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忌諱的紙紮,卻在國外爆紅,還被法國知名博物館收藏

2020-12-22 藝集

藝術指的是什麼?百度上對藝術的解釋是這樣的: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包括繪畫、雕刻、建築、音樂、詩歌(文學)、舞蹈、戲劇、電影、電子遊戲(第九藝術)等。每件藝術品都應該有他獨特的訴求,這種訴求就是藝術的生命力。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藝術普遍存在著一種偏執的要求,藝術品必須給人以愉悅或美的感悟,甚至能讓人感到幸福。

這個針對藝術的"大眾標準",讓中國的一門傳統手藝長期被排斥在藝術的行列,那就是紙紮。提起紙紮,大多數中國人都會敬而遠之,因為它是燒給逝去人的"物品"。不論再怎樣精緻好看,都難登大雅之堂。

今天藝集網卻要給大家介紹一個「神奇」的展覽,前段時間,法國艾菲爾鐵塔附近一家美術館,整個展館展覽的都是我們忌諱的紙紮。要知道,這家美術館可來頭不小!Musée du Quai Branly不僅是法國四大國家博物館之一,更是歐洲最大的非歐洲藝術博物館。

更讓人意外的是,這場別開生面的展覽,還被巴黎藝文指南評選為"當季巴黎十大必看展覽之一"。碩大的展館入口及醒目位置都布滿了中國的紙紮品。當有人再三質疑:"你們真的要做這樣的展覽嗎?"主辦方硬核回應:"這是文化累積出的絕美工藝"。

質樸的小茶館,無論是櫃檯的小茶壺,還是餐柜上的籠屜,如果不細看,誰會相信這是紙紮。

就連風靡全球的各種新科技,也能做得惟妙惟肖。

讓人挪不開眼的豪車、飛機,製作者的靈巧不言而喻。

早在3000年前,紙紮就已是生活常態,它將親人的不舍與思念,帶給另一個世界的往生者。但是出於對死亡的恐懼,紙紮慢慢成為了中國人避諱不碰的東西,誰曾想,如今它卻在國際知名展館成了"東方的藝術寶藏"。一方面是因為外國人被這門流傳千年的手藝折服,驚嘆於它們的精美;另一方面是因為外國人對於紙紮沒有中國人那樣的迷信心理壓力,他們認同的是紙紮所承載的對逝者的敬畏與懷念之情,他們看到的是中國人對待死亡的浪漫主義,儘管這點很大一部分中國人自己都還沒察覺。

人們希望有另一個世界,因為思念,也想在自己逝去後,能在那裡跟已故之人團聚。死亡從來不是生命的對立面,而是它的一部分。藝集網認為,若能坦然面對死亡,那麼就會明白,紙紮只是一門承載著對死亡的敬畏、對逝者的思念、對來生的期盼的浪漫技藝。紙紮的意義不僅只是獻給逝者,火光之中更多的是對生者內心的撫慰,讓人間更溫暖。

