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張曉波談寫博士論文:平常心是道

2020-12-13 騰訊網

「論文難,難於上青天!」

許多博士在讀生如此仰天長嘆,有些因論文未果而幾度畢業延期,有些因徹夜整理數據、鑽研模型而「熬白了少年頭」。

但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張曉波教授帶的博士生卻似乎沒有這樣的煩惱:

現在已經是浙江大學教授的阮同學,讀博期間很快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了關於產業集群的文章;在農村調研了農民為了人情而賣血的情況後,陳同學撰寫了一些列關於人情經濟學的文章,在學界成為一枝獨秀;秦同學將歷史上的鐵路時間表一個一個輸進去,研究高鐵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畢業後香港和新加坡的高校爭相錄用;成為從讀博士第一天起就立志鑽研環境經濟問題的張同學,則在畢業前發表了關於霧霾經濟學的文章,京城各大高校紛紛向她伸出了橄欖枝。

為什麼張曉波的弟子寫起論文來如此舉重若輕、信手拈來?難道張老師曾經為他們傳授了什麼秘笈?

2017年10月24日,北大國發院2017級DPS金融管理博士班邀請到了北京大學講座教授——張曉波。

張曉波,擁有康奈爾大學應用經濟與管理學博士學位,曾任職於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任高級研究員,現為國際SSCI期刊《China Economic Review》主編。主要研究發展經濟學、農業經濟學和中國經濟等領域。近幾年來先後在《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等權威英文期刊和《經濟研究》、《管理世界》、《經濟學季刊》等國內權威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出版《中國產業集群的演化與發展》、《Oxford Companion to the Economics of China》、《Narratives of Chinese Economic Reforms: How Does China Cross the River?》、《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 Trends, Explanations and Policy Responses》、《Governing Rapid Growth in China: Equity and Institutions》等學術專著多部(含合著)。在國際知名經濟學家網站(IDEAS)排在世界所有經濟學家的前5%。他是孫冶方經濟學獎的獲得者。

DPS金融管理博士班培養的是「企業家中的學者」、「學者中的企業家」,這些新生在企業界頗有建樹,但要成為一個成功的學者,他們能過五關斬六將嗎?

靜水禪音,平常心是道

「成功的學者和企業家有什麼相同之處?」

——張老師拋給同學們的第一個問題,讓大家在反思自身、探尋兩種角色共同點的過程中建立求學路上的自信。

為了理想矢志不渝、面對困難一往無前、大敵當前章法不亂,這都是企業家和成功學者的共同素質,有了這些素質,企業家離成功的學者只有一步之遙:一顆平常心。

一位大法師曾經為張老師講解「生活禪」:平常心是道。只有內心平靜,才能看清道理;不必過於憂慮,放鬆心情,「Just Do it!」。

「問問自己的發心」,張老師語調很輕,語意很重。

讀博士,是為了給自己臉上貼金,還是為了在學術上有所成就?是為了「千金散盡還復來」,還是為了讓事業插上知識的翅膀,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

「有的同學很著急,恨不得天天發最好的雜誌,於是只好選擇短平快的題目來研究,這樣很難有大的成就」,張老師提醒同學們不要「求成心切」,要根據自己的學術興趣選擇一個切入點,慢慢去研究。

「成功的學生有一個共同點:知道自己要什麼!」,張老師總結道,這就是為什麼他的學生往往都能從讀博第一天起就靜下心來,享受研究、發現的過程。

大山深處的「經濟學」

經濟學真知藏在哪裡?對於張曉波教授來說,就在貴州大山深處,就在貴州最貧困的農村裡:那裡的孩子比其他地區同齡的孩子矮了許多,稚嫩的肩膀過早地承擔起了生活重擔;那裡一場婚禮鋪張浪費,背後卻是農民賣血換來的「份子錢」。

為什麼人情比生命還貴?

為什麼得到了補貼的孩子,依然骨瘦如柴、營養不良?

這些問題深深地困擾著張曉波老師和他的研究團隊。大山深處,只剩下了曬著太陽、嚼著世事的老人,沒有一個年輕人慰藉他們的孤獨。

「要像小孩子一樣看世界;不要忽略第一印象,尤其到一個新地方」,這是張曉波每次到貧困地區調研給自己定下的準則。經濟學絕非滿紙的模型、數據,一切思想發端於對現實的縝密觀察和嚴謹思考。張曉波把自己的點滴觀察都記在了「小本子」上——就是這些觀察,就是這些日日夜夜與當地村民同飲一泉水、同住一棟屋的生活,給了張曉波學術的養分,讓他真正釐清了許多經濟現象。

「先有了觀察和想法,之後才是搜集數據去驗證,發放調查問卷其實是最後一步」,張曉波的研究之路每一步都秉承著求真務實的作風,而不是「躲進小樓成一統」、做書齋經濟學家。

選題、選導師,都要選「原始股」

有了一顆平常心,有了科學的研究方法,那如何從「弱水三千」的研究題目中選出「一瓢飲」呢?

