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最忌諱的紙紮,為什麼在法國成為了浪漫的藝術展?

2020-12-22 全世界原全歷史

「媚眼含羞合,丹唇逐笑開。不問善與惡,點睛召將來。」

《魔道祖師》中夷陵老祖的點睛召將術,為我們展示了一個詭譎神奇的世界:紙人姐妹化袖為刃,眨眼之間殺盡走屍

這一段雖然沒有在電視劇和動畫中展現,但不可否認,紙人姐妹的出現,絕對是無數原著粉最喜歡的橋段之一。

說起紙人,來源於中國喪葬文化。

它是將扎制、貼糊、剪紙、泥塑、彩繪等技藝融為一體的民間藝術。

紙紮在民間又稱糊紙、扎紙、扎紙馬、扎罩子等,是為滿足民眾祭祀信仰心理及精神需要的一種形式。

紙人作為葬俗的一種陪葬品,帶有濃厚的中國特點。

追其來源,是古代殉葬風俗的一種變化,《禮記·檀弓下》:「陳子車死於衛,其妻與其家大夫謀以殉葬。」

最開始殉葬制度是以活人為殉。

殷墟侯家莊商王大墓中有164具殉葬者的骸骨,商王妃婦好墓有16人殉葬,曾侯乙墓有21具殉葬者的屍骸,全部為年青女子。

《吳越春秋》記載,闔閭的女兒因對老爹有怨氣而自殺,闔閭非常悲痛,在閶門外為女兒大造墳墓,「鑿地為池,積土為山」,又製作雕刻精美的石槨,並用金鼎、銀樽、珠玉待珍寶作為隨葬品。

到了為女兒送葬那一天,闔閭令人一路舞著白鶴,吸引成千上萬的市民跟隨觀看,到了墓地,闔閭「使男女與鶴俱入門,因塞之。」

《戰國策·秦策二》秦宣太后愛魏醜夫,言之其死後要魏醜夫殉葬,魏醜夫驚恐萬狀,求庸芮說情,最終才免於一死。可見這種活人殉葬風俗的殘酷。

秦始皇建造陵墓的時候,據說一開始希望以活人為殉,後來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改為以陶俑代替活人陪葬,這才有了現在我們為之驚嘆的秦兵馬俑。

當然,以秦始皇之威勢,萬千兵馬俑陪葬尚可理解,但其對財富的消耗也是巨大。

古人事死如事生,如秦皇這般「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做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也非常人可以備至。

是以,後世經過發展,尤其是平民改之以便宜的紙人來代替昂貴的陶俑,因此「金童玉女」等紙人開始作為侍候逝者的僕從被廣泛利用起來。

紙人僅僅是喪禮器物中的一種類型,這些冥器起初是生活日用品,自宋代起逐漸流行。

人們用竹篾、蘆葦、高粱秸紮成各種家具器皿人物,糊以色紙,飾以剪紙,為死者焚燒。

在事死如事生的角度來看,世界上只有埃及可以和中國人相提並論,但比起埃及,中國人更加浪漫。

宋人吳自牧在《夢粱錄》中曾提到杭州繁華市場的「舒家紙紮鋪」「獅子巷口徐家紙紮鋪」。當時的人們可以私人定做各式各樣的「鮮花果品」「宮殿房屋」「僕人侍從」,其製作之精糧,叫人感慨萬千。

清代慈禧太后去世後,在葬禮上有成千上萬的紙人紙馬紙花,紙車紙兵紙將,聲勢浩大,可謂距離現在最近、最隆重的一次皇家喪禮。

據當時觀看喪禮的外國記者記載,真人混在假人之間。可見紙人栩栩如生,根本分不清真假。

到了現代,很多風俗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改變,而紙紮也與時俱進起來。不僅出現了電視,洗衣機,自行車,小轎車,甚至這些年連iPhone、iPad也有了,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出的。

甚至隨著觀念的改變,現在的紙紮已經超脫於原本的喪禮概念,蝶化為一種藝術形式。

2019年6月,法國四大國立博物館之一的凱布朗利博物館就舉辦了一場名為「極樂天堂」的藝術展,主角就是這些用於祭祀的傳統紙紮,紙紮以一種全新的模樣出現在藝術展上,為外國民眾帶去了中國人對於死亡看法。

