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指的是什麼?百度上對藝術的解釋是這樣的: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包括繪畫、雕刻、建築、音樂、詩歌(文學)、舞蹈、戲劇、電影、電子遊戲(第九藝術)等。每件藝術品都應該有他獨特的訴求,這種訴求就是藝術的生命力。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藝術普遍存在著一種偏執的要求,藝術品必須給人以愉悅或美的感悟,甚至能讓人感到幸福。
這個針對藝術的"大眾標準",讓中國的一門傳統手藝長期被排斥在藝術的行列,那就是紙紮。提起紙紮,大多數中國人都會敬而遠之,因為它是燒給逝去人的"物品"。不論再怎樣精緻好看,都難登大雅之堂。
今天藝集網卻要給大家介紹一個「神奇」的展覽,前段時間,法國艾菲爾鐵塔附近一家美術館,整個展館展覽的都是我們忌諱的紙紮。要知道,這家美術館可來頭不小!Musée du Quai Branly不僅是法國四大國家博物館之一,更是歐洲最大的非歐洲藝術博物館。
更讓人意外的是,這場別開生面的展覽,還被巴黎藝文指南評選為"當季巴黎十大必看展覽之一"。碩大的展館入口及醒目位置都布滿了中國的紙紮品。當有人再三質疑:"你們真的要做這樣的展覽嗎?"主辦方硬核回應:"這是文化累積出的絕美工藝"。
質樸的小茶館,無論是櫃檯的小茶壺,還是餐柜上的籠屜,如果不細看,誰會相信這是紙紮。
就連風靡全球的各種新科技,也能做得惟妙惟肖。
讓人挪不開眼的豪車、飛機,製作者的靈巧不言而喻。
早在3000年前,紙紮就已是生活常態,它將親人的不舍與思念,帶給另一個世界的往生者。但是出於對死亡的恐懼,紙紮慢慢成為了中國人避諱不碰的東西,誰曾想,如今它卻在國際知名展館成了"東方的藝術寶藏"。一方面是因為外國人被這門流傳千年的手藝折服,驚嘆於它們的精美;另一方面是因為外國人對於紙紮沒有中國人那樣的迷信心理壓力,他們認同的是紙紮所承載的對逝者的敬畏與懷念之情,他們看到的是中國人對待死亡的浪漫主義,儘管這點很大一部分中國人自己都還沒察覺。
人們希望有另一個世界,因為思念,也想在自己逝去後,能在那裡跟已故之人團聚。死亡從來不是生命的對立面,而是它的一部分。藝集網認為,若能坦然面對死亡,那麼就會明白,紙紮只是一門承載著對死亡的敬畏、對逝者的思念、對來生的期盼的浪漫技藝。紙紮的意義不僅只是獻給逝者,火光之中更多的是對生者內心的撫慰,讓人間更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