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奇故事:神秘的紙紮人,紙紮的一些禁忌事

2020-12-22 每日文字控

中國民間的紙紮藝術最初起源於喪俗,它是將扎制、貼糊、剪紙、泥塑、彩繪等技藝融為一體的民間藝術。紙紮在民間又稱糊紙、扎紙、扎紙馬、扎罩子等,說好聽一點是一門中國民間的傳統藝術,說難聽一點就是吃死人飯的手藝人。

說起扎紙鋪,其實這行遠不像大家想像中那般簡單的,這個古老的行業,規矩禁諱很多,講究更是多不勝數,可不是糊個紙來糊弄生人的那般表象。

畢竟對於這行當來講,所扎之物就是燒給死人用的,不能像平常生人所用之物那般隨意。就拿扎紙人來講,紙人無非就是童男童女,但是這童男童女的顏色卻大有講究,童男得用紅色,童女得用綠色,這就是所謂的紅男綠女。而且紙人紮好,是不能畫眼睛的,因為畫了眼睛,它便會活過來。

也許有人會問了,紙人怎麼可能會活過來呀,這也太扯了吧?其實我所說的活過來,並非指紙人本身會活,而是指會有孤魂野鬼趁虛而入,附入紙人身上,從而使紙人變活。而燒這類東西也是大有講究,就拿紙馬之類的來講,男死燒馬,女死燒牛,可並非所有人死了都是燒白馬的,要不然死者是過不了鬼門關的。

當然,這其中也有另一種說法。有的說男人死了是到別的地方上任去了,騎馬去得快,也有的說此舉是根據古時一傳說而遺留下來的習俗,據說古時那人死時是騎著飛馬飛上天的所以以後人們給死者燒紙馬是希望能像古人那樣騎馬飛天。對於女人燒牛,說是女人在世洗衣做飯浪費很多水是罪過,燒個牛讓牛到那邊幫著喝水,以減輕女人的罪過。

不管你信不信,總之這些規矩是老一輩定下來的,延用上千年,有些規矩是不能輕易亂改的。

說到這,給大家講一個發生在香港的關於紙紮人的真實的恐怖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個香港的新聞記者,有次他去一家殯儀館跑新聞,回家時天色已近黃昏,他有些心慌慌的,想說趕緊回家,在那些地方一般都有紙紮鋪的,他路過其中一家,那家店鋪的門口擺了兩個紙紮人,好像是客戶定了要燒的,可能是因為害怕,他一不小心踩壞了一個紙紮的丫環,有個阿婆聽到聲音馬上從屋裡跑了出來,「年輕人,你怎麼那麼不小心啊,這是客人定了要燒的」記者馬上說「不好意思,我賠你好了」那個婆婆說「那拿錢啊」,碰巧那天記者身上沒帶多少錢,還要做車回家,於是他說「我今天錢不夠,改天我送過來好了」「年輕人,說話要算話啊,不然不好了」。 那個記者回家後也就忙別的事去了,漸漸的也就忘記了那個被他踩壞的紙紮人... 幾天後的一個晚上,記者下班回家,按了電梯,進電梯時突然用餘光掃到身後有個女生,他回頭一看沒人啊,以記者豐富的經驗,他知道他碰到了。 他也不管許多了,按了最近的一樓,門一開他一下就衝了出去,誰知,在樓梯的拐角他碰到了那個講「年輕人我的錢你要不要還」婆婆, 記者當時已經嚇的說不出話了。

