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忌諱的紙紮,在法國人眼裡卻是浪漫的藝術

2020-12-17 睿途旅創

提起紙紮,時常會讓人忌諱,或許因為它是傳統喪葬祭祀用品,在我們的文化價值觀裡是陰森晦氣的。

但事實上,紙紮又名「糊紙」,是一門集合扎竹、剪紙、裱糊、彩繪、紙塑等功夫於一體的傳統工藝,從北宋就開始盛行。

今年6月,法國人用中國紙紮,在艾菲爾鐵塔附近的凱布朗利博物館辦了一場名為「極樂天堂」的藝術展,還被法國的藝文指南雜誌評為「今年夏天巴黎十大必看展覽之一」!

展覽上除了傳統中式靈厝、阻嚇惡靈的「大土爺」、龍頭獅頭等這些傳統紙紮之外,還有西式別墅、中式茶樓、紅酒西餐、火鍋點心、 懷石料理、韓國石鍋飯……裡面的一桌一凳、一碗一筷都精緻得像實物,飯菜料理比自助餐還豐富。

更讓人驚訝的是,展覽上還有最新款的電子產品、洗衣機、電視等實用家電;奢侈品衣服、鞋子、包包等時尚單品,簡直就像陰間百貨商場一般。

策展人名叫朱利安,他被紙紮這一來自東方的古老傳統深深吸引。當他得知這些紙紮最後要燒掉,送給離世的親人朋友時,讓他覺得中國人對待死亡的想法很浪漫。在他看來,中國人燒紙是為了讓亡者在另一個世界也過得幸福,為了完成他們生前未了的心願,更是為了安慰活著的人。

紙紮與古代墓葬的殉葬俑的發展演變息息相關,最早的殉葬品都是用活人活物,後來人們意識到這種行為太過殘忍,最終人殉得以廢除,改以像人的俑陪葬。

在傳統道教儒家文化,以及外來的佛教文化的融合下,中國的喪葬與祭祀用品也出現新的形式。在造紙術成熟以後,紙張被廣泛運用到民間日常生活中,到北宋時期開始流行燒紙俑、紙馬,從此紙紮成為喪葬習俗藝術之一,遍及中國各地。

生者通過火化喪葬紙紮傳遞給死者的無限情義,讓法國人覺得相當浪漫。展出物品中的紙紮靈厝,也被這座博物館作為了永久收藏。

活著的人將人世間的衣、食、住、行及奢華的生活用品製成紙紮,焚化給逝去的親人,這種飽含對逝者無限追思與感恩的儀式與物品,感動了許多法國人。

誰不曾嚮往在往生之後,仍繼續享受在人間擁有的幸福?對於中國傳統民間文化而言,紙紮祭品的功能即在於此,透過火化傳遞給逝者,可以確保他們在陰間仍享有舒適的物質生活。

此次《極樂天堂》展覽從紙紮祭品的製作技術,到紙張象徵的意義,探討這種文化傳統的根源,並展現其在當代的變化,從而向這些神秘而詩意的作品致敬。

展覽中一座半人高的中式靈厝,是吸引最多人停下腳步觀賞拍照的展品。靈厝即「冥宅」,(閩南語中「厝」意指宅屋),是由臺灣傳承四代的百年紙紮老店「新興糊紙店」製作。

紙紮靈厝有精細的雕花與龍為裝飾,一磚一瓦都是手工製作。在傳統的靈厝裡,還會置放逝者的紙糊肖像以及厝契(房產證明),另有財產清單標明家人親友所給的金錢總額,以避免祭品被餓鬼所盜取。

而靈厝無論正面做得多精緻,背後都是空空地露出竹架。這種「有前無後」的設計就是要人們直面死亡,不要回頭,要向前看。

除了靈厝,還有中元節奉祀常出現的「大士爺」(尊稱為普渡公)。

民間傳說「一個人往生之後,若沒有親友替他舉行喪葬儀式又無人供俸,則可能變成餓鬼。這些危險的魂體通常會在陽世之人的夢裡作怪,帶來災難與病痛。」每一年中元節的紙紮和祭品,便是為了安撫這些孤魂野鬼。

在傳統奉祀中,「大士爺」就是傳說負責嚇阻孤魂野鬼的神靈,在農曆七月普渡之後焚化,他會將那些遊蕩的亡魂帶往地獄或天堂。

除了傳統的紙紮樣式,展覽中還出現了由臺灣「Skea天堂紙紮」製作的新型現代化生活的紙紮。

這家不是什麼百年老店,而是幾位20來歲的年輕人在2007年開的店。他們不做紙僕人、渡河橋、中式老宅這些傳統的紙紮,而是做最新款的手機相機、時裝奢侈品、環球美食等等,按照客人的意願把當下生活還原出來。