對於死亡,我們最多的是害怕畏懼,但基於死亡的紙紮藝術,卻展現出現代人的另一種獨特視角:浪漫

一面是對死亡的恐懼,一面是浪漫的死後世界,這樣的相對二元觀念構成了中國人獨一無二的生死觀。親人離去的 傷感被中國人以獨特的手法創造出別具一格的死者生界。

紙紮帶著我們的思念伴隨著跳動的火焰一起飛向天堂,就連飛舞的紙灰我們都認為是逝者的低吟耳語。他們從火焰中收取親人的禮物,在奈何橋的那頭,依舊能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

中國人每年有四次重大的亡者節日:陰曆正月(春節前後),清明節,中元節,冬至。我們講究大團圓,雖然逝者已逝,但他們依舊通過這些節日與我們相互溝通,我們也以此來訴說思念,這是祖先崇拜遺留下來的基因。

有的人死了,但他們還活著,這些紙紮則以陰陽溝通媒介的身份,在生者和死者之間,建起了橋梁。在寒衣節這樣的日子,中國人會想為逝者添衣;中元節清明節,我們會為逝者送上錢幣,讓他們手有餘糧。

紙紮以紙為本,觀其實質,則是一種精神寄託,代表生者的思念,也代表逝者曾在你我的生命中留下的印痕。

《尋夢環遊記》講述墨西哥小男孩遊歷亡靈世界的奇幻冒險,其背後的含義和中國人的生死觀何其相似。

老人說「有後人,掛清明;無後人,一光墳」,紙紮所寄託者,非簡單的思念之情,而是一種證明。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短短百年,到我們分別的那一刻,總有些意難平和捨不得。科學以冰冷的口吻告訴我們死後黃土一抔,一刀切用理性消滅浪漫與幻想;但感性才是人的本質,總有血脈親情、愛恨別離替我們講述著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

李白以悲天憫人的口吻訴說人生苦短、短命蜉蝣的無奈,寄託思念與浪漫的紙紮卻塑造著詩仙也不能創造的天真爛漫。死固可怕,但死亡之後無所寄才是真正的荒蕪,若這場新冠疫情告訴我們生死無常,那我們希望,在生死的未知背後還有浪漫的春光。

