具的背景,就連萬工轎的轎門得請專業木匠師傅開,送親抬嫁妝得選家庭和睦、人品又好的人挑子孫桶這些「冷知識」,她也能講出一二。
不過,因為年紀太小,不識字,「小蘑菇」的講解主要靠對自己一件件展品熟悉後的「複述」,有時候對於一些數字記得並不精確。
比如在萬工轎前,有人問:「轎子上有幾隻裝飾的仙鶴呀?」她撓了撓頭,接話:「這個我也數不清嘛。」逗得圍觀的一些女生笑出聲來。
但「小蘑菇」似乎一點不怕答不出問題「丟臉」,她總能通過別的方式,替自己找回場子。
「在浙江的一些地方,生女兒要埋一壇女兒紅酒,那你們知道生兒子要埋什麼嗎?」
「這個大罐子叫酒埕(chéng),但不是用來裝酒的,你們知道它裝什麼嗎?」
在講解展品的同時,「小蘑菇」連珠炮似的向遊客拋出問題。假如沒有人猜出,她就揚起小腦袋驕傲地給大家做個科普;要是有人答出來了,她又瞪大眼睛說:「你怎麼知道!」
「十裡紅妝」本是浙博武林館內較小的一個展區,但沒等逛完一個館,這支原本以八九個大學生為主的參觀小隊已經變成了近20人的遊客團。大家多是奔著「小蘑菇」的解說來的。
「她一天能講幾場呢?」快逛完的時候,錢報記者問了浙博「國寶小護手」項目負責人黃潔。
「每周六上午兩場,下午起碼一場,同時還要上浙博的國學歷史課繼續『深造』。」
用流利英語講解萬工轎
伊朗遊客驚呆了
「你來博物館當講解員幾年呢?」「兩年啦」,「小蘑菇」掰著手指說。
「聽說你會用英文講解,真的嗎?」她認真點了點頭。
也許是剛剛講解完,心情放鬆就想著玩,錢報記者好不容易用一個小魔術哄住了她五分鐘,下一秒她又跑開管自己去逛館了。
「來了這麼多年,浙博她都跑熟了,不會走丟的。」黃潔笑著說。
2017年,浙博武林館趁著《國家寶藏》熱播的契機,推出了「國寶小護手」項目,主收小學二年級以上的孩子體驗博物館講解。當時還在讀幼兒園中班的張雲舒也參與了。
「本來這麼小的孩子不在我們項目招收的範圍內,不過在面試中,她既不怕生,講故事又活潑,所以覺得可以給個機會。」黃潔回憶,那一期報名的孩子有50多個,「小蘑菇」表現不錯,拿了第三名,成功入選。
從剛到武林館參加「小小讀書郎」歷史課堂,到入選國寶小護手,並跟隨浙博講解員了解展品背後的故事並背誦講解詞,再到現在可以「獨當一面」,黃潔見證了「小蘑菇」成長的軌跡。
「現在她來浙博,都會嚷著自己去『上班』了。」張雲舒媽媽張婷婷說。「小蘑菇」的解說歷練也離不開媽媽的支持,比如她的英文講解能力。
今年大年初一,「小蘑菇」來浙博「上班」,剛好在「十裡紅妝」展區門口遇到了兩位伊朗遊客,這個膽子蠻大的伢兒立馬請他們來聽自己講解。外國遊客也欣然接受了她的邀請。
出乎他們意料的是,一個連漢字、字母都認不全的孩子,可以用流利的英語向遊客介紹萬工轎在工藝上的高超造詣。「聽了一會,我看他們就掏出手機錄下來了。」
自1歲起,「小蘑菇」父母就帶著她逛國內外的博物館,從西安、北京到德國、新加坡、澳大利亞,每次她都很想和外國人交流,回來後也想用英語向他們講解浙博。
於是,張婷婷特別寫了朱金木雕萬工轎的英文講解詞,並請老師慢慢講給「小蘑菇」聽,通過反覆背誦再加上對展區展品的熟悉,現在她可以輕鬆地用英語講述部分展品的故事。
像「小蘑菇」這樣能說會道的萌娃
在浙博武林館有50多個
浙博國寶小護手還有50多個小朋友,大多是小學生,每個人至少能面向遊客講解一個展館。
比如,天杭實驗學校的胡愷燁能講解位於武林館一樓、參觀流程最長的《越地長歌》。這個展館,就連正式浙博講解員都要講上1個小時,難度係數可見一斑。
錢塘外語學校的五年級學生金靈可以講解《十裡紅妝》、《意匠生輝》、《非凡的心聲》三大展館,算是孩子們中「涉獵領域」最廣的。
小護手黃崇豪和媽媽姜曉雲是親子志願者中的代表,這對親子組合經常以講解員的身份活躍在一線崗位。
黃潔介紹,從2018年起,「國寶小護手」還開啟了分班,分為暑期和常規兩種。「這樣一來,五六年級忙於應對升學考試的孩子也有機會趁長假來體驗,從而讓更多學生能加入這項集參觀、實踐為一體的活動中來。」
今年2月,浙江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第一批)名單出爐,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武林館在列。浙江省教育廳、文旅廳也對這批省級基地提出了新要求,比如要積極開發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學實踐活動課程,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研學實踐精品線路,培養學生生活技能、集體觀念、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像浙博武林館的「國寶小護手」項目,已成為研學課程創新的代表。
葉晨
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