店裡第一件產品,是老闆韓小豔給自己外公做的日式溫泉旅館。

老闆說自己的外公生前一直很想去日本的和式旅館住一住,泡泡溫泉。而大家總跟他說等身體好點了就去,但最後心願未了他就走了。為此,老闆兩天兩夜沒睡,為外公做了一個帶露天溫泉的兩層小旅館,以幫助外公還願。

滑開旅館的木門,在榻榻米上有個小木桌,桌上放著外公愛玩的骰子和撲克。飯桌上有刺身,外公在夢裡告訴她想吃。床上的被子是真的布,上面的花紋就是外公生前被單的樣子。

外婆看著紙屋裡的每個角落,幾個月來總是在哭的她笑了。然後笑著,把這座紙旅館燒去給外公。

就從那一刻,老闆決定,要盡力把每件紙紮做得比實物還精緻。這不僅是圓亡者的心願,更是幫生者還原那份回憶,仿佛逝去的親人還在身邊,讓他們帶著這份回憶和思念,笑著活下去。

一些法國人在看過《極樂天堂》展覽後,都表示很訝異:「怎麼能用紙張將房子、物件做得這麼像,而且最後是要燒掉,送給自己逝去的親人朋友,並相信這樣可以帶給往生者如同在人間時享受的樂趣,甚至是一圓在世時未盡的心願。」對他們來說,這種行為實在是太藝術太浪漫了。

「千軍萬馬一張紙,萬丈高樓一支竹」,過去的匠人將如此簡單的材料,運用糊、繪、剪、折、雕、塑、寫等技藝,加以整修和裝飾,形成一件壽命短暫卻細緻逼真的立體物件,寄託著宗教的信仰,又或是生者對逝者的思念與祝願。

但紙紮,又不應該僅僅是摻雜宗教和死亡色彩的祭祀品,它還應該被視作擁有無限創作可能性的民間藝術,值得更多人的正視和欣賞。

文章素材來源旅客草堂,由睿途旅創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出處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聲明:我們致力保護作者版權,如內容或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後臺,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上海睿途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註冊商標:睿途旅創)是專注於旅遊創意研發與實踐的專業機構。公司總部設立於上海,在丹麥哥本哈根、新加坡、北京設有分支機構。公司由旅遊產品創新研發中心、策劃與規劃設計中心、創意孵化中心三大板塊組成,主營小鎮/鄉村/景區等各類策劃、規劃與創意設計、旅遊創新產品研發與IP輸出。

睿途理念: 小創意改變大旅遊

睿途使命: 以優質創意內容革新中國旅遊

睿途精神:Innovation consciousness(創新意識) Innovation thinking(創新思維)Innovation ability(創新能力)