相關焦點

  • 中國喪葬忌諱的紙紮,被放到法國博物館:中國人面對死亡浪漫至極
    本質上,紙紮是一個集彩繪、裱糊、紙張塑等技術於一體的傳統手工工藝。 而當人們提及紙紮時,常常會覺得很忌諱,或許是因為作為中國人,我們的骨子裡就充滿著對死亡的忌諱,就像覺得"4"這個數字是"死"的諧音一樣,在我們的文化價值觀念裡,紙紮和死亡直接相關,都是不吉利的東西。
  • 你所忌諱的紙紮,在法國人眼裡卻是浪漫的藝術
    提起紙紮,時常會讓人忌諱,或許因為它是傳統喪葬祭祀用品,在我們的文化價值觀裡是陰森晦氣的。但事實上,紙紮又名「糊紙」,是一門集合扎竹、剪紙、裱糊、彩繪、紙塑等功夫於一體的傳統工藝,從北宋就開始盛行。今年6月,法國人用中國紙紮,在艾菲爾鐵塔附近的凱布朗利博物館辦了一場名為「極樂天堂」的藝術展,還被法國的藝文指南雜誌評為「今年夏天巴黎十大必看展覽之一」!
  • 中國人忌諱的紙紮,卻在國外爆紅,還被法國知名博物館收藏
    這個針對藝術的"大眾標準",讓中國的一門傳統手藝長期被排斥在藝術的行列,那就是紙紮。提起紙紮,大多數中國人都會敬而遠之,因為它是燒給逝去人的"物品"。不論再怎樣精緻好看,都難登大雅之堂。今天藝集網卻要給大家介紹一個「神奇」的展覽,前段時間,法國艾菲爾鐵塔附近一家美術館,整個展館展覽的都是我們忌諱的紙紮。
  • 我們忌諱的紙紮,被法國人拿到博物館展覽:中國人的死亡是浪漫的
    紙紮,讓我們有機會去彌補。紙紮在我們看來是陰森晦氣的。但是今年6月法國人用中國紙紮,在艾菲爾鐵塔附近的博物館辦了一個叫「極樂天堂」的藝術展,還被法國的藝文指南雜質評為「今年夏天巴黎十大必看展覽之一」!傳統中式靈厝、阻嚇惡靈的「大土爺」、龍頭獅頭等等這些傳統紙紮少不了。
  • 【美林漫步】我們忌諱的紙紮,卻被法國人拿到博物館辦展覽:中國人的死亡是浪漫的
    放不下的感情,來不及開口的話、未抵達的禮物,未了的心願。紙紮,讓我們有機會去彌補。紙紮在我們看來是陰森晦氣的。但是今年6月法國人用中國紙紮,在艾菲爾鐵塔附近的博物館辦了一個叫「極樂天堂」的藝術展,還被法國的藝文指南雜誌評為「今年夏天巴黎十大必看展覽之一」!傳統中式靈厝、阻嚇惡靈的「大土爺」、龍頭獅頭等等這些傳統紙紮少不了。
  • 廣州人最禁忌的紙紮公仔,竟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博物館收藏?
    都快過年說這些真是掃興~ 但最近我們忌諱的「紙紮公仔」 在國外實在太火了~ 所以忍不住來和你們分享一下
  • 中國紙紮——緬懷死人的藝術!卻登上巴黎時裝周,成為他們的珍品
    中國紙紮——緬懷死人的藝術!卻登上巴黎時裝周,成為他們的珍品我們國家五千年的文化傳承可以說是非常值得我們自豪的一件事,很多的歷史文化傳統代代相傳從未斷絕過。特別是在緬懷先人上有很多方式方法,不管是燒紙錢、紙紮都是我們老祖先留給我們的一種紀念方式。
  • 走紅國外的「天地銀行」,美國人燒傳統紙錢,法國人展示精美紙紮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喪葬文化一直是比較忌諱的一個東西,它是死亡相關的人類創造的社會活動中多種特質的複合體,其涵蓋的內容設計到實物,信仰,心理,倫理,道德和藝術,從而延展開等諸如遺囑文化,死亡教育,死亡觀念,殯儀習俗,喪儀習俗,葬文化,祭祀文化和殯葬經濟等等的有關活動。
  • 「死亡也很浪漫」,中國祭祀用品走紅法國,吸引百萬老外圍觀
    除了中國冥幣之外,與之相同的紙紮似乎更加受老外歡迎。在國內的一些祭祀活動中,會有一些紙紮,通常情況下,都是以元寶的形式出現,當然也會有一些奇奇怪怪的紙紮,只不過價格相對較貴而已。在法國,中國紙紮成了稀罕物,不僅榮登巴黎設計周,甚至還進軍凱布朗利博物館。
  • 中國人為什麼忌諱「綠帽子」?
    中國人為什忌諱「綠帽子」文/炎炎談歷史中國有很多傳統的習俗,當然也有很多的忌諱,比如過年忌諱說不吉利的話,大喜的日子忌諱說喪氣話等等。在穿戴上也是有很多講究。綠色,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象徵著生命,和平,所以很多的女性喜歡做綠衣,顯得清新脫俗。但是中國的傳統習俗,從來不用綠色做帽子,這是為什麼呢?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關羽手持青龍偃月刀,一襲綠衣,頭戴綠帽子,給觀眾留下很深的印象。但是那只是羅貫中為了塑造關羽的形象,正史並沒有記載。