張老師首先建議同學們分析自己的比較優勢,結合自己的歷史、背景、社會網絡來選取要研究的問題;同時,要回到自己的「發心」,選擇自己真正感興趣的題目。

回想起自己當年求學異國的歲月,張曉波說,當時很多同學都選擇時下熱門的題目,但他始終對去華爾街賺錢興趣寥寥,他更關心貧困問題,關心那些在水深火熱中掙扎的人們。

選題目不要盲目跟風,因為風永遠跟不上」,張老師說,那些為熱點而寫論文的同學今天都已經在學術界銷聲匿跡了,只有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才會永世流傳。而他多年來一直關注的貧困問題、不平等問題,今天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真正關注的焦點: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不平等、不平衡問題已經進入高層視野,成為了最重要的民生問題。

最好選現在還比較冷,但以後可能熱的題目」,張老師提醒大家在學術研究上亦不可缺乏遠見,「原始股」對做學問同樣是一個升值空間最大的選擇。

「先專後廣」是張曉波傳授的又一秘笈。他說,很多人喜歡寫龐大題目的論文,看似豪情萬丈,實則不過是「好大喜功」。寫論文要「專」,因為學術領域也存在深度的專業化分工,每個人最好現在某個小領域建立自己的品牌,再逐步拓展。「人情經濟學」、「霧霾經濟學」研究的都是現實經濟生活中的一個小領域,但小領域同樣可以「大創新」:觀點創新、方法創新、數據創新,都能讓一篇論文成為價值之作。

有了好題目,前行路上的領路人——好導師更是關鍵。要選最有名的嗎?張曉波的回答是,No!在國外,學生常常選年富力強的學者,諾獎得主反而「門前冷落車馬稀」。選最適合自己的導師,選處於學術上升期的「原始股」,是張曉波老師給同學們的又一「錦囊妙計」。

話題嚴肅,話風嚴謹,但張老師的臉上卻一直掛著淺淺的笑容,兩個小酒窩說起話來微微翕動,既讓人倍感親切,又不失儒雅的學者風範。

「我也有惰性,不到交論文的最後一刻,就不會動筆」,本來苦於「工作與學習」雙重煎熬的在職博士生們沒想到經濟大家如張曉波也有這樣「難念的經」。

「我先去會上告訴同行,自己要哪天之前提交某個題目的論文,然後就只好奮筆疾書啦!」張老師不愧是大家,連人的惰性在他眼裡也能秒變優點——有惰性的人,往往交稿前的最後一刻效率特別高!

在寫論文的「術」的層面上,張老師還建議同學們要用「老奶奶準則」,把文章寫得簡單易懂,不要故弄玄虛;同時要經常變換用詞,掌握英文寫作的基本技巧;當然,與同學之間的相互「拍磚」、自己交稿前的反覆校對亦是不可或缺。

《孟子》說,大匠可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同學們只有在未來的學習中不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才能真正掌握張曉波老師傳授的「論文之道」,做到「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張彤 撰稿)