相關焦點

  • 中國喪葬忌諱的紙紮,被放到法國博物館:中國人面對死亡浪漫至極
    當造紙術純熟之後,紙張逐漸被民間廣泛應用,在北宋時期紙紮的使用達到民間流行的最高期紙紮也從此成為了中國傳統喪葬習俗藝術。 二、紙紮被放到法國博物館展覽 《極樂天堂》的策劃是法國人朱利安,他表示,此次展覽舉辦的目的是為了探索紙紮藝術的根源,展現其演變與轉化,主要還是要向這些奇妙而詩意的藝術作品表示敬意
  • 中國人最忌諱的紙紮,為什麼在法國成為了浪漫的藝術展?
    在事死如事生的角度來看,世界上只有埃及可以和中國人相提並論,但比起埃及,中國人更加浪漫。宋人吳自牧在《夢粱錄》中曾提到杭州繁華市場的「舒家紙紮鋪」「獅子巷口徐家紙紮鋪」。當時的人們可以私人定做各式各樣的「鮮花果品」「宮殿房屋」「僕人侍從」,其製作之精糧,叫人感慨萬千。
  • 中國人忌諱的紙紮,卻在國外爆紅,還被法國知名博物館收藏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藝術普遍存在著一種偏執的要求,藝術品必須給人以愉悅或美的感悟,甚至能讓人感到幸福。這個針對藝術的"大眾標準",讓中國的一門傳統手藝長期被排斥在藝術的行列,那就是紙紮。提起紙紮,大多數中國人都會敬而遠之,因為它是燒給逝去人的"物品"。不論再怎樣精緻好看,都難登大雅之堂。
  • 中國紙紮——緬懷死人的藝術!卻登上巴黎時裝周,成為他們的珍品
    特別是紙紮沒到特殊時候是不會去買的,因為在很多人看來平白無故買這東西很不吉利,也有著屬於它自己的禁忌。因為存在著這種觀念,所以無論是多麼漂亮精緻的紙紮,在中國人眼裡都是忌諱之物,難登大雅之堂,畢竟是燒給「死者」在底下用的。但是就是這樣一種讓人覺得晦氣的紙紮,在外國居然被認為是一種藝術,甚至紙紮還登上了巴黎的設計展覽!
  • 廣州人最禁忌的紙紮公仔,竟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博物館收藏?
    都快過年說這些真是掃興~ 但最近我們忌諱的「紙紮公仔」 在國外實在太火了~ 所以忍不住來和你們分享一下
  • 我們忌諱的紙紮,被法國人拿到博物館展覽:中國人的死亡是浪漫的
    紙紮,讓我們有機會去彌補。紙紮在我們看來是陰森晦氣的。但是今年6月法國人用中國紙紮,在艾菲爾鐵塔附近的博物館辦了一個叫「極樂天堂」的藝術展,還被法國的藝文指南雜質評為「今年夏天巴黎十大必看展覽之一」!傳統中式靈厝、阻嚇惡靈的「大土爺」、龍頭獅頭等等這些傳統紙紮少不了。
  • 【美林漫步】我們忌諱的紙紮,卻被法國人拿到博物館辦展覽:中國人的死亡是浪漫的
    放不下的感情,來不及開口的話、未抵達的禮物,未了的心願。紙紮,讓我們有機會去彌補。紙紮在我們看來是陰森晦氣的。但是今年6月法國人用中國紙紮,在艾菲爾鐵塔附近的博物館辦了一個叫「極樂天堂」的藝術展,還被法國的藝文指南雜誌評為「今年夏天巴黎十大必看展覽之一」!傳統中式靈厝、阻嚇惡靈的「大土爺」、龍頭獅頭等等這些傳統紙紮少不了。
  • 走紅國外的「天地銀行」,美國人燒傳統紙錢,法國人展示精美紙紮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喪葬文化一直是比較忌諱的一個東西,它是死亡相關的人類創造的社會活動中多種特質的複合體,其涵蓋的內容設計到實物,信仰,心理,倫理,道德和藝術,從而延展開等諸如遺囑文化,死亡教育,死亡觀念,殯儀習俗,喪儀習俗,葬文化,祭祀文化和殯葬經濟等等的有關活動。
  • 去法國工作就為了掙錢買奢侈品,對法國的浪漫藝術根本不必想
    其一、法國人瞧不起外來打工者!法國巴黎可謖世界上的浪漫之都、藝術之都、時尚之都、文化之都、革命之都,奢侈品之都,最吸引人的奢侈品才是國人的眾望所歸。但到那工作後,所謂的奢侈品似乎都將遠離打工者,基本上沒有任何關聯。
  • 民間傳奇故事:神秘的紙紮人,紙紮的一些禁忌事
    中國民間的紙紮藝術最初起源於喪俗,它是將扎制、貼糊、剪紙、泥塑、彩繪等技藝融為一體的民間藝術。紙紮在民間又稱糊紙、扎紙、扎紙馬、扎罩子等,說好聽一點是一門中國民間的傳統藝術,說難聽一點就是吃死人飯的手藝人。
  • 法國人浪漫?!可是法國人自己知道嗎?