  • 法國TRECA崔佧「東方快車之夜」藝術展 體驗貴族奢華浪漫情懷
    (原標題:法國TRECA崔佧「東方快車之夜」藝術展 體驗貴族奢華浪漫情懷)
  • 法國TRECA崔佧「東方快車之夜」藝術展,體驗貴族奢華浪漫情懷
    藉此次活動契機,TRECA崔佧於東莞世博園舉行了麥田星空藝術展,沉浸體驗梵谷的藝術之美。 200平米的展廳裡,正宗的亞歐異域風情被原汁原味的呈現在每一個角落裡,表達TRECA崔佧追求奢華舒適極致浪漫的生活品味。
  • 法國設計師疑惑:這麼貴的東西,為什麼中國人都燒著玩?太過分了
    法國設計師疑慮:那麼貴的東西,為何中國人都點著玩?太過分了。這是一個法國的設計師,他主要是要來中國搜集一些設計靈感。設計師一直那樣必須四處去,才可以有升級的東西寫作出去。而當他來到中國以後,就專業往一些稀奇古怪的地區去。由於他要想找一些不同尋常的點。
  • 法國「普羅旺斯」——薰衣草花海裡的浪漫
    法國「普羅旺斯」——薰衣草花海裡的浪漫六月炙熱的陽光灑滿了位於法國阿爾卑斯山脈南麓的土地和花園,獨特的地中海氣候使得這裡的夏季高溫乾燥,但這卻營造了最適合薰衣草生長的環境。這個瀰漫著薰衣草香的小鎮,數百年來都是浪漫和美麗的代表,就如同上帝一隻紫色的手杖掉落凡間,開出世間最燦爛的花海。這個迷人的地方不僅氤氳著薰衣草的香氣,還令人醉心的就是桃紅葡萄酒。
  • 花100億買紙,燒1000噸物慾|中國人燒給故人的究竟是什麼?
    早年,臺灣拜山祭祖揮金如土的場面曾震驚過網絡,只見墳頭擺著10輛紙紮豪車、2艘遊艇、1棟三層樓的別墅帶女傭和管家、2輛摩託車、2把天王椅按摩椅、多不勝數的紙紮禮盒、幾可亂真的紙皮鞋散落一地……如此感恩戴德成為一種炫富攀比,與祭祀的初衷相背離,儼然就是原始社會裡叫人啼笑皆非的「誇富宴」。
  • ZENA帕哈「生生和紙與生活」藝術展——升級生活美學新概念
    「和紙與生活」藝術展以紙為線索,呈現紙的源起、傳承與創新等主題和以紙為媒介創作的藝術作品,詮釋紙在設計、家居、生活和藝術的多元應用。本次展覽選取了和紙這一東方古老的紙作為創作媒介,展示和紙豐富的歷史、材質的獨特性和豐富的可塑性。
  • 法國人浪漫?!可是法國人自己知道嗎?
    時光通過文字、電影和各種媒介在我們心裡織出一片專屬於法國的浪漫情結,遠在涉足法蘭西那片土地之前,我們就已深信法國人天性浪漫,法國lady既苗條又優雅,法語是世界上最浪漫的語言…. 法國,似乎名字裡就自帶浪漫優雅的小光圈。
  • 民間奇人「扎紙匠」的傳說與禁忌,紅男綠女,紙人不可畫上雙眼
    柳上惠執筆第五篇文章——主寫歷史,次寫文化,三寫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在老柳的上一期文章中,講到了早些年民間所謂的四小陰門之一——劊子手,可要說四陰門裡邊兒最詭秘的一行,那當屬扎紙匠了。說起來,這一行的規矩繁多,那可不比劊子手少,並不是說不管什麼人死了,都能請扎彩匠扎紙人去,而是有著諸多的講究。而這裡邊兒所涉及的忌諱和講究,大體上來說分為:一大忌、兩不亂、四不扎。所謂一忌則是說,忌諱燒前開眼,也就是說在出殯拿去燒紙錢,這紙人不能隨便給它畫上眼點上睛。
  • 繪畫藝術家瑪麗莎亮相法國巴黎、時代~羅浮宮藝術展!
    繪畫藝術家瑪麗莎女士簡歷:法國歐亞藝術聯盟會員。美國紐約當代藝術展參展畫家。『當代中國,巴黎藝術展』參展藝術家。法國巴黎藝術聲譽平臺-華藝馳聲,每周推薦藝術家。法國巴黎 Art Shopping 參展藝術家。新騎士國際藝術聯盟會員。中國藝術頻道新中國美術家個人專訪,第1168期。ART BANK 中國境外參展畫家。2018年度中國好品牌影響力創新書畫家。
  • 石獅扎紙工藝精美絕倫
    1 紙紮在閩南地區尤為盛行 紙紮在民間又稱糊紙、扎紙、彩扎等,是將扎制、貼糊、剪紙、泥塑、彩繪等技藝融為一體的民間藝術。最初,紙紮是起源於喪葬習俗的,它是為滿足群眾的祭祀信仰心理和精神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黃榮宗說,它起源於唐朝李世民遊地府的傳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