相關焦點

  • 中國喪葬忌諱的紙紮,被放到法國博物館:中國人面對死亡浪漫至極
    本質上,紙紮是一個集彩繪、裱糊、紙張塑等技術於一體的傳統手工工藝。 而當人們提及紙紮時,常常會覺得很忌諱,或許是因為作為中國人,我們的骨子裡就充滿著對死亡的忌諱,就像覺得"4"這個數字是"死"的諧音一樣,在我們的文化價值觀念裡,紙紮和死亡直接相關,都是不吉利的東西。
  • 廣州人最禁忌的紙紮公仔,竟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博物館收藏?
    都快過年說這些真是掃興~ 但最近我們忌諱的「紙紮公仔」 在國外實在太火了~ 所以忍不住來和你們分享一下
  • 你所忌諱的紙紮,在法國人眼裡卻是浪漫的藝術
    提起紙紮,時常會讓人忌諱,或許因為它是傳統喪葬祭祀用品,在我們的文化價值觀裡是陰森晦氣的。但事實上,紙紮又名「糊紙」,是一門集合扎竹、剪紙、裱糊、彩繪、紙塑等功夫於一體的傳統工藝,從北宋就開始盛行。今年6月,法國人用中國紙紮,在艾菲爾鐵塔附近的凱布朗利博物館辦了一場名為「極樂天堂」的藝術展,還被法國的藝文指南雜誌評為「今年夏天巴黎十大必看展覽之一」!
  • 中國人最忌諱的紙紮,為什麼在法國成為了浪漫的藝術展?
    它是將扎制、貼糊、剪紙、泥塑、彩繪等技藝融為一體的民間藝術。紙紮在民間又稱糊紙、扎紙、扎紙馬、扎罩子等,是為滿足民眾祭祀信仰心理及精神需要的一種形式。紙人作為葬俗的一種陪葬品,帶有濃厚的中國特點。在事死如事生的角度來看,世界上只有埃及可以和中國人相提並論,但比起埃及,中國人更加浪漫。宋人吳自牧在《夢粱錄》中曾提到杭州繁華市場的「舒家紙紮鋪」「獅子巷口徐家紙紮鋪」。當時的人們可以私人定做各式各樣的「鮮花果品」「宮殿房屋」「僕人侍從」,其製作之精糧,叫人感慨萬千。
  • 我們忌諱的紙紮,被法國人拿到博物館展覽:中國人的死亡是浪漫的
    紙紮,讓我們有機會去彌補。紙紮在我們看來是陰森晦氣的。但是今年6月法國人用中國紙紮,在艾菲爾鐵塔附近的博物館辦了一個叫「極樂天堂」的藝術展,還被法國的藝文指南雜質評為「今年夏天巴黎十大必看展覽之一」!傳統中式靈厝、阻嚇惡靈的「大土爺」、龍頭獅頭等等這些傳統紙紮少不了。
  • 【美林漫步】我們忌諱的紙紮,卻被法國人拿到博物館辦展覽:中國人的死亡是浪漫的
    放不下的感情,來不及開口的話、未抵達的禮物,未了的心願。紙紮,讓我們有機會去彌補。紙紮在我們看來是陰森晦氣的。但是今年6月法國人用中國紙紮,在艾菲爾鐵塔附近的博物館辦了一個叫「極樂天堂」的藝術展,還被法國的藝文指南雜誌評為「今年夏天巴黎十大必看展覽之一」!傳統中式靈厝、阻嚇惡靈的「大土爺」、龍頭獅頭等等這些傳統紙紮少不了。
  • 中國紙紮——緬懷死人的藝術!卻登上巴黎時裝周,成為他們的珍品
    特別是紙紮沒到特殊時候是不會去買的,因為在很多人看來平白無故買這東西很不吉利,也有著屬於它自己的禁忌。因為存在著這種觀念,所以無論是多麼漂亮精緻的紙紮,在中國人眼裡都是忌諱之物,難登大雅之堂,畢竟是燒給「死者」在底下用的。但是就是這樣一種讓人覺得晦氣的紙紮,在外國居然被認為是一種藝術,甚至紙紮還登上了巴黎的設計展覽!
  • 走紅國外的「天地銀行」,美國人燒傳統紙錢,法國人展示精美紙紮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喪葬文化一直是比較忌諱的一個東西,它是死亡相關的人類創造的社會活動中多種特質的複合體,其涵蓋的內容設計到實物,信仰,心理,倫理,道德和藝術,從而延展開等諸如遺囑文化,死亡教育,死亡觀念,殯儀習俗,喪儀習俗,葬文化,祭祀文化和殯葬經濟等等的有關活動。
  • 博物館文創相繼爆紅
    原標題:博物館 文創相繼爆紅過節勝地、綜藝熱門、文創廠商……近年來國內博物館正在一改往日高冷形象。在故宮「榜樣」的帶動下,國內博物館集體在市場中轉型,眾多博物館紛紛走上「社交媒體+電商」「綜藝+電商」的路子。除了故宮博物院之外,國內文博系統不少項目在文創方面已經湧現眾多當紅「炸子雞」。
  • 盤點法國博物館發展新趨勢
    主要集中於巴黎的大型博物館取得輝煌業績的同時,很多地方級博物館深受政府資金削減的影響,法國公共收藏專家協會的一項調查顯示,地方博物館資金不足,難以實施對博物館藏品的規範和有效管理,缺乏應對政府撥款減少的辦法,近年來已有128家「法國博物館」(接受國家指導和監管並致力於公共文化服務的博物館被納入該名稱系列)被迫關閉。
  • 「朕知道了」霸氣十足 臺北故宮紙膠帶兩岸爆紅