相關焦點

  • 石獅扎紙工藝精美絕倫
    惟妙惟肖的仙女、形態逼真的三國人物、活靈活現的武松打虎等一些中國歷史、傳說故事裡的人物造型展現在黃榮宗的工作室裡,簡直是精美絕倫。乍一看,以為它們是雕塑出來的,實際上它們是用紙張和綢絹包紮出來的,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講的紙紮藝術。
  • 扎紙成「人」民間鬼故事——「紙人陳的秘密」
    民間扎紙活是一門個手藝,可這手藝不是誰都能做的,而且能做到極致的也是鳳毛麟角。而且傳說達至宗師境界,可以為紙紮的生靈注入生機。#民間故事過了幾天,紙紮店又來了個白白淨淨小夥,能說會道,心靈手巧,跟小黑剛來時一般年紀,跟師傅學紙紮一學就會,大家都說這孩子真有靈性,名字叫小白也是隨師傅的姓,大家都說老陳啊……你這扎紙活厲害,招徒弟也厲害,一個小黑,一個小白,這是要湊個黑白無常嗎?大家開玩笑道,老陳呵呵一笑,說都是緣分。
  • 民間奇人「扎紙匠」的傳說與禁忌,紅男綠女,紙人不可畫上雙眼
    柳上惠執筆第五篇文章——主寫歷史,次寫文化,三寫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在老柳的上一期文章中,講到了早些年民間所謂的四小陰門之一——劊子手,可要說四陰門裡邊兒最詭秘的一行,那當屬扎紙匠了。而四不扎則是說,有四種人不能給扎紙人:孕婦死了不扎、村裡邊兒好罵街的潑婦死了不扎、同時幹撈陰門行業的同行死了不扎、清明節死的不扎。除了這些大的規矩和忌諱,一些細節上更是講究頗多,比如說扎紙人用的紙、竹篾、漿糊那都不是隨便用的。
  • 你所忌諱的紙紮,在法國人眼裡卻是浪漫的藝術
    提起紙紮,時常會讓人忌諱,或許因為它是傳統喪葬祭祀用品,在我們的文化價值觀裡是陰森晦氣的。但事實上,紙紮又名「糊紙」,是一門集合扎竹、剪紙、裱糊、彩繪、紙塑等功夫於一體的傳統工藝,從北宋就開始盛行。當他得知這些紙紮最後要燒掉,送給離世的親人朋友時,讓他覺得中國人對待死亡的想法很浪漫。在他看來,中國人燒紙是為了讓亡者在另一個世界也過得幸福,為了完成他們生前未了的心願,更是為了安慰活著的人。紙紮與古代墓葬的殉葬俑的發展演變息息相關,最早的殉葬品都是用活人活物,後來人們意識到這種行為太過殘忍,最終人殉得以廢除,改以像人的俑陪葬。
  • 中國紙紮——緬懷死人的藝術!卻登上巴黎時裝周,成為他們的珍品
    中國紙紮——緬懷死人的藝術!卻登上巴黎時裝周,成為他們的珍品我們國家五千年的文化傳承可以說是非常值得我們自豪的一件事,很多的歷史文化傳統代代相傳從未斷絕過。特別是在緬懷先人上有很多方式方法,不管是燒紙錢、紙紮都是我們老祖先留給我們的一種紀念方式。
  • 中國喪葬忌諱的紙紮,被放到法國博物館:中國人面對死亡浪漫至極
    當造紙術純熟之後,紙張逐漸被民間廣泛應用,在北宋時期紙紮的使用達到民間流行的最高期紙紮也從此成為了中國傳統喪葬習俗藝術。 被法國人拿到博物館展覽的紙紮作品各式各樣、精妙絕倫,展品中包括嚇惡靈的"大土爺"、"龍頭獅頭"等傳統意義上的紙紮,還包括一些現代的別墅、茶樓、西餐、火鍋點心、 韓國石鍋飯等等,都十分精巧別致,近乎實物。
  • 清明節紙紮祭品熱賣 香港紙紮名牌憂心被告侵權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 再過幾天就是清明節,近年香港的紙紮祭品越來越潮,iPhone、LV包形的紙紮品頗受歡迎。不過,據香港《成報》3月31日報導,LV早前一度控告部分小商戶侵權,所以今年紙紮店鋪怕惹上官司,不敢將仿LV紙紮祭品放在顯眼處賣。
  • 湖北紙紮藝人的堅守:把老祖宗的東西傳下去(圖)
    中新網黃石8月8日電 (馬芙蓉 黃姣姣)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前後,湖北省大冶市民間紙紮藝人張華新,迎來一年中最忙的時刻。
  • 中國人最忌諱的紙紮,為什麼在法國成為了浪漫的藝術展?
    它是將扎制、貼糊、剪紙、泥塑、彩繪等技藝融為一體的民間藝術。紙紮在民間又稱糊紙、扎紙、扎紙馬、扎罩子等,是為滿足民眾祭祀信仰心理及精神需要的一種形式。紙人作為葬俗的一種陪葬品,帶有濃厚的中國特點。在事死如事生的角度來看,世界上只有埃及可以和中國人相提並論,但比起埃及,中國人更加浪漫。宋人吳自牧在《夢粱錄》中曾提到杭州繁華市場的「舒家紙紮鋪」「獅子巷口徐家紙紮鋪」。當時的人們可以私人定做各式各樣的「鮮花果品」「宮殿房屋」「僕人侍從」,其製作之精糧,叫人感慨萬千。
  • 閩南"普渡月":紙紮畫燈裡的風俗
    近日,細心的市民上街可以發現,石獅老街上的許多店面掛起了燈籠售賣,原來,農曆七月初一將至,「起燈腳」的風俗將在石獅人家中再現。  8月初,記者在鳳裡和平路就看到一家老店門口擺放著還未上色的紙紮燈籠,店主將未完工的燈籠串起來放在門口晾曬。