    巴黎永遠是值得你去的,不管你給她什麼,你總會有回報。 ——海明威《流動的盛宴》每每觸及「法國」,「浪漫」就如影相隨。時光通過文字、電影和各種媒介在我們心裡織出一片專屬於法國的浪漫情結,遠在涉足法蘭西那片土地之前,我們就已深信法國人天性浪漫,法國lady既苗條又優雅,法語是世界上最浪漫的語言…. 法國,似乎名字裡就自帶浪漫優雅的小光圈。
  • 「死亡也很浪漫」,中國祭祀用品走紅法國,吸引百萬老外圍觀
    除了中國冥幣之外,與之相同的紙紮似乎更加受老外歡迎。在國內的一些祭祀活動中,會有一些紙紮,通常情況下,都是以元寶的形式出現,當然也會有一些奇奇怪怪的紙紮,只不過價格相對較貴而已。在法國,中國紙紮成了稀罕物,不僅榮登巴黎設計周,甚至還進軍凱布朗利博物館。
  • 石獅扎紙工藝精美絕倫
    乍一看,以為它們是雕塑出來的,實際上它們是用紙張和綢絹包紮出來的,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講的紙紮藝術。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紙紮藝術傳承者黃榮宗(又名黃清權)工作室,去解讀這一古老藝術的魅力。
  • 法國的浪漫,到底從何而來?
    「塞納河畔左岸的咖啡,我手一杯,品嘗你的美,留下唇印的嘴」,周杰倫的這首《告白氣球》通過優美的歌詞與動人的旋律向我們描述了浪漫之都——法國的獨特風情。法國的浪漫往往不需要太多的語言表達,甚至一個動作、一個眼神就可以瞬間把你融化。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法國浪漫的歷史文化。
  • 浪漫之都—法國巴黎
    漫步在香榭麗舍大道,你才會真正感受到法國的浪漫。提到法國,你一定會想到的幾個關鍵詞是:紅酒、美食、時裝、浪漫、法國大革命、電影,也許還有近來流行的「左岸咖啡」。無論這些詞在你心中浮現的順序為何,它們都是法國文化的一部分,但只是一部分。
  • 通往「生途」的路,依舊浪漫
    紙紮,在民間有很多不同的稱謂,如扎作、糊紙、扎紙、扎紙庫、扎罩子、彩糊等。廣義的紙紮包括彩門、靈棚、戲臺、店鋪門面裝潢、匾額等。狹義的紙紮指的是喪俗紙紮,包括紙人紙馬、搖錢樹、金山銀山、牌坊、門樓、宅院、家禽等焚燒的紙品。
  • 民間奇人「扎紙匠」的傳說與禁忌,紅男綠女,紙人不可畫上雙眼
    說起來,這一行的規矩繁多,那可不比劊子手少,並不是說不管什麼人死了,都能請扎彩匠扎紙人去,而是有著諸多的講究。而這裡邊兒所涉及的忌諱和講究,大體上來說分為:一大忌、兩不亂、四不扎。所謂一忌則是說,忌諱燒前開眼,也就是說在出殯拿去燒紙錢,這紙人不能隨便給它畫上眼點上睛。
  • 法國浪漫畫家,畫一根曲線完成藝術作品,每張作品隱藏一個主題
    很多普通人無法欣賞的作品,比如畢卡索那種抽象藝術品,一般人還真無法理解,甚至看不懂他畫的是什麼!與中國國畫作品不一樣,這一類難以理解的作品,甚至是不被接受的作品在歐洲卻是大受歡迎。其背後的原因也與區域文化有著重要的關係,文化影響著審美,所以你不欣賞的藝術作品,並不代表它在全世界就不會受歡迎。
  • 夏天,草莓,少女和愛,法國人的浪漫都在這道甜品裡,殺傷力十級
    提起法國,人們總是輕易的與「浪漫」、「優雅」這樣的詞彙聯想在一起,我們會想到塞納河畔的閒庭信步,會談及遍及街角的鮮花和笑容,會嚮往到綿延婉轉的咖啡濃香,與無處不在的麵包麥香交疊。法國人的浪漫是高級西餐廳裡的優雅,也是溫馨家宴上的分享,是年輕情侶的接頭熱吻,也是蒼蒼白髮的攜手漫步,是法餐裡的細到刀叉杯盤的完美搭配,也是精美絕倫、精緻繁複的甜品誘惑。法國人將骨子裡對浪漫的執著和偏愛毫無保留的獻給了同樣浪漫的法式甜品。他們醉心於研究各種甜品,將浪漫、優雅和精緻的理念貫穿於每個細節的極致追求,於是我們在看到的第一眼就怦然心動,不自覺淪陷。
  • 浪漫過度也少不了美味,盤點法國十大名菜,感受食之藝術!
    法國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一直都是一個特別浪漫的國家,當然,浪漫的國家也少不了美味的食物,在法國,其實也是有很多很好吃的東西的,今天就帶你一起來看看法國十大名菜,讓你能夠更加深入的了解法國的食物。3、魚子醬魚子醬其實就是鹽漬過的鰭魚魚卵,早在十三世紀的時候就特別受人歡迎了。一般來說,在吃魚子醬的時候也有一定的要求,那麼就是不能夠使用金屬的調羹,因為這樣子會破壞掉魚子醬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