相關焦點

  • 北大國發張曉波教授受聘WPRN學術顧問,所創中小微企業疫情生存調查...
    近日,北大國發院講席教授、北大企業大數據研究中心主任張曉波教授正式應邀擔任世界流行病研究網(World Pandemic Research Network,簡稱WPRN,網址https://wprn.org/)學術顧問。
  • 北大教授陳平原:讀博士,不該時刻念叨著畢業論文
    今天,分享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回憶其讀博經歷的文章《「好讀書」與「求甚解」》。即便在爭分奪秒的「讀博」階段,也不該時時刻刻念叨著那藉以獲取學位的畢業論文。又到了照畢業像的時候,校園裡到處綻放著笑臉與鮮花,空氣中蕩漾著歌聲笑聲祝福聲,博士袍碩士袍隨風起舞,無論生人熟人,全都把善意寫在臉上。大學校園裡,沒有比這更美好的時刻了。如此盛大的節日,基本上屬於應屆畢業生;平日裡威風八面的導師們,如今只是充當配角或照相時的道具。
  • 期刊公告北大博士論文抄襲 北大聲明將重新核查
    原標題:期刊公告北大博士論文抄襲 北大聲明將重新核查   近日,新聞傳播類知名學術期刊《國際新聞界》刊登一則《關于于豔茹論文抄襲的公告》,稱北大歷史系博士於豔茹刊發的一篇論文,有大量內容為抄襲。昨天,北大歷史系回應,因於豔茹已經畢業,發表文章屬文責自負,北大將組織專家學者對其博士學位論文重新進行核查。
  • 他是北大博士,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初期他寫的論文也被貶得一文不值
    目前已在《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Economics Letters》,《經濟學(季刊)》和《金融研究》等雜誌發表多篇學術論文。曾獲得北京大學優秀科研獎、學術創新獎,同時也是2018-2019學年博士研究生校長獎學金獲得者。「最難的永遠是沒有做過的事情。」
  • 論文難倒開學的大學生,論文究竟該怎麼寫?北大教授分享3點技巧
    論文難倒開學的大學生,論文究竟該怎麼寫?北大教授分享3點技巧因為特殊的原因,我國所有高校生幾乎都經歷了一個超長的寒假,原本只有一個月的寒假,被延長到數月。終於,最近很多省份高校紛紛官宣開學時間。高校開學後,大四學生也要面臨學涯裡最後一篇文獻——畢業論文。無論你是工科還是文學,也無論你是學霸還是學渣,都不可能逃掉畢業論文。而且,論文往往使得很多學生通宵熬夜,加班加點。可想而知,畢業論文的難度有多大。有一位北大的教授為大家分享出三點技巧,在這裡整理了出來,望學生們採納。1.
  • 北大撤銷抄襲論文博士學位 社科院研究處分方案
    北大撤銷抄襲論文博士學位 校方通報稱存嚴重抄襲 社科院正研究處分方案  北大博士於豔茹此前被曝論文抄襲。昨天,北大發布通報,稱於豔茹在攻讀博士期間發表的論文存在嚴重抄襲行為,經過北大學位委員會委員投票表決,決定撤銷於豔茹的博士學位。  通報存在嚴重抄襲於豔茹已承認  2014年8月17日,《國際新聞界》刊登了一則《關于于豔茹論文抄襲的公告》。
  • 北大博士抄襲國外論文被曝光 北大:查實後將處理
    《國際新聞界》主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陳力丹:  陳力丹:這個抄襲幾乎是全文抄襲,除了那個提要和結語是他的話,都是完全從那本書上抄的。  公告附上了兩篇論文全文,並用黃色標註了於豔茹具體抄襲的內容。記者仔細比對圖片後發現,除了摘要和結語部分,於豔茹幾乎全文「翻譯」了國外的論文,多個段落甚至一字未改,原文照譯。
  • 北大哲學博士王誠,「博士」生產線出來的次品
    當北大哲學博士王誠喊出「強烈建議公安檢察部門,依據有關法律規定,以顛覆國家政權罪調查方方」之後,很多網友留言道:
  • 哈佛大學教授憂心中國教育:北大博士水平不如香港學士
    哈佛大學華裔教授丘成桐憂心中國的教育:大學生現在的水平越來越差,不僅教養在下降,連學習能力都在下降。最好的中國大學畢業生,被錄取到哈佛讀研卻連基本的學習能力和基礎都成問題,會連正常的考試都對付不了,因為不懂真正的數學思維。北大自豪的「傑出博士生」寫的畢業論文,連香港中文大學的本科生論文都趕不上,卻被北大的教授們吹為神童,鼓勵他申請到哈佛大學當教授。
  • 北大歷史系博士生於豔茹被曝大量抄襲國外論文
    《國際新聞界》近日刊登了一則《關于于豔茹論文抄襲的公告》,《公告》指出,於豔茹在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在讀期間所發表的論文《1775年法國大眾新聞業的「投石黨運動」》涉嫌嚴重抄襲。昨天,北大歷史系相關負責人表示,因為於豔茹已經畢業,系裡將會組織有關專家對其博士論文重新進行核查,如核實有抄襲問題,將根據學校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 89歲金庸獲北大博士學位 畢業證書曝光