    「朕知道了」霸氣十足 臺北故宮紙膠帶兩岸爆紅 Taipei Palace Museum’s 'emperor tape' becomes a hit
  • 「死亡也很浪漫」,中國祭祀用品走紅法國,吸引百萬老外圍觀
    對於那些老外而言,中國的一些習俗十分有趣,不僅充滿懸疑,還讓人覺得可信度極高,這大概就是中國強大的文化魅力吧!繼中國冥幣走紅全球之後,又有祭祀用品走紅到法國可能大家也知道,一些海外社交平臺上,總會看到一些冥幣使用方式,一些up主則會細心教導那些網友認識中國冥幣的「正確使用方式」。
  • 國內博物館陸續恢復開放,然而國外博物館才相繼開始閉館……
    恢復開放首日的龍門石窟 (圖/文旅洛陽) 但是,與此同時,國外的疫情情勢卻不斷升級,日本、韓國、義大利等國的多家博物館相繼發布了暫時閉館的公告。 韓國是當前海外確診病例最多的國家。
  • 法國博物館發展新態勢:兩極分化明顯
    原標題:法國博物館發展新態勢:兩極分化明顯  原標題:兩極分化明顯 資金來源多元化 公共收藏或可轉讓 法國博物館發展新態勢法國公共收藏專家協會的一項調查顯示,地方博物館資金不足,難以實施對博物館藏品的規範和有效管理,缺乏應對政府撥款減少的辦法,近年來已有128家「法國博物館」(接受國家指導和監管並致力於公共文化服務的博物館被納入該名稱系列)被迫關閉。   此外,法國政府關於2015年至2017年間削減對地方撥款的政策首先觸及文化機構。
  • 國外力推的環保家具,被中國的設計師實現了,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就是這樣的兩個普普通通卻絕不簡單的人,時經10年的磕磕絆絆傾盡全力,幹了一件讓外國人都刮目相看的「大事兒」,那就是創立了一個的風琴紙家具品牌——十八紙。。。通過一系列顛覆傳統家居理念,獲得德國IF設計大獎、紅點獎等設計大獎的風琴紙家具系列,讓這些「廢紙」不僅成為居家必備的實用家居,更成為了一件件的居家藝術品,讓其看起來裝飾感十足。。。
  • 中國人為什麼忌諱「綠帽子」?
    中國人為什忌諱「綠帽子」文/炎炎談歷史中國有很多傳統的習俗,當然也有很多的忌諱,比如過年忌諱說不吉利的話,大喜的日子忌諱說喪氣話等等。在穿戴上也是有很多講究。綠色,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象徵著生命,和平,所以很多的女性喜歡做綠衣,顯得清新脫俗。但是中國的傳統習俗,從來不用綠色做帽子,這是為什麼呢?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關羽手持青龍偃月刀,一襲綠衣,頭戴綠帽子,給觀眾留下很深的印象。但是那只是羅貫中為了塑造關羽的形象,正史並沒有記載。
  • 民間奇人「扎紙匠」的傳說與禁忌,紅男綠女,紙人不可畫上雙眼
    說起來,這一行的規矩繁多,那可不比劊子手少,並不是說不管什麼人死了,都能請扎彩匠扎紙人去,而是有著諸多的講究。而這裡邊兒所涉及的忌諱和講究,大體上來說分為:一大忌、兩不亂、四不扎。所謂一忌則是說,忌諱燒前開眼,也就是說在出殯拿去燒紙錢,這紙人不能隨便給它畫上眼點上睛。
  • 祭祀品"紙紮人"流行海外 男子製作逼真動漫人物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泰勒對「病嬌醬」特別喜歡,還想替她弄個鞋子。(圖/翻攝影片,下同。)參考消息網4月11日報導 臺媒稱,「紙紮」是東亞傳統的祈福和祭祀用品,有不少燃燒給先人的紙紮還會做成汽車、房子、傭人、衣服、食物的樣式。國外網友泰勒非常熱衷紙紮,不過他不是拿來燒給誰,而是收藏在家裡,從他拍攝的影片可看到,他家中有好多個紙紮娃娃,都是以動漫中的人物為藍本,連超有名的「初音未來」都做得維妙維肖。
  • 法國設計師疑惑:這麼貴的東西,為什麼中國人都燒著玩?太過分了
    法國設計師疑慮:那麼貴的東西,為何中國人都點著玩?太過分了。這是一個法國的設計師,他主要是要來中國搜集一些設計靈感。設計師一直那樣必須四處去,才可以有升級的東西寫作出去。而當他來到中國以後,就專業往一些稀奇古怪的地區去。由於他要想找一些不同尋常的點。
  • 中國校服界的王者:不僅成為網紅爆款,還被國外博物館永久收藏
    「吹爆深圳校服,舒服又好看!!看起來比較高級!!」「我很幸福穿了十二年深圳校服。」「留學生的行李箱裡寧願不帶老乾媽,也要塞幾條深圳校褲。」「校服千千萬,深圳最好看。」「修身顯瘦,校褲百搭!便宜!超級耐髒隨便蹭!保暖!就問你服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