  • 廣州人最禁忌的紙紮公仔,竟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博物館收藏?
    提起我們用來祭祖的東西 ——「紙紮公仔」 大家都會講一句 「大吉利是」
  • 我們忌諱的紙紮,被法國人拿到博物館展覽:中國人的死亡是浪漫的
    紙紮,讓我們有機會去彌補。紙紮在我們看來是陰森晦氣的。但是今年6月法國人用中國紙紮,在艾菲爾鐵塔附近的博物館辦了一個叫「極樂天堂」的藝術展,還被法國的藝文指南雜質評為「今年夏天巴黎十大必看展覽之一」!後來他知道了,這些紙紮最後要燒掉,送給離世的親人朋友,忽然覺得中國人對待死亡的想法很浪漫。在朱利安看來,中國人燒紙為了讓亡者在另一個世界也過得幸福,有時為了完成他們未了的心願。但更多時候不是為了死去的人,而是為了安慰活著的人。
  • 做紙紮的日子,作家靳德信新作《拜師學藝渡難關》
    還沒到鼓匠跟前,卻被大門外五顏六色的紙紮和花圈吸引住了。我早聽說現在的陰陽先生們挺掙錢,特別是做紙紮花圈掙錢更如意。猛然想到自己有繪畫基礎,為何不學學做紙紮呢?又想到現在辦白事都是一條龍,單做紙紮恐怕是賣不出去的。如果能與陰陽先生聯手,說不定還是可行的。我瀏覽過紙紮,便去找那位姓錢的陰陽先生。說明來意後,他居然爽快地答應了。想不到的是老錢竟沒提任何條件,願意義務教我做紙紮,幫我渡難關。
  • 識別並戳穿「紙紮人偶」的論辯鬼把戲
    如果這個傢伙一上來就開噴,就開罵,各種髒話不斷,那你斷斷不要理他,這樣的傢伙甚至稱不上是人,只是犬吠而已,總不能狗咬你一口,你也回咬一口吧。還是讓狗和狗互相之間撕咬,各自落得一嘴毛就好。所以,滿嘴噴糞的傢伙不在本文論述之列,本文論述的對象是一種可以被稱之為紙紮人偶的傢伙。
  • 臺北科技大學學生畢業展覽 DIY紙紮工藝顯新意
    華夏經緯網1月20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紙紮是臺灣地區傳統喪禮習俗,北科大學生透過田野調查,認識紙紮手工技術,更設計吉他、筆電等DIY紙紮作品,盼大家透過親手製作,嚮往生者傳達情意。    據報導,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今天舉行畢業展,現場展出17件主題作品。
  • 【美林漫步】我們忌諱的紙紮,卻被法國人拿到博物館辦展覽:中國人的死亡是浪漫的
    放不下的感情,來不及開口的話、未抵達的禮物,未了的心願。紙紮,讓我們有機會去彌補。紙紮在我們看來是陰森晦氣的。但是今年6月法國人用中國紙紮,在艾菲爾鐵塔附近的博物館辦了一個叫「極樂天堂」的藝術展,還被法國的藝文指南雜誌評為「今年夏天巴黎十大必看展覽之一」!傳統中式靈厝、阻嚇惡靈的「大土爺」、龍頭獅頭等等這些傳統紙紮少不了。
  • 祭祀品"紙紮人"流行海外 男子製作逼真動漫人物
    參考消息網4月11日報導 臺媒稱,「紙紮」是東亞傳統的祈福和祭祀用品,有不少燃燒給先人的紙紮還會做成汽車、房子、傭人、衣服、食物的樣式。國外網友泰勒非常熱衷紙紮,不過他不是拿來燒給誰,而是收藏在家裡,從他拍攝的影片可看到,他家中有好多個紙紮娃娃,都是以動漫中的人物為藍本,連超有名的「初音未來」都做得維妙維肖。
  • 香港清明拜山人氣旺:供品紙紮漲價 祭先人不吝嗇
    香港清明拜山人氣旺:供品紙紮漲價 祭先人不吝嗇   中新網4月6日電 據香港商報報導,香港民眾於昨日清明節大清早便已登山拜祭祖先,因受人民幣升值影響,加上內地工資及手工費增加,今年紙紮品來貨價均增加近一成,但零售價卻沒有大幅增加。
  • 中國人忌諱的紙紮,卻在國外爆紅,還被法國知名博物館收藏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藝術普遍存在著一種偏執的要求,藝術品必須給人以愉悅或美的感悟,甚至能讓人感到幸福。這個針對藝術的"大眾標準",讓中國的一門傳統手藝長期被排斥在藝術的行列,那就是紙紮。提起紙紮,大多數中國人都會敬而遠之,因為它是燒給逝去人的"物品"。不論再怎樣精緻好看,都難登大雅之堂。
  • 甘肅崇信手扎燈籠由「紙」變「布」 更加氣派且耐用
    市面上現在有各式各樣的燈籠,但大多數是機器製作,傳統手工藝的紙紮燈籠基本消失了。可在崇信縣柏樹鎮三星村,還有人會這門手藝,那就是因手扎燈籠在十裡八鄉都頗有名氣的王拴祥。崇信縣文化館供圖王拴祥一直居住在三星村,據他介紹,以前很多村裡人都會手扎燈籠,但慢慢隨著手藝人年齡的增長,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會老手藝的人越來越少了,「年輕人不愛學,而這個手藝也不是短時間能夠學會的。現在村裡還做燈籠的也就一些上了歲數的,但還好,只要還有人會,就算沒有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