    網傳金庸先生的博士畢業證書  「北大中文系原系主任陳平原教授4日向記者證實,金庸先生這幾年確實在北大攻讀博士學位,導師是中央文史館館長、北大國學研究院院長、北大中文系教授袁行霈。  曬照片  北大學生稱金庸的博士畢業證書是他蓋的章  記者在這張網友上傳的照片上看到,這份北大博士畢業證書寫著:「查良鏞,1924年生,於2009年9月至2013年7月在中國語言文學系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學習,修完博士研究生培養計劃規定的全部課程,成績合格,通過畢業論文答辯。」
  • 北大法學院教學沙龍第四期 | 曹志勳:對德國博士論文寫作的觀察
    本期教學沙龍由北京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閻天老師主持。本期教學沙龍中,曹志勳老師主要從兩個方面予以展開:一是其在德國撰寫博士論文的個人經歷,二是與中國留德法學博士相關的數據分析。曹志勳老師簡明扼要地概述了在德國博士論文寫作中的體驗與感悟,並論及德國法學博士教育模式。曹志勳老師正在攻讀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雷根斯堡大學的法學博士學位。
  • 胡適補交博士論文小考
    唐德剛在1977年發表的《回憶胡適之先生與口述歷史》中說:「按理他那時應該規規矩矩搞『哲學』,把個『哲學博士』讀完再說。他不此之圖卻丟下正當『莊稼』不搞,而去和陳獨秀、蔡元培『撈魚摸蝦』。撈得熱鬧了,他就甩下哥大這個爛攤子不要,跑回北大做教授去了。一時聲名赫赫,《中國哲學史大綱》第一版的封面上也印出了『胡適博士著』的頭銜。
  • 【方法】黃源盛: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如何寫好一篇優質的碩博士論文
    本次講座的主題是「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如何寫好一篇優質的碩博士論文」,主講人為臺灣輔仁大學法律學系黃源盛教授。講座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律文化研究院院長陳景良教授擔任主持人。黃源盛教授指出,學院體制內的研究生,做學院內的論文,需要一定的方法,因此寫出一篇優質的學位論文就成為研究生最重要的關卡。
  • 北大法學院績效工資按論文數分配 遭教授炮轟
    北大法學院教授齊轟「績效工資」  教師工資按發表論文等工作量分配,引發不滿;據稱未徵求教師意見  本報訊近日,北京大學法學院多名教授在教師郵件群中批評學院學術政策事因法學院宣布績效工資分配方案,教師工資將按工作量分配,法學院多名教授對此表示不滿。  昨日,北大法學院教授賀衛方證實,郵件群中內容確為該院教授表達真實意思。北大宣傳部門負責人表示,目前學校處於放假階段,他對此事尚不清楚。法學院尚未對此事表態。
  • 北大女博士論文抄襲被撤銷學位 專家稱量刑過重
    資料圖片  本案中於豔茹的博士論文並沒有舞弊作偽,授予學位的主要標準是博士論文。但北大卻以在校期間投遞的論文舞弊作偽作為撤銷其博士學位的標準,並不恰當。  得益於學術信息和以往寫作經驗的積累,於豔茹得以在2012年成功發表3篇歷史學學術論文,超過了北大對博士畢業所要求的2篇學術期刊論文發表量。名為「獨行的滄浪客」網友自稱是北大歷史系2006級博士,他對此評價道:「這樣的科研成績不但在北大就算是在全國高校博士研究生群體中都還是不錯的。」  2013年,於豔茹的博士論文在答辯中獲得全票通過。
  • 周志華教授:如何做研究與寫論文?
    每個人從本科到碩士,再到博士、博士後,甚至工作以後,都會遇到做研究、寫論文這個差事。論文通常是對現有工作的一個總結和展示,特別對於博士和做研究的人來說,論文則顯得更加重要。那麼該如果做突出研究,並寫出高水平的論文呢?
  • 他是北大培養的數學天才,因博士論文被導師打壓,成名後加入美籍
    因為這個事業上的創傷,他後來毅然離開了中國,在美國的數學界成了舉足輕重的大人物,清華想聘請他都請不來,他的名字叫做張益唐,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他的故事:他是北大培養的數學天才,因博士論文被導師打壓,成名後加入美籍。張益唐從小就喜歡讀書,他對數學有非一般的感知度,他一直都是個學霸,即便父母沒有給予他任何學習上的幫助,張益唐還是輕輕鬆鬆的就考上了北大數學系。
  • 文科博士寫好論文的10條建議!
    ……這不是一篇畢業論文,只是我出於興趣和分享的態度想要寫出來的文字,但是我的思考過程中涉及選題、架構、舉例、字數分配、邏輯關係、時間截點等等要素,這些在寫博士論文的過程中間非常重要。論文委員會四位教授:三位英語系大牛,一位人類學系教授,另外一位教育系GSR(Graduate School Representative)。
  • 黃源盛:如何寫好一篇優質的碩博士論文
    本次講座的主題是「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如何寫好一篇優質的碩博士論文」,主講人為臺灣輔仁大學法律學系黃源盛教授。講座由本校法律文化研究院院長陳景良教授擔任主持人,來自本校法學院的蔣楠楠老師及眾多法科學子參加了此次講座。講座伊始,陳景良教授對黃源盛教授的到來表示歡迎,並向與會者宣布黃源盛教授已正式受聘為我校「文瀾學者」講座教授,隨後黃源盛教授便